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调查研究 勤政为民
——追忆陈俊生同志
童思
陈俊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那种对待同志、对待群众纯朴真挚的感情,那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高度负责、忘却自我的精神,那种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综合民智、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我们今天纪念他,怀念他心情很不平静。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在省、市、县担任领导职务,还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工作都始终贯穿了调查研究,并通过调查研究指导实际工作,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色。他以政治上的敏感性、务实的作风和精湛的调研艺术,谱写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的光辉篇章。
“农民的事情必须深入到农民中寻求解决办法”
我们在陈俊生同志身边工作多年,对他的调查研究有切身的感受。他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至理名言。他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对领导机关来说是一项基本任务,对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1982年,他在黑龙江省工作的时候,针对当时一些人把调查研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他提出,搞不搞调查研究不是一般性的问题,是关系到领导机关能否避免主观主义的问题,是关系到能不能保持党性的问题,是关系到党风能不能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方面。
陈俊生同志作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杰出领导干部,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经常夜不能寐,深感自己的工作关系到8亿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深入实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说:“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现实情况,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农业和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绝不是在办公室看看材料、听听汇报就能了解和掌握的。农民的事必须到农民中寻求解决办法。农村面很大,信息的收集、传递常常失真,有时会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有时还会有很多假象。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也是会犯错误的。调查研究要有科学方法和扎实的作风,如果为了赶时髦,使调查研究变成了形式主义,那么这种‘调查’比不调查危害更大,因为它可以把主观片面想法涂上一层经过‘调查’的客观色彩,更具有欺骗性,结果是害人又害己。”
扶贫工作是我国政府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所推出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从1986年6月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始,陈俊生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长达12年之久。在这12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针对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扶贫工作方针,推广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他首先提出,扶贫要先扶志,把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他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异地安置”、“智力支边”、“科技扶贫”、“机关扶贫”、“以工代赈”、“对口扶贫”、“东西合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扶贫工作的规划和措施。
深厚的调研功底和忘我的工作作风
陈俊生同志担任市、省、国务院的领导职务以后,听取汇报、参加会议、看的材料很多,一些重要问题常常引起他的关注。他挤时间带着这些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进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白沟现象等等。对此,颇有争论,褒贬不一。他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实践中总结他们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剖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影响,存在不足的方面,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时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
在调查研究中,陈俊生同志非常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比如:对于是否兴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1984年,陈俊生同志调到国务院工作以后,多次召开有关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他还亲自从重庆坐船沿江而下,先后在涪陵、丰都、云阳、奉节、巴东、秭归、兴山等地,察看移民小区、工厂企业、农业开发示范点、县市城区搬迁的新址。一个县一个县地进行考察,白天上岸,晚上住在船上,一直考察到宜昌,考察后给国务院写了三峡工程应尽快开工的调研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陈俊生同志常常遇到一些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但他从来不采取轻易排除排斥的态度,而是及时抓住,“跟踪追击”,结合实践,深入思考,同自己原来的一些想法进行对比,加以取舍。他说:“一味固守自己原来的观点,不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是搞不好调查研究的。”他特别提倡在调查组内部形成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的气氛。
“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陈俊生同志对调查研究的目的十分明确,他说:“调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1982年,陈俊生同志担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当时,省里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很不一致,一时众说纷纭。针对大家的争论,陈俊生同志亲自带队先后跑了5个县、9个人民公社、14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调查,还走访了68个农户,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和愿望,写出了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澄清了一系列认识问题。报告对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得到省委的支持和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顺利实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农村政策的鼓舞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突破4500亿公斤,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新的矛盾,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卖粮难”、“储粮难”、“调粮难”等问题,局部地区发生了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陈俊生同志心急如焚,他先后赴山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他认为,必须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他向国务院提出相应的建议并被采纳,为完善我国粮食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俊生同志从一些省、区、市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那里了解到,农作物特别是玉米秸秆基本上都被焚烧了,浪费资源,污染空气,影响交通,而农区畜牧业又缺少饲料。1991年1月,他深入河南省周口地区,先后对商丘县、淮阳县、扶沟县、项城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当时,正值深冬季节,天气较冷,但他看到很多农民把牛拴在门前的树上晒太阳,村里黄牛遍地,哞哞欢叫。他停下来跟农民聊天,得知一头牛对一个农户来说,一年可以收入1000多元。在当时情况下,这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农民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秸秆氨化的经验。回到北京以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周口地区秸秆养牛过腹还田》的调查报告,认为在农区发展畜牧业,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不仅可以增加畜产品,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重大,一举数得。此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之后,国务院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秸秆养牛示范县的建设,由农业部专门组织实施。10多年来,此项工作得以广泛推广,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2年8月8日凌晨俊生同志病危,我们都在他的身边,有的拉着他的手,有的抚摸他的脸,我们不相信俊生同志真的要走了。抚今追昔,我们热泪盈眶。俊生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浮现在我们眼前,他对我们的教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永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把这一本质要求贯穿于我们各项工作的始终,落实到确定的任务目标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工作的实际成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加强作风建设,应培养严谨、高效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从今年4月份开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两风”建设活动,重点解决用人导向、行政和执法中的不正之风、工作不落实以及精神不振等问题。省委“两风”建设督查组6月中旬在对我市的检查中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我市“两风”建设工作“行动快、要求严、查摆深、效果实”。通过“两风”建设,干部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焕发出来,初步形成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的局面,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保证。但是,“两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不断巩固、不断加强。
必须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放在首位。要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利益、与群众的关系、对群众的态度作为“两风”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把“两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前,我市的下岗职工还比较多,非典时期一部分农民工解除劳动关系,就业还没有着落,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精神风貌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力量。如果领导干部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就不能感召民众、凝聚民心,也不可能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抓作风建设,必须着手解决干部精神状态这个突出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干部振奋士气、保持锐气、充满朝气。转变作风要着眼于转变机制、强化服务。检验作风建设是不是确有成效,最好的办法是要让群众说话,让服务对象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各职能部门要在解决根本问题上狠下功夫。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查摆、敢于亮丑、自觉整改,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在简化程序、减少审批项目、搞好管理服务方面,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规范化、法制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必须以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知难而进,勇挑重任,身体力行,推进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狠抓落实要迎难而上,敢于碰硬。这是抓落实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一个干部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如果我们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困难就回头,就不可能以大局为重,也不可能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工作也不会真正见到成效。我们省委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市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重点任务,可以说项项都是硬指标、硬任务,如果没有一股子闯劲、实劲、狠劲和韧劲,是难以实现的。狠抓落实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工作。抓工作落实不能是跟风,更不能蛮干,而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实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把我们哈尔滨的事情办好。要认真研究分析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谋划,周密部署,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狠抓落实要持之以恒,有一股一件事抓到底、抓出头的韧劲。在实践中,有些工作落实得不够好,有些矛盾和问题初步解决后又出现反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工作安排不够系统,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缺乏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指导思想。想干事、快干事、干大事,这种精神是好的,但必须把工作的实劲、闯劲和巧劲、韧劲都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只要我们一门心思干工作,深入实际抓落实,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贯彻落实到我们工作的始终,这样坚持数年,我们的经济社会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使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一种迎难而上、永不自满的工作热情、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在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狠抓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甘为“孺子牛”
——记郑培民式的好党员、好干部陈招远
王宏森 范成刚 柯桂干
在浙江省三门县,说起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主任兼县城西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陈招远,凡是熟悉他的人都会由衷地说:敢想肯干,任劳任怨,是个郑培民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知难而进
“最硬的骨头也要啃,最难走的路也要闯”,是陈招远的工作信条。
2002年11月2日,县委书记李良福语重心长地对陈招远说,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你出任县城西区开发总指挥。在当地,只要对西区开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西区开发自打锨开第一锹土已10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面貌依然。更何况,这项工程需征用7000多亩土地,涉及22个行政村1.6万人口,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陈招远二话没说,第三天就走马上任了。
几年前,三门县一度金融秩序混乱,非法融资事件频发,涉及到1万多人2亿多元资金。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清理个人非法融资、清理住房基金、清理破产企业债权、清理农村合作基金。时任县政法委副书记的陈招远临危受命,于1998年初出任“清非办”主任,他顶住重重阻力,漠视各种艰险,坚持原则,依法处置,连续3年春节都没有休息,共清理非法融资1亿多元,回收不良资金1300余万元。
百姓情结
在开发西区征用土地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失土农民怎么办?陈招远带领工作人员深入10个村对6000多位农民进行调查,摸清了各村人口底数、年度人均收入、种植业、畜牧业收入以及失土以后带来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先后形成了关于建立城郊失土农民养老保障的建议、关于县城西区征地补偿费分配的指导性意见以及促进三门县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失土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建议开办“失土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班”,同时,他还主动接触10余家企业主,要求他们在招收员工时务必优先考虑被征地农民。这一系列的方案和意见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终于在今年6月底出台了《三门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
海游镇中心小学改建新校舍后,大门外面就是城南村的停车场。由于没有出路,全校2000多名师生只得爬坡上岭进出学校,虽然校方力图解决此事,但因此事涉及到1个村、3个部门的“连环结”,拖了10多年未能解决。2002年1月,陈招远获悉此事后,决心管起这件事。他频频走访了相关单位,苦口婆心做工作,最终达成协议,圆满解决了校园出路。
为工作“狂”
1999年11月,陈招远担任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主任兼县委办副主任,短短几年间,他督办了数以百计的麻烦事、头痛事、难办事。无论是对全县59个重点信访件和32座病危水库及海塘建设的督查,还是对机关工作纪律工作作风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干任何一项工作他都能以工作之认真,性格之豪爽,办事之干练被共事过的同志传为佳话。
担任西区开发总指挥后,陈招远每天的工作时间总在14个小时以上,进村入户、踏勘地段。他手上的公文包足有十几斤重,里面除了笔记本与钢笔外,还塞满了图纸、材料、卷尺、计算器等。由于身兼海游镇镇长,他白天忙完开发区的事儿,晚上还要到镇里批阅文件,处理公务,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半夜。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凝聚力 辐射力 战斗力
——中天建设集团流动党员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赵光 孙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如何进行流动党员管理、在企业内继续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队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又一个重大课题。浙江中天建设集团党委根据行业特点,创造性地将流动党员管理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辐射力。
创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作为一家大型建筑企业,中天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与控股公司6家,分公司、专业子公司12家。在集团372名党员中,关系不在本公司的有128名;3万多名职工中有两万多是民工,其中许多人是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
集团党委把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列入了主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意见》,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原则、组织关系的确定、党组织的设置、职责职务、组织活动等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在流动党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首先,因地制宜,探索组织活动的新方法。集团党委坚持工程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现在,已经在9个施工基地建立了党支部,在项目部建立了25个党小组。为了确保党组织及时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集团党委还采取了“转、并、发”等措施。具体做法是,当党员需要工作调动时,随即将组织关系转到新的工地,以免断档;对工地党员不足3名的,将多个工地合并起来建立党小组;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新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这就使每个流动党员到任何一个工地都有一个“家”。
其次,建章立制,加强动态科学管理。中天集团党委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对组织关系不在公司的流动党员开展调查摸底,并逐个将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党员档案,随时掌握动态。
再次,创新形式,立足工地开展教育。建筑业党员常年在外,集中教育十分困难,集团党委每年抓住职工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开展流动党员冬训,进行系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创办民工学校和民工党校
中天的职工中有2/3是民工,集团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2000年,中天集团德清会展中心项目部经理王苗忠为了给民工讲解施工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围绕争创“鲁班奖”优质工程目标,对民工和党员进行培训,邀请了一些技术人员给民工上课,这就是民工学校的雏形。到2002年底,整个集团公司的民工学校已经发展到12所,接受培训的民工超过1万多人。
民工学校在实践中焕发的勃勃生机,使中天集团党委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思想宣传阵地。为了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他们在规模较大、党员比较集中的项目部的民工学校里又办起了党校,把流动党员的学习与民工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习生活中,他们除了请支部书记讲党课外,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开设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不仅仅欢迎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还欢迎其他群众参加。另外,他们还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邀请当地组织宣传部门的领导和驻地部队官兵给党员上课。
如果说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广大农村流动党员有了归属感,那么民工学校和党校的教育培训,则使他们在思想和业务上得到了提高,事业和生活上也有了奔头,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2002年度受表彰的员工中,重大贡献奖15名,其中党员8名,占53%。
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
在中天集团的任何一个建筑工地上,工程项目所有党员的姓名都列在展示栏中。作为一项制度化的要求,这项活动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天集团西安公司项目部党支部提出“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口号,把党员示范工程建设作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载体。前些年承接的西安国际商务中心,是西安的最高建筑,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党员的模范带动下,整个工地整洁有序,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和安全质量第一名。在此后承建的西安标志性建筑——凯爱国际大厦、亚美大厦等一系列有影响的重大工程中,该公司持续创造佳绩,连续三年被评为“年度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先进单位”。北京公司出现了以党员为主体的青年突击队。在国防大学工地上,人员、工期都非常紧张,党支部组织许加良青年突击队参加抢工期活动,保证了该工程按期完成任务。
杭州公司项目经理张向中是新进中天集团的,作为一名流动党员,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坚定了他立志中天、争创一流的信念。面对杭州“德雅双子座”这个难啃的骨头,他敢于接受挑战,精心组织施工,勇于创新,把项目管理搞得有声有色,该工程后来被评为省文明工地。共产党员金德照、张文华、吴金元、赵忠梁、张跃仁、蒋超民等,几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埋头苦干,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当中,有的被评为建设部劳动模范,有的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警四川南充某部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五个模范’”的教育活动。图为新老党员在川北革命老区红军渡雕塑前宣誓的情景。
袁华摄
第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建新创新
——记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建新
庆景跃 蔡卫汉 李君
在河南省金融系统,劳模王建新的名字很响亮。2002年5月,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到洛阳讲学。在了解到中国银行洛阳分行的巨变后,欣然提笔写下四个字:“建新创新”。这四个字,是对王建新和他领导下的银行开拓创新、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概括。
王建新担任中行洛阳分行行长后,一直思考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面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机遇和挑战,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提高竞争力,要以人为本。王建新决定:创新用人机制,打造一支精简高效、朝气蓬勃的队伍。三项措施先后出台:撤消基建办等3个部室,将39名富余人员充实一线;优化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在全省中行系统率先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率先实行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这些措施,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全行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金融业务是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独辟蹊径,创特色产品,成为王建新的又一战略选择。中行洛阳分行主动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先后开办了国内信用证业务、人民币单位协定存款业务等新品种,在一场场“阵地战”中赢得先机。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积极发展业务的同时,王建新时刻关心着职工的生活。在他的努力下,职工住房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职工食堂办起来了,职工班车专线开通了……逢年过节,他都要到营业网点慰问一线职工,向坚守岗位的职工送上鲜花和祝福。
创建文明窗口,也是王建新追求的目标。银行先后推出了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出国留学贷款等便民业务,并开办了10多项金额小、手续烦琐、收益不大的代收费项目。他要求职工:不管业务多小,手续多烦琐,都要热情服务,认真办理。在今年非典期间,为了方便顾客,该行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买药品及防非典医疗器械,为客户送药上门。
通过不懈的努力,中行洛阳分行开辟出一方崭新天地。两年时间里,业务额不断上涨,新增存款、贷款和利润连续两年在全中行系统和全市同业中名列第一。今年6月,王建新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