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7月29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拓展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先进文化建设笔谈

拓展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肖云儒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重视先进文化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先进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建构民族文化人格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建设先进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作用,怎样把创造和传播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互补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宽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建立先进文化传播弘扬机制
  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现象,应该是创造、传播和实践—反馈—整合工程系统的组合。先进文化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民众与专家、普及与提高、源流与结晶,在交流中动态互补,本身就是一种播扬。文化的先进性,要通过传播来验证其社会效益和心灵效应。传播是创造链条的一环,创造总是在传播中得以完成、提升。要在人民的历史实践中创造文化,也要在人民的历史实践中传播文化、实现文化的功能。
  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优势,保证了先进文化在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电影、戏剧、视觉艺术展厅和民间文艺场馆等各类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渠道的强劲传播,为先进文化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处理好先进文化真善美的内涵与市场利益间的关系,在二者中找到最佳坐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同时,先进文化播扬的反馈机制还有待完善。从主渠道对传播效果的追踪、分析和对策研究一直在做,譬如电视广播的收视调查、出版发行的市场分析,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初步形成了反馈机制。这对了解文化产品进入传播后两个效益的信息,把握民众接受心理和市场走势,引领和校正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些文化部类,像报刊、表演、展览和其他城镇文化活动,由于没有形成电视广播那样的网络覆盖和书籍出版那样的统一市场,进行全行业的传播追踪有一定困难,这就亟须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组织相关的社会机构来完成。国外早有这方面的机构,专事文化进入社会后的追踪反馈,及时提供信息和对策,有价转让给文化制作生产部门。有了这种快速反馈机制,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效应便有可能实现动态的、活跃的良性循环。
  建立先进文化整体创新机制
  先进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每个时代结晶出来的新文化因子都会溶入这条河中,后浪推前浪,永不枯竭。历代优秀文化的既在性成果,积淀成丰厚坚实的河床。河床也处在相对的动态之中。因为每个时代都会对既在文化传统作新的发现,每个时代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实践都会激活传统中相应的因子,熔冶出新的文化元素。先进文化之河在历史时空中流过,一路汲纳更新,一路融会壮大,生生不息地前行。与此相应的,文化的功能也处在这种不断更新中。
  这是一种多维动态的文化再生机制。有了这种机制,文化在可持续创造的同时才得以可持续发挥作用,文化才得以不断从生成转化为积淀,转化为精神长河鲜活的存在。
  要及时从当代生活中提炼、播扬优秀的精神文化因子,充实融会到文化长河中去。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给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提供了许多新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是人伦理性至上而不是科学理性至上。在村社文明、家族文化大背景下的伦理观,还常常使科学理性面临着种种尴尬。斗争中为征服未知的医学科技领域而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直至献身,这对“重道轻器”的中华民族是史无前例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生存方式正在植入国民心灵。及时将现实生活中闪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精神光彩提升到理性层面,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机制,大力宣传、弘扬、推广,民族精神不但可以增添新的基因,先进文化也能在不断的更新中发挥作用。
  要及时从当代文化发展的前沿提炼新的文化因子,汲取新的文化动力,整合到先进文化中来。比如互联网文化,在民众特别是青年中营构了覆盖面最大的文化互传网络,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起点和终端。网络文化使传统文化时空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文学使单向信息传输转化为多向参与互动,网络语言使书面语言朝鲜活的口语迈进了一大步,引发了语法、语态、语气的一系列变化。互联网可以激活先进文化的生命力,成为播扬先进文化的新锐载体。近年来兴起的自娱文化,如果善于利用它的娱乐性、休闲性和参与性,也可以为播扬先进文化拓展新的空间。青年是文化发展前沿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是网络文化、自娱文化的主角,在这条通道中提炼、整合新文化因子的过程,同时就是在青年中播扬先进文化的过程。
  要及时从各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中,进行再开掘再发现,给先进文化不断补充新的营养。文化传统是历史存在,是一种过去时,但对文化传统的开掘却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这又包含着现在时和未来时。胡锦涛同志在“抗非”斗争中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24个字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最新概括。这本是民族精神固有的传统,由于在新情况下得到了生动而又强化的体现,增添了新时代的实践内容和人格光彩,一经新的提炼,便启动人们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引燃人们新的激情。这既是先进文化的再播扬,也是先进文化的再创造。
  建立先进文化内外交流机制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功能,还要在中外优秀文化交流中,从多方面加强资源共享、资源重组。在文化发展上,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一方面继续奉行文化开放主义,更新更深地“引进来”,同时以更大的力度实行文化开拓主义,更深广更自信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两个文化市场,创建和播扬优秀文化。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最关键的是做好创造性的话语转换,做好双向融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了巨大的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与外国文化涌入中国,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如果不能有效地扭转这种逆差,西方的文化霸权将会在国内找到坚实的市场依托,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现代转型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文艺的诺贝尔奖情结、奥斯卡奖情结,时尚的哈韩、哈日、迷好莱坞现象,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示。扭转这种逆差,不止要加大向世界译介、播扬中国文化的力度,这方面已有许多人做了卓然有成的工作,更重要的仍然是要在融合上下功夫。
  要下功夫将民族文化艺术精神转换为世界通用的现代科学话语体系。要从世界文化坐标系出发,尽量返回民族生活的源头和民族文化的原生点去解读中国文化密码,经过切实的发掘、化育,创造出一种能对民族文化作新的整体表述,能和当代世界对话的话语体系来。这个话语转化工程,重点是学术研究,也要走出书斋,和文艺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进入互联网和各种现代传播渠道,使之变为广泛的社会行为。这样,文化成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功能,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和世界文化多维化作出特有的贡献。
  建立先进文化现代市场机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不仅要和促进创造发展结合起来,也要和促进传播弘扬结合起来,使得文化功能的发挥,能够在政府主导、民众需求和市场规律三位一体中健康运转。我国文化市场当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影视剧组不是靠市场回报生存,而靠吃制作费过日子。拿政府当市场,伸手要钱搞活动,把节余的钱当利润,其实是伪利润。将评奖作为艺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忽视通过艺术市场去调控艺术生产、配置艺术资源。还有,经纪人制度不完善,业者号不准市场的脉搏,盈利模式单一落后,投资目的参差不齐等等,这都表明我国文化市场的不够成熟。
  正因为整个文化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流文化板块如能及时进入,充分利用原有资产存量的优势和体制的优势,也就完全有可能和其他文化产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市场是以销售拉动生产,以消费刺激创造的,它逼着你将文化播扬和市场效应放到重要地位来布局文化建设;逼着你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动力驱动下去加强播扬的功能;逼着你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方法去探索播扬机制的崭新思路和运作方式。这样,资源按市场原则重新优化配置,资产跨行、跨境、跨国交叉重组,在产业重组过程中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强化竞争力等等现代市场方式,将会在实践过程中使现存的播扬机制极大改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资产跨境跨国重组中,我们要警惕不对称竞争,积极防范有人以夕阳产业换取我们的朝阳产业,以产业实力搏击我们的资源潜力,以产业高端对弈我们的产业低端。这种防范和反击当然主要仍需通过市场智慧、市场方式实现,它将促进我们在市场的搏击中走向成熟。
  有了传播弘扬机制,先进文化的作用便能扩展到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中去;有了培育创新机制,先进文化的作用便能在不断的更新中可持续地发挥作用;有了国内外循环机制,先进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被人类共享,并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有了现代市场机制,先进文化的传播弘扬便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动力和现代运作方式,从而驶进快车道。 cgV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图书出版繁荣背后的隐忧
孔晓燕
  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国人的读书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近些年来,得力的出版政策促进了我国出版行业的繁荣,走进北京较有规模的书店,到处可以见到各种年龄层次的读者或站在书架前或捧书席地而坐的读书景象。一方面,社会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对知识和知识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图书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繁荣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图书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文化,并扩大了图书出版行业的市场,无论是大规模的“图书城”还是街头路边的小书店、书摊,生意并不比饭馆或者服装店差,公园里一年一度甚至几度的书市也十分火爆。
  然而,详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中国图书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生存环境。据新闻出版署统计,我国出版业截至2002年库存积压图书近50亿册,多家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现象。图书积压不仅造成了出版社的经济困境,而且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只要看一看书店和书市里有些书籍大打折扣的标价,就不能不为这些出版社捏一把汗。
  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关系,图书市场虽然有其特殊性质,也仍然摆脱不了这个规律。图书的积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近年来,图书市场上出现的“出书热”对于图书市场上某些图书的供过于求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言情小说热、武侠小说热、股票图书热、明星传记热到中学生出书热,“热”闹非凡。平心而论,“出书热”原本是出于市场需求,但由于中国图书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序化,例如出版商盗版猖獗,盲目跟风,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暂时利益滥发书号,结果造成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混乱和图书商品的大量积压。五十几个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六十几种新装帧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一部《老照片》引发的怀旧情绪,导致《百年老照片》、《军事老照片》、《外国老照片》、《老相簿》蜂拥而上;《绝对隐私》的畅销,又启发了《单身隐私》、《情人隐私》等一大批隐私侦探的灵感;少儿图书、名著翻译、词典大全等等选题重复、质量可疑的书籍泛滥成灾……可以看见和预见到的结果就是赔本赚吆喝的大减价,不然只好堆在仓库里为虫子提供饲料。
  “出书热”的原因之一是“出书易”。近年来,基于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利益追求,个人出书的热潮愈演愈烈,如火如荼。如果说印数达80万册的《岁月随想》、《凭海临风》、《笑面人生》
  等明星出书还有其一定的市场价值的话,一些“学者”乃至“学子”们为了评职称、分房子、找工作而出版的“火线专著”,一些企业领导和准明星们为了自我炒作而出版的广告性质的“回忆录”、“传记”,不论是自掏腰包还是公款消费,除了对作者自己或有潜在价值以外,和图书自身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可以说是毫不相干了。
  图书市场不规范的另一面是“出书难”。图书出版除了市场因素以外还有其特殊性,这就是作为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图书还要担负着传播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尽管国家给一些出版社规定了保证社会效益的出版任务,但由于大部分专业书籍的读者少,谈不上市场效益,出版社出版这类书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往往对其多有挑剔,且要求作者自付出版费用或是自行寻找销路,而真正埋头学问潜心研究的学者偏偏又多是囊中羞涩,于生意之道生疏,未必能从他研究的学问里找到“黄金屋”,既交不起对他们来说太过昂贵的出版费用,更不知怎样推销。因此,相当一部分呕心沥血集毕生所学写出的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却由于以上原因难以面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某垂危的专家学者在病床上接过终于付排的书稿时激动兴奋的场面,真是令人百感交集。这不仅是这些学者自己的损失,更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未来的损失。
  市场总是由买方和卖方构成的,图书市场上种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者层面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压力,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餐化现象也是影响图书出版的现实原因之一,人们对图书消费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倾向于轻松,而社会情绪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也使得图书市场不得不以现实的态度加以应对。而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便又不是仅仅依靠图书出版业自身的调整所能完成的任务了。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图书出版业和图书市场的发展健康与否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化的进步事业。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当前图书市场的种种问题,认真面对这场挑战,对图书出版和图书市场加强规范,同时又牢牢把握市场法则,运用市场调节的方法矫正那些盲目跟风出书导致积压和赔钱的出版社,加强书籍出版资格的科学认证工作,制定对于真正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著作出版的优惠政策,目前图书出版和市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逐步的解决。 cgV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与时俱进 追求真理
——读《批评无须忏悔》
孙丹
  新时期以来美学、文艺学研究空前活跃,严昭柱是其中许多大事的亲历者和积极参与者,他的理论文集《批评无须忏悔》(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呈示给我们的不仅是作者本人的学术历史,也是新时期美学、文艺学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
  在美学、文艺学研究中,是基于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还是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美学、文艺学,透过纷繁复杂的美学、文艺学现象,总结规律,拨正谬误。美学、文艺学理论研究以及文艺批评中对一些基本问题产生分歧的根源说到底是反映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作者在《在美感探讨中的认识论问题》一文指出,不解决美感发生的认识论问题,就无法将讨论深入下去。因为美感的认识论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看待美的现象和存在的哲学问题。而讨论中却有人割裂美与美感,强调美离不开人的美感,美之所以为美就在于具有美感价值。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认为没有美的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美感,是存在决定了意识,而不是相反。在美感产生过程中美的客观存在具有重要作用。坚持美的客观存在性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只有承认并理解美的客观存在性,才能说明美感的丰富源泉,才能解释大千世界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作者参与了新时期文艺界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关注新时期文艺创作倾向的变化特别是当代科技革命对文艺格局的重大影响,表现了一个理论工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收入这本集子的就有《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与当代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重点》、《文艺中的政治与美学》、《“纯审美”是科学的美学吗?》、《论文艺的美的情感》、《论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思想指导地位》、《评“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化”》、《论文学本质多元论的实质》等多篇,并在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观点。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方面无疑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想原则。针对当时文艺学研究中有人为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而提出的“外部论”、“超越意识形态论”、“机械论”等等,作者指出其论据正是恩格斯晚年已经意识到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至今仍然存在的对形式方面的忽略,因而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建设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批判地吸收当代西方各种文艺思想理论特别是形式主义理论的合理因素,深化理论建设的形式方面。第二,深化意识形态论。在文艺学研究中深化意识形态论既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明确摒弃与克服极左思潮、唯意志论、庸俗社会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体系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意识形态内部的层次性与联系性的统一来把握文艺的反映性;从文艺特殊的反映方式,确认审美理想在文艺创作中的主导地位来确认文艺的审美特性;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超越性的动态平衡,把握文艺的人民性这样三个角度和层次,探讨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第三,以审美理想为中介的文艺发生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无不以审美理想为中介,而审美理想反映了一个社会特定的精神方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不仅证明了文艺作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在规定性,还说明审美理想能够通过文艺作品左右社会意识形态的发生流向。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建设中,决不能忽视对于审美理想及其在创作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主导作用。这些观点在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市场竞争的背后时常发生文化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冲突,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今天看来,仍堪称是对社会主义文艺问题的振聋发聩之见。 cgV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与逻辑的交织
——评《现代西方美学》
朱志荣 范英豪
  在世纪交替之际,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不管在哪一个学术领域,人们都纷纷回过头来,回顾一个世纪来本学科所走过的足迹,以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科未来发展的脉搏。在这其中,跨国、跨文化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本土的影响而尤其令人瞩目。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1年底推出、程孟辉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就是中国美学界对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对于现代西方美学的研究,国内也早有先声。对单个流派、美学家的研究不说,一些综合性的论著,如《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述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主流》,及90年代中期的《现代西方美学史》等,都是一些很有成就、颇具影响的著作。在此背景下,《现代西方美学》的编者既敢于再次挑战该课题,又广泛吸取现有研究成果的思想方法,并适时地避开或补足了许多不足,增加了新的资料和独到的思考。这样,《现代西方美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以一种沉潜、稳重的学术风格,既注重各种思想、流派间的历史联系,又以事实为依据,挖掘其中学理上的逻辑关联。这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现代西方的美学所作的一个全面的介绍和研究。
  现代西方美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而20世纪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异常发达丰富的现代西方美学。在流派林立、学说众多的繁华背后,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和否定。这种反叛和否定又不是与传统的彻底决裂,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传统的一个横断面上的扩张和变形。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的互相更替,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本书以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为轴心,对现代西方美学作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具有较强的概括力。
  本书在具体学派的划分上显出了自身的特点。现代西方美学不但流派众多,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纵横交错,非常复杂的。对这些流派的划分和现代西方美学有的流派归类,以及对每一个流派的理论主旨的概括、提炼和探源,历来是令学界感到棘手的问题。根据本书编者的说法,对这些流派作一刀切的划分是绝不可取的武断做法,只有根据这些流派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其划而不死,引“派”入“流”,溯“流”探“源”。
  流派的划分归类已经从整体框架上显示了作者的历史感,而资料的翔实丰富,又是编者尊重历史,评史立论的依据。主编程孟辉先生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和西方美学的编辑、翻译和研究工作,掌握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具有极深的研究功底,为本书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书后所附长达八九页的全书主要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完备的索引资料。
  但资料毕竟不是历史本身,况且本书毕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史的研究,它更注重于对各流派学说在学理上的探源和研究,其中分析的、综合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异彩纷呈,形成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而又观点突出的总体格局。应该说,本书对现代西方美学所作的“论”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是独具特色、极有价值的论文,同时又以章领节、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每一个美学流派的阐述,都以背景、内容、评价为主要编排原则,但又不削足适履。其中对不同学派学说的具体阐发,又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的。如对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杜威的美学评述,就对它与传统哲学美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作者在追源溯流时,其对于欧洲的历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黑格尔、休谟进行了分析性的影响比较,使其美学特色在联系和差异的两面趋于澄明。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作者对其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的平行研究,将人本心理学美学与中国的道家美学相提并论,并对其可比性进行了开宗明义的说明。这本身即是一篇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对于各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本书的编者通过它们之间互为背景、相互影响的说明,使该书形成论中有论、极具景深的格局。
  《现代西方美学》作为一部研究性的著作,在资料充实、论说有力、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能做到深入浅出,化“险”为“夷”。书后所附的《全书主要参考书目》、《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概念(范畴)汉西对照表》、《人名译名对照表》,大大增加了该著作的学术价值,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信息,显示了脚踏实地的学术作风。 cgV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太行情怀(国画)
韦公衡 cgV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