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赤胆忠心 浩气长存
——追忆王子宜同志战斗的一生
马文瑞 刘复之
子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我们追忆子宜同志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就是要铭记他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
自上世纪20年代始,我们就和王子宜同志在一起战斗和工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
子宜同志在革命年代的对敌斗争中,勇敢机智,百折不挠,是一位真正经得起生死考验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子宜同志1908年出生在陕北保安县(现志丹县)。他和刘志丹同志在上小学时是同学,一起经受了“五四”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萌发出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后来,他们又先后考入榆林中学,在革命先驱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和指引下,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革命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榆林地区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后来,志丹同志被组织派遣到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子宜同志则继续在榆林、保安等地坚持斗争,1926年建立了我党在保安县的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志丹同志辗转回到家乡,当他看到党组织在当地开展活动十分活跃后,兴奋地说:“有了革命的火种,何愁不能烧红中国半个天!”在志丹的组织下,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志利用合法手段,先后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民政科、教育科任科长,有效地掌握了敌人内部的情况。不久,子宜与志丹等同志一起在保安县的民团中发展革命力量,利用改选民团团总之机,选举刘志丹和曹力如同志担任正副团总,未发一弹就把民团变成了外白内红的革命武装,成为我党在西北发展武装力量的一次重要尝试。
1931年,志丹托人在山西买到一批军火,运输途中被敌人截获,子宜等同志因涉嫌而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甚至以绑赴刑场枪毙相威胁下,子宜同志宁死不屈,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和泄露党的机密,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坚强意志。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他们长期囚禁。在囚禁中,为了更好地领导狱中斗争,子宜和被捕的同志们组建了党支部,同时又冲破重重险阻,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当时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的马文瑞同志曾设法到狱中探望他们,并通过榆林中学的保安籍同学给他们送去钱以补贴生活费用。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在狱中机智顽强地同敌人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直到1933年被党组织营救出狱。
子宜同志于1933年8月回到保安后,立即与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取得联系,在永宁山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并再一次派人打入被敌人重新控制的保安县民团,策动士兵发动兵变,终于在1935年配合陕甘红军解放了保安县。
子宜同志不仅经受住了对敌斗争的严峻考验,而且还遭受到革命队伍内部的无端诬陷和迫害。1935年秋,陕甘苏区受来自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在所谓内部“肃反”中,刘志丹等一批创建陕甘苏区的领导同志无辜被捕入狱。子宜同志因刚从国民党监狱中出来不久,并为志丹所倚重,加上他祖父又当过清末的县团总,所以备受怀疑和排挤,被当作“异己分子”列入到逮捕名单,只是由于有很多同志出来担保,才幸免于难,但仍被分配去做誊写员。子宜同志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二)
子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更展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格。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先后被任命为陕甘省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的内务部部长、裁判部部长和经济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子宜又先后任县长、专员、行政学院院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高等法院院长、边区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厅长等要职。他主持三边专署工作时,面对反动派武装的不断骚扰和破坏,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运动,为团结各族各界人民群众,保卫三边地区的民主政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边区政府工作时,子宜同志是林伯渠主席的得力助手,在健全民主集中制、密切上下级关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及时检查通报政策的执行情况等方面,都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建树,深受林老的赞许。特别是在协助林老执行精兵简政工作中,他坚决落实精简、节约、统一、效能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有力地支持了1947年至1948年间边区军民的自卫战争。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子宜同志又投入到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他承担了繁重的战勤动员工作,亲手组织担架和运输队随军转战,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彭德怀同志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子宜同志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部长兼人事部部长和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为建设西北大区政法战线的各项制度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完善政府机构编制和人事配备等各项事业,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从1952年下半年起,子宜上调中央内务部任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成为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的主要助手。他仍然像革命年代那样,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开展工作。他受命承担起组织全国基层选举和全国人口普查的重任,前后共培训基层行政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达40余万人。从着手准备,选点试办,到全面展开,子宜同志付出了巨大心血,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城乡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口数据。
子宜同志不仅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而且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所总结的有关基层选举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的经验,至今仍闪闪发光。归纳起来,子宜同志有三个观点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一是鲜明的发展生产的观点。子宜同志认为民主选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使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在于激发出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创造力。他强调,选举工作的进行应该密切结合生产并服务于生产。在城市一般应从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思想,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开展合理化建议入手;在农村一般应从发动干部群众整顿生产组织,解决劳力、水利、贷款、负担等农业生产上急需的问题入手。这样,既启发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又切实改善了基层的行政组织和生产领导。
二是政府工作接受民主监督的观点。子宜同志强调,要把基层的直接选举,作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作风进行严肃的民主评定的过程,使广大基层干部由此受到深刻的民主教育,也使广大群众由此提高主人翁的自觉性。希望通过选举来有力地推进基层政权的建设,使之成为清廉、高效、代表人民利益、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
三是切实防止干部包办代替的观点。子宜同志指出,不论是基层人民代表的选举,还是基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的选举,都必须保证选民和代表依法提出候选人名单的权利,防止干部包办提名,操纵选举。
子宜同志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对我国当前的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子宜同志在协助谢老承办有关民主建政事务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主张。他经常宣传民主建政的基本原则,促使地方干部正确认识民主建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实践活动,并坚持宣传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来实现的,而不是去包办代替国家机关的工作。党政不分的现象,会削弱党对国家机关应有的政治领导。他反对合作化高潮中出现的“以社代政”的现象,强调要加强乡政权对合作社的领导和保障作用。子宜同志的这些主张,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实践证明也是完全正确的。
(三)
子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分重视围绕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来安排本部门的工作。
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他跟谢老一起,拥护八大的决议,又积极协助谢老将八大决议正确地贯彻于内务部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各项民政工作恰当地纳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轨道,使民政工作生机勃勃,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社会上对民政部门的工作有一种世俗的偏见,总以为民政部门只是搞优抚、救济、社会福利等花钱的工作,与生产不沾边。子宜同志认为,这种单纯的救济观点和做法,只可能补救人们的生活困难于一时,而不可能使他们走向富裕。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总结了以往的民政工作经验,并就发展社会福利生产作出书面发言,明确提出要通过组织生产来积极稳定地发展烈军属、残疾人等社会保障事业。早在1952年他就组织部分城市用生产自救的办法,进行试点,1953年在全国城镇推广,到1956年春,全国这样扶持起来的生产单位达1.7万多家,参加生产的达57万多人,此外尚有不完全定型的社会福利企业单位1900多家,22.1万多人。
在许多城市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优抚补助和社会救济对象已全部参加了生产,不再需要领取国家的补助和救济。
子宜同志认为组织社会福利生产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一种好形式。这部分人在分散的状态下作用很小,一旦组织起来,加上一定的技术装备,他们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发挥,成为一支生产大军。子宜同志这些意见,在当时民政部门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遗憾的是,正当子宜满怀信心地具体筹划和组织这一利国利民的社会福利生产事业的时候,内务部不幸遭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把民政部门抓福利生产斥为“篡改中央规定的民政工作的性质”,子宜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被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戴上了“反党分子”、“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帽子。在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下,子宜同志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要求组织分配他到基层工厂去接受锻炼。他对亲友们多次谈到,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错误是一定会得到纠正的。
1960年,他被下放到河南省郑州一个棉纺厂任生活副厂长。他一方面不断地向党中央提出自己的申诉,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面对物资匮乏、职工生活极为困难的状况,他经常深入基层,访问群众,体恤民情,千方百计抓好职工的生活,密切了厂内的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还下决心钻研棉纺业务,购置了大量科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不断虚心地向本厂职工求教。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棉纺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同时,他处处以身作则,团结职工群众,共渡经济难关,经常下职工食堂,同炊事员一道研究粗粮细做,翻新饭菜花样,组织养猪种菜,保证职工的伙食质量等。当时,子宜同志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和心脏病,曾两次晕倒在工作场地。他时时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热诚为职工服务的作风,赢得了群众对他的尊敬和爱戴。“文革”中,“四人帮”的追随者曾攻击子宜同志是彭德怀的“黑干将”,欲置之于死地,但是,广大职工对子宜却是明斗暗保护,每次批斗都有人提出:“他有心脏病,触及灵魂就可以了,不要再触及皮肉了。”子宜事后深为感慨地说:“自己同那些在‘文革’中被致死、致残的同志相比,还真是万幸啊!”
(四)
特别使我们怀念的是子宜同志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宝贵精神。
子宜同志在“反右倾”运动中蒙受的冤屈延续了18年之久,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彻底的平反。他当时尽管已年逾古稀,而且多病缠身,但仍时刻关心着四化建设和民政事业的发展。1980年,子宜不顾身患疾病,步履艰难,仍然到陕北老区去视察工作,历经十几个县市,每到一地,总要走访社队家户,深入治沙造林现场,亲切慰问老区人民并征询意见,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向有关领导写出详细汇报。他这种认真细致的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
1982年起,子宜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仍十分关心全国民政工作的开展。他在病榻上边思考边口授,就我国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写出了长篇报告,送原政法口领导后,于同年7月报送党中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子宜同志不但满意地看到了这一批示,也尽到了一名老共产党人最后的责任。可是他的疾病继续恶化,于1983年1月25日溘然长逝。
子宜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令人起敬,使人怀念!如今,我们大可以告慰于子宜同志的是,你最后一次向党中央所反映的愿望,已成为现实;你所心系的基层民主建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也已得到有序的开展。这是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天,我们缅怀子宜同志,对于深入领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特殊、深远的现实意义。子宜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但他坚持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气、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品德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前进!(附图片)
1956年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右)与常务副部长王子宜在北京。
第1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增强宗旨意识 切实为民利民
崔振亭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深刻领会、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坚持执政为民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级党组织和一名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增强宗旨意识,把握执政为民的前提和基础。一要真心爱民。只有真心爱民,为民解忧,才能造福人民,促进发展,赢得民心,取得人民满意的政绩。如何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反映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我们坚持群众来信必批办,群众来访必接待,重点疑难案件由主要领导包接待、包查处,使广大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得到了解决,理顺了群众情绪,保持了社会稳定,信访工作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二要服务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政、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竭尽所能,努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看作风。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素质教育活动,动员市直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给农民送政策、送科技、送资金,提高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三要发展富民。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实现和发展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衡量党委、政府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创新拼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民、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虚心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者,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领导干部只有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遇事同群众多商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才能真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才能真正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才能带领群众不断前进。二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最富于创造精神的,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在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工作中,要及时把群众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好主意、好办法、好建议、好经验收集起来,加以总结,认真推广,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邓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善于发展和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是注重调研,科学决策。任何一项决策,只有建立在群众智慧的基础之上,才是符合人民愿望的科学决策。近年来,我们出台每一项决策事先都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问计于民,凡是群众拥护的事情马上办,并且一定办好;凡是群众不同意见较多的事情,则搁置或另议新策,从而团结了广大群众,凝聚起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了群众空前的创造力。
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增强群众意识,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可靠保证。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觉地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新本领,增长新才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高党员干部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越来越显得必要和迫切。我们在全市村级组织建设中重点实施了“双强”工程,着力把那些既有富民之志,又有富民之才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选配到关键岗位上来,每年评选一批“红旗支部”和“功勋支书”,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在驾驭市场经济和发展经济上。我们着力引导市乡机关干部面向市场,领办、创办示范性服务实体,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进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
第1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以兵为本谋发展
——武警河南总队一支队推行队务公开纪实
丁振庆 赵建功 杨申宗 李建军
武警河南总队一支队党委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队务公开作为继承和创新我军“三大民主”的有效载体,努力做到以兵为本,权为兵用,情为兵系,利为兵谋,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
河南总队一支队驻守省会郑州,上下关系融洽,内外关系顺畅,为部队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他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处理干部晋升、士兵入党、考学、选改士官等热点敏感问题上,存在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热点敏感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为部队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正当支队党委苦苦寻觅解决办法时,武警总部转发了上海总队实行队务公开的经验,总队党委下发了实行队务公开的通知和规定。上级有要求,基层有呼声,支队党委决定在全支队积极推行队务公开。
推行队务公开,涉及官兵切身利益,事关部队安全稳定。一支队党委结合支队实际,紧紧依靠广大官兵,探索出了规范队务公开内容、统一队务公开形式、严格队务公开程序、形成队务公开机制、把握队务公开的原则和要求的“五步实施法”,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确保了公开公平公正。
队务公开怎么样,基层最有发言权。笔者在三中队“队务公开栏”看到,中队事务大到战士考学、发展党员、选拔骨干,小到一日三餐食谱等问题,条件、标准、过程、结果写得明明白白。
今年初,中队申请了2万元购买执勤服装款,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战士们却没有看到钱款的去向。于是,一些战士就提醒中队干部。原来,因货源不足只好暂时搁置下来。时隔不久,中队买齐服装后余下2800元钱,司务长及时将现金开支发票张贴在“财务公开栏”里,并征求官兵对剩余现金的建议。战士们踊跃献计,党支部采纳了3条合理化建议,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乒乓球桌等一批文体器材,丰富了官兵业余生活。
上等兵田宏光指着“队务公开栏”说:“我们并不是想通过队务公开谋求个人利益,而看重的是中队能否真正把我们当主人。”
今年3月,在班长选配过程中,三中队27名战士竞争15名正副班长的岗位,在民主测评、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支部公示了推荐参加支队考核的15名预任对象名单。一个月后,中队召开军人大会宣布了15名同志的任职命令。大家普遍反映:过去公道不公道,只有几个干部知道;现在公道不公道,官兵人人心里都知道。
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一支队队务公开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热点敏感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比如:过去有的单位“家底费”和地方资助经费只有少数几个人知情,广大官兵心中无数。实行队务公开后,官兵们对这一笔笔钱格外珍惜,谁要把它当成“唐僧肉”,没门!
今年以来,一支队先后分配318名新兵,发展20多名党员,组织30多名士兵参加警校招生考试,写条子、打招呼的也不少,但这些“关系”都在队务公开面前失去了效力。官兵们高兴地说:“这关系那关系,一公开都没关系;这难办那难办,一透明就好办。”
队务公开的推行,强化了对领导权力和形象的监督制约,带来了风气好转的新气象。权力在透明中运行,众目睽睽之下,滥用职权、私下交易、以权谋私等行为不敢搞也搞不成了。
今年新训期间,针对农村入伍的新战士占73%的实际,支队多次召开新训骨干“诸葛亮会”,发动新训班长献计献策,总结出了理论先导、示范引路、分步训练、因人施教、达标升级“五步训练法”,优化了组训方法,提高了组训效益。支队上下齐心协力,新训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被总队评为“新兵教育训练先进单位”。
第1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龙山脚下鱼水情
——武警交通六支队拥政爱民二三事
孙海涛 杨名栋 范富强 崔平
武警交通六支队以“修路一条,造福一方”为信念,在皖西南的大龙山脚下驻守四载,在出色完成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同时,还把光和热、情和爱无私奉献给驻地人民群众,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动人的拥政爱民赞歌。
百姓的事重如山
今年3月21日中午,位于怀宁县大龙山镇百华村的大龙山上突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担负安庆长江大桥北岸接线工程建设任务的六支队安庆项目部,接到了驻地政府的紧急求救。火情就是命令,正在现场指挥沥青摊铺工作的副支队长刘国珍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率领由20余名官兵组成的灭火分队,快速冲向火灾现场。由于失火地点是一片松林,火势迅猛,浓烟刺鼻。官兵们临危不惧,科学分工,义无返顾地冲向火海。有的拽下树枝拼命扑打,有的从老乡家里借来砍刀,奋力劈开一条条隔离带,果断切断火源。在扑火过程中,有的战士被树枝划破了手,有的战士被大火烧伤了脚,却无一人叫苦叫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顽强奋战,最终将大火扑灭。驻地政府为感谢部队,送来了一面“警民情深,扑火护林”的锦旗。1999年以来该项目部官兵先后扑灭6起火灾,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损失。
鱼水情深胜亲人2002年10月份,十一中队从怀宁县五横乡杨亭村迁入安庆郊区十里乡眉山村。搬入当天,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大爷引起了官兵的注意。经打听得知,这位老大爷名叫苏方友,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一举一动都靠76岁的老伴胡月英照料。连部得知消息后,照料老人就成了中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官兵们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轮流到老人家里劈柴挑水、送医送药,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没事就陪老人唠唠嗑。老两口激动地说:“这些战士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于是,老两口有什么心事都对战士讲,有什么快乐也要与战士一起分享。去年11月份,两位老人听说老兵要退伍离队了,他们用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为退伍老兵买了糖果瓜子,在老兵离队那天,一把一把往每个战士的口袋里塞。
文明之花誉满驻地
凉亭乡一条长达4200米的乡村公路长年失修,村里原来有30多亩果林,因运输不便而逐渐没人承包,很多村民因此涌入了外出“打工潮”,乡村发展经济受到影响。项目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路面施工任务稍微轻松点,他们便立即抽调机械,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这条公路整修一新。年底,当外出务工的乡亲返乡,看到平平坦坦的乡村公路时,他们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官兵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正月十五,凉亭乡的村民们舞着龙灯,打着锣鼓,将一面“援建致富路,警民情谊深”的锦旗送到安庆项目部,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