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干部行不行 群众说了算
——白城推行干部选任制度改革侧记
本报记者 姜洁
日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应邀来到吉林省白城市,参加该市举办的民主选任干部机制研讨会,对该市近年来实行“票决制”、“民意否决制”的理论依据、实践成果和建议等进行了总结和研讨。
“三票制”——让群众享有干部选任的初选权
2001年4月份,白城面临各县(市、区)党委换届和市、县两级机构改革,如何选任干部成为全市瞩目的一件大事。经研究讨论,市委下发了《关于任免干部实行投票表决制的意见》,确定“票决制”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层两票(民主推荐票、民意测评票)和市委表决时一票(常委或委员表决票)。
市委书记刘润璞解释道:“我们把这个票决制称为‘三票制’,就是说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先要经过基层群众的民主推荐和民意否决两次投票,这两次投票是组织上选任干部的主要依据,是市委常委会投票表决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这两关过不了,干部就进入不了视野,就纳入不到考察、谈话、征求意见等程序,实质是把干部选任的初选权交给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
在“票决制”的基础上,2002年4月起,市委在五个县(市、区)推广了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差额票决制的做法,即每一职位经民主推荐产生2至3名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差额票决。2002年7月,市委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对县(市、区)部分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免实行了市委全委会投票表决。目前,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任免干部4224人次,其中市委常委会票决任免县(局)级领导干部671人。
至此,“票决制”在白城市县两级党政干部选拔任用中全面实行,并在表决范围上实现了从常委会票决制到全委会票决制的过渡;在表决内容上实现了从等额票决制到差额票决制的运作;在表决方式上实现了从“一票制”到“三票制”的探索和尝试。
“民意否决制”——让民意贯穿干部选任管理全过程
“票决制”推行一段时间后,白城市委感到,这一制度仅简单赋予了群众以初选权,如何让群众的意愿贯穿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始终?市委于2002年4月5日制定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民意否决”的意见,决定对副县(局)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实施全程“民意否决”。
所谓“民意否决”,是指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干部实行群众否决权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确定考察对象时,群众赞同率在50%以下的不列为考察对象;讨论决定时,没有50%以上赞同率不能通过;试用期满正式任职时,没有2/3以上群众满意率不被正式任职;正常管理年度考核时,没有60%以上的称职率不继续留任。
现任通榆县副县长的仲伟刚,在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民意否决制’否决了我,也提拔了我。”原来,他曾经在干部选拔任用的竞争中“两下三上”,两次在差额票决中因为票数不够“走麦城”,也因此吸取了教训,奋发工作,于2002年末顺利当选通榆县副县长。
白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曹宇光说,像仲伟刚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少干部起先落选时,心里都不是滋味。“但票数摆在那里,你行不行,票数说了算。被否决了,只能找差距、补不足;群众满意了,就会再把你选上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扩大群众“四权”的有益尝试
白城市委书记刘润璞告诉记者,推行“票决制”、“民意否决制”之初,也有人曾经怀疑这种制度有可能把工作能力强但容易得罪人的干部否决掉。“实践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人的顾虑是多余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着想、执行群众的意见,这就是奥秘所在。”
中央党校党建部研究室主任高新民教授指出,“民意否决”赋予群众的不仅仅是“否”的权力,它的前提是群众对白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支持和信任,实质是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和选择权,从操作程序上避免了“长官意志”和“独裁”现象的发生。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洁认为,白城把群众的意志贯穿于干部的日常考核和整个任期中,给予群众以“公民参与权”,符合2001年中国加入的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实现了多数决定原则和公民自由表达意志原则,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则建议,应设立专门发布领导干部相关信息的部门,实现信息交流的畅通,以便群众用更理性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政绩和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建新书推介
用全新的话语系统宣传创新的理论
王天玺
我与《我看中国共产党——用工程技术语言解读三个代表》作者巨建国,是通过“三个代表”认识的。大概是2001年6月,编辑部给我转来一封信,是对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一文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我看完信后感觉到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就让秘书四处打听,在西安找到了作者,约他在北京面谈。初次见面,他自己一手拿投影仪,一手提电脑,在我的办公室架起仪器就开讲。我心里犯嘀咕,这不是推销员的形象吗,政治理论宣传还有这样的场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被他的演讲完全吸引住了。他这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执着的人了,他对“三个代表”的那种热情和激情打动了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用心在讲话”,是用一套全新的话语系统宣传创新的理论。
我曾经问过他,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在没有经费支撑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么执着地研究这个理论问题呢?他的回答令人感动:“广大科技人员在理解上存在诸多疑惑,又从媒体上得不到有效回答,作为一个基层领导有责任释疑解惑。”他说许多同志问:“‘三个代表’的内容毛泽东时期就有,为什么说是一个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的文字一看就懂,为什么说是博大精深?‘三个代表’仅仅50个字,为什么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三个代表’没有长篇巨著,为什么说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擅长思辩的巨建国同志被这些问题所困惑,他试图顺着科技人员的逻辑思维,用工程技术语言为科技人员释疑解惑。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努力,通过建立解释数学模型,处理上千组数据,绘制100多张坐标图表,完成200余张媒体幻灯片,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宣讲“三个代表”的话语体系。他的探索,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兴趣。每次讲课都很受欢迎,每次都有新问题提出,每次都有完善修改。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兴趣点、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手段较以前都有了显著的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上,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内容创新,形式也要创新,要增加科技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可以提高受众的兴趣。巨建国同志探索的价值正是在这里。
这种探索可能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这种尝试有积极的意义。(作者为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感而发
群众最有发言权
江月
在白城干部选任制度改革中曾“两下三上”的仲伟刚在总结这些年自己的工作变迁时感受到,要当一个好干部,就必须将根深扎在群众中,因为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群众的分量更重了,这实质就是把群众的支持率、拥护率作为干部进步的“过滤器”:得到群众的支持,“民意”就成为干部进步的“阶梯”;得不到群众的公认,“民意”就是摆在面前的“红牌”。
群众有了发言权,那些原先眼睛只朝上看不往下看、企图把升迁希望寄托在个别领导身上的干部没有了市场。群众不会让他们通过初选的第一关,即使有些人侥幸蒙混过了关,在其任职的全过程中都会受到群众的监督,一旦把眼光离开了群众、只盯着领导,群众随时都会把你否决掉。
群众有了发言权,那些擅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干部没有了市场。因为官职升迁不再由某个人说了算了,不再是某些领导的特权了。选票被分散到广大群众的手中,民主的气氛更加浓烈了,任人唯亲的现象就会得到遏制。
群众有了发言权,那些作风飘浮、贪图安逸、脱离群众的干部没有了市场。就算口号提得再响亮动听、“政绩工程”搞得再花哨漂亮,群众这一关还是轻易过不去。只有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干部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获得组织的认可。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人才战略构筑发展高地
——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纪实
吴麟
在过去短短的十来年中,黄石市中心医院经历了大起大落。作为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它曾是湖北省地市级医院中的佼佼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严重滞后,没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医院在全省市州排名一再下滑。困则思变,如何才能使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老院走出低谷、焕发青春呢?
2000年秋,医院开全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之先河,公开招聘院长,拉开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11月,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学博士江应安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一位通过竞争上岗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院长。新组建领导班子成员均实行聘任制、年薪制、任期目标考核制,副职与正职同任期、同考核、同进退。新一届领导班子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将原有23个科室合并为六大部两大办。实行全员聘用,使职能科室正、副职由原来的34人精减至23人,精减了33%。
在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医院采取双管齐下的方针,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一方面对少数急需和关键性人才,实行引进或部分时间来院工作方式;另一方面,稳定、挖掘现有人才队伍,根据老中青三代专家的不同特点,构筑人才梯队。
院长江应安在上任之初,就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任期目标考核制。定期严格考核,让考核成为衡量工作实绩相对公平的尺子,进而成为激励大家奋发向上的动力。
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的贯彻落实,使得中心医院形成了“上得理直气壮,下得心服口服”的用人共识,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来,医院有1个专科获省级重点专科称号,独揽黄石市10个市级重点专科中的7个。2002年,医院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52.9%。黄石市中心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用活了人才,盘活了医院,发展了事业,鲜活地论证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日前,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一千三百余名农村党员的家门上全部挂上了“共产党员家庭户”门牌(左图),村里谁家有党员、谁是党员,村民们一看便知。老党员贾祥启(下图左一)说:“这个牌子增加了俺的责任感!”
王愿生摄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公仆心声
务实求发展 全面奔小康
中共河北涞水县委书记 孙金博
孙金博,河北省博野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历任共青团保定市委书记、中共涞源县委副书记、中共保定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现任中共涞水县委书记。
涞水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倍加务实的态度,苦干实干,加快发展。
全面奔小康,就必须营造务实的思想氛围。要想跟上全国小康建设步伐,就必须推进跨越式发展,必须有比发达地区更为强烈的赶超意识,做到“四破除,四树立”,即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竞争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创新意识;破除脱贫即安思想,树立进取意识;破除务虚功图虚名思想,树立务实求实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思进,人人争先的实干氛围,构建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干发展的社会环境。
全面奔小康,就必须建立务实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分两次组织千余名县乡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谋划,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实打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每个县级领导确定一个重点联系村,每个科局帮扶一个贫困村,每个干部联系一户农民群众,帮助贫困村找出路,为贫困户联系致富项目,每年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近千件。县级干部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带动了全县各级干部转作风、干实事,从而以务实的机制推进了工作的落实。
全面奔小康,就必须树立务实的用人导向。工作中我们把务实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坚持在农村一线工作中选拔干部,在开放上项目中考查干部,在结构调整中识别干部,在发展大旅游中锻炼干部,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务实者上,浮夸者下,平庸者让,逐渐形成了务实为荣、浮夸为耻的氛围,形成了各级干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导向。(附图片)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忆传统 话新风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
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历来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今天,中国人民正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亘古未有的创举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显得尤为关键。2002年7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人选准用好提供了制度保障。《条例》规定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这是对党8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党的干部政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这一标准新的内涵。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就是要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把那些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有了好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办公室供稿 陈军波执笔)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提倡农民“点将”
过去,驻村干部是由乡镇党委指派。近年来,有些地方把这项权力交给了农民,由农民说了算:先由各乡镇党委把驻村干部的基本情况提前向村民张榜公布,然后经过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干部才能驻村。结果,有些干部被几个村的群众“抢”去驻村,也有不少干部被群众“谢绝”驻村。
推行干部驻村让农民说了算,由农民“点将”驻村,实行双向选择,这对干部既是鞭策,更是约束。民心是面镜,民意是杆秤。驻村干部干得好,群众就点你的将;干得不好,群众就不再“麻烦”你,这对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有好处。 江西 邹梁斌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调研自选对象好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是密切党群关系、努力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调查研究搞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得与失。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能做到在下基层的工作中自选对象、实实在在地搞点调查研究,而往往是在基层事先安排好的“点”上“蜻蜓点水”式地做个样子,这样的调研工作自然不可能摸到基层的“脉搏”,对群众究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无法解决好基层的实际问题、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因此,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困难,首先应该从调研自选对象做起。
内蒙古 李树祥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评先不能唯材料
日前,笔者发现,有些单位在评选先进时,存在仅凭文字材料为标准的做法。评先的目的在于树立榜样,应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文字材料,供评选单位作为依据,但如果评选时过分依赖材料,而忽略了调查研究,就极易导致评选工作出现偏差。由于少数基层单位在推荐人选时,出于平衡照顾,有可能使推荐对象打了折扣,加上部分推荐材料存在夸大、拔高的可能,导致有些材料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就会出现评选失准的现象。评先唯材料,还会误导一些人把功夫用到文字材料上,而不是用在工作落实上,会助长形式主义之风。因此,评先唯材料现象当引起重视,尽量杜绝。
湖北 杨志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