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第1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国际周刊》两百期感言 '...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主持人语

  《国际周刊》两百期感言
  斗转星移。今天,伴随着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硝烟诞生的《国际周刊》迎来了她的第200期。
  200次的运筹推敲,200回的自我超越,《国际周刊》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悠悠万事中,编辑一份报纸的周刊绝对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干成、做好这一件小事,也需要编者付出很多心血。为了编好《国际周刊》,它需要密切跟踪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敏锐的观察与洞析、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不乏激情的韧性努力。回首望去,我们略感自慰: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外部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深刻变化,我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了《国际周刊》的茁壮成长,本报驻外记者、本报国际部诸多资深编辑、不少国内外各方面国际问题专家、学者都曾为此做出贡献。在此,我们向他们深表谢意!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国际周刊》的工作还大有改进的余地。在信息流动更快、更猛,渠道更为多样化的今天,我们的使命不仅在于更快捷、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向读者告知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条分缕析地为广大读者答疑解惑,并以我们的工作为中国的发展与建设大业服务。对编者而言,下面选登的这两则读者来信既是鞭策,更是挑战。本报《国际周刊》200期恰似一个加油站:从此以后,我们应当更为自觉地替读者着想,更为努力地办好本报《国际周刊》,为读者提供质量更高的精神食粮。
  《国际周刊》办得好!人民日报真不愧为党中央机关报!让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开路先锋!
读者 王慧贞 癸未年六月二十六日夜
  很感谢贵刊,给我这名普通读者回了信,并准备采纳我那小小的建议。
  在此,我还提一个建议,贵刊是否能够利用人民日报外派记者遍驻世界的优势,陆续向广大普通读者介绍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和科技研发基地的最新成果(如美国的“硅谷”以及全球500强的具体情况和独特的管理经验等)。我以为,通过介绍,将有助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现有众多小型企业不断借鉴外来先进经验,自身不断地进行优胜劣汰,并尽快地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与狼共舞”的局面。不少小型科研单位也能通过吸收国外有益经验,加上自身努力,最终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主力军。
  祝贵刊越办越好!
读者 毛浓韬 2003年8月10日 CEg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元 强势其表 弱势其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肖炼
  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8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称,美国仍将执行“强势美元”政策,不过“强势美元”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不是根据美元与世界其它主要货币的市场价值来判断美元的强弱,而是根据公众对美元的信心、保值程度以及防伪能力。美国之所以坚持强势美元政策,还在于它有这样几个好处:1.有利于国际支付;2.有利于吸引外资,降低美国借款者的净成本;3.有利于扩大美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深度和广度,加快资本的流动性。
  弱势美元的国内原因
汇率是一国经济的对外货币关系反映。弱势美元政策就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现状。
  美国经济2001年11月开始复苏,至今已有20个月,但总体走势疲软。制造业增长乏力,其增长率仅比2000年低谷提高10%。外贸赤字进一步扩大,达到5034亿美元(不包括间接出口),占GDP5%左右,失业率高达6.4%。
  与此同时,财政由盈余转为巨额赤字。布什执政不到4年,把克林顿政府连续4年的预算盈余(2560亿美元)全部耗尽,财政赤字达4550亿美元。布什奉行“加强军备和国防”的政策,美国国防由收缩向扩张转变。布什许诺增加防务开支,10年内将增加军费开支450亿美元,即提高军费17%。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国会把2004财政年度国防支出提高到3686亿美元。
  对“新经济”的过度炒作,导致美国经济泡沫产生,股价被高估了约40%。随着这部分泡沫的破灭,纳斯达克科技指数下跌50%,道·琼斯指数也下跌三成多,股市市值缩水4万多亿美元。这样,过高的股价虽得到修正,但也使投资者财富下降,消费开支的财富效应减少,从而打击了消费者信心。虽然目前股市有所回升,但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劳动生产率与金融市场盈利率的矛盾加深:过去是公司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股市的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股市的增长速度是公司利润率的3倍),现在是股市下跌的速度赶不上公司利润下降的速度(2001年美国股市下跌20%,而公司利润率下降40%—50%)。这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连续13次降息,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目前,美国联邦基础利率达1.25%,大大低于欧洲银行的利率水平,迫使资本离开美国市场。
  另据2000年世界银行估计,美元被高估30%左右。据此判断,目前美元走弱是正常的价值回归。
  弱势美元的国际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美元汇率走势。克林顿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在90年代吸引了巨额国际资本的流入。1991—2000年,美国吸纳的国际资本在2.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70%来自欧洲,造就了“新经济”不败和美元不衰的神话。但是,自2001年以来,流向美国的国际私人资本从1308亿美元锐减到2002年的301亿美元,减少了335%。美国吸引外资的大幅度减少,主要是欧洲资本从美国回流所致,从2001年的4502亿美元减少到2002年的2264亿美元,减少了99%,这也是美元对欧元贬值的国际背景。美元走弱的另一个国际原因,是一部分中东资本担心与美国关系恶化,将原来准备投入美国的资本转入欧洲市场。
  欧元区的形成对美元构成挑战。过去流向美国的欧洲企业并购资金,开始把部分美元资产转为欧元资产。欧洲债券市场规模扩大,2002年为9.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以欧元结算的国际债网络发行额增长了1倍,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国际贸易中,以美元和欧元结算的交易分别为50%和39%,随着欧元区的东扩,以欧元结算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经常项目赤字并不是美元走弱的根本原因,而是美国用于汇率操纵的手段和贸易倾销的手段。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其对外销售额并不能通过美国本土的海关统计全面反映出来。因此,美元走势与经常项目逆差的关系弱化,而与资本项目的关系强化。
  弱势美元对美国经济利弊说
弱势美元符合美国近期政治和经济的最大利益。布什准备2004年大选,需要在近期把经济搞上去。因此,美元贬值成为近期布什扩张财政政策“三大组合拳”之一(减税、降息和美元贬值),用来刺激出口,扩大就业,扩大供给,拉动有效需求,推动股市攀升,从而达到经济增长。
  实行弱势美元还可以压制欧元。欧元的诞生是对美元称霸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打击欧元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美元的升值和贬值,达到削弱欧元、制约欧洲经济的目的。日元在美元和欧元的矛盾夹缝中求生,日元不能主导世界金融市场,但可起到平衡美元和欧元矛盾的作用。
  弱势美元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因此得到好处,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例如,美元贬值使美国吸引外资下降64%,资金外流,使美元资产丧失原有的吸引力。资本短缺造成融资成本提高,设备更新变得昂贵,国际支付成本也变得昂贵,这些都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失分,美元贬值又使美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失分。但是,美国不会听任美元无止境的贬值。美元贬值临界点的上限是布什连任,下限是不损害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一旦超过临界点,美国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必然会做出新的调整。
  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长时期内,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局面不会改变,这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在。美国有需要、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这种逆差。美国大量购买别国的廉价产品,压低本国通货膨胀率,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顺差挣到的钱又存在美国的银行里,或者购买美国的国债。这样,发展中国家在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市场都受到美国的牵制,无法与之竞争。
  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模糊度和投机性。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的比重大于欧元和日元之和,美国境外流动的美元占全部美元现钞价值的70%以上,美元汇率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外汇交易规模和速度。美元汇率不稳,将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波动。
  受弱势美元政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是欧元经济区。美元对欧元贬值,大大削弱欧盟15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对经济复苏带来不利的影响。美元对日元的贬值幅度不如对欧元幅度大,因而对日元区的影响相对较弱。亚洲国家在美元走低之时,大量购买美元作为其国际货币储备,客观上讲,对美元进一步走低,起到遏制作用,缓解本货币升值压力。(附图片)
  张颖绘 CEg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欧元 升降两为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裘元伦
  自1999年1月欧元问世至今,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两度大起大落:1999年1月初,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以1∶1.18高位起始,旋即两年一路下行,2000年10月26日跌至谷底1∶0.82,跌幅超过30%;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欧元对美元的汇率逐渐回升,2003年5月27日攀上最高点1∶1.19,比14个月前显升30%;而在最近的两个半月里(8月10日止),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又回跌到了1∶1.11—1.14的水平上。如此波动,原因何在?前景怎样?本文试解之。
  虽然汇率波动未必完全反映经济现实,但经济基本状况仍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各国经济基本状况,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国际收支差额、利率高低、通货膨胀率、均衡汇率的共同参照物(例如金本位制时的黄金、现今人们时常引用的“购买力平价”)等。就美元这次贬值而言,美国双赤字与国际资本流向变动等无疑都是一些重要的因素。200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超过4500亿美元,贸易赤字则在5000亿美元上下。流向美国的资本情况不如从前,民间的直接投资由2001年的1308亿美元急剧减少到了2002年的301亿美元;证券投资也从4000亿美元减少到3378亿美元,其中股票投资减少最为明显,从2001年的1195亿美元减少到2002年的558亿美元。这些流向美国的资本减少主要发生在欧洲。2001年,从欧洲流向美国的资本(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总计为4502亿美元,而2002年减少到2264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2002年资金净流出达90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虽有回落,但资金流出的情况仍在继续。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始于2001年的美国经济总体状况的恶化。最近30年美元的三次大贬值都有这样的经济背景。美元第一次大贬值始于1973年2月。在此后14个月内,美元对欧洲主要货币比值平均下跌23.6%。当时的背景是:1971年美国割断美元—黄金关系,1973—1974年石油大提价,1974—1975年西方严重经济危机,20世纪50—70年代德国、日本重新崛起等。美元第二次大贬值发生在80年代后半期,自1985年3月以后的14个月内,美元对其他国际主要货币比值下跌了43.8%。当时的背景是:日本急剧上升为经济、科技和金融“世界大国”。这回是美元第三次贬值,始于2002年2月,到现在,美元对欧元汇率下跌了30%。其背景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10年繁荣期结束,2001年头3个季度经济负增长,财政与贸易双赤字,经济界连爆“丑闻”,“新经济”前景不明,伊拉克问题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对其他国际主要货币(首先是欧元)的定值显得偏高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各国对美元和美元资产趋之若鹜,把美元汇率抬到高位,1995年7月至2002年2月,美元上涨了35.8%,一般认为美元价值被高估了20%—25%。从上述角度来观察,2002年3月到2003年5月美元对欧元贬值30%,便不难理解。
  尽管美元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但当今世界毕竟不存在一种各国公认的、超国家的参照性本位货币,1971—1973年以来实行的浮动汇率制,是汇率波动的制度性原因。当前欧元首当其冲。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美元下跌,其比价只能是对可自由浮动的货币下跌。而日本等国,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增发本币,购进美元,以抑制本币对美元升值。仅在5月和6月,日本就发行和抛售了近39800亿日元,约合33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日本总共抛售了价值590亿美元的日元。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则基本采取少干预市场的政策,结果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日元对美元的增值。后者在过去17个月中升幅约为12%。
  这次汇率波动还有政策性原因,首先是同美元的政策调整有关。
  1999年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比欧洲、日本好些。1999—2000年年均增长率,美国为3.4%,而法、德、日分别只有1.7%、1.5%和1.3%;2001年前3个季度美国经济出现小幅负增长,但从第四季度起已经开始复苏;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2.4%,欧盟和日本只有1.0%和0.3%;2003年美国经济至少增长2.2%,而欧盟和日本都徘徊在1%上下。因此,仅仅用经济基本状况还不足以解释这一轮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美国的政策调整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的政策调整有着它重大而深远的战略目的。美国巧妙地利用了美元的三次大贬值谋求自身利益。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贬值,表面上看是美国经济——货币地位的相对削弱,但美国却借此“解放”了它过去所承担的一些国际责任和义务,并开始大力推进“解放”私人资本的活动,从中获利巨大。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本在随后的10年间让日元币值上升了2倍,抑制住了当年日本紧逼美国的势头。这一次,美国仍在积极发挥其资本力量。一方面在国内致力于再振美国经济,实行三降(降息、降税、降汇率)政策;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竭力打压竞争力量,首先是欧盟与欧元。过度抬高欧元,损及欧洲及其经济。
  总之,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欧元与美元汇率波动乃是自然现象。但政府干预给这些波动增添了复杂性。但近期内,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在0.90—1.10的范围内上下摆动是可以预期的。 CEg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日元 掌控与启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黄金老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均已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多年,但这并不妨碍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外汇来干预汇率水平。2001年所作的一项基于对22个国家货币当局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货币当局都承认经常通过即期外汇市场对汇率进行干预,以引导汇率趋向有利于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方向变动。
  日本央行(日本银行)是所有央行中对汇率干预最为频繁的一家。2003年1—6月,日本银行曾44次干预日元汇率,共卖出69983亿日元,买入美元或欧元,意在阻止日元升值。按1∶118计算,相当于买入外汇593.08亿美元,相当于6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余额的10.9%。由于持续买入外汇,截至2003年7月底,日本外汇储备升至5568.4亿美元。
  业内有分析认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维持在117/115的水准是2003年上半年日本银行干预汇率的政策界限:即一旦日元汇率上升至117附近,日本银行就会干预以阻止日元上升;而115则被认为是日本银行强守的升值底限。慑于日本银行掌控着5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市场投机势力无意与日本银行争强。日本银行每次干预后,日元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虽然在干预后几个交易日还会上扬,但日元汇价无法洞穿这两个铁底。
  日本的汇率政策长期由财务省掌管,日本银行的外汇干预只是在执行财务省的政策,具体干预的方向、规模与时机都由财务省下达。2001年10月至2002年初,日本曾诱导日元贬值,一度逼近1美元对135日元。之后,遭到美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反对,日元汇率缓慢爬升,日本银行先后设置了124、121等若干阻力线,延缓日元回升速度。进入2003年,日元面临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是日本股市反弹,吸引外部资金。日本的日经指数自第二季度起大幅上升13.93%,高于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12.43%和英国金融时报指数11.57%的涨幅,引发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日元资产前景。日本财务省指出,外国投资者在6月净买入1.254兆日元(合105.4亿美元)的日本股票,较5月份增加了50%。日本股市反弹的一个非市场因素是日本银行自2002年11月开始的股票收购活动,截至2003年5月底,日本银行陆续从日本商业银行那里收购了总价值高达1.425兆日元的股票。到9月底,这个数字将达到2兆—3兆日元。
  二是美元、欧元利率大幅调低,日美、日欧利差缩小。上半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调低至1%,欧元区基本利率调低至2%。利差将成为决定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
  三是日本经济基本面转好。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季度增长了0.3%,二季度上升了0.6%,日本经济连续第六个季度向上爬升。2002会计年度,上市的企业税前利润总额为15.35万亿日元,比上年度剧增70.6%。2003年二季度日本企业投资增长了1.3%,个人消费上升了0.3%。目前,日本官方预计2003年GDP将增长1%。
  四是美国有意美元走贬。美国朝野对改变强势美元政策已经达成了共识,经过1年多的体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美元走弱对经济的好处,但也绝不希望美元急跌。而日元对美元的小幅摆动正合美国心意。
  面对升值压力,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4月18日却说,“我认为日元并未背离(日本经济基本面)太多,但其价值确实被高估。”从本国利益出发,日本银行铁腕干预日元汇率。同时,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实行超低利率。
  目前,中国政府面临在人民币升值和加快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之间作出选择。中国出口品的价格与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幅很难由人民币升值来填平,人民币升值的确不能改善中国贸易伙伴国的经常项目收支以至经济状况。国际压力集团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借此促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中国1万多亿美元的居民储蓄所孕育的金融商机无限,国际机构投资者对此非常看重。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国内的主流建议之一是舒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允许更自由地持有和运用外汇。若干外汇管理新政策的出台显示变革已在进行之中。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流出和流入管理政策一旦放松就不可逆转。1997—1999年马来西亚外汇管理政策反复就是例证。汇率则可以随时调整、波动。人民币钉住美元,若美元汇率走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然减轻。美国经济自2002年起温和复苏,当年GDP增长率为2.4%;2003年一季度增长转弱,仅为1.4%,二季度则回升到2.4%,下半年预测增长不低于2.8%;2004年则预测高至3.5%。总的看来,美国经济将会较快转好。美元利率存在调升的倾向。美元汇率继续走弱的可能性很小,也许再过6个月左右,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压力将不复存在。
  推动2003年人民币升值的主导因素中,金融因素相当突出。各种估计表明,1997—1999年中国累计资本外逃在550亿美元之上,相当一部分外逃资本是在等待人民币贬值,但人民币不贬反升,这些外逃或“隐藏”的外汇资金回流或“浮现”,转变成游资或外汇储备。1995—2001年中国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平均为负150亿美元左右,而2002年则为正77亿美元。由此估计,等待人民币升值的游资应不低于200亿美元。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则这些游资获利后必然再外逃。国际经验表明,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主要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改变。1996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韩国吸收外国私人资本930亿美元,而1997年,流出资本则高达1050亿美元,金融危机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幅度应以留住这部分游资为限,要使这些游资在扣除交易成本之后基本上得不到升值的投机收益。而一旦市场汇率逼近甚至突破这一幅度,中央银行即入市干预。作为拥有3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经济大国,人民币汇率干预的成效是可期的。更重要的是,不同于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资本项目仍受到严格管制,金融市场工具比较传统,境外投机资本难以进退自如,炒作人民币汇率将受到高额成本和风险的制约。 CEg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名词链接
  金本位制:19世纪,由于西欧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黄金储备不敷需要。各国政府对本国货币规定了含金量,即规定了黄金平价。于是,各国货币通过金本位制度,相互联系在一起。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直到国际贸易因大战而中断。1971年,美国是唯一能把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的国家,因此,当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后,金本位制就销声匿迹了。
  固定汇率制:1944年,二战结束在即,西方工业国战后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和稳定外汇市场。在美国政府倡议下,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规定,成员国都要用黄金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值。只有美元才能按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兑换成黄金。还要求各国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通过购买外汇或黄金,来确保本国货币价值维持在黄金平价正负1%的波动幅度内。这就是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结束。当时,几国先后对本国货币进行了法定贬值(政府宣布货币的金量减少),还有的国家则对本币升值。这在外汇市场上引起了骚动。各国为干预外汇市场耗尽了本国黄金储备。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开始实行。
  外汇买卖: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决定了该国货币的汇率。外汇市场是一个国际性市场,外汇买卖是由外汇交易员通过电话等各种通讯方式进行的。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国际性大银行、外汇经纪人、各国央行,以及经营国际业务的大公司,它是为防止因汇价短期波动而招致损失。此外,还有个人作为投机者或投资者而为之。 CE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