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17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读《“三个'...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部读本》
  庄福龄
  在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我们高兴地读到中央党校部分同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两本有关著作,这就是由王伟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集体撰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研究》)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读本》),从而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学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观两书,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这两本书系统地、全面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作者在深入研究江泽民同志的原著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讲话、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是对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分别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大规律”的关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而《读本》则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十六大以来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新成就。两书善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作出深入分析和进一步展开,为读者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路,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不仅如此,两书的论述还尽可能地将江泽民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党校及其它场合尚未公开发表的讲话精神也吸收在内,从而相对于其它研究著作更加全面、深刻。
  其次,两书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性。《研究》一书不是仅仅停留在解释和宣传的层面上,而是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该书对“三个代表”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有论述,很多论述是在参加了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题调研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读本》一书的特征更为鲜明,它是适合于广大党员干部阅读的简明课本。该书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性,观点的正确性和逻辑的严格性。该书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八个问题分别论述,同时又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整体。无疑,这是有利于广大读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把握和领会的。
  再次,《研究》和《读本》的先后出版,也反映了作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逐步深化,特别是《读本》在阐述上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特色更加突出。作者对“三个代表”的研究是一以贯之的,从研究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成立研究课题组,再到出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一书。随后,又进一步学习、研究党的十六大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讲话,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精神,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是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深入,也表明了作者的研究并不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相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理论转换工作,将学术研究的成果用浅显通俗的形式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宣传,从而不仅实现了研究层面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贯彻落实层面上也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总之,两书逻辑严谨,结构合理,是系统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专著;对于学习中一系列人们关注的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见解;两书还能从哲学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内涵等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其基本观点,更深刻地理解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依据和重大实践指导意义,既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应该说,这是两本系统地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专著,同时也是适用于当前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材。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因为美,我们上路
  ——《佛罗伦萨在哪里》漫记
  贡巧丽
  一直以来,总想给人生锁定一个目标,并将之安置其上,可是,这个目标却是难于把握的,或者变化无常,或者也许根本就没有。直到有一天,“在路上”这个词汇来到我的视野。于是,终于明白,人生也许就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而那“在家”的状态则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
  杨牧之寻着“在路上”的智慧,历经春秋六七载,也许是踏着更长的时间的落英、撒播着更多的心思血汗,就这样一路走来,捧出了这一册《佛罗伦萨在哪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让我们权且把它当作一个驿站,以“在家”的平和去体会“在路上”的智慧,然后,我们再欣然前行,继续自己的人生……
  在这本书中,杨牧之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他“在路上”的历程,所到之国家可谓“大”矣,埃及、意大利、古巴、英国、德国、俄罗斯、匈牙利,每一个都包容着大文化、大历史,而所用题目又可谓“小”矣,“在金字塔下”、“《最后的晚餐》在米兰”、“在匈牙利的台湾旷小姐”、“消失的背景”、“海始于斯”、“佛罗伦萨在哪里”……题目都如是之平淡、安然。而在欣赏完那静的照片和动的文字互相映衬而显现的作者的心意后,我们再通过那“小”的题目能感受到的却是美丽和智慧。在那平淡、安然的题目中包蕴的是对问题的洞察、对哲理的追问和对美的品味,这正是“在路上”的智慧所包蕴的境界。
  “在路上”的智慧是包容的,它能突破地域的、时间的界限去思人类所共思,以“常人”的身份接近真理,关怀人本身。而人正是以其对本身的关怀和思考形成人的特质和丰富性,那棵“会思想的芦苇”正站在河岸上傲岸地注视着“逝者如斯”的河水!杨牧之在埃及的金字塔下仰问“生命能够永恒吗”,感叹人类和文明的伟大;在意大利追问“佛罗伦萨在哪里”,实际在追问人类为真理而奋斗、牺牲的精神;在《最后的晚餐》面前,也曾想起了“人的一般本性”;在古巴感受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在马克思的光辉下“追求人格的纯净与高尚”;又在托尔斯泰的人格中体味“追求”;也从生活在异国的自己国家的人身上体会“人就像一粒草籽”的无奈与坚韧。而杨牧之思考的这些问题,又真能称得上是人的大问题,伟大的先哲们所探讨的不也正是这些吗?通过“在路上”的风景追寻“在路上”的智慧,这也许就是人上路的目的吧!
  当我们再回到文字和相片,其中的美就会向着视线流溢,这种美是智慧的美。其中除了色彩、光线、角度、景物外,还有文化思考,而对于美来说,也许前者就已足够了。“美是永恒的喜悦”,每一个上路者也许各有目的,美却总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欣赏书的每一幅照片,再用身临其境的感受感觉它,你也许能或多或少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单是哈瓦那街头,那长椅上快乐的母亲,那健康、活泼的孩子,就能给你留下一种喜悦的美的印象;更不用说那让你联想更多的各国古建筑、牛津大学爬满常春藤的教学楼和图书馆、柏林的马克思广场……而在我看来,更为绝妙的一幅照片则是“路上的钟声”,在那一幅小小的照片中,能流溢出飞扬的钟声,甚至是牛津大学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它给人的那种美是深刻的,丰富的,难以言传的,也许,只有你亲身去体会、去欣赏,才能更好地感觉美。“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去——”美是上路的理由。(附图片)
(左上图为书中所收“威尼斯印象”。)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序跋选

  文化的情怀
  ——《蓝印花布》序
  冯骥才
  我已经看见,一大群站在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中东张西望的作家中,终于有人回过头来瞧一瞧西边天际将灭的晚霞。这晚霞宁静自守,寂寞而孤独。可是你如果扭身走近它——走进它,便会沉浸在它一片异样美丽的金红的霞光里。
  这是我对祝勇的感觉。他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他说,这对于这些将要失去的事情,没有生者的优越感,没有陌生人的同情。这是因为,他把它看做养育自己的文化,看做自己的文化母体。文化也是代代相传的生命。他的文化情怀来源于文化关怀。
  他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日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画面。但他与“寻根文学”不同的是他更关切文化的本身。我想,不是任何人都会富于这种文化情怀的。可是在当代社会与文明的转型期,历史文化多么渴望这种关怀!
  从他前几本《遗址——废墟上的暗示》、《凤凰——草鞋下的故乡》等等到这本《蓝印花布》,我看到一个年轻的文化人正在一步步走进文化传统的腹地。我也巴望他忽然转过身,伸开双臂,展开胸膛,保卫和呵护他所珍爱的一切。
  (《蓝印花布》祝勇著文、李玉祥摄影、冷冰川插图,作家出版社出版。)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国情国力国策”丛书 解读中国
  杨文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国情国力国策”丛书对中国国情进行全面解读。
  丛书中的《中国国情报告2003》聚焦“三农”、困难群众、社会分层、地区差距等中国十大国情问题,用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角度,全面审视中国变化的国情,通过对历届政府工作报告的全面解读,代表委员发言讨论的重点检索,深入挖掘出体现中国国情特点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把握住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问题,但关键的关键是要认清问题的实质和思考问题的变化。关于中国国情的研究,关于中国国情的书籍也许已经无法计数,但关于变化中国的变化国情的思考也许才刚刚起步。《中国国情报告2003》会让人们在速变世界中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的实质。
  其中的《中国国力报告2003》从中国综合国力分析入手,通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东中西部经济与GDP比较,对各省、市、自治区GDP比较,城市GDP与竞争力比较,县域经济发展与GDP比较等,勾勒出2002年中国经济实力与竞争力的基本概况,用数字化语言给定中国国力增长的科学依据。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没有什么比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的。与世界经济多年来的徘徊不前相比,中国的发展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中国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重中之重是GDP的不断创造,也因此,以GDP为核心指标勾勒中国国力变化轨迹,以区域经济和GDP对比分析把握中国国力丰盈消长,就使得《中国国力报告2003》成为决策者提升决策力的一本数字指南。
  而《中国国策报告2003》通过中国地方首脑执政新思维,中国领先地区创新思维全接触,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总动员,中国改革焦点问题再透视以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与战略重点等分析,揭示了以全面小康统领中国国策的核心战略。《中国国策报告》一个最大特色、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紧紧扣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核心战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性的思路,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全面”必须以“率先”为基础的观点,关于立足困难群众的基本国情、以就业为核心的长期战略的思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一束靓丽之花
  ——读小说集《红羽毛》
  欧阳忠
  《红羽毛》(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陈冰中短篇小说的选集,遴选了作者十几年创作的十六篇佳什。陈冰仍以她流畅、隽永而诗一样的语言,又以独特的感受和新颖的视角,向读者叙述了一代人从混沌到成熟的过程,展开了一段情与理、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故事讲得娓娓动人,详略有致;情节波澜起伏,合情合理。她以她的良知和慧眼所阐释的一种道德观念,是耐人回味也是令人咀嚼的,给读者以丰富而有余味的思索和启迪。
  读《穿粉红绸衬衫的女人》时,你不能不感到陈冰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深邃与独到。作者仍然是以她的女性为主角,以严峻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她独到的抒发感慨的笔调,来营造她的小说氛围的。她以犀利和严肃的构思,大胆而深沉地抨击了当今社会弊端。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两个女人——英子和秀秀——终于被丑恶的现实扭曲了毁灭了。在这个社会里,她们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她们既是受害者,同时也在无意当中伤害了自己的同类。作者站在人性的高度,给女主人公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体谅,医治人性中的痛疾,宽容为怀。作者的笔触始终是严峻的,但也是委婉的,对这个丑恶的现实既是深恶痛绝的针砭,也体现了作者那种忧心忡忡的悲悯,这是一个令人深省而值得众人反思的社会问题。
  陈冰是一个有才气的业余作家。她在《迷失与坚守》里说:她把她的心思全用在了坐在电脑前的一块一块的时光里。正因为她有这种精神,她的作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到读者面前。她常对人说,她和她的人物一起,关注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这也许是她创作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吧。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应该用自己的眼光真正关心世界;只有世界真正融入到了她的心目中,她的创作才会迸发,才会产生真正有成效的作品。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编辑荐书
  《纽约时报50位科学家》
劳拉·常编
赵伯炜等译
海南出版社出版《纽约时报》每周的“科学时代”增刊有一个读者喜爱的专栏,名为“科学家在工作”,介绍科学家们在前沿科学领域正在开展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同时记录了他们的辛勤探索和远见卓识,本书是这一专栏文章精选,读来兴味盎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贝蒂娜·施蒂克尔编
张荣昌译
三联书店出版“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不久就有两个我吗?”儿童的问题常让大人难以回答。本书的编者想了一个好办法,请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些人来告诉孩子们,他们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附图片)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披露传奇经历
  ——《患难之交——抗美援朝霍英东历史解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患难之交——抗美援朝霍英东历史解密》一书,披露了霍英东先生在朝鲜战争期间,冒着美英“禁运”及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巨大风险,为新中国秘密运送了大量“禁运”物资,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历史。
  在半个世纪前的朝鲜战争中,美国等国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并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绞杀战”,妄图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从物资上扼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此同时,霍英东在香港组织了颇具规模的船队,冒着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巨大风险,为新中国运送了大量的“禁运”物资。霍英东先生运输的黑铁皮、汽油、橡胶等在今天看似平常的物资,当年竟关系到战争的大局。
  霍英东先生这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艰险经历,反映了港澳同胞与祖国患难与共、不可分割的血肉之情,是港澳同胞为抗美援朝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实例。
  (王磊)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浪漫主义的作品
  ——重读《老人与海》有感
  叶茂根
  上海译文出版社自1999年10月出版由吴劳先生翻译的海明威《老人与海》以来,虽未曾有过媒体的宣传炒作,但至今年3月已出版发行了四十四万余册。
  吴劳先生在《〈老人与海〉的多层次涵义》一文中评论说它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最近,我又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觉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能如译者所说的那样,富有“多层次的涵义”,作品的主人公有人物原型,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我还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首先要指出的是主人公圣地亚哥,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年纪,这作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须知道。但他是一位“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子上有些褐斑……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的久经风霜的老人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人们对这位捕鱼老人应具有丰富的捕鱼经验也是毋庸置疑的。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接连出海捕鱼八十四天,竟然连一条鱼也没有逮住,如果是三五天没钓着鱼,这倒还可以说得过去,可这八十四天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约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圣地亚哥一直没有钓着鱼。人们不禁要怀疑海明威是不是在戏弄圣地亚哥和广大的读者呢?既然无鱼可钓,圣地亚哥干吗还要出海捕鱼?如果说圣地亚哥是以捕鱼为生,他却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连一条鱼都没有逮住,那他不是要被活活饿死?作家进行创作是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的,但这样写是否有点过分、不合情理?其实,海明威这样写是有他的道理的。正是这种在平常人看来是“夸张”、“过分”与“不合情理”的写作,使《老人与海》表现出了它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色。
  《老人与海》的浪漫主义还表现在主人公圣地亚哥将大海当作女性来看待。在西班牙语中,“海洋”这个词是属于双性名词,既可作阳性名词,也可作阴性名词,这要以用阳性冠词还是阴性冠词来加以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圣地亚哥爱大海,他才会把大海当作女性看待。即使海洋有时变脸,会起大风大浪,造成人类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但圣地亚哥老人还是为“海洋”开脱罪责,认为这是月亮的缘故。圣地亚哥像对待一个女性那样爱上大海,正是由于圣地亚哥有这种对海洋的浪漫之爱,他才会天天坚持出海捕鱼,即使有八十四天接连没有捕到鱼,他也要出海去,这就是他爱大海的结果,向大海追求的必然。所以我以为,一个人有所爱,他才会有所求,而有所爱又不断去追求,那他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和力量。圣地亚哥就是这样一个对大海有着不断的爱,又有对大海不断追求的老人。
  在这部小说中,圣地亚哥梦见狮子的场景有六次之多,作品通过主人公在小时候去非洲时见到的狮子那深深印入他记忆的象征英雄的形象不断地在梦中出现,给读者对圣地亚哥不惧生活艰险和不服老的浪漫心态留下想象的空间。
  重读《老人与海》中译本之后,我想这部小说能畅销、并长销不衰,重要的原因是作品的成功创作。小说通过描写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浪漫、现实主义的心态;作品没有低级趣味的言辞和污染人们心灵的内容,而海明威的故事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受欢迎。因此说,《老人与海》是男女老少都适宜、都爱看的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魔法英语系列丛书”出版
  郑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魔法英语系列丛书”是全新的英语教学读物,由英语教育专家薄冰主编,全国名牌中学英语教师联合编写,内容包括语法、听力、课文译注、同步阅读、阅读理解等,涵盖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
  (苏所)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点评《一起来游戏》
  冉乃彦
  在早期教育越来越为大家关注的今天,张晓、董昕编画的《一起来游戏》(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是献给父母和小宝贝一份十分实惠的礼物。这三本图文并茂的读物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科学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中国过去长时期忽视早期教育,一旦觉醒,难免有些操之过急,现在有些家长把幼小孩子的教育学校化,甚至成人化,都是帮了倒忙,实在不可取。希望家长参照本书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
  三本书内容都很丰富。在第一本《早期学习篇》中,安排了“表达与交流”、“艺术感受”和“科学探索”;在第二本《感觉篇》中,安排了“触觉”、“视觉”、“听觉智能”、“味觉智能”和“统觉智能”;在第三本《运动认知篇》中,安排了“躯体运动”、“精细动作训练”和“认知能力”等内容。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之后,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就成为迫切需要。本书提供的方法是简便易行的,再加上图文并茂,使人容易理解,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文馨当代英汉词典》受欢迎
  庄伟
  在新一轮学习英语的热潮中,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文馨当代英汉词典》,受到读者欢迎。
  《文馨当代英汉词典》被誉为“台湾第一品牌”,它完全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而设计,不仅从英美权威杂志的新字新词入手,在十万词条的基础上,将最新、最实用的英语单词一网打尽;更是立足于词的语法意义,以最直观的方式、灵活道地而富有生命力的例句,系统展现相似字词、语法句型的用法和中外文化的差异,直击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和考试盲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陆建德认为,这部词典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词典,适合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和英语教师学习、考试和教学时使用。词典中对动词语法的详尽解析对学生掌握英语单词,把握英语语法有很强的指导性。北京新东方学校四六级考试教师金威谈到这本词典时认为,词典针对各界人士在英文阅读、写作以及翻译中所经常遇到的困惑,既以教学词典为主,又兼具案头词典的功能。同时,它对英语单词细致的语法解析,非常适合参加各种英文考试的学习者使用。
  以往的英汉词典在编辑方法上大多采用了英美词典的模式,《文馨当代英汉词典》则完全从中国人学习和使用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些引导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切入英文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词典在字词释义的基础上,更关注一个单词在语法上的意义与用法,这使得它成为英语学习者无师自通的好帮手。
  《文馨当代英汉词典》处处从中国人学习使用的角度出发,在编辑过程中强化这一理念,这一切使得它成为一部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功能完备的词典。 amg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读书天地
  《成长课》 斯蒂尔著 张军学、邹枚译
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感动全球母亲的故事。 am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