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7月27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丁南的启示和李永光的警示——我看电视连续剧《云淡'...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丁南的启示和李永光的警示
——我看电视连续剧《云淡天高》
卢荣景
  中央电视台日前播出的19集电视连续剧《云淡天高》是一部好戏。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弘扬主旋律又真实可信,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
  《云淡天高》以退出领导岗位的老同志的生活为主线,反映了当今各种社会形态和诸多问题,对离退休老同志如何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如何与时俱进、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以及如何对待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诠释,对几个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干部的不同心态作了真实的揭示。是一部离退休生活的好教材。剧中重点刻画了丁南与李永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老干部形象,引人启迪,发人深思。
  深思之一: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要严格自律,保持清醒头脑,发挥余热要掌握分寸。丁南13岁入伍,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经受了考验,从领导岗位离休后,他面临许多陌生情况和新的课题。然而,他仍能永葆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本色,心系青年一代,主动担任省机关工委主任,大义凛然地捍卫烈士陵园;他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能洞察事物本质,对家人、朋友、部下既严格要求又坦诚相对,其反思精神在观众的心中形成强烈震撼。他既代表了当前老干部的主流,又为离退休老同志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从这个人物形象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深刻的思想启发。剧中另一老干部李永光与丁南是同乡、同事、战友,但两者因不同的人生追求而有着不同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李永光退下来后仍想有所作为,但他心态浮躁,看重个人利益,落入了唯利是图的林老板的圈套。林老板利用李永光的招牌做他们做不到的事,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说到底是一种欺骗和利用。李永光这一形象也有发人深省的警示意义:老干部要保持晚节,同样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要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否则也难免在看似诱人的陷阱面前失足。
  作为老同志,特别是身处高位的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如何面对新的形势,适应新的要求,无论是对党的事业,还是对老同志自身,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丁南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身退心不退,继续以新的方式关注党的事业,满腔热情、力所能及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他坚持党性原则,退下来后严格自律,一切按党的纪律规矩办事,摆正位置,从不随意指手画脚,干扰现任领导的工作。他对亲属子女要求严格,管好自己身边的同志,这看似小事,实则事关重大。领导干部退下来后,最重要的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都要清醒地掌握一个“度”,严格要求,进退有“度”,就有益于党的事业,自己也才能愉快地过好晚年生活。
  深思之二:老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我反思,自我扬弃。丁南能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自觉反思自己的过去。这种反思精神是可贵的,是需要勇气的。只有自觉认真的反思,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在离开实职领导岗位后做的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自己。这种反思颇有收获:原先听不到的意见听到了,原先想不到或体会不到的东西现在有了较深入的体会。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一次与几位厅局长聊天时有的同志说,您当省委书记时我们有点怕您,不大敢接近您。这是我在位时没有听到过的声音,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这应了一句古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冷静地想一想,他们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就像丁南在位时甚至不容易察觉女婿和女儿的怨气一样。由此深入想到自己在位时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比如能够做得更好的一些事结果没有做得更好,一些该处理的事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放过了,一些不应该做出的决策因一时考虑不周而拍了板等等。
  离开领导岗位后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赞扬肯定的,有批评的,也有不符合事实的批评。这是正常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该胸怀坦荡,端正自己的心态,相信人民、相信组织、相信历史,是非功过历史会作出正确的结论。对待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所作的决策,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勇敢地自我否定,用科学的精神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像丁南那样活得正气凛然又坦荡乐观。
  深思之三:老干部工作无小事,要带着感情去做,要真心实意去做。《云淡天高》热情讴歌了一批不计名利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干部工作者,也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老干部工作的艰辛和困难。要认识到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干部工作首先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观念,要带着感情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干部人数逐年减少,年龄也越来越大。他们是我们革命事业的有功之臣,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对退下来的老同志不能搞应付式的,而是要真心实意关心、尊重,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老干部也应该理解在职领导干部。在职的同志工作繁忙,时间紧,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要随意或轻易地打搅他们,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我多年担任省主要领导工作,深知老干部工作无小事。剧中写一批老干部投身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观,这是有生活依据的。老干部社会影响面广泛,经验相对丰富,调动广大老同志的积极性有利于做好地方和单位的工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老同志心情舒畅积极支持在职同志的工作,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工作就要好做得多。反之,如果老同志有气,消极埋怨,不支持你工作,工作就难做得多。这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了的。老同志们如果有气有情绪,就会对领导机关或领导人产生意见。我在位时有一阵听说一位老同志对我有意见,就主动约请这位老同志来谈心。谈话中得知,这位老同志所以有意见,是因为某机关门岗不让他进门,某新闻机构不及时处理他的稿件等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问题,由此迁怒到省委书记身上。通过半天谈心沟通,这位老同志气也消了,误解也冰释了。可见,老干部身上无小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同志们的主流看法,是衡量一地一单位领导者工作水平的一把标尺。去年我作为中央巡视组组长去某省巡视,听到对某旅游城市搞市容整顿和城市改造有不同议论,便去该市调查。我在私下与普通市民和离退休老同志接触过程中听到他们对这项工作真心肯定和赞美,再实地考察该市的面貌,心里就有了底,在交换看法时对这项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在重大问题上,广泛地听取老同志的意见,是大有好处的。
  一个能激发人产生丰富联想和人生感悟的艺术作品是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观看《云淡天高》,在引发我思考剧中人物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了思考。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由中央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云淡天高》,以广阔的时代风貌、雄浑的大道精神、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蕴,热情讴歌了以丁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深刻揭露批判了社会生活以及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这里,我们特意选发两篇文章,无论是对于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艺术蕴含,还是对于如何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编后(附图片)
  (本版图片为电视剧《云淡天高》剧照) hng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文学要有所承担
张志忠
  新世纪的文学,日渐纷繁多变,异彩纷呈,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宽广,正所谓千帆竞发,万木争荣。但是,在某些人那里,对文学责任感的放弃和鄙夷,
  对文学思想精神的质疑和消解,对文学要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要拓展人们心灵空间的否定和嘲弄时有所闻。曾经消失多年的娱乐消费性文学,随着时势变迁,吸引了一定的读者,这本来是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所致;但是,以为自己可以占据最醒目的舞台,以为自己可以取代严肃的有使命感的文学而领导时代新潮流,恐怕就失之谬误了。
  文学需要有所承担,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始就牢固树立的价值尺度。孔子编定诗三百首,强调诗歌的“兴观群怨”,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得失”,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也”,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文学的认识和批判功能;屈原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重,不仅是因为他以辞赋体诗歌的天才创造丰富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宝库,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
  祖述了尧舜的政治思想,如刘勰所言,“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诗骚的传统,如擎天巨柱,共同支撑起中国文学的天空。
  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很少有真正的隐逸文学,很少有纯粹的文字游戏,即便是最富有形式感的织锦回文诗,都要附丽在表达对丈夫思念的深情中。中国古典文学所表达的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呼吁开明仁政,体恤民间疾苦的强烈情绪和对自然山川的由衷咏赞,在世界文学之林,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这也构成中国文学中抒发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需要有所承担,这也是从“五四”新文学奠基之日起就已经规定了的。鲁迅先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郭沫若热烈地呼唤着苦难中国的“凤凰涅槃”,燃烧起除旧布新的弥天烈火。文学需要有所承担,这是身为知识分子的中国作家的职责所在,那些否定文学使命感的言论,也往往是从对知识分子的特性和意义的否定入手。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知识分子的责任。后发展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正处于发展进程和历史转型期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担当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从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是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包括许多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率先致力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与人民大众的结合。而在诸种文化传播方式中具有最广大的受众、最广大的社会覆盖面的文学,往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首选方式。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梁启超、黄遵宪、秋瑾等一批爱国志士,都把文学作为自己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文学需要有所承担,优秀的文学大师,对于民族灵魂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雨果和大仲马根据同一个故事原型而写出的各自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基度山伯爵》,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遭受冤狱,又都以“调包计”逃脱厄运——冉阿让在修道院中钻入埋葬死者的棺材,基度山在孤岛高墙内钻进装尸袋中,从而逃出绝境,否极泰来,而且都成为巨大财富的占有者,又终生都陷入爱恨情仇之中,在复仇与宽恕中抉择进退,波澜跌宕中可以见出其共同之处。论情节,论技巧,论惊险传奇,两者都不相上下,但是,雨果之所以比大仲马高出一筹,就在于他为自己设定的写作目标,是要探索人的心灵的深度,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从而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空前广阔的境界;同时,雨果自觉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并且将个人恩仇上升到对畸形的社会的愤怒抨击,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加以无情的批判。
  相应地拓展开去,从雨果的一系列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与大仲马的一系列作品《三个火枪手》、《铁面人》等,都可以发现两个作家的关怀所在。雨果对于人的命运与人的心灵世界的关切,他对历史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对于作家生活的年代中底层民众的悲惨遭遇和心灵痛苦的深刻同情,对社会历史责任的重大承担,都是大仲马难以企及的。这也就是在众多普通读者和专治文学研究者心目中,永远奉雨果为文学大师的根本缘由。 hng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气正道愈大 云淡天更高
——略论电视剧《云淡天高》丁南形象的典型意义
仲呈祥
  “为政者要行大道,要靠崇高的大道精神来支撑!”——这是长篇电视剧《云淡天高》所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丁南的警句名言。这位年仅13岁就投身革命熔炉历经千锤百炼一直做到省委政法委书记、最终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位上退下来的高级干部,从半个多世纪的为政生涯中用心感悟出“行大道”这三个石破天惊的大字。他所谓的“大道精神”,就是立党为公、勤政为民、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今天的继承与发扬。它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岁月峥嵘,万木葱茏;信仰弥坚,青春不老。荧屏上的丁南形象,堪称是新时期艺术画廊里又一个践行“大道”、个性鲜明的“新的熟识的陌生人”。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精辟论道:凡理想的艺术典型形象,理应做到把人物的精神气质的质的规定性、性格的表现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情致的始终如一性辩证统一起来。以此观荧屏上的丁南形象,窃以为是经得住美学分析的。开篇第一集,老伴吴茵率儿子丁伟和外孙女萌萌去医院探视准备手术治疗的丁南,意外扑空,这位“老政法”为了参加金沙镇一位因“打假”光荣牺牲的公安干警的追悼会而推迟了自己的手术。一下子,把丁南对自己长期从事的公安政法工作的敬业以及对普通干警战士的关爱等精神气质中质的规定性的东西,都活脱脱地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接着,伴随着他离休后的生活行进,通过他对女儿丁蓉蓉的转业求职和婚姻问题的态度,对同样已离休的老战友李永光受聘当公司董事长的批评,对已离婚的女婿韩远受到不公正处理后在压抑中拼搏奋起的关注,对器重的前秘书谢晓刚的仕途升迁和灵魂嬗变的警觉,以及对那张宋代“山水图”纠葛引出的历史反思的感悟,多侧面、多方位地刻画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不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甚至嫉恶如仇,被人称为“黑脸”;而且也善于思考,乐于反省,熟读唐诗宋词,喜欢舞文弄墨和幽默诙谐。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纵横理顺行大道和经纬心通人世情,跃然荧屏。在他的书房里,醒目地悬挂着“岂能尽人如意,但求无愧我心”的条幅,映照出他处理人际关系上严格遵从的人生哲学;从办公室墙上取下来赠送给身边工作人员小刘的条幅,是他手书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活现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目睹“战友加兄弟”的李永光误入歧途,他发出了“是处风寒,高处不如低处暖;此山路险,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警示;喜送“昔日的女婿”韩远为延续“大道精神”而奔赴大西北修筑青藏公路,他挥毫疾书“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条幅壮行。他不是一个“完人”,却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和英雄,是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真人。演员杜雨露细致入微地体察了丁南的思维、行为、言语和心理特征,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独特形象的质的规定性、性格的丰富性和情致的始终如一性,并把这三者较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这一艺术形象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这应当视为大器晚成的杜雨露在演艺生涯中继电视剧《突出重围》中成功塑造方副司令员形象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丁南形象具有深广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启示力。这种历史感和启示力,在《云淡天高》中被审美化艺术化地逐层展示出来。首先,编导在创作的思维方式上,明显摆脱了过去荧屏上塑造同类人物时常常惯用的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单向思维和脸谱化的模式,力求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同时也是审美地把握人物的精神轨迹。这种创作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一切艺术创新在哲学层面的根基。请看,荧屏上艺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丁南批示“从严从重”处理韩远“错误”,丁南干预女儿丁蓉蓉的婚事与求职,丁南反思“山水图”纠葛,所有这些情节,都不仅折射出蕴含着丰富信息量的深广的社会生活层面和历史行进的复杂轨迹,而且既表现出丁南执著的理想信念和践行“大道”的人格魅力,又透示出历史带给他的局限、失误与不足。这是不可以简单地单向地以“是”和“非”来下结论的。惟其如此,它对历史与现实的穿透力带给观众的思考天地,就更加广阔。其次,编导注重把丁南置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交融、互补、整合的矛盾漩涡中加以刻画。透过他与“革命领路人”曾琼大姐的动人关系的深情描写,我们看到他在嘹亮的军歌声中不断成长的历史轨迹,看到他对革命传统的承传,这是他的精神基因和人格根基;透过他离休后对自己在韩远问题上“以权代法、以言代法”错误的反思,我们看到他实事求是,努力从改革现实中汲取新的营养以调整自己不适应新情势的精神格局和思维方式的自觉性。这样,继承优秀传统,他决不虚飘;扎根现实土壤,他更加坚实;放眼世界和未来,他与时俱进。丁南形象给人的人生启悟,正在于此。再次,编导善于在丁南与其它人物的精神交锋与灵魂碰撞中,显现出丁南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一是与李永光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崇高与卑微、为公与谋私、与时俱进与落伍颓唐时水火不容。二是与韩远的两度谈心,道出了丁南对历史反思的深刻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思,也活画出他善于自省、勇于纠错的刚直灵魂。三是与女儿丁蓉蓉关于“丁南的女儿”这顶帽子的争辩,更令人心灵震颤,读到了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与交融。四是与前秘书谢晓刚在灵魂上的刺刀见红,把丁南对“大道精神”的勇敢捍卫和对接班人的从严要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五是与华仔关于“山水图”纠葛的层层展示,又把丁南以一个“德”字“厚载万物”、挽救失足青年的价值品行表现得感人至深。
  气正道愈大,云淡天更高。荧屏上终其一生志在“行大道”的丁南形象,虽夕照青山,却正气浩然。这一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相统一的人物形象激励我们,昭示我们为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道”奋斗终生! hng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一座文学的富矿
——读《臧克家全集》
丁国成
  这套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弥足珍贵的《臧克家全集》,皇皇十二大卷,总计六百余万言,收入臧老1925年至2001年间的各类作品,按照体裁,分类编排。臧老善于运用多副笔墨,在多种文学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杰出成就。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已被日本、韩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新西兰、巴基斯坦、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等各国所译介、研究和珍爱,得到普遍的高度评价,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臧老的著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臧老因此荣获海内外颁发的多项奖励。
  生于1905年的臧老,年近期颐,德高望重,是我国现当代硕果仅存的“诗坛泰斗”。他从1923年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年的创作历程。时间之长,成果之富,无人可比。正如吴奔星所说:“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他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1933年他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旋即得到前辈文坛巨匠闻一多、茅盾、老舍、朱自清等的推许和赞誉,一举成名,蜚声诗坛。谷牧称赞他“一生献给了诗的王国”;张光年说他“从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战士”,可谓知人。他既以诗歌为生命,又以生命为诗歌,始终执著地追求艺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革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改初衷,并且与时俱进,老而弥坚。他是中国新诗少数几位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臧老亲身参加过1927年的大革命,长期从事抗日战争的文化宣传工作,为民族解放而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黑暗,以笔作枪,大写政治讽刺诗。他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把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劳动人民引入诗中。他的早期诗作,侧重抒写旧中国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挣扎与抗争,着力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统治者的凶恶残暴与腐败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以及对光明前途的热烈渴望。解放后,诗人将忧国忧民的一腔激情,化为爱国爱民的热情诗篇,歌颂祖国,歌唱人民,歌唱党,赞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他的诗,既有饱含血泪的低吟,又有满怀豪情的高歌,通过诗人的独特感受,反映了由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从社会心灵的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奋起反抗、终获解放的历史进程,闪耀着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芒,如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欢呼集》等。因此,有诗论家称臧老的诗是“一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编年诗史”(汪锡铨),是“一部20世纪的中国历史”(王昌定),堪称确论。
  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断撞击的80余年新诗史中,臧老不为西化之风所动摇,也不为复古之潮所干扰,既借鉴外国诗歌的有益经验,又着力发扬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民谣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艺术营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化新诗。
  恰如陈良运所说:“他的诗中国味特别足……是确确实实地彻里彻外地中国化了、民族化了的中国新诗。……是中国新诗民族化最突出的典范,或者说是最早树立的典范。”臧老的诗,意象鲜活丰富,手法多姿多彩,技巧娴熟精美,语言新奇精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朴素、谨严、凝练、含蓄。他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臧老既是独具风格的诗人,又是卓有建树的诗论家。几十年来,他不仅在创作上,而且也在理论上,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他创作经验丰富,深谙诗中三昧;他学识渊
  博,见解独到。他的诗学理论,既有别于一般学者,又不同于普通专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是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是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其诗论具有独立的美学体系和特殊的理论架构,概略说来,主要就是:入于生活、出于生活的诗源论,博大雄健现实美的本体论,含蓄凝练艺术美的创作论,人品诗品相统一的诗人论,诗益人生、有补于世的诗用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论,广收博采、继承创新的因革论,标举真善美三原则的作品论,都具有不同凡俗的进步品格。
  臧老最早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文。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乱莠集》。此后,散文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他一手写诗,一手为文。臧老自言:“诗与散文平分秋色”。有人说他“散文与诗一样美”(封敏)。也有人说他“文胜于诗”(郭冬)。其实,他的诗歌与散文前后各有擅场。如果说,臧老的诗歌高峰屹立于解放前,诗名掩了文名;那么,臧老的散文高峰则突起于解放后,文质胜过诗质。愈到老年,他的散文创作数量愈多,质量愈精,影响愈大。而且,他的散文带有诗人不同寻常的个性风采,因为他的“气质、情愫、志趣”,“都是属于诗的”,所以他的散文别具一种诗的特质、诗的情趣;情韵美、诗境美、蕴藉美、精炼美、文采美。许多散文精品如《炉火》、《镜泊湖》、《书的故事》等等,更是至情至性,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让人悄焉动容。
  臧老的古典诗文鉴赏和毛泽东诗词研究,也取得了骄人成就。由于古今诗人心有灵犀,旷世相通,加以臧老创作甘苦备尝,对于古人的创作心态和艺术感觉容易心领神会,因而他的古典诗文鉴赏多有诗人的灵气,而无学究的腐气,能够揭示出一般学者难以体悟的艺术真谛,阐幽发微,多有心得,引导读者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妙境。同样道理,他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也是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不仅开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先河,而且成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权威之一。
  《臧克家全集》是臧老一生的作品荟萃,其中不乏跨越时空、经久传诵的名篇佳作。它是一座非天然乃人力的文学富矿,蕴藏着闪闪发光的真金,值得我们大力开掘! hn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