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把人民意志与时代呼声统一起来 '...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人民意志与时代呼声统一起来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卫兴华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学习后深受教育,并触发了一些理论思考。
  讲话对理论创新和一脉相承的关系作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我们党提倡理论创新,同时强调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新思想、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是背弃与否定;是一脉相承,而不是另起炉灶。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理论创新与发展,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脉”是指什么呢?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点”。这一理论特点,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包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原理;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源”与“流”的关系,一脉相承中的“脉”的传承关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把这种关系讲清楚了。他说:“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是“流”与“源”的统一,是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特别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根据“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予以发展,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讲话将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具体化、系统化了。讲话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非常突出,感人至深。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判断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正确与否的最高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特别是要带着深厚感情去关心困难较多的群众。人民群众是由亿万“个人”组成的,如果将每个个人的困苦、危难、冤屈都当作“小事”而无人去管,不关心、不维护、不争取、不实现人民利益,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吗?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为了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解难事、办好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诚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讲话强调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与放弃主观世界的改造有关。讲话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牢记“两个务必”,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也无止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主观世界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需要不断加强修养,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有些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经不住钱、色、欲的诱惑,滑向腐败的深渊,就是例证。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必要前提,是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必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12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根本出发点和最高衡量标准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郝立忠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党的宗旨规范全党的行动,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要看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全心全意地为之而奋斗,还是仅仅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为某个团体、某个党派的利益而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也是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关系的理论基础。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贯彻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宗旨实现得如何,要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状况来评价。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物质利益的条件和保证,我们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就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先进文化既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三个文明建设的旗帜和向导。我们党要搞好三个文明建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前两个“代表”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规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一个政党的活动,只有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言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必然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服务。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关键在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全党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就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理论与实践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作为自己一切理论、政策和具体行为的评价标准。把这个标准贯彻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而且要作为评价理论、评价党员干部思想品质的标准,实现评价理论的“实践标准”与评价实践的“利益标准”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坚持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践评价的最高衡量标准,把党的宗旨真正贯彻到每个党员干部的行动中,贯彻到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使改革和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学习宣传和研究创新同样重要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郝铁川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不断作出新的建树。”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广大理论工作者肩负着两大庄严任务:一是学习宣传;二是研究创新。研究创新是重要的,学习宣传同样重要。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作一简要回顾。早在无产阶级尚未夺取政权的艰难岁月里,恩格斯就十分重视对马克思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当他发现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报刊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重要理论著作的出版,采取默不作声的策略来试图“封杀”时,立即采取击破这种“沉默阴谋”的两个措施:一是动员朋友从正面为马克思的书撰写书评,营造声势;二是从反面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撰写一些批评性的文章,以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更加重视总结和宣传马克思的理论成果。他遵照马克思的“遗言”,将马克思未完成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改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编辑和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为总结和宣传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刘少奇同志亲自担任主任,负责整理和编辑出版的具体工作。1951年10月、1952年4月、1953年4月、1960年9月,先后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这些著作都经过毛泽东同志本人校阅,并由选集出版委员会作了题解和注释。1964年4月,又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理论创新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十二大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概括了邓小平新时期理论贡献的轮廓;十四大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并且第一次把邓小平的名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在一起。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开始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1995年出版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十五大正式采用“邓小平理论”的提法,把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党同样高度重视。从1999年6月开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花了3年多的时间,编辑出版了《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在这一过程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还编辑出版了江泽民《论科学技术》、《论党的建设》、《论“三个代表”》等专题选集。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2001年年底开始,中央宣传部开始着手编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经过反复修改、征求意见,于今年6月出版发行。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是我们党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每当党的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党中央都要在全党兴起一个理论学习高潮,为党的事业的胜利提供思想保证。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全党端正了思想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延安整风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为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它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纠正“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同样重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我们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创新的优良传统,对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行了全面和周密的部署。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深刻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典范。广大理论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研究和贯彻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12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新的理论基础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刘海涛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深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纲领规定着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方针和政策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则根据革命或建设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来制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长远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此基础上又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把这些论述归纳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一基本纲领对于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失去了这个理想和目标就失去了党的先进性;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共产党,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要求,提出既切合实际又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目标,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这一重要思想,廓清了以往我们在共产主义问题上的简单化甚至错误的认识,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忘记远大理想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和自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党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起点出发,从现在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现实出发,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同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和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2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对神圣使命作出的价值选择
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鑫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作出的价值选择,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选择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政权、成功执政的最重要的基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就是执政的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爱戴、信任和支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党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意味着必须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选择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折不扣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2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学习园地

在深、实、准上下功夫
欧阳坚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是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云南省丽江市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过程中,结合本地特点,找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自身实际的结合点,选准具体实践的切入点,在深、实、准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效果。
  抓学习,突出一个“深”字。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指导各项工作,前提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为此,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着重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学习,深刻领会、系统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针对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它的“发展要求”是什么、如何代表这个“发展要求”等问题,引导干部群众结合研读十六大报告,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并通过专家讲座、开展研讨和交流、撰写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等多种形式,努力搞懂弄通、深化认识,进而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抓落实,突出一个“实”字。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只是学习的新高潮,更是贯彻的新高潮,要在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因此,一定要把学与用、知与行统一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贯彻,就要扎扎实实,真抓实干。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努力把三个文明建设搞上去,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做到实处,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记取失误的教训,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抓结合,突出一个“准”字。一是找准思想实际,认真解决本地区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丽江市干部的思想实际,强调坚持“两个务必”,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问题上,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大胆探索中不断创新;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上,要牢固树立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上,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找准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影响本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确立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实施好旅游先导、农业创新、科教兴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全方位开放等战略,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精品旅游胜地、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 12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