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罗马读史 '...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罗马读史
冯惠明
  很久以前,我就期望有朝一日去罗马亲身领略闻名遐迩的古罗马斗兽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风采,亲眼目睹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传世巨作。但是当我真的踏上罗马的土地,我才感到罗马展现给我的,要比我希望追寻的目标,多得何止百倍千倍!
  假如你在罗马中心地段乘车或步行,你会觉得像徜徉在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古建筑博物馆。面对那些昔日辉煌至今还闪耀着光芒的街区市苑、廊庙广场,你会觉得眼睛不够用。但你最感困惑的也许是对古罗马历史知识的贫乏,因为你根本分不清那满眼的断壁颓垣、遗石残柱是属于罗马共和时代,还是罗马帝国时代。出于一种探究的心理,我不惜“重金”购买了一本观览手册,书内对罗马城里的著名建筑及古罗马遗址做了精选,印制成精美鲜亮的图片,配以扼要简练的文字。有了这样一个向导,按图索骥,我才渐渐从对古罗马的茫然无知到慢慢理出了一点头绪。
  古罗马建筑群遗址位于帕拉蒂诺山和卡皮托利诺山之间的洼地上,这里所谓的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其实就是地势稍稍隆起的坡丘而已。公元前509年古拉丁人取代埃特鲁里亚人在这块地方建立了共和政体,从此罗马历史有了较详细的记载。罗马共和国经历了几百年,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是形成了由执政官和平民代表共同治理国家的所谓民主政体。公元前270年罗马人统治了整个意大利半岛,之后向半岛外扩张,并通过数次迦太基战争、马其顿战争,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地中海东西沿岸地区。公元前1世纪,罗马将军凯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三头联盟,之后率军远征高卢,侵入莱茵河东岸和不列颠,疆土和权力迅速膨胀。由于三头联盟破裂,开始权力角逐,凯撒在内战中击败庞培,后又进军埃及,远征小亚细亚半岛,胜利返回罗马后,集执政官、护民官、独裁官于一身,建立了独裁统治。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市中心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市苑,许多神庙、会堂和凯旋门荟萃于此,并成为市民进行宗教和商业活动的场所。凯撒在统帅军队出征前,常在神庙举行献祭,军队凯旋后,也在市苑举行庆典。可惜的是,那些庄严的堂庙已然不存在了,眼前只能看到残破的廊柱,或一排,或几根,或单根,兀立在广场上。
  凯撒死后,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继承了执政官的宝座,并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新的三人同盟。但一山难容三虎,三人同盟最终土崩瓦解。屋大维先是剥夺了李必达的军权,又在元老院支持下讨伐安东尼,最终取得对罗马的绝对统治,并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国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称号。至此,屋大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宣布建立元首独裁政体,标志着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历代皇帝对城市的建设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金钱,他们不仅对原先的市苑进行了改建扩建,又在相毗邻的地带开辟建立了新的帝国市苑,最有代表性的是凯撒市苑、奥古斯都市苑、那拉扬市苑等,在这些市苑内修建了风格不同的众多会堂、纪念柱和凯旋门。新市苑和苑内建筑不断出现,不仅反映了罗马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也展现了古代罗马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卓越贡献。
  站在帕拉蒂诺山的坡丘上俯瞰,整个古罗马市苑在骄阳下闪光,古老的土台、断墙、残柱、基石、碑刻、拱门、石阶等等星罗棋布,中间杂以现代人植造的草坪。古代的遗迹和现代的绿地,交相辉映,激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古罗马近千年的历史风云,似乎在这里奔涌回荡。那些创建帝国的皇帝、将军,那些建造罗马市苑的建筑师、艺术家、匠人,那些被载入史册的英雄业绩,那些被世人传诵的风流艳史,都在这里交汇融合。据史书记载,罗马市苑的许多建筑,曾毁于大火,大火之后,人们又奇迹般地将它们恢复如初。但最终,这一片辉煌灿烂的古建筑群,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外族的入侵洗劫,渐渐破损、毁坏,又经过千年的时代变迁,仅剩下眼前这一片凋零的断壁残柱。罗马帝国是个历史存在,虽然它已过去1500多年,但它给后世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还要流传下去;也许再过500年或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存的这些古迹遗址也许将因风吹日晒雨淋而磨蚀殆尽,但是古罗马的辉煌却不会被磨灭掉。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静静的庭院
——几内亚国家博物馆一瞥
徐娟
  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市中心,是著名的桑德尔瓦利小区,它记载了法国人进入该市的历史。据说,1877年,法国人桑德尔瓦利来到几内亚的富塔地区,之后,又进入科纳克里海湾处,买下一块土地寻觅发展,建起了颇具富塔人居住特点的圆尖顶土屋,旁依一棵弱小的木棉树。20年后,土屋附近又建了座方形平顶房作为办公室。小区道路整齐,绿树丛中只见座座平房,与北京的老城有些相似,贸然一瞥,觉得是四合院的仿造;僻静的一隅,就是桑氏住过的造型奇特的小土屋,百年的木棉树已参天挺拔,记载着风雨沧桑。1977年,在前总统杜尔的夫人等几内亚巾帼豪杰的倡导下,此地辟为“国家博物馆”。
  周末休息,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博物馆,只见入口处除馆牌外,并无任何装饰。进得院门,首映眼帘的雕塑,是几内亚第一位总督、法国人诺埃尔·巴雷与他收养的、几被卖为黑奴的几内亚男孩。他在位11年,主持规划城区建设,并亲自为该市的火车站、港口和医院奠基。另一尊雕像是他的继任者之一,第十任总督乔治·普瓦雷,他执政17年,在几内亚创建了第一所职业学校,自欧洲引进耕犁,这在当时的非洲可称是先进技术了,因此,他的塑像的圆形基座上雕刻着农民扶犁耕种的场景。在人物胸像群中,我还认识了法国医生维克多·勒姆瓦纳,他在几内亚工作3年,建立了防疫中心,为当地人民接种疫苗。他倾心于疟疾的防治,享有“驱蚊先生”的美称,却不幸身染疟疾而故。这些精美、细腻的艺术作品,令我们感受到几内亚人既追求自由,又崇尚先进;既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又注意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精髓。
  博物馆的主体当然是几内亚的民族英雄,在追求独立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付出的鲜血与生命足以丰富这里的“画卷”。
  面前的石像,是几内亚抗击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萨摩利·杜尔,他目光炯炯,神色坚毅,颇似精忠报国的岳飞。自1880年起,为了抗击法国殖民者的入侵,他驰骋疆场18年,被法军俘获后流放至加蓬,两年后结束了壮烈的一生。1998年9月,在他逝世百年之际,科纳克里市内树立起他的塑像。这是一个英雄汇集的院落,人们景仰的、20世纪初反法斗争中的英雄,又被几内亚人称为“和平之王”的阿尔法·亚亚·迪亚洛,曾先后被流放至贝宁和毛里塔尼亚,与萨摩利的塑像相比,他的面孔更具富拉族人特点。
  “这是毛泽东的好朋友塞古·杜尔”,讲解员小姐将我们引到另一座塑像前。被几内亚人民称为“独立之父”的杜尔面带微笑,的确是位面露英气的领袖人物。1958年,几内亚在法属黑非洲第一个取得独立,1959年与我国建交。1961年,杜尔任几内亚共和国首任总统。1978年,他在总结了独立20年来经济建设的教训后,走上了改革之路,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他曾两次访问中国。院落中,一位裹着头布的几内亚妇女的石雕像吸引了我和同伴,她是塞古·杜尔的同时代人芭丽亚·卡马拉,她曾为独立而战,却未看到胜利的一天,1955年她惨遭杀害。望着她清秀的面孔,我默默吟颂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院落内还有两个展厅,一厅展出了几内亚的民族乐器和服装及祭祀用品;另一厅则辟为临时性展厅,用于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我在第一展厅停留了多时,那古老简单的竖琴、手鼓、木琴、笛子,以及不同地区使用的各种弦琴,让人看到了一个淳朴自爱的民族。那奇异的长袍、面具、供物以及各部落不同的土屋结构模型,让我理解了几内亚人的习俗和信仰。我站在1977年去世的几内亚著名男歌手康迪亚生前用过的、祖传的木制弦琴前,望着照片上的他张开双臂,放声高歌的英俊形象,仿佛随他回到了1958年:在纽约的曼哈顿,面向联合国82个国家的代表,演唱“自由之歌”。
  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小院中不断有参观者拍照、交谈,院外的一群孩子向我们招手。我对这个地方竟有似曾相识之感!人需要的是勇气,民族需要的是精神。历史这面镜子带给我和朋友们深深的启示。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从南非企鹅说起
李新烽
  冬令时节,再次赴非洲大陆最南端的美丽都城开普敦采访。作为南非的“母亲城”,开普敦以其迷人的风采常年吸引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南非列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国之后,来此旅游的同胞日益增多,游南非必去开普敦,到开普敦又必去好望角,犹如外国人访问中国必来北京,到北京必游长城。然而,对中国人而言,开普敦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好似其象征——桌山一样,时不时被“桌布”遮盖着。这一神秘感使人不知不觉地犯些常识性错误,每次亲临开普敦,心头难免生出一些疑问。
  在去好望角的途中,有一旅游景点——企鹅滩,位于开普敦与好望角之间的错弯上一个叫布尔德斯的地方。如果不是亲临此地,很难想象在居民区附近的大海边,游人可以近在咫尺地观看企鹅。提起企鹅,国人大多将其与冰天雪地连在一起。殊不知,在非洲的艳阳天,在大西洋的白沙滩,也能够观赏企鹅的憨态,静听企鹅驴一般的啼叫。每当此时,我全力将脑海中残留的“冰雪”记忆挥之殆尽,接着遗憾我国为何不把企鹅译为“驴鸟”。《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注解说:直立时昂首如企望状,故名。看来,是中国翻译家“望鸟生义”。其实,企鹅是水鸟,主食鱼类,常在水中生活,善于潜水游泳而不能展翅飞翔,多在生殖时才登陆穴居,出双入对,煞是恩爱。如果深究,英语单词PENGUIN是加拿大纽芬兰省的一个岛名,因企鹅首先在该岛被发现而借用之,我国曾有人将其译为“大海雀”。至于企鹅的体长,前面提到的两部工具书中,前者说约1米,后者说约65厘米。就南非的企鹅而言,其体长充其量不过50厘米而已。
  沿着错弯前行,就来到好望角。错弯是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当年返航途中,驶过该弯后误将好望角作为非洲大陆最南端而被后人取其名的。然而时至今日,多数国人还在继续迪亚士的“错误”,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好望角是非洲最南端,即使亲临此地,与写明“非洲大陆最西南端”的标牌合影留念。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好望角以东百余公里外的厄加勒斯角,那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地理分界线,明确标明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它以葡萄牙的一位航海家而命名,汉语从英语直接音译过来,而不像好望角是意译。可以设想,如果当初将厄加勒斯角意译为“最南角”、“南端角”或“南望角”,或许可以避免国人误将“好望角”替代“厄加勒斯角”。如果有心人翻看非洲地图,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好望角更南的“大有角在”。
  开普敦的植物园为南部非洲之最,内有一铁树园,常年能观看到铁树开花,雌雄异株,同放光彩。雌花色形均像菠萝,雄花状如棒槌、色似乳黄。铁树是常绿乔木,叶聚生茎顶,形大坚硬,羽状分裂,裂片线形,花亦顶生,又称苏铁、凤尾松、凤尾蕉。因品种不同,受气候影响,这里的铁树大多年年开花。每当观赏铁树的花色花形,我都难免有些困惑,“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一中学时学到的名句油然浮现脑海。“铁树开花”这一成语的注解也自然冒了出来:“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这仍是今天《中国成语大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固定解释。
  固守对铁树开花的传统解释,国人无不视其为珍奇难得。记得20年前在西安时,陕西师大一株盆养的铁树终于开了花,为睹这一“千年奇观”,闻讯者络绎不绝,争相排队观看。站立在铁树园,想起这段往事,真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就在南非,类似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例如,南非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这是该国的特定历史形成的,可不少国人仍误认为黄金城约翰内斯堡是南非的首都。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门大开,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亲历外部世界。旅游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和补充知识,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或观念。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个德国女孩的留学日记
李客循
  结识琳达是在不久前一次外国留学生的聚会上,她是一位个子高高、带眼镜的德国女孩,略有几分东方韵味的清秀面容,在我脑海中印象颇深。琳达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学生,从去年开始在天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学习中文。在一个爽朗的夏日,我来到她家中造访。
  琳达住在南开区一个很普通的居民区。寻着地址敲开房门,呈现在我面前的依旧是那个清秀的面容。“你好,请进。”进屋坐定,她随即为我端上了一杯清茶。由于已经相识,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轻松,她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只是偶尔还说出几句德文。“你为什么不住在留学生宿舍呢?”我有些疑惑。“我喜欢住在这里,”琳达说,“这才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你来中国学习的一个目的吗?”我问道。“是的,到中国学习汉语是我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我来这里首先是为了学习语言,在这里生活,我每天都被要求必须讲中文,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中文表达和理解能力。此外,在这里生活可以丰富我的生活经历,可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你能适应吗?有没有觉得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我继续问道。琳达微笑着答道,“这里的人都对我很友好。虽然在中国生活与在德国有很大不同,但我把它视为一种挑战。刚开始时,我的活动范围仅仅是校园。然而,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当我越来越熟悉周围的环境,我就想不断地探索新的事物。后来我搬家了,并且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城区里转。现在,我已经对整个城市都非常了解。”
  琳达拿出了一个色泽明快的本子,像彩虹般鲜活的颜色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开封皮,一段段整齐的德文字符中间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小东西:照片、IC卡、糖纸、购物发票……琳达说,这是她的旅行日记,是来中国以后开始写的。随着纸张一页页翻过,她向我讲述她来中国后经历的一个个故事。这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对她有特殊的意义,记载了她许多的第一次和不平凡的经历:第一次过中秋节、第一次坐洋车、第一次吃狗不理包子……有一幅画得歪歪斜斜的水彩画特别吸引我的注意,画的主人公个子高高、头发金黄,还戴着一副眼镜——这应该就是琳达。可是,看手笔不像是自画像。这时,琳达笑了。“这是我在儿童福利院帮忙时,那里的小朋友送给我的。”原来,琳达在课余时间经常去天津市儿童福利院义务劳动。那里的孩子都是一些身体或智力上有残疾的孤儿,琳达在那里帮助福利院的阿姨看孩子,陪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学习英文。去年圣诞节,她和其他几个外国留学生还为福利院的孩子们办了一个圣诞晚会。为表示感谢,福利院的一个孩子画了这幅画送给她。
  忽然,一个家乐福的塑料袋从本子中滑落。我有些诧异,这个普通的购物袋也有意义吗?“是的,”琳达这时有些严肃了,“这是我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的唯一的塑料袋。”“为什么?”我很不解。“在德国,人们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我从小养成习惯,每次去超市买东西,都会背着书包,然后直接把东西装到书包里。坦率地讲,这里的空气并不好,但人们似乎并不很重视保护环境,超市里还使用那么多的塑料袋。”
  一张熟悉的照片映入眼帘,这不是我们相识的那个聚会吗?这个小型的年轻人的聚会是在非典刚刚发现不久时开的,当时街上的行人都带着口罩,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显得手足无措。而这个聚会的名字却叫做“非典——我们有药”。参加聚会的每一个人都要想出对付非典的“处方”,大家还举行了“口罩比赛”。琳达是这个聚会的主办人之一。
  虽然琳达在中国只待了一年,但她的留学日记已经像秋天挂满枝头的果实,沉甸甸的。琳达就要回国了。但她表示,明年春天她还会回来的。我已经开始期待她在春天里灿烂的笑容了。(附图片)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京租房小记
苏自语
  房租是旅日中国人日常开销的大头。一个人在吃穿方面尽可以省吃俭用,但房租却不像自己的胃,可以节省到用一包方便面打发。在东京,租一间最便宜的房子也要2万日元,签约时连同礼金押金及中介费,首期金额一般相当于4至6个月的房租。
  所以说,租房要讲究方法,街边的房地产中介公司不能随便进。为了省下一笔中介费,许多中国人都是通过朋友介绍,直接与房东签约,但这样做的选择面会比较窄。
  我通常会去东京四谷的“内外学生生活中心”找房子。这是一所得到日本政府资助的民间机构,为具有学生身份的日本及外国人免费提供租房信息服务,其信息量非常之大,一张张贴在板壁上,按地区分布,任君挑选。
  最好的情况下,可以租到一间月租2万、首付金4万的小屋。比起那些睡在街边的流浪者,你应该满足了——你拥有一间小小的房子:面积9平方米,水龙头、下水道、煤气灶猬集在屋内一角,厕所公用。这种房屋多半有年头了,木板墙,铁皮顶,夏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冬天室内冷同室外。但是住户自有办法,冬天用煤油炉,夏天加挂一台窗式冷气机,所需费用并不高,因为日本的煤油和电都很便宜。再将一个塑料衣帽棚改造成洗澡间,就可做到洗澡不出门。此外,屋子里还可以塞进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冰箱、一个小橱柜、两三个书架、一台电视。家具尽可能向高空发展,以便给这小屋的主人留下3块可以转身翻身的空地:洗脸做饭是一块,写字打字是一块,看书睡觉是一块。当然,这样的蜗居是没法招待人的,却与自得其乐无碍。
  也会有一些奇遇,得之于不经意间。
  我去学校的学生科办事,发现那里免费给本校学生提供租房信息,厚厚的一大本,都是学校附近的房东电传来的招租纸。其中一处房子有些奇怪,房租分3万、5万、8万三种,客厅、厨房、洗澡间、厕所公用,到实地去看,才知道房东是想把一处独门独院的小楼分成三块出租。我是第一个住户,以后再来看房的,一听说花5万8万还要与别人共用厨房厕所洗澡间,都很礼貌地一去不回,于是我就等于用3万日元独占了一栋带庭院的小楼。
  两年租约期满,房东不愿再作傻子,于是我又回到2万日元的陋室。独居小楼之时,心中的自得自满也是有的,现在跌落回去,生活的快乐也未见减少。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免费“艺术之家”
本报驻塞尔维亚和黑山记者 刘志海
  新闻界朋友告诉我,塞尔维亚最近出了一件新鲜事,一位退休老人在故乡小山村创办了塞尔维亚第一个免费“艺术之家”,热情接待艺术家前去小住和“创作”。我慕名前去采访。
  免费“艺术之家”位于塞尔维亚舒玛蒂亚地区中部的米奥尼察区的拉卡利村。这里鲜花争妍,绿草如茵,果树满园,环境幽静。免费“艺术之家”的建立引起艺术家的兴趣。自创办至今已有11名画家、1名雕塑家和1名作家来此创作。
  “艺术之家”的创办者加夫利洛维奇是一位与艺术创作从不沾边的62岁退休老人。他曾担任贝尔格莱德“斯拉维亚”肉联厂总经理。2001年退休后不愿赋闲在家,总想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经再三考虑,他决定在故乡拉卡利村自家住宅创办免费“艺术之家”。经数月筹备,今年7月7日免费“艺术之家”终于启用。这里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可提供路费。因条件所限,目前仅限于夏季接待艺术家。艺术家在此一般住7至10天。
  “艺术之家”的工作人员目前只有加夫利洛维奇1人。他说:“我是5大员,即采购员、炊事员、保管员、保安员和卫生员。”加夫利洛维奇尽量给来此创作的艺术家提供优质服务,修缮了供艺术家住宿的房间;与艺术家一起领略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带领他们参观当地文化设施;为其烹饪可口饭菜。
  因为“艺术之家”具有良好的工作氛围,来此创作的艺术家都收获颇丰。侨居法国多年的塞裔画家德拉戈斯拉夫,现年67岁,已有35年画龄,在“艺术之家”住了5天,就作画3幅。他深有感触地说:“严格说来,在法国我还不是真正的画家。我作画不是追求艺术,仅为了赚钱维生,每每迎合买主喜好,忽视画的艺术质量。免费‘艺术之家’是个好去处。此间美丽的山水和独特的农家院落等自然景观,能激发画家的创造灵感。尤其是,在这里能静心创作,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想画的画。”
  兹拉蒂博尔市的知名画家斯杜达在这里住了一周,作画3幅。他被免费“艺术之家”创办者的崇高品质所感动,深情地画出一幅“令人尊敬的安杰沃”油画,宣扬“好人一生平安”。
  加夫利洛维奇5年前与妻子离婚,目前孑然一身。他每月领取退休金8000第纳尔(约合142美元),还要部分负担正读大学的二儿子的生活费,生活并不富裕。当问及为何创办免费“艺术之家”时,加夫利洛维奇诚恳地说:“我一生省吃俭用积攒了少量存款,虽然经济上并不富裕,但我要做精神富有者。为了传承和弘扬塞尔维亚的优秀民族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我决意用自己有限的资金创办免费‘艺术之家’。”
  在谈到免费“艺术之家”的前途时,加夫利洛维奇说:“目前一些人被我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所感动,表示愿意给予经济资助。但是,我目前经济上尚未山穷水尽。当我资金告罄时将接受一些资助。我对免费‘艺术之家’的前景充满信心。” TNs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南非开普敦海关大楼远眺。 雷国俊摄 TN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