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蓝溪潮·清华结 '...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抗击非典英雄之歌

蓝溪潮·清华结
耿翔
  在王武的人生档案里,永远有两个指向明确的东西,时刻构架着他事业的坐标系。有人说,一个是他的清华情结,浓得再也化不开,一个是他的蓝溪大潮,一路赶得好风光。
  眼下,这位民营企业精英,又十分悲壮地赶上了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大潮。不容否认,在非典疫情肆虐的这些日夜里,有人恐惧过,有人迷惘过,也有人退缩过。但握在王武的手中,好像有一把化险为夷的特殊兵器,伴他在人类共同遭遇的非常时期,勇敢地出击。
  他能站在这个潮头,被人们真诚地注目着,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条理念: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正是这一朴素而坚定的理念,让他守护在生命的终极,赶在非典降临的前头,生产出了中国最先进的防疫救护车。那些日子在全国几大疫区的街头,蓝溪集团的防疫救护车,就是一座座流动着的现代化医院。它像蓝色的溪水,把安全带给医护人员,把希望带给非典患者,把战胜疫情的信心,带给一个面对灾难的民族。
  蓝溪,把中国的目光,牵引在西安的一隅。
  此刻,看着他带着福音的防疫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地下线,心中的万千感受,只有这样自问:非典时期,谁舞干戚?
  一第一脚踏进位于西安高新开发区的陕西清华科技园,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一辆辆送往全国各地的防疫救护车,已贴好醒目的标志,正待出发;一辆辆送到这里的普通救护车,已被统一编号,等着改装;在车间里,所有的工人都在用心安装;在销售处,所有的网络都被一一开通;在科研室,所有的仪器都在精密运行……
  看得出,蓝溪人的每一根神经,都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绷着。王武的清华情结,已经编织了十六年。1986年,当他血气方刚地走进这座中国的最高学府时,清醒地在心里告诫自己:就让梦,从这里开始吧。
  为了追寻一个实实在在的、造福人类的梦想,他几乎把自己的所有行为,都与清华园连接在一起:
  1992年,当他在计算机方面,很幸运地淘到第一桶金后,这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高材生,猛然意识到心中的清华结,可以靠这些积累去牵系了。也就是这第一次,真把他与数字医疗设备,永远牵系在一起了。至今,他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年秋天,他回到北京清华园,把师长们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录从头到尾翻一遍,看到刚从国外归来的博导屈建石教授提出的“动态心电图”项目而喜出望外。一番谦恭地请教之后,王武旋即返回西安,在各医院展开大范围的调研,发现前景十分可观。经过精心运作,一年后项目启动。对首批生产的样机,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国内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经过专家鉴定,1994年批量生产,市场走向一路看好。可以说,此时的王武,已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数字医疗领域内,迈出了领头的第一步。产品不停地换代,产量不停地飙升。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不仅可以与进口产品竞争,还成了他们的首选产品。如果细数一下他们已经拥有的动态心电图系统、运动负荷测试系统、便携式可视听诊器等一系列数字心电设备,就会发现,蓝溪集团正在向中国医疗电子产品心电行业的小巨人一步紧逼一步地靠近着。
  2000年,借西部大开发之势,王武想把他一生都崇尚的清华园,很快地嫁接到西安来。这在他的清华情结中,应该是最关键的一结,系得成功与否,牵扯到后来的一系列梦想的实现。经多方沟通,11月,陕西省科技代表团访问清华大学,次年5月,清华大学副校长何建坤带团赴陕,与陕西省政府正式达成省科技合作协议。也就从那时起,王武在西安高新开发区着手创建陕西清华科技园,创建至今,已有二十家企业入驻科技园区,与之相媲美的咸阳清华科技园,也在创建之中。事实上,他的高位嫁接式的创意,为正在开发的大西北,及时地输入了一股生命之血。正是这次输血,使他站在高科技的最前沿,使他在人类面临非典的突袭时,能够迅速研制出急需的防疫救护车。
  清华情结,使王武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真谛。在他的名言里,有这样几句话:“活动之水,涌动健康的源泉”;“生命之木,缔造灵性的空间。”水木清华,他从其中获得了生长的真正力量。
  二陕西清华科技园象征着一种强势的嫁接,象征着一种竞争的力量,也象征着一种成功的模式。
  几年来,王武守在清华科技园里,带领着一帮由清华学子组成的科技人员,靠着这种模式在一波一波地追赶着各种大潮。他驾驭潮流的能力,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更重要的在于他站在关怀人类和生命的高度,像一位思想者,始终用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和理念,为一个企业导航。他说过,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抢救生命的悲剧,让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院前救治”的理念。他在思考:什么能让每一个处在危险时刻的生命,得到安全的救治呢?
  他由此想到了重症监护型急救车。
  这是王武最得意的产品。这种配备有车载呼吸机、可视听诊器、紫外线消毒灯、供氧、强排风系统,能在行驶途中进行手术的救护车,使王武和蓝溪的名字,震动上海APEC会议。
  要说王武赶潮,这是风光过的第一次。2000年,当重症急救车首次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医疗器械展览会上亮相时,它漂亮的外表和精致的内置,成了整个展览会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并开始改变着人们的救护观念。在订单不断、市场认可的喜悦中,更大的喜悦是从2001年的上海传来。在APEC会议各国首脑医用保障车的全国招标中,XB5020JHLSA型急救车一举中标,被指定为大会首脑专用车。这次赶潮的直接效应,使重症急救车开始陆续进入各省市的急救中心和民航、铁路的一些单位,并占到全国重症急救车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首次为陕西企业在数字医疗领域率先接上了轨。
  现在,蓝溪人生产的救护车,又赶上了新的大潮。这些天的陕西清华科技园,成了全国防非典时期的一个焦点,人们把目光几乎同时投向这里繁忙的生产线。特别是北京、广东、山西等几大疫区,渴望从这里生产出更多的防疫急救车,火速投入到他们抗击非典的最前线。王武说,在非典流行期间,一批医护人员被感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迫使他想到了自己的重症急救车,将会在很大范围内阻隔这一危险的延续。于是,集团投入大批科技人员,对救护车进行更科学的改进,确保它在GPS卫星定位系统、途中手术系统、车内隔离系统上,都达到一流标准。连日来,在陕西的企业中,他们做出的是双重的贡献,一是把安全防疫送到全国的疫区,二是把经济效益带给全省的建设。在非典时期,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高效地实现了“两手抓”,用他们的话说,蓝溪人面对非典,在自己的清华科技园里,打了两个硬仗。
  疫情就是命令。守卫在抗击非典物资生产一线的蓝溪人,这些天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休息,为赶每一个订单,都要加班加点。一位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说,每看到一辆防疫救护车上路,就像是自己在赶疫区,相信那里又多了一份抗击非典的力量。疫区的需要,使蓝溪人不断地提速赶潮,仅4月份的生产销售已超过去年的总量,现在,已达到每天数辆下线速度。至5月中旬,销往全国高达一百六十辆,仅14日一天,就有十一部防疫救护车奔赴北京、深圳两地。
  任何一次疫情,都会使人类的精神在痛苦中得到升华。面对非典带来的商机,蓝溪人全力创造着财富,也全力向社会奉献着。有几天时间,王武从生产一线抽出身,忙着和西安市、咸阳市的非典办联系,商议捐助两辆价值一百万元的防疫救护车。5月16日,当一辆崭新的防疫救护车捐助给咸阳市政府时,站在这座秦王扫六合的古都热土上,一股爱心的暖流,让他彻底顿悟了这些年,拼尽人生的最好时光,不断地追梦和赶潮,而最终收获的是什么?
  这一切,只有他自己说得透。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中国饭吃着香”之外
吴志实
  都说中国饭吃着香,没听说外国饭让中国人大快朵颐,当然例外的也有,譬如对我们的孩子,肯德基和麦当劳或许就胜过烤鸭与涮羊肉。
  我们国人琢磨吃是没说的。外国人或许也琢磨吃,但总不像我们那样绞尽脑汁。他们对口味的要求逊于对营养的看重,对他们来说,什么也比不上科学加营养。所以至今还在“茹毛饮血”,还在像动物那样大嚼特嚼生芹菜和生青椒。他们认为这才新鲜有味,不会破坏维生素,才科学。科学让他们没办法效法我们煎炒烹炸的饮食乐趣,就此说来,他们实在是失去了人生的一大享受。
  外国人在吃的讲究上虽尚属初级阶段,可一些国家对农作物的研究却是知本时代。他们先进到什么程度?没见过的人可以不以为然,见过或考察过的人,没有不大惊失色、瞠目结舌的。人家在玻璃房子里种菜,人家把菜园子建得像花园似的,人家给蔬菜浇水用滴灌,人家的西红柿、茄子之类或是长在树上一茬一茬地生长,或是种在瓶里,靠营养液就能开花结果……总之,人家把蔬菜培养得像我们的水果,把同样的水果种植得让我们见了不可思议。人家吃东西把心思放在种植和养殖的优选与优育上,不像我们粗放经营、广种薄收,轮到进厨房时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大约思路不同,便有了我们与人家两样的结果。这结果不比较不知道,要不是改革开放,也许我们至今还在做夜郎自大的梦。都是鸡,人家的鸡产蛋又大又多;同是牛,人家的牛肉又肥又嫩……不承认科学不成。科学让人类插上了翅膀这话真是一点不假。这就像“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是完全不同的产业模式一样,二者所产生的效益从一开始就有着天壤之别。
  事实上,我们不是不懂优化和优选,闻名世界的“优选法”就是我们的数学家提出来的。我们也不是不知道要控制人口和“优生优育”,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前瞻性的理论准备。遗憾的是被折腾来折腾去所困扰,当我们猛醒时,人家早就跑到了我们的前头,研究起怎么让吃的东西更科学更营养,而我们却还在为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忙活。
  可庆幸的是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开始意识到当年开山造田对生态的破坏,明白了仅仅有猪牛羊的肉吃,不引进和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不仅国门之外的人不会接受你,连我们自己也不能忍受。我们有了危机感,这危机是从资源浪费、成本消耗、生态失衡的无数教训中得来的。人家的牛羊不仅肉质好而且出肉率比我们高;人家种粮食讲究品种,在水资源的利用上精打细算……凡此种种,这都是我们要向人家学习的。我们也的确在“知耻而后勇”。眼下我们开始了退耕还林,开始了畜牧业的品种改良,蔬菜水果的种植,也正在实验着走向工厂化……
  我们不乏聪明和才智。只要我们尊重科学,能像琢磨吃那样把心思花在钻研科学技术上,想来,“中国的饭吃着香”这一举世皆知的荣耀,还能发扬光大。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搬家
仲远
  1942年早春的一个下午,从江南小镇严家桥西街的一个石库门里,走出一行人来。打头的是家长云路先生,一家男女紧随其后。每人手里拿一炷清香,目不旁视,缓缓而行。一行人跨过石桥,穿过北街,经黄石坝,进了李家大宅院。这一举动,名为“行香”,是中国老法的示威游行。我那年四岁,也跟在队伍里面。约摸十五分钟行程,真是刻骨铭心!
  离开老屋,有点恋恋不舍。这是我温暖的家啊!过年了,在小厅里“作飨”拜祖,在门堂里掼铜板,放炮仗。热天,洗过澡,在天井里乘凉。小花坛上,凤仙花、鸡冠花开得正艳,水缸里荷花亭亭玉立,散发幽香。蟋蟀啊,金蛉子啊,落纱婆啊,在花丛墙角浅吟低唱。我们赤膊躺在板上,望着满天繁星,看流星划破夜空,屏息静气,听母亲讲《西游记》、《聊斋志异》中那些精怪的故事……现在要离开这个老屋了,怎不叫人依恋呢!
  我们不得不搬家,问题出在堂兄身上。此人长我二十来岁,性格暴烈。有一次,他手持大刀,冲到矮楼上我家房中行凶。二哥未及逃走,藏到床底才躲过一劫。他接连在床柱、桌子上猛砍数刀,才恨恨而去。后来,他在忠义救国军的卡子上当差。我的两个姐姐都是新四军干部,我家实际上成了地下交通站。皖南事变以后,东南局妇委书记李坚真从茅山到东路,在我家住过一阵。地下党领导人钱敏等也都来过,彭炎还把他儿子寄养在我家。反“清乡”了,不少文件、书籍藏在我家打“埋伏”。与这位堂兄住一个大门,实在太不安全了。姐姐同父母商议,决定舍弃老屋租住李宅。
  虽然对老屋留恋,但搬到李家大宅,我心里还是高兴的:这是小镇上最大最好的房子!前几天我跟母亲去过。围墙很高,门楼上镶嵌着精美的砖雕。进门,穿过厅场,走一条很长的“陪弄”才到我们租住的第五进房子。踏进屋,眼睛顿时一亮:方砖地面,平整,清爽。红漆的闼门、窗格,雕刻着花鸟、戏文,百鸟朝凤啊,刘备招亲啊,活灵活现。到楼上看看!红漆地板转盘楼,雕花窗格配着五颜六色的玻璃,明亮而又柔和,比起老屋的矮楼,好不知多少倍。从窗口望去,脚下大河不息流淌,田野里绿油油一片。几个稻柴盖顶的水车盘,静静地依着河浜。天边,横卧着一座胶山,在晨曦暮霭中变幻着颜色……
  这座住宅,给我留下很多美的记忆。一天夜里,母亲把我从睡梦中喊醒。我睁开惺忪睡眼,向窗外望去,顿时来了精神———啊!夜幕上斜挂着一串天灯!听,空中传来声声乐音,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听来真如仙韵。母亲讲,那一串天灯是点了红烛的灯笼,凭借风力沿着绳子溜上去的。“鹞子”身上安了篾片,叫做“鹞鞭”,经风一吹,发出乐音。声音随风的强弱骤缓变化,悠扬,浑厚。这是天籁!是人所创造而又是人所演奏不出来的妙韵!
  但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不久,前面的两进房子就做了警察局,来了一批“黑狗”。前厅做了审讯室,常有人被吊起来拷打。夜深人静时,惨叫声传进来,令人毛骨悚然。
  这样的环境,做地下交通站倒安全。1942年秋天,中心县委书记钱敏在梅村遭敌人追捕,逃到严家桥。我母亲像平常一样,买了一篮小菜,领着钱敏,同站岗的警察打招呼:乡下来了一个表侄儿,买点菜招待招待。就这样,钱敏顺顺当当进了门,在我家隐蔽下来,避过了风险。
  我们在这里过了两个冬天,李家房东通知:房子要拆卖。为什么呢?祸根在东洋兵!
  记得是1943年冬天,天很冷。那天早晨,我随父亲到店里去,黄石坝上满是东洋兵。晚上回家,到处散发着烟火气。大厅里是一堆焦黑的木炭,红漆雕花的窗、闼、栏杆不见了,这堆焦炭就是它们的灰烬。原来东洋兵在这里烤火取暖,随手把这些东西拆下来烧。房主们伤透了心,决定一卖了之。小镇上找不到买主,被十来里外杨家庄一位医生买去。他要把房子拆过去,依样重建。
  1944年秋天,我们只得搬家。李家大房子,这座小镇上最大最美的宅院,堪与昆山周庄的沈厅、张厅媲美的宅院,就这样拆光,运走,从小镇上消失了。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砖刻,在杨家庄有没有留下来呢?直到如今,还耿耿地牵挂在我的心里。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镜湖倩影(摄影)
高瑞芳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怀念军营
李丹平
  走近八月
我怀念军营
怀念每一个哨位
和每一条枪
怀念十八岁到二十四岁
住过的每一座城市和山村
以及那些绿色的帐篷
虽然
再也走不回那身戎装了
以及头顶闪耀的青春
以及双肩承担的使命
年年八月的第一天
我却依稀听到
昨夜的口令
和巡逻的脚步声
走近八月
我怀念军营
怀念生命经过的道路
走近八月
走进记忆的广场
绿色方阵
正缓缓通过
心中的国土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雨花石
王存
  七彩纷呈的雨花石
多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一颗颗斑斓令人喜不自胜
一粒粒鲜艳让人爱恋如痴
千颗万粒我都喜爱啊
最爱的是那红红的石子
因为它经过一次次血的洗礼
它有着血一样红红的历史
昏庸的南宋皇帝偷安南逃
金兵如蝗,紧追紧咬不止
民族英雄“怒发冲冠”
“尽忠报国”,舍生忘生
雨花台布奇阵大战金兵
写出“还我河山”的壮丽史诗
岳家军的热血壮烈
染红石子闪耀民族气质
  太平天国高举反压迫大旗
矛头直指腐朽的清朝王室
要为百姓打造天下太平
清王朝惊恐万状凶焰百尺
忠王引兵士血战湘军
雨花台横躺竖卧万段血尸
太平军的热血悲壮
石子滴血泪悲愤交织
民主革命的先驱奔走呼号
起义号角振奋共和的旗帜
辛亥革命的浪潮摧枯拉朽
封建专制统治变成历史渣滓
把南京城的清军消灭精光
迎来临时大总统宣布就职
国民革命军的热血浩荡
让红红的石子增长了胆识
血雨腥风的一九二七
昏天黑地的一九三七
雨花台成血花台
志士仁人热血沸腾
泣血石子见证历史
沧桑巨变,改天换地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
百万雄师打过长江
蒋家王朝覆灭向历史告辞
总统府太阳旗被一脚踢去
鲜艳红旗高高飘扬如升红日
解放军的热血没有白流
润红石子露出笑脸英姿
啊,红红的血铸红的石子啊
你是血的结晶,血的赤子
蓝天上的红霞与你同色
天安门广场的红旗与你相知
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
你的美丽只能用血来解释
血一样红红的石子连着我心
钢刀铁剑斩不断爱的情丝!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追求完美
鸣松
  仲夏,伟人故里中山。
  它是一幅画,从莽莽苍苍的五桂雄峰,向烟波浩淼的珠江出海口铺开,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它是一首诗,从历史的洪流中,走出了孙中山、郑观应、杨仙逸……谱写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段历史,今天更是神彩飞扬。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程中,中山人正以自己的信心和智慧,高擎薪火,辉亮前进。
  在这里,我们初识中山市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他中等身材,虽头上已染白丝,但显得精干,充满睿智,激情洋溢,一脸谦和。这是一位年轻的外籍华人,是在马来西亚享有盛名的青年企业家。
  古润金,195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他的祖父是为躲避战乱和不堪饥贫,漂洋过海被“卖猪仔”辗转漂泊来到马来西亚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那种“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是古润金启蒙教育中最顽强的记忆。后来在华文学校,古润金知之更多,培养了对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和一颗慈爱众生的心。那时他就常想,什么时候能回故土看一看,走一走,为故土做哪怕是一点的善事。
  1990年3月,南国春早。随马来西亚中山同乡会恳亲团,古润金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他梦里曾千百回神游过的这片热土,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那一刻古润金流下了热泪。他看到眼前一片钟灵毓秀的南国大地,山川秀丽,春意盎然,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山亲水亲人更亲,他们所到之处,都被鲜花和笑脸包围。最让古先生惊诧的是故乡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蒸蒸日上。“故乡已不是过去的故乡了!”这是古润金脑海里反复轰鸣的一句话。“这里已变成了一片创业的最好热土!”这是古润金在这次恳亲活动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他决定回到祖籍中山开创一番事业。
  1994年3月,中外合资的广东省中山市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古先生说,公司之所以取名为“完美”,是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我们要以此为目标,永远不断地追求。“追求完美,直至接近”。
  有人说,有的人心是一座大花园,里面开满了吐香的鲜花,能幸福许多人。古润金就是这样的人,有一颗能为众生开花的慈善仁爱的心。他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在追求完美的奋斗中,古润金始终恪守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企业宗旨。当他在中国的“完美”事业取得一定成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馈社会和乡亲。从故乡中山到东北白山黑水,从西部地区到革命老区,几年来,完美公司为中国的公益、教育、慈善等事业捐出了近4000万元,而以古润金个人名义捐出的款项,也达到1000多万元,多次受到中山市、广东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从1997年到现在已建起了13所希望小学,分布在湖南、湖北、海南、广西、西藏等省区。
  古润金心系桑梓,倾情奉献,广受赞誉。这使我想起一句人生格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结尾本文的时候,我们的耳边又响起“完美”的企业之歌《分享》:和我分享太阳,你有灿烂辉煌;和我分享月色,你有妩媚漂亮;和我分享大海,你有无比宽广;和我分享蓝天,你有至高无上。分享,分享,塑造你完美人生;分享,分享,实现你所有梦想。 7qd品论天涯网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繁花似锦
朱三平 7q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