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俄罗斯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未能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如果一定要将高薪、体面、有发展前途作为择业的标准,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
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国家,每年有80万以上的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高等教育的居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8.6%。显然,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培养精英到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转变。
大学生无疑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要妥善安置他们就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俄罗斯教育部第一副部长基谢廖夫同记者谈起这一话题时,显得并不轻松。这位高级官员强调,虽然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早已取消,但是帮助大学生就业、为他们学有所用创造必要条件,仍是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俄罗斯有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中心,每所院校还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教育部把毕业生安置情况作为评价各个学校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将其同国家拨给高校的经费挂钩。俄罗斯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社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总体上大学生就业市场依然是供大于求。
基谢廖夫介绍说,目前俄罗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学校知名度、所学专业等诸多因素相关,不便一概而论。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冶金和法律两个专业最走俏,社会对通信和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相比之下,艺术、体育、经济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安置较为困难,很多人不得不到其他行业寻找工作。基谢廖夫认为,俄罗斯并未出现人才过剩现象,目前虽然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失业救助中心登记,但他们大都是工作过多年的老大学生。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未能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如果一定要将高薪、体面、有发展前途作为择业的标准,是很难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
基谢廖夫表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俄教育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密切跟踪,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增强职业培训的内容。另外,俄罗斯还准备从明年开始实施定向培养大学生计划。国家将根据某些重要经济部门以及地方的需求招收部分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必须同高校、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在相关部门至少工作三年。为此他们将获得较高数额的助学金以及更为良好的住宿条件。如果某些学生毕业后拒绝履行承诺,他们必须向国家偿还学费。定向培养计划不仅可以实现供需直接见面,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同时还将缓解某些行业的人才短缺状况。
在俄罗斯,不少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人单位也格外注重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好而没有任何兼职经历的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基谢廖夫认为,高校学生越早开始寻找工作越好。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增进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完善各方面的技能。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毕业啦!
7月24日,几名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毕业生正在高兴地拍毕业照。当天,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系的几百名毕业生和他们的亲属参加了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举行的毕业典礼。现在英国各大学毕业生已结束学业,将告别学校走向社会。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瑞典 择业与市场共舞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和几年前相比,瑞典大学生找工作的态度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对薪水也不再提出过高要求,对工作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今年夏天,瑞典的气温较往常升高不少。冒着烈日,瑞典大学生四处寻找实习单位的热情也很高涨。找到一个理想的实习单位,就意味着毕业后可能成为正式雇员。
近两年来,瑞典经济受到欧美各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已从2001年时的3.6%升为现在的4.8%,失业人数达22万多。以往号称大学毕业生乐园的爱立信等大公司也纷纷调整、裁员。面对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瑞典大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与市场共舞。
首先,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前,一些著名院校,如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企业是上门求才,大学生们则待价而沽。现在形势变了,单位用人要反复挑拣,特别是一些大众化专业,如市场营销等,往往一个招聘岗位引得二三百人前来应聘,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翻看招聘广告,搜集有关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等。另外,许多大学在学生毕业前都提供半年实习期。如果他们急于找工作,就会利用这半年时间好好表现,实习期满毕业后,双方满意企业就可能留人。
其次,大学生们对待遇的要求相应降低。据瑞典宇宙传播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和几年前相比,大学生不再对薪水提出过高要求。IT专业的大学生对刚进公司的月薪要求已降到了2.17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8克朗)。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在降低,他们当然仍期望每周工作40小时,但46小时也能接受。对带薪培训、额外假期等的期望也降低不少。
再次,大学生们对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地点的看法也发生变化。以前,瑞典青年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工作刺激、赚钱多、机会多。而现在他们只能降低标准,到以往认为很烦闷的地方工作,如政府机关、税务部门等。因为比起那些经常裁员的大公司,在政府部门工作无疑要安稳得多。一项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对去国外工作的兴趣增大。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们面对压力,选择更加多元化。
另外,多元化的瑞典社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其他选择。如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可以继续求学,或改读热门专业。而对于那些实习期后公司、学校都不要的学生,自己下海办公司就成了一种通常的选择。前几年,由于瑞典的高税收政策,自己开公司较费心,大多数毕业生宁愿选择为他人打工。现在理想的工作不好找,自己创业就成了时髦。
然而,如果从宏观就业形势来看,现在瑞典缺少的不是工作岗位,而是缺少大学生们看得上眼的工作岗位。瑞典许多产业领域长期处于劳动力缺乏状态,如医生、护理人员、幼儿教师、专业技师等,这对瑞典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是个很大威胁。对这些冷门而待遇相对一般的专业,大学生们是很少降格以求的。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印度 自谋出路是主要选择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目前印度普通高校毕业生能有3%的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已经是高估。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自谋出路可能是他们面临的唯一选择。
从5月下旬开始,一批批印度年轻人揣着他们刚刚获得的各种学位证书和成绩册走出大学校门,开始了寻找工作的艰难旅程。他们知道,自己如果早几年毕业可能不需要这么辛苦。那时,大学毕业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理想的工作、不菲的薪酬就在不远处等待,幸福生活已经在向他们招手。然而,印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相对迟缓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脱节正在逐年拉大,整个社会正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过去,印度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主要通过三级就业网络。首先,校方在学生临近毕业阶段尽可能安排他们去对口用人单位实习,通过人才供需双方接触,增加就业选择的针对性。其次,各高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为那些没有在实习期间签约的学生继续推荐工作。如果学生仍然没有被录用,还可以在社区就业中心登记或自谋出路。
但是近年来,在经济不振、人才需求下降和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压力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过去的就业办法已然显得无能为力。据报道,仅首都新德里,今年就有8万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庞大的求职队伍,而社会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工作机会却少得可怜。有材料表明,目前就全国而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能有3%的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已经是高估,他们当中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等人才浪费现象。
几年前,属于IT行业的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等专业一度是印度各高校最热门的学科。自从“9·11”事件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经济衰退使得企业对印度IT人才的需求迅速下降。部分优秀毕业生只得放下架子与一些小公司签约,去领取比他们的师哥师姐少得多的薪水。即便如此,能够找到这样的工作还算是幸运的。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政府提供的公务员岗位在每一位毕业生眼里都显得非常珍贵。据统计,目前印度全国共有大学259所,各类高等专科院校11089所,每年毕业生人数在百万以上。但与之相比,政府提供的公务员岗位仅有区区几百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减少。因此竞争中出现私改成绩单、行贿等不良行为几乎不可避免。
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自谋出路可能是他们面临的唯一选择。家族有产业的可以子承父业,部分女生还可以选择嫁人去做全职主妇。就业困难也迫使新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更加谨慎,但是在究竟学哪一科将来比较容易就业的判断上,全社会已经很难形成共识。(附图片)
多年苦读后,终于迎来了大学毕业的一天。手中的成绩单能为她们换来满意的工作吗?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 找份好工作也难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前几年,学电脑、证券专业的学生火得不得了,找工作时“挑肥拣瘦”不说,工作了以后还要跳来跳去,“炒老板”曾经是他们最时髦的口头禅。而如今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就算幸运了。
由于科技泡沫崩裂和“9·11”事件发生,美国经济变了个样。2001年的一场衰退令总体经济至今没有彻底翻过身来。国家经济恶化,受到直接打击的无疑是就业市场。布什总统上台时的2001年1月,美国失业率是4%。到今年6月,失业率一度达到9年来的最高的6.4%,7月份缓减到6.2%,而910万失业大军仍然不是一个小数。多少工作了多年的职员都要丢掉“吃饭的家伙”,那些即将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只能面临一种形势:找到工作不容易。
前几年,学电脑、证券专业的学生火得不得了,找工作时“挑肥拣瘦”不说,工作了以后还要跳来跳去,“炒老板”曾经是他们最时髦的口头禅。而如今已经风光不再,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就算幸运了。以证券业为例,美国全国自2001年以来裁减了5.27万个工作岗位,作为世界金融之都的纽约一下子就裁了3.87万个,能在华尔街混下去的已不算凡夫俗子了。学MBA的学生也曾经是香饽饽,顶尖大学的学生没等毕业就早已被“订购”一空,一般大学的找个称心的职务也不算难事。可现在行情变了,属于美国名校系列的杜克大学今年3月做过一次调查,该校2003届10个项目的830名MBA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只有60%,而1998年的比例是86%。记者有位朋友前不久刚从犹他州立大学商学院毕业,正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从犹他州跑到俄勒冈州,也没找到个落脚之处,如今又去加利福尼亚州碰运气了。
时下,美国除了学法律、学医的还是“常青树”外,会计、公立职务、教师等职业也日益受到青睐。但总体来看,各种专业的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问题,至少是形势大不如前。这种情况之下,不只是毕业的大学生急,各家学校、政府劳工部以及中介机构也急,因为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生源,自然也就关系到学校的学费收入;虽说美国实行的是毕业生自主择业,没有“国家分配”一说,但大学生是职工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劳工部也不能袖手旁观;有关就业中介机构是靠介绍人才吃饭的,当然更愿积极参与。
由于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大学生目前主要面临几种选择:一是通过努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自然是上上之选;二是放下身价,薪酬要求降低,接受能找到的工作,能将就了也算不错;三是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回学校深造,换个专业或是拿个硕士、博士之类,以图将来更好地发展;四是找零活干干,先度过这段困难日子再说;五是万般无奈就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有人也许会说,读了几年大学,到头来找工作还是个大难题,那还读它干啥?其实不然。据美国教育部统计,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比只拿高中毕业证的人平均收入要高50%。就失业情况来看,读过大学的人也占便宜。“唯有读书高”不完全正确,但“读书无用”绝对是谬论。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印度尼西亚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居高不下。日前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一个招聘展示会场外,一名女求职者在排队等待进场时打电话。新华社记者 壮锦摄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西 “初次就业计划”促进就业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卫中
马努埃尔的新婚妻子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至今仍未找到工作。她似乎并不为目前的处境担忧,而总是乐观地认为,“面包会有的”。
工人出身的巴西总统卢拉执政以来,一直将扩大就业,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政府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头等大事,视就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据统计,目前巴西城镇居民的失业率达13%,失业人数为275万,而且就业市场仍在缩小。卢拉政府最近推出的“初次就业计划”,就是要发挥社会各阶层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青年就业网。
首先,政府鼓励企业雇佣年轻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义务,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享受政府资助待遇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得辞退年轻工作人员。如果业主愿意,企业还可成为“初次就业计划”的合作伙伴,并在全国就业体系中予以公布。政府还向自主经营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除资金外,青年人还可同时获得经营指导和培训。
其次,政府要求创造适合青年就业的机会,保证青年就业的报酬并签订正式劳务合同。在促进青年就业中,巴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愿意创造青年就业的公共和私营企业网,加强就业信息的传播,为解决就业和掌握全国的就业失业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巴西劳工就业部劳动监控秘书处官员坎波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巴西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并没有特别优先的政策。无论毕业于公立大学,还是毕业于私立大学,他们与其他青年一样,必须遵守劳动市场法则,自我解决就业问题。他认为,就业问题同样应受到市场规律的调节。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普罗哥比奥说,近20年来,受失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最多只有50%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确实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比如,学工程的大学生参加招聘警察考试,学经济的参加法院招聘考试等,此类现象在巴西很正常。
从全国就业状况看,巴西人的就业观念趋于多样。目前巴西持劳动部门承认的工作卡人员为777万。但近年来,有工作卡的人员从53.7%降至44.9%,表明非正式就业增加。
马努埃尔去年毕业于计算机程序专业,毕业后的最初几个月换了好几次工作,甚至当过计算机销售员,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学非所用,总有一天会找到称心的工作。如今他如愿以偿,在巴西利亚的交通管理局找到了工作,设计交通违章罚款与银行联网程序,月薪达1300美元。而他的新婚妻子却没有这么幸运,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至今仍未找到工作。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似乎并不为目前的处境担忧,而是乐观地认为,“面包会有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