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坚持与时俱进 创新治水思路
敬正书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水利部门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着力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
治水思路的创新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
水是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它既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治水历史就是在治水实践中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的过程。每一次大灾之后的反思都使我们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必然反映,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原始水利到传统水利,再到现代水利的渐进转变过程,就是从科学哲学的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对水的认识产生新的飞跃,创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治水思路的过程。这是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
1998年大洪水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适应客观形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在寻求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中,我们深化认识,更新观念,逐步形成了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突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水权和水市场制度,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治水新思路的实践,唱响了“三河”调水的绿色颂歌,加快了江河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强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了城乡水务和水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水法》的修改和水法规体系建设,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启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加强了水权、水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实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开创了水利工作的新局面。事实证明,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创立和实践适应了客观形势的变化,适应了水资源状况的变化,适应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展示了新思路、新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效。
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战略转变,实践了新的治水思路
6月20日至7月12日,淮河流域发生了持续的暴雨洪水,降雨量、洪水流量和水位均超过1991年,但造成的损失大大低于1991年,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领导亲临一线指挥,沿淮各级党政军民发挥1998年抗洪精神和抗击非典的伟大民族精神,淮河流域委员会和豫皖苏三省水利职工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奋力抗洪,迎战了两次洪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这是取得胜利重要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力量;二是实施战略转变,统一调度,科学防控,团结抗洪,紧张有序,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这次防汛抗洪的突出特点;三是治淮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实施统一调度,科学防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手段。
抗洪救灾战略转变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被动抗争转到主动防预和疏导上来。根据淮河流域地形和洪水特点,主动、科学、适时、果断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调控洪水,从容应对,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二是由控制洪水转到统一调度、科学防控上来。按照“上控、下泄、保中畅”的战略思路,运用防洪工程,行蓄洪区和重点水库,适时控制王家坝上游洪水,提前加大洪泽湖泄洪流量,合理分蓄中游洪水,保中游洪水畅通,大大减轻了淮河干堤和洪泽湖的压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重点工程安全;三是由注重抗洪救灾转到既重视抗洪救灾,又重视排涝减灾上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根据淮河中游洪水回落缓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河道和涵闸自排,另一方面协调山东、上海、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六省市无偿支援灾区加大排涝工作力度,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解除困境,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四是由单纯依靠行政措施转到依法建立防汛指挥体系和补偿机制,保证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实施。在整个防汛抗洪过程中,领导重视,责任到位,精心组织,科学决策,顾全大局,团结抗洪,体现了依法行政和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
今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安全,实践了新的治水思路,主动、科学、及时地调整抗洪战略和对策,取得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洪的初步胜利,奏响了一曲实践“三个代表”,夺取抗洪胜利的赞歌。
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坚持和发展治水思想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具有时代针对性,把握了治水的规律性,富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是在治水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成果,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并逐步形成共识,指导治水工作新的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科学内涵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在《水法》的修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切实贯彻和努力实践治水新思路。同时,又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对策,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治水理论和治水思路。
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四大水问题的新办法,努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作者为水利部副部长)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抓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张保振
企业要发展,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品牌。
品牌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市场认识企业是从认识品牌开始的。企业无品牌,市场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之地。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内燃机”。企业的利润是从品牌经营中得来的。企业无品牌,企业发展就失去了自我“造血”的功能。
要抓品牌,须明品牌。什么是品牌?简言之,就是“品质加牌子”。也就是说,品牌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优美的商标和标识的一体化。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市场概念。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算数、才有效。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
优美的商标和标识是一种法律概念。只有得到法律认可、注册公示以后才管用、才能为。由此看来,要抓品牌,就必须要树立市场第一、法律至上的意识。
市场第一,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讲究供求关系,讲究性能价格比,讲究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等。
法律至上,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生产,依法经营。
讲市场原则,讲法律原则,说到底是讲发展原则。发展,既不是“悬浮列车”,也不是“无轨电车”。发展必须要脚踏实“地”,循“轨”而行。这个“地”,就是中国大地,就是市场大地;这个“轨”,就是经济规律,就是法律规定。
因为,发展决不仅是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进步,即从一个质的阶段到另一个质的阶段的飞跃和变迁。譬如烟草行业,这几年在量上没有多少增长率,也就是3个百分点左右,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率却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行业实现税利86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0个亿。可是,仅占全部产量1/4左右的36种名优品牌卷烟,实现的税利就占到1/2左右,实现的利润占到3/4左右。充分说明这种发展是质的进步。而这种质又主要体现在品牌上。
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生产力的发展又主要表现在“两个第一”上,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的发展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体到烟草行业,就是要在国家法律规定的专卖框架内,生产出具有中国风味的、对消费者健康危害小的卷烟来。中国卷烟已从20年前每支焦油含量在30毫克以上降到如今的在15毫克以下。烟草行业职工过去少有大学生,今天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成批加入。
更重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为品牌是人设计、生产、经营的,为人服务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图利润来”,而必须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如善待本企业员工,不要动辄就推向社会,影响社会稳定;善待供货商,不要以“买方”相要挟;善待顾客,不但向其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还要尽可能详细提供本企业及与产品有关的信息资料,使其“知情权”得以满足;善待所在社区事务,不要关起门来成一统,而要拆除篱笆墙,走出厂区,积极支持所在社区的全面发展;善待自然环境,主动支持环保项目,在厂区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这个“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大范围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尽管自己的立足点是在本企业,但眼界却是宽广的: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企业的这种发展观,说到底,要通过抓品牌得以实现。因为品牌反映着科技的水平,体现着人才的智慧,代表着质的进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抓不住这一“牛鼻子”,其他问题和矛盾也解决不了。所以,企业抓发展,就要抓品牌。(作者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依法监管 服务发展
王虎胜
市场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监管市场,基础是依法行政,要害是惩恶扬善,角色是经济卫士,目的是促进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经济卫士,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实到监管市场的实践之中,需要从队伍建设上,尤其是队伍的思想建设上解决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依法监管,服务发展,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信守约的市场环境。
法制是市场监管的基石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是市场监管的基石。依法行政则是行政执法部门全部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经济卫士”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才能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我们提倡“四坚持、四反对”:
坚持依法执法,反对有法不依。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学法、考法、执法资格认定制度,以此确保依法执法,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不良倾向。
坚持公正执法,反对随意执法。执法贵在公正。公正的本质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树立公正的、科学的、规范的监管执法理念,做到职能到位,防止放弃职责,有案不办,无所作为;做到严格执法,防止简单随意,滥施处罚,宽严失度;做到公平执法,防止避重就轻,避亲就疏,避熟就生;做到公正执法,防止利益挂帅,以罚代法,为罚而法。要坚持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重点纠正办案程序不合法、引用法律不恰当、搜集证据不充分、处罚裁量不确当、法律文书不健全等问题,坚决查处随意执法、故意刁难、包庇纵容、滥施执法权力等行为。
坚持廉洁执法,反对以权谋私。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执法是公正执法的前提,是树立执法权威、维护执法形象、提高执法效率的保证。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首办责任等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作业,提高执法透明度;加强对办理“案、费、证、照”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约束,纠正“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严厉查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执法腐败等案件,坚决清除腐败分子。
坚持文明执法,反对野蛮执法。执法为民,热情服务,是执法者应具有的思想品格、执法作风和职业道德。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同志身上,确实存在态度粗暴、作风霸道、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的问题,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形象。要加强执法宗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文明行业建设,满腔热忱、优质高效地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体现文明作风,树立工商形象。
服务是执法者的天职
服务发展是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服务就是执法者的天职。增强服务意识,关键是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首先要摆正执法主体与市场主体的位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作为监管市场的执法主体,与市场主体、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关系,是提供保护和接受保护的关系。但一些执法人员往往处理不好这一关系。总认为,执法就是对经营者实施单向性的管理,管理就是管制,执法就是执罚。往往把执法者与市场主体的关系看成是“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我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听,我怎么管你就得怎么办,我怎么要求你就得怎么服从。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其次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严格监管与热情服务目标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有些同志一提严格执法,就淡化服务;一提热情服务,就放松监管。必须纠正这两种错误做法,在热情服务中做到严格执法,在严格执法中融入周到服务。
再次要把服务落实在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上。我们提出,要在全系统形成“上级机关服务下级机关、机关工作服务基层工作和执法一线、执法一线和窗口单位服务人民群众、全部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风气。工商行政管理的全部工作都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把好市场主体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作者为山西省工商局局长)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继续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鄂竟平
经过10年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基础,以乡镇抗旱服务分队为依托,村级抗旱小组和农民抗旱协会为纽带的抗旱服务网络,建立县乡级抗旱服务队1万多个,拥有各类灌溉设备21万多台套,大型机械5300多台套,机动送水车辆6600多辆,年抗旱浇地能力达到5700多万亩。与此同时,各地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农民抗旱协会近千个,吸收会员120多万户。
抗旱服务组织的巨大贡献
据统计,10年来,全国各地抗旱服务队累计抗旱打井33万眼,新建节水灌溉面积5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维修、租赁抗旱设备156万台套,推广抗旱剂9700吨,施用面积9000多万亩次,累计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人口780万人次、大牲畜2200万头(只),抗旱挽回粮食损失120亿公斤,减灾效益达160亿元。
我国旱灾频繁,尤其是北方地区,基本是“十年九旱”。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仅靠农民自身力量往往很难抵御干旱灾害,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抗旱服务组织的建立,为农民抗旱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干旱严重时帮助农民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作物灌溉用水,为缺乏抗旱机具或设备维修有困难的农民提供抗旱设备和物资的租赁、维修、加工等服务,为农村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供勘测、设计、施工等服务,带领农民学习使用抗旱新技术、新经验,开展旱情墒情监测预报,为各级领导和农民提供及时的抗旱信息和咨询,与农户和乡村集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抗旱工程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这些服务不仅填补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抗旱方面的空白,而且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增强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凝聚力。
抗旱服务组织的建立还提高了抗旱资金的使用效率。抗旱服务组织建立前,中央支持各地的特大抗旱经费只能用于油、电费等一次性补助。抗旱服务组织的建立,将部分特大抗旱补助费用于购置抗旱机具设备,武装抗旱服务队,形成固定资产,发挥了长期抗旱效益,显著提高了抗旱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传统抗旱相比,抗旱服务组织的建立还引入了抗旱新模式,开拓了抗旱新局面。有的服务组织以少量抗旱资金或技术和设备入股,与农户和乡村集体合办股份制抗旱工程,通过有偿服务,逐年收回成本,实现抗旱资金滚动使用;有的服务组织通过内部股份制改造,成立抗旱浇地公司,采取承包方式为农民开展抗旱服务等。
抗旱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
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抗旱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抗旱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抗灾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新的挑战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抗旱服务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抗旱减灾的作用,对维护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我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抗旱服务网络建设,加速推进抗旱社会化。充分调动作为抗旱主体的广大农民的抗旱积极性,走社会化抗旱之路,这是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帮助旱区更多农民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抗旱服务网络的建设。各地在巩固提高和新建少量县级抗旱服务队的同时,要把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的重点尽快转移到乡村服务队和农民抗旱协作组织上;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乡村农民建立抗旱协会,尽可能把更多的农民吸收到抗旱协会中。
加强科技抗旱和节水抗旱,不断提高抗旱科学水平。各地抗旱服务组织在坚持优质抗旱服务过程中,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更新观念,加大科技抗旱的力度,大胆引进和普及推广先进的抗旱技术,担当起引导农民开展科技抗旱主力军的重任,把科技抗旱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继续加强扶持和引导。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始终要把服务组织建设作为抗旱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长期抓下去。对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投入不仅不能减少,还应当进一步增加。目前发展缓慢的省(区、市)应当拿出专项资金,加快服务组织的建设步伐。各级有关部门还应当想方设法为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强服务组织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增强综合抗旱实力。为保持抗旱服务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巩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现有成果。为此,各地对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首先要进行摸底和分析,要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对服务组织内部管理,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积极、主动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通过深化内部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传统的分配方式,打破吃“大锅饭”的弊端。
(作者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河北唐山市金鑫三利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狠抓质量管理和员工素质提高,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图为公司董事长历山向员工宣讲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林银山 张志江摄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在合作竞争中发展壮大
司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西方一些企业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的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过去你死我活的竞争改变为合作竞争。竞争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和提升自己,不再是一味地消灭对手。
这种竞争最典型的就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与德国西门子、美国福特公司与日本马自达、美国IBM与日本的东芝等,以前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现在却成了在某些方面相互依赖的伙伴。当然,这些对手之间的合作并没有取代竞争,开展合作的公司仍然拥有独立的地位。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竞争并没有妨碍它们之间的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统一不是个别公司的经营战术,而是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作出的反应。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正在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合作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
合作竞争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使企业走出孤立交易的小圈子,进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合王国”,获得单个企业难以拥有的竞争优势,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经营风险,合理使用资源,发挥企业潜能。
合作竞争是一场对传统竞争理念和竞争模式的革命。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竞争就意味着有你无我,这是一种排他性的竞争,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只依赖自身资源,结果往往造成过度竞争和大量资源的浪费。如今,这种排他性的竞争正在被合作性竞争所取代。这是竞争关系的一种进化,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它突破了企业独立运作的局限,将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连续两年荣登全球500强排名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能够经过短短四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它一贯善用合作竞争战略密不可分。作为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它先后与众多的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以便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商品和资金的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比如,它与牛仔裤生产商兰格勒公司组成战略联盟,让兰格勒负责供应管理,把它生产的牛仔裤存放到沃尔玛的所有商店里。当然,这需要了解各个商店的销售环节,掌握牛仔裤的进货量、销售量和样式情况。其结果是沃尔玛公司销售的兰格勒牛仔裤数量增加了3倍,消费者有了更多、更满意的选择,沃尔玛也售出了更多的商品。多年来,沃尔玛一直坚持这样的互利合作与竞争,实现了消费者赢、沃尔玛赢、合作伙伴赢。
合作,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竞争也是如此,而将合作与竞争两者合二为一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实,合作与竞争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不可分割: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竞争优势。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平均拥有上百个战略联盟,仅IBM一家公司就与国内外各类企业缔结了400多个战略联盟。
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企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竞争观念之中,过分注重竞争,忽视合作,将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关系。对竞争的这种片面理解,导致了一些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甚至在价格、广告及其他促销手段上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这是由于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门所有、地区分割,导致许多企业盲目追求自成体系,忽视企业之间科学的分工与合作,使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难以提高。今天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摈弃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竞争模式。
还有一些企业认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总是一味地企图消灭对手。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要不能垄断整个市场,就不可能消灭全部竞争对手,老的竞争对手消灭了,又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适度竞争的存在能够促使企业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励斗志,奋发有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对的往往是强大于我们若干倍的跨国公司,合作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以合作竞争来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通过借“势”借“力”,加快自身发展。为此,企业应该尽快结束孤军奋战、独立经营的历史,尽早加入到合作竞争的行列中来,努力与那些有互补关系的国内外优势企业携手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通过合作竞争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