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坏账拖累日本经济
于长悦 纪瑞朴
当今日本,不良债权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拖垮了一家又一家银行,吞噬着各方投入的巨资,也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潜在威胁。
巨额坏账谁之过
据日本金融厅统计,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业已处理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但不良债权却有增无减,银行坏账仍然从1993年的不足13万亿日元增加到2002年的52.4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
巨额不良债权是泡沫经济的后遗症。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汇率政策发生转变,使得日元汇率一路走高,日本被迫扩大内需替代出口。日本国内的不动产和闲置设施产业因而急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并推动股市连创高点,酿成了以证券和房地产价格脱离实际飙升为主要特征的泡沫经济。这一时期,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双双暴跌,金融机构流入这两个市场的贷款无法收回,遂形成大量的坏账。
日本现行金融体制的缺陷是形成银行不良债权危机的深层原因。日本现行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对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泡沫”破灭以后经济复苏缓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关系密切,削弱了银行业竞争,驱使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炒作房地产和股票提供巨额资金。其次,日本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这种银企合作的本意是为了防范外国公司控制本国企业,但事后的发展却远离了初衷。最后,银行会计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造成实际的银行坏账比账面上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
坏账危害何其多
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曾导致在日本银行间出现严重的“惜贷”现象,并对日本经济复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巨额不良资产导致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恶化。随着日本股市的持续下跌,部分未曾进行股票投资套现的日本银行开始从当初可观的盈利逐渐变为大笔亏损。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从1989年创下近39000点的最高值以后,在接下来的14年里经历了漫长的下跌,现在只剩下9000点左右,接近零头。据专家测算,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每缩水1000日元,日本七大银行集团的股票投资账户亏损就增加2.3万亿日元。
日本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了其在国际上的债信评级一直不高。穆迪公司对世界40个国家600家银行的财务评级中,日本的50家银行没有一家A级银行,而E级竟有10家。但在当年世界10大银行排名中,日本银行就占了6家。日本银行规模与质量如此反差,以致被称为“带病的巨象”。
清理之路满荆棘
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至1997年底,日本政府出于避免原有过度保护银行弊端考虑,对银行业不良债权问题采取了任由银行自主处理的态度,没有出台实质性政策,处理不良债权没有取得进展,丧失了解决坏账问题的最佳时机。
1996年11月,日本出台了以放松市场准入与国际接轨的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激进改革方案,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的竞争和效率。然而,随着北海道拓植银行在内的一些城市银行破产,不良债权因而上升为全面金融危机。事后总结,未充分考虑日本银行承受能力的金融大爆炸方案,实属日本政府继错失不良债权解决最佳时机后的又一重大政策性失误。
200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推出“经济紧急对策”,把改革重心落到了以彻底处理不良债权为中心的经济结构调整上,具体内容包括:督促15家大型银行从根本上全面处置不良债权;由政府出资设立投资基金,收购部分银行所持有的亏损股票,帮助银行减少相互持股规模;银行必须公布不良债权的处理情况等。
前不久,小泉政府承诺将与日本央行合作,力求在2005年3月底之前使大银行的坏账率缩减为现在的50%。其措施缺乏新意,只停留在坏账本身,并可能导致信贷危机,带来大量的破产和失业。
日本银行的“消肿”行动可能需要历时数年。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日本“失落的10年”,如果目前日本决策层再处理失当,等候日本人的将是又一个“失落的10年”。(附图片)
压题图片:5月19日,一名日本理索纳银行的女职员在东京的一个营业厅接待顾客。当天,日本政府接管了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理索纳金融控股集团。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对贷款的人查得严 对贷出的钱盯得紧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
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有一幢用石砖砌起的14层大楼,那就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纽约金融界,这幢大楼尽人皆知,因为全球最大的金库就藏在它的地下,而且,它还肩负着监管纽约地区所有商业、投资银行的重任。
大楼的底层是两个展览大厅。参观者可以观赏到各个年代的金币、铜币,了解美元演变的历史。展厅里一头栩栩如生的骆驼,象征着著名的“骆驼评估法(CAMELS)”。如今这个评估法已被全球大多数国家认可,成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法则。
CAMELS(骆驼)由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比、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等六项指标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银行监管的基本要素》规定,资产质量评估是这几项中最重要的,它是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健康”的核心指标。美联储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商业银行确保资产的质量,旨在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用同样严格的标准来发放贷款。
纽约联储新闻公关部的里奇对记者说,美联储的监管十分注重体制的建立,首先要看的是一家商业或投资银行的贷款政策和程序,而后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政策和程序。目前美国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美联储的要求,对贷款实行严格管理,采用了五级分类来确定贷款的风险,按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类别来评估贷款的风险程度。
记者请金融风险专家王小麓博士解释了贷款发放的程序。他说,发放贷款的基本原则大体上有三条,这三条通常也是美联储对商业和投资银行检查的重点。一是信用记录。就是看借贷者的信誉如何。他过去借了哪家银行的钱,是否还清了,有没有拖欠,有没有犯罪记录等。对小企业,还要采用一个通用的信用评估方法,依据业主的月收入、债务余额、财产、就业情况、住宅所有权和过去的坏账等,作出判断。这方面的记录一般至少要追溯三年;二是要看申请者拿什么来做抵押,比如房产、现有的厂房设备值多少钱,有没有保证人或其他金融担保等。王小麓强调说,抵押是非常关键的一条。项目出现问题,不能偿还贷款,至少还有一定的抵押,银行不至于赔个“血本无归”,同时也可以防止“空手套白狼”;三是要看申请者的贷款项目的前景如何,就是要看申请者将来靠什么还贷款。通常,商业和投资银行的项目评估专家要分析这个项目,对风险作出预估,并确定回报率。
王小麓说,美国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方式虽不完全相同,但每家银行都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分析部门,有的还要有独立的分析人员来作分析。在南达科他州拥有一家小公司的朋友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申请了大约两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厂房的扩建。银行要求他对贷款项目、工期、总共需要多少资金、雇员情况、安装了什么设备和扩建后产品前景如何等等数十个问题做出回答。银行贷款分析师还写出了一个报告,银行才发放了贷款。在厂房的扩建过程中,银行分析人员还不断打电话来,询问有关情况。
贷款的发放和回报直接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专家认为,对商业或投资银行的监管必须以对贷款的监管为核心。这是因为,通常一家银行的资产至少有60%是以债款的形式存在的。美联储可以通过长期跟踪贷款项目和不断的临时检查,了解一家银行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内部体制是否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改进要求。而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监管下,使贷款管理体制得到逐步完善。(附图片)
巴西央行行长年初辞职,货币贬值8%,拉美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图为墨西哥一家兑换所比索兑美元汇率贬值到两位数。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银行业监管新趋势
宇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迅猛推进,使国际银行业出现了三个相互影响的重大发展趋势:
首先,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国与国之间和一国之内存贷款之间利差大大缩小,导致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相对萎缩的趋势;而个人财富的增长导致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刺激了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国际银行业从赚取利差为主的赢利模式开始转向赚取利差与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赢利模式。
其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交易手段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急剧降低,为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同时提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性质的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而消费者为规避风险,增加收益,也日益要求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从而刺激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相互渗透,金融服务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向高度综合化发展,出现了功能齐全的金融“超级市场”。银行、证券和保险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出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
第三,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出现融合的趋势。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司会计丑闻不断发生,这深刻揭示出过分依赖证券市场的融资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贷款也充分表明,过分依赖贷款的融资模式有致命的缺陷。因此,这两种融资方式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会更加模糊,实现各自优势的互补。
为了顺应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各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也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首先,与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混业监管日益成为金融监管的主流模式。在实行混业经营和监管的国家中,美国一方面把按服务功能分类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子公司的监管仍划归原来各自领域的监管机构负责,另一方面将美联储作为伞式监管人,负责监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协调各功能监管人的监管工作,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伞式监管模式”。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则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统一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类型业务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目前,判断各种监管模式的优劣还为时过早。基本上说,每一个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合适的模式。在监管实践中,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各国的监管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出现了重大调整,这主要表现在对每家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总体监控,而不仅仅满足于单一银行的稳健性;在坚持合规性监管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风险监管,除传统的信用风险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也日益受到监管当局的重视。随着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的跨区、跨国服务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
在坚持国别监管的基础上,各国监管当局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在加强对银行监管的同时,各国监管当局也越来越重视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通过“事先承诺”等监管方法激励银行进行自我约束,并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外部审计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对银行的监督作用。
一家金融机构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一个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及是否能严格按此机制运行。外部的监管,只能帮助它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同时协助金融机构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不间断地修改完善其内控机制。
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主要靠其自身的努力,监管机构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个别情况下,监管机构所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对违规机构与个人的严肃处理,及早发现问题可以避免危机的出现,从而对金融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从育儿之虞看金融风险
周泓洋
家有乖乖女儿,不知如何喂养。
纷繁炫目的儿童食品,孩子贪吃,怕她营养过剩,长成“小肥猪”,不仅将来出嫁难,还有肥胖症危及生命之虞;青菜萝卜面糊糊,又怕营养不良,“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想起了金融业,在一定意义上,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和政府的金融监管,实际与养孩子如出一辙——放任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担心出现风险;画地为牢严管银行运行,肯定趋于保守、影响经济活力,这是金融创新和监管的辩证法。
前几年,大家手里有点钱,想增值,只能存银行、买点股票债券、搞点保险什么的。于是,大家嚷开了“中国的金融业落后”。其实,当时的情况是最简单意义的“金融工具缺损”,其表现为,缺少可以灵活进行金融活动的渠道和办法。
近几年,买国债、炒股票、囤期货、倒邮品、购金币、按揭房子搞投资、小额投资炒外汇、大笔购入各类保险……中国金融业能够提供给中国居民的投资理财工具多了,居民离“金融”近了,是好事,但风险也走近了。对于金融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绝不仅仅限于一般居民所接触的那些业务,其间我们不了解的内容实在太多。
首要的问题就是“金融风险”。自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银行和证券业职能一体化以及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产品)三大主要发展后,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日俱增,1995年2月巴林银行倒闭就是明证。
养育婴儿固然是复杂的,从事金融业更是件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金融业是特殊的行业,一旦银行风险过了一定的界限,其危害巨大。一家银行的风险累积会形成系统风险,系统金融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转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社会政治危机,不仅会威胁一国政权,还累及周边和有经济关联国家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倒退。
但是,风险和收益是相伴的。花旗集团前董事长沃尔特·瑞斯敦说过“生活的全部内容是管理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消除金融风险几乎不可能”。从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政府监管一直处于一种相互冲突的关系当中。
作为具有监管职能的政府,在金融风险冲击后,开始建立一系列安全机制,如建立联邦储备委员会、规定利率上限、严格确定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以限制过度竞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安全机制基本上反映了金融企业微观经营对宏观管理的要求,银行业一般都遵守这些监督。
作为追求利益的银行,面对通货膨胀等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行为发生变化,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银行必须想方设法规避政府管制,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搞个新东西,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为投资者和存款者提供便利,满足公众和企业对金融工具的需求。这有助于实现微观经济活动的最优化。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银行运营的风险开始加大,就需要政府与时俱进,出台新的监管措施,进行制度性创新,以配合市场性创新。如此循环,类似于喂养孩子——肥了,控制其饮食;瘦了,增加其饭菜——经济学家E·凯恩将这一过程称为“管制的辩证法”。
凯恩认为,金融机构对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利润下降等局面作出的反应就是进行创新,回避管制,以便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政府对此的反应就是再次改变管制的手段和规则,以便重新在宏观上取得对金融活动的控制权。
乖乖女从呱呱坠地到亭亭玉立,终会长大,吃多和吃少,在于一个度的掌握;金融业从贝壳货币到经济血液,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监管与创新,也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当然,最优的法则是:监管与创新的动态平衡。实现稳健的经营方针和健全的组织结构、恰当的职责分离、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有效的内部审计。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国际资料
新巴塞尔协议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旨在通过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来强化国际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消除因各国资本要求不同而产生的不公平竞争。过去10多年来,巴塞尔协议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竞争规则和国际惯例。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商业活动的发展,金融创新一日千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大型综合性银行可以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使其既不违反现行的资本标准,又能在金融市场进行套利。这些变化导致该协议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名存实亡。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表明,仅仅依靠资本充足率标准不足以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定。
针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对巴塞尔协议进行修订。新协议提出了一个能对风险计量更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从而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此外,在计算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中,新协议采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废除以往以经合组织成员确定风险权重的做法,同时允许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计算资本充足率。
新巴塞尔协议公布后,国际上褒贬不一。在总体上肯定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协议应当设定一个适用于全球各类银行的最低标准,从而使新协议能在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中得以推广运用。世界银行认为新协议中包含了许多极为复杂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世行极力主张进一步简化新协议。
尽管新巴塞尔协议在制订过程中第一次征求了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并几次推迟准备实施的时间,但其对象仍然主要是在国际上活跃的大银行机构,各国均认为新协议不适合中小银行的情况。美联储认为,新协议只适用于美国大约20家大型综合性银行。美国银行协会认为美国大部分银行是社区银行或从事传统业务的一般性银行,这类银行不必执行新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各国执行巴塞尔核心原则的情况进行评估后指出,发展中国家实施巴塞尔协议应有自己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国情量力而行,决不是实行就好,不实行就不好。
(若谷)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严管紧控确保金融安全
许正中
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集中体现在1999年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它顺应了金融服务业融合经营的发展趋势,由个别监管转向综合监管。
市场准入严
美国对金融机构的资质审核非常严格,管理和监督体系庞大且错综复杂:货币监理署负责颁发联邦执照;全美50个州的州政府负责颁发银行营业执照;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负责管理银行控股公司,并对美国本土的内资或外资银行、国内设在海外的国际银行业务负最终管理责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负责提供存款保险……
美国在不干涉外汇交易活动的同时,对外钞交易实行严格的管制,形成了虽无管制之名但有管制之实的外钞管制体制:严格禁止外钞在境内流通;严格限制银行为客户开设外钞账户,不鼓励其开设外汇账户;境内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得经营外汇业务。
对外国银行,美国要求其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管理能力、反洗钱措施及母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水平等方面都要达到美国的要求。同时,美国严格限制外资银行业务,禁止其在境内吸收美居民存款,禁止其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它们在美国当地扩充业务网络、经营零售业,不支持其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
两级多元管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金融服务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金融服务领域的统一监管。美国实行的是两级多元金融监管体制,其中两级是指联邦和州政府,多元是指有若干个监管机构,如美国联邦储蓄银行、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受到两个以上机构的监管。
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处理中,监管机构遵循救助成本最小化、救助措施市场化、及时性、多样化等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力图将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在局部范围内,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正当的信用链条,避免出现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在美国,同一家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要由不同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美联储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监管者,具备伞型监管者职能,并与财政部一起认定公司的业务范围。在伞型监管模式下,公司的银行类分支机构和非银行分支机构仍分别实行原有的监管模式,前者接受原有银行监管者的监管,后者中的证券部分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保险部分由州保险监管署监管,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金融业监管模式。
电子监控紧
谈及美国的金融监管,不能不提起联邦电子资金划拨系统。该系统归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所有,并由其经营。它将12个联邦储备银行及其25个分行、美国的1.4万多家商业银行和其他吸收存款的机构联系在一起,可通过其中任何一个机构在区域储备银行所持有的储备账户实现全额、实时资金转移。
目前,联邦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已经成为大额资金和证券迅速、安全在各储备银行账户之间转移的高度精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联邦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并存的是民间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统。眼下美国95%的国际美元交易通过该系统进行清算。通过这两个系统,美国金融当局可以对全国的金融市场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控。(附图片)
什么是电子银行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