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15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牢记“两个务必” 做到“两个提高” '...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牢记“两个务必” 做到“两个提高”
杨正午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联系思想实际,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可以说,“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状况、担负的使命而提出的战略性的党建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温历史,深刻理解“两个务必”与“两个提高”的内在联系
  党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首先就要重温历史,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的共产党人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尊重历史规律,善于汲取历史经验。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无不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无不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我们党正是在历史的昭示下,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产生于中国革命胜利前夜的这“两个务必”,凝结着我们党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个务必”深深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使党的事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党也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有的党员干部可能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可能发生追求金钱、美色等消极腐败现象。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十五大提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不仅重申了这一问题,而且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将其纳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可以说,“两个提高”,既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它们反映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贯性。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革命到建设、改革,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始终注意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一以贯之地注重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其次,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防止腐败,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第三,“两个提高”既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又是对“两个务必”的发展。“两个务必”主要是从防止腐败的角度保持党的先进性,“两个提高”则是从提高执政能力和防止腐败两个角度保持党的先进性。第四,“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是互为条件的。没有“两个务必”,就不可能做到“两个提高”;做不到“两个提高”,也不可能坚持“两个务必”。
  面对现实,清醒看到坚持“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面临的新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党和国家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思想观念的变化,使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艰苦奋斗产生了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一是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他们认为,在战争年代、在物质条件困难时期提倡艰苦奋斗,是应该的。而现在是和平年代,是改革开放、物质丰富的年代,再提艰苦奋斗,就显得“太土气”、“不合时宜”了。二是认为艰苦奋斗是“小事”。有人认为,房子住宽一点,车子坐好一点,吃喝消费高档一点,不过是生活上的小事,不值得当真。三是认为艰苦奋斗“吃亏”。有的人总感到自己能力强、贡献大,理应得到高回报;提倡艰苦奋斗,克制个人欲望,那就太亏了。
  权钱交易的巨大利益,使领导干部成为某些逐利者的进攻对象。领导干部手中拥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社会上一些逐利之人,为了借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必然千方百计“钻山打洞”,不择手段从领导干部身上打开缺口,以钱换权。“送出一只鸡,牵回一头牛”,就是这些人的交换法则。领导干部如果看不到这种考验的复杂性和斗争的尖锐性,就很容易丧失警惕,滑向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泥坑。
  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与利益分配格局的某些缺陷,使少数领导干部的心理严重失衡。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分配原则也提倡劳动致富。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利益分配还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某些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有时仅凭一次机会,就可实现“暴富”。由于钱来得容易,少数“暴富者”贪图享受,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一掷千金。这种状况严重冲击着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使少数领导干部心理失衡。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了几十年,也做出了成绩,但由于一念之差,转眼成了“阶下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抵不住诱惑,跳不出迷惑。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缺乏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使部分领导干部有可能丧失斗志。目前的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斗争的磨练、艰苦环境和艰苦生活的考验,如果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一旦接触那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去效仿、追求,很容易被各种腐朽思想侵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把自己看成先进分子,某些群众中的不健康行为他们有份,甚至为群众所不齿的事情他们也干。
  由此可见,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做到“两个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对照“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认真检查自己的言行,警钟长鸣,筑牢思想防线。
  放眼未来,按照“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模范行动,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富国强,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的理想。今天,这个目标将在我们手中实现,这是无比神圣而光荣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用“两个务必”和“两个提高”鞭策自己,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集中心思搞建设、谋发展。在繁重的任务面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集中心思谋事、想事、干事。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量入为出,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坚决刹住大吃大喝、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坚决制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劳民伤财的行为。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谋事不足,谋人有余;谋公不足,谋私有余;谋奉献不足,谋享受有余。这样的干部,哪有精力抓工作、干实事?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一件件实事上,必须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严格要求,防微杜渐。共产党人要建功立业,就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自降标准,经不住考验,自身尚且难保,还谈什么建功立业?面对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要时时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想到从政的宗旨,想到党的纪律,事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领导干部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影响,大的方面要把握,小的方面也要谨慎。同时,还要管住亲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拉关系、走“曲线”,并杜绝他们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hu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王太华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并对如何做到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地、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十六大报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此,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决定的。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最终因素、最根本力量。古人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水,至柔至刚,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根本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就会被人民抛弃。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这是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所决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这里,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核心的内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两个务必”,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干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是受人民委托、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都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开拓局面,为民造福。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一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方法、转变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真正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倾听民声,广集民智,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努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人民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并且逐步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真正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真正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使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抓好落实。实干利民兴邦,空谈误国害党。现在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对、措施不当,也不是没有想到、没有说到,而是没有真抓实干,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内部矛盾的产生,也都与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有关。不落实,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顽症和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改变。必须看到,愿不愿抓落实,去不去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衡量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实惠。
  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竭力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来部署、来展开、来落实。首先,要牢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尤其对那些生产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困难的群众,更要格外关心,重点帮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其次,要兼顾各方面利益,但最主要的是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再次,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对安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省份来讲,尤其要把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当前,必须把抓防汛救灾、抓生产自救与抓改革开放、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确保防汛抗洪救灾的劲头不松,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减,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不变,努力保持全省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更快更坚实的步伐。(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huf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宋庆龄基金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宋庆龄基金会是一个秉承宋庆龄遗志,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推进少儿事业为宗旨的人民团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开创基金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一直是基金会党组认真思考和着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中央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基金会党组提出,要按照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促进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发挥作用上取得新业绩,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
自觉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意识。作为一个社团组织,宋庆龄基金会发展的关键是要增强自身实力,但增强政治意识同样重要。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基金会党组从讲政治的高度对全会提出明确要求:要把自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把自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作为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原则;把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作为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首要标准。
  自觉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责任意识。由于基金会机构的特殊性,有的同志认为,基金会没有法定的行政职能,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很难发挥作用,也很难有所作为;有的人认为,基金会既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又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工作性质抽象,工作内容也不好量化,多干少干一个样,等等。这些认识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必将贻误事业发展。为此,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基金会党组要求大家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社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社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自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在改革和发展中大有作为。
  自觉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紧迫意识。基金会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长期以来,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基金会党组认为,如果放任这种现象蔓延,就难免导致松松垮垮,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勇于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居安思危、自加压力,增强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热情和干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把基金会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促进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发展要有坚定性。保持发展的坚定性,就要全面把握“第一要务”的丰富内涵。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只有把发展作为执政党最主要的任务、最紧迫的课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保持发展的坚定性,就是要做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回顾总结基金会成立20多年来的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时候坚持发展,就能凝聚人心,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什么时候偏离发展,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就难免产生“信任危机”。
  发展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要有科学性,首先是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基金会确定的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开门办会”和“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方针,以改革为动力,以增强实力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努力把基金会建设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国内一流的新型人民团体。现阶段,基金会要紧紧围绕《宋庆龄基金会2001—2004年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奋斗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落实。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靠“想当然”、“拍脑袋”决策;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发展要有创造性。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要实现新发展,就要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进一步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金会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工作力度:一是创新工作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基金会的性质特点,逐步构建一整套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二是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根据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改革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机关化、行政化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借助社会力量,内引外联,优势互补,面向市场开发资源,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三是创新品牌活动项目。在继续办好传统品牌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和少年儿童的新需求,不断开发出一些立意新颖、富有实效的新的品牌活动,争取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精品。
  在发挥作用上取得新业绩
以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着力点。
  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是基金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着力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后备人才,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就是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贡献。近年来,基金会牵头举办的评选“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小发明西部行”和小发明出国参展等活动,对于增强少年儿童的科技意识,开发少年儿童的科技潜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基金会要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适应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充分发挥在少儿科技知识普及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努力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着力点。近年来,基金会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宋庆龄思想以及促进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少儿电子琴大赛、少儿足球训练以及正在开展的全国少年儿童优秀歌曲征集评选等活动,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今后,基金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新的教育形式,开展一些更加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一些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两岸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为加快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扶贫助教为着力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基金会充分发挥在国际国内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港澳台地区的影响,广开门路,募集款物,支持西部地区的扶贫和教育事业,为西部地区少年儿童和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基金会先后无偿捐献扶贫助学资金达1000多万元,受益学生约6万人次。2002年基金会筹资达2300多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后,要认真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公益组织的筹资规律,面向市场整合和开发资源,逐步创建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筹资新格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基金会根据干部队伍现状和工作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制定干部培训目标,力争3年内对机关处以上的干部脱产轮训一遍,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成长环境,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金会把支部班子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配齐配强支部班子;认真研究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并举办了党支部书记岗位培训班。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了基金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制度建设。基金会党组率先垂范,把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机关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凡是重要决策、重要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都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再作讨论决定;凡集体决定的事项,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下一阶段,基金会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基金管理制度、外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年度考核评比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以良好的机制激发机关的内在活力,促进基金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hu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