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15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理性看待药物 预防不良反应——访上海药品不良反应'...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理性看待药物 预防不良反应
  ——访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
本报记者 王淑军
  编者按:作为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几倍,但另一方面药源性的危害也日益显示出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率约在10%—20%,其中5%的患者因此死亡,约占因病致死患者的1/3。1994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居社会人口死因的第四位,前三位是心脏病、癌症、中风。在我国,特别是近期的康泰克事件、拜斯亭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更使人感到药物的危害就在身边。
  日前,国务院部署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再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向食品和药品安全。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对待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本版编辑专访了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博士。
  当前,一些人把药物看作“灵丹妙药”,完全依赖药物治疗疾病,甚至错误认为没病服药也可健身,导致不合理的随意使用;而另一些人则将药物看作“洪水猛兽”,害怕药物不良反应,拒不服药或少服药,延误疾病的治疗,导致不应有的损害。杜文民认为,这些都是由于对药物的片面认识所致。而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就要求人们理性地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是万能的
  药能治病,却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无法取代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的饮食、健康的精神生活。
  在古代,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甚至出现寻找万能药、长生不老药的研究。直到16世纪,人们才开始对药物疗效展开科学性的观察,并认为化学知识是药物有效的基础。近年来,很多的药物都是针对某种疾病研发的。计算机的应用,也使药物合成技术更为精进、方便,帮助科学家们产生新药物的构想,使很多新型药物问世,造福许多的病患。
  但应当看到许多药物的使用,只是减轻疾病的症状,真正根治疾病还需要自身抵抗疾病的免疫力的提高。像有些轻微病症可以不服药,而是通过体育锻炼、均衡营养的饮食、健康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而对于服药治疗的患者,同样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饮食、精神生活予以配合,达到治疗效果,否则会降低药物疗效,增加不良反应。比如英国一位消化病专家,由于胃溃疡患者不肯戒烟,而拒绝为他治疗。他认为胃溃疡患者不戒烟,任何灵丹妙药都是无效的。
  规律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的饮食、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为重要,绝对不能把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唯一选择。只有营养与药物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是药三分毒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产生好与坏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药物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是因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的程度等不同,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早一粒,晚一粒,消除感冒困扰”,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但人们还是发现康泰克的主要成分PPA能够导致死亡。不久前,一种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降血脂药物——拜斯亭,被发现能引起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导致死亡而被停用。
  牛皮癣患者服乙双吗啉、乙亚胺等药物后,会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白血病、肝癌、胃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等;镇静剂巴比妥、安定、安宁、利眠宁等可引起婴儿畸形;而治糖尿病的胰岛素可引起骨畸形;交替使用抗癌药白血宁、马利兰、氯巯基啉,副作用将危及全身。在我国,药源性瘾癖、药源性畸形以及药源性失明、休克、肾损害、细胞变异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达30%。一种属于国家二级控购药物的中枢神经兴奋药利他林,竟成为上海一些学生家长寻觅的“聪明药”。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11%至26%。在我国每年住院的5000多万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而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每年约有20万人。1990年,我国有聋哑儿童182万多人,其中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的患儿就有百万之众,且这种态势仍以每年2万至4万人的速度增长。大量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药物近千种,其中因使用乙双吗啉、乙亚胺而导致白血病、癌症的就多达200多人,而且半数以上病人在报告时就已撒手人寰;因使用酮康唑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和死亡的有30多人;使用左旋咪唑致间质性脑炎死亡的90多人。
  当然,认识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不等于不服药或减少剂量,因为这同样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盲目减少抗菌药物剂量,药物不能达到发挥疗效的剂量,不但不能发挥杀菌作用,而小剂量的药物又可以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不良反应
  首先,要认识到药物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会有未曾发现的不良反应。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料想不到,也无法预测,具有潜在危险性,却不经常发生。这里有服用药物过量、患者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等原因,但大部分原因不明。若能对药物作用机制了解得愈透彻,用药的安全性也愈高。
  其次,要认识到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伤害。比如老年人、孕妇、婴儿和儿童、肝脏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罹患多种疾病患者,这些人用药时要更加谨慎。
  第三,有些药物会与食物、酒精、其他药物交互作用,产生不正常的反应。故服用药物时,必须仔细阅读市售成药的说明书,向医师询问处方药的交互作用。
  当遇上药物不良反应,应怎样处理呢?
  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从医师或药物说明书告知的预防不良反应措施,未经医师同意,绝对不可自行增加剂量。由于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在用药后数个月、数年后发生,或是在药物疗程结束后才发生,但大部分的副作用是可预期的。有些副作用是安全的,但有些是危险的警讯,遇到此情形时,必须立刻停药,和医师讨论,并及时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中药凉茶店:消夏新去处
  连日来,广西南宁市持续高温,饮料热销。在与可口可乐等“洋饮料”的竞争中,一些中药保健饮料独树一帜,特别受到南宁市民的青睐。图为一名女青年在南宁市“千草堂”中药凉茶连锁店里喝中药凉茶。
  新华社记者 黄革摄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读者留言台

亟须理顺鼠药管理体制
  不久前,一位16岁的男孩暑期来郑州叔叔家探亲。其叔叔为了灭鼠,在一块西瓜上撒了毒鼠强,男孩不知这件事,误食西瓜,引起中毒。所幸吃得不多,未造成生命危险。进入7月份以来,郑州市各医院连续接诊多起毒鼠强中毒患者。在我国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毒鼠强的时候,毒鼠强中毒事件仍不断发生,应引起高度警惕。
  毒鼠强号称“毒中之王”,又名“没鼠命”、“424”、“三步倒”、“闻到死”,化学名: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它的毒性很强,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5毫克毒鼠强即足以致命。毒鼠强为白色粉末,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环境和生物体内代谢缓慢,不易降解。它无臭无味,易误食,被投毒的食物也无异味,不易及时发现,待中毒患者出现症状时为时已晚。
  据了解,鼠药管理程序是先在农业部门登记,供销社是经营销售主渠道,市场销售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卫生部门负责中毒急救。这种管理体制容易留下空隙。专家认为,理顺鼠药管理体制,对剧毒鼠药建立起一套与麻醉品、易燃易爆品管理相类似的强力监管制度,采取剧毒鼠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是防止鼠药管理失控的有效办法。
郑州市三院 陈锦屏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台

专家提醒——高血压防治宜提早
  本报讯 你的血压是在≥12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的水平吗?如果是,从现在开始你就该从思想和行为上多加注意了。因为,最近发表的美国高血压预防与治疗新指南和欧洲高血压指南已把高血压的危险警戒线提前到了120—139毫米汞柱/80—89毫米汞柱。
  此外,新指南再次敲响了尽早预防高血压的警钟,不推荐“高血压前期”人群采用药物治疗,但建议他们以及血压正常的人们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适量运动等,并制定有利于心脏健康的饮食方案,如减少盐和其它含钠食品的食用量等。
  两份新指南的问世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关注。不久前,卫生部疾控司慢病处和高血压联盟(中国)在京主办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专家讨论会,会上国内一些专家对于“高血压前期”这种定义的准确性、科学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如果将收缩压12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定为高血压范畴,那么在中国几乎一半的人都是“高血压”,这不仅与实际相去甚远,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且如此大的高血压监控范围,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医疗负担。因此,中国专家更倾向于用“血压正常高限”代替“高血压前期”的提法。
  尽管与会专家对两份新指南的修订内容见仁见智,但他们一致认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对高血压提早预防、提早控制至关重要。另外,高血压的症状和危害往往因人而异,有些人血压不太高,但症状很多,危害严重,这一点在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并发症的人群中尤为突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血压变化给予重视,调整生活方式,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现血压接近正常高限,应立即去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凌力)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预防老年骨折应注意什么
  问:我老伴83岁,前些日子不小心摔倒,检查是右侧股骨颈骨折,并做了股骨颈置换手术,目前可借助拐杖恢复行走。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平时应怎样预防?
  老年病学专家、304医院干部病房主任李平生教授答:老人多因老年骨质疏松症而导致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生在腕部、髋部、踝部等部位。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40—50岁左右开始减少。6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总发病率约为22.6%,男性为15%,女性为28.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不要让骨质疏松如同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一样,造成人类灾难,并提出预防老年骨折必须从预防骨质疏松着手。
  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儿童期开始,争取要有一个最好的骨峰值。平时多晒太阳,注意体育锻炼。通过饮食补充必需的钙,如虾皮、豆制品、坚果、牛奶等。
  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有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的人容易在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
  三是加强运动。有不少人认为多吃钙片就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其实并不是这样,单纯补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还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
  四是加强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监测。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要接受正规治疗。(张献怀整理)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勿因睡眠问题致车祸
  美国医学会日前呼吁医生们要在降低与疲劳相关的撞车事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强调勿使公众因睡眠问题导致车祸。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局的估计,至少4%的撞车事故是由疲劳驾驶引起的。睡眠无规律的人容易发生疲劳驾驶,如年轻人、倒班工作者和卡车运输驾驶员。未经治疗的睡眠异常患者也容易发生疲劳驾驶。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嗜睡发作和慢性失眠影响着三四千万美国人,使其处于发生疲劳驾驶的危险之中。6月份发表的美国医学会报告建议对人群和驾驶者中的睡眠异常、与睡眠相关的撞车事故和如何让驾驶者避免发生由疲劳所致的撞车事故进行深入的研究。睡眠研究者已经对疲劳和撞车事故之间的关联发出警告好几年了,他们不相信疲劳和撞车事故之间的偶然性。不幸的是,医学界和公众并没有意识到研究睡眠障碍的意义,但现在医生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每个驾驶者都应当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险性。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睡眠问题?如果有或者怀疑自己有睡眠问题,或者有严重的呼吸暂停及其他能引起你疲劳、难以入睡的问题。请到医生或者睡眠专家那里进行咨询、诊治,直到你的疾病被治疗,再开始驾驶,并在驾驶时保持警醒。
  今年由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和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的有关驾驶员警觉性测试,也旨在呼吁中国对睡眠和疲劳驾驶的问题引起重视。(李辞)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担忧中医
晁恩祥
  抗击非典之战,中医界面对大疫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作用,控制非典功不可没。然而,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在参与防治的过程中,所见的一些现象也引起我的深思和担忧。
  非典初期,中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4月初,有关部门发布的非典推荐治疗方案中,仅提到“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更有人认为中医“疗效不肯定”,“没有进行试验”,“只是经验”等。这暴露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弱势现状。
  非典肆虐,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到的各界献方达2000余次。中医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批学者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是很好的。但也有人过于轻率,还没有分析和了解疾病过程,甚至一无所知时,便包揽吹嘘、长篇大论、著书立说,“我能治,很容易”,“早有秘方”如此等等。更有些非专业人员及恶劣药商,混迹其中,行欺骗之实。可见中医学术界仍急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纯洁的医疗队伍。万万不能把非法行医、倒卖伪劣假冒药材者,甚至巫术、骗子也纳入中医行列。
  而在中医药疗效被逐步认识,中医药开始积极介入时,中医界却有少数同行在视治非典为“轻而易举”的同时,对西医则“不屑一顾”,甚至说“抗病毒药、抗菌素抗生素药及激素有何用”等等。这暴露了我们在呼吁社会重视中医、中西医相互宽容的同时,中医界的有些同志却对西医抱着排斥的态度。事实上,两者互相支持,互有补益,而互不信任,甚至互相指责,只会有害。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领域的方针政策。患者治病可以自由选择中医和西医,中西医是互补关系,而不是取代和从属关系。采用中西两法,应当是中国的优势。提倡中医更多地吸收西医的诊疗方法不是坏事,而是丰富自己。这次抗击非典的事实证明,中医介入,中西医结合有助于非典的治疗,深受患者的欢迎。
  通过这次非典事件,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包括对中医药的认识及其科学性的认证。我国政府一直鼓励中医药发展,中医界本身的自信心和勇气不能丢,我们应当借这次防治非典,抓住机会迎接考验,发挥自身优势,让中华瑰宝永葆青春,永放光芒。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名医、名院指南

“割掉”骨质增生
北京针刀总医院有招
  以针刀医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汉章教授为技术指导的北京针刀总医院今年初在北京昌平沙河开业以来,已有几十位与骨质增生有关的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跟骨骨刺等病患者近日康复出院。
  骨质增生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及头、颈、肩、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理论认为,骨质增生是人体衰老过程的一种表现,由它引起的病症难以治愈。只有通过理疗、按摩,暂时缓解症状。针刀医学则认为:骨质增生是人体内力学平衡失调的结果,是人体对异常力学状态而产生的对抗性调节的产物,而不是衰老的结果,是可以通过针刀闭合性手术治愈的。
  据该院业务副院长张天民介绍,针刀医学能治疗包括骨质增生在内的诸多临床疑难病症,比如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强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糖尿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使这些疾病从难治变为可治,从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从痛苦治疗变为几乎无痛苦治疗。据悉,由朱汉章教授任主编,全国30多个院校专家、教授参编的针刀医学全国高校教材已编写完成,今年下半年可望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课。
  专家介绍,针刀医学即把中医针灸针与西医外科手术刀的两种长处融为一体,使骨伤科的剥离、松解等手术由开放变成闭合,明显地提高了对骨质增生、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发展至今,不但使针刀疗法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的治疗,而且还针对许多常见病、疑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和针刀治疗机理提出一整套全新的理论见解。目前,全国有近10万针刀医师,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及分布于48个国家和地区的针刀医学会,极大推动了针刀医学在全世界的普及。
(仲良)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准妈妈如何计数胎动
  自我监护胎动自孕30周开始,在每天早、中、晚固定一个最方便的时间数3次胎动,每次1小时。
  具体方法是在安静状态下,取卧位或坐位,注意力集中,双手置于腹部,用纽扣做标记,胎动一次放一粒纽扣在盒子中,如连续动几下也算一次,一小时后,盒子中的纽扣数即为一小时的胎动数。再将3次胎动数加起来,乘以4,即得12小时的胎动数。一般情况下也可每晚数胎动1小时,然后乘以12。正常值应为30次或30次以上,如果小于20次,说明胎儿在宫内可能有异常,如果胎动少于10次,提示胎儿宫内缺氧。如果自测胎动开始得早,孕妇自然而然会摸出一个常数,以此为标准来自行监护胎儿在宫内的安危。
  一旦发现胎动减少、消失或过分剧烈,应立即到医院检查。需知虽然胎动从减少至消失,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胎动完全停止到胎心音消失不会超过24—48小时,所以不可掉以轻心。(张动) KHk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喝浓茶易致老年骨质疏松
  最近一段时间,退休教师张莲老是感到腰腿痛,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经检查,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张老师说近一年养成喝浓茶的习惯,每天喝浓茶达4—5杯。于是我告诉她,骨质疏松症很可能是浓茶惹的祸。
  不少老年人有每天喝浓茶的习惯,认为能养心安神健身。殊不知,喝浓茶有害无益。这是因为茶中的咖啡因可明显遏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并增强尿中钙的排出,使体内缺钙而诱发骨中钙流失,日久便出现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髋骨和股骨颈骨折。
  专家指出,老年妇女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的急剧减少,使破骨细胞活跃,骨的分解吸收加快,骨骼的钙释放入血,并从尿中排出钙量增加,在绝经的头5—10年,骨量快速丢失达1.5%—2.5%。专家建议,老年人每日饮茶量宜控制在5—10克间。为防治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每天早晚喝一瓶牛奶,多食一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豆制品(黄豆等)、骨头汤、虾皮、海带、荠菜、芹菜等。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王小衡 KHk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