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在伊拉克难题多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游击战使美军亡魂超过海湾战争
新上任的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伊德最近承认,驻伊美军目前正面临“典型的游击战威胁”,伊拉克反抗分子对美军的袭击正变得“越来越有组织性”。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此前多次否认美军在伊拉克陷入游击战,甚至表示,目前在伊拉克的战斗并不符合“游击战的定义”。而阿比扎伊德本人也曾说过,他不相信对美军的袭击是有任何组织性的。现在,阿比扎伊德已经承认,联军目前正面对一场有地区性组织的游击战。
7月16日是萨达姆上台执政纪念日,这一天连续发生数起袭击美军事件。一架美军C—130运输机当天在巴格达机场降落时,险些遭到一枚地对空导弹的袭击。这已不是战后伊拉克出现的第一起导弹袭击美军飞机事件,日前在巴格达机场也出现过一次类似袭击。16日上午9时,在巴格达郊外的高速公路上,一支有20辆军车的美军车队遭受袭击,有一名士兵被炸飞出车外,倒在高速公路上当场身亡。另外至少有两名美军受伤。爆炸发生后,一名美军士兵当即坐在路边,惊恐得哭了起来。12时45分,巴格达曼苏尔区响起爆炸声。一个不明身份的伊拉克人突然朝一名开巡逻车的美军士兵投了一枚手榴弹,这名美军受重伤。就在这起事件发生后仅几个小时,又有一辆美军的军车遭到了炸弹的袭击,结果车辆被炸翻倒在路旁,两名美军受伤。同一天,在伊拉克西北部哈迪塞市的亲美市长和他的儿子遭到枪杀。截至7月22日,美军自伊战以来在伊拉克死亡的人数增至153人,已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147名美军阵亡的数字。
7月17日是萨达姆的复兴党夺取政权35周年纪念日。阿拉伯电视台播放了一盘据称是“萨达姆讲话”的录音带,呼吁萨达姆支持者团结起来,同美军打“圣战”。讲话者同时谴责新近成立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是美国的傀儡,是为了欺骗美国公众和国际舆论。
美军尽管已发起四次清剿行动,但近来针对美军的暴力行动越来越多。有谣传说,萨达姆的死党一直在准备对驻伊拉克的美军进一步发动袭击。在巴格达,很多人都在传谣信谣,大家都很害怕,驻伊美军每天都提心吊胆。
美军士气低落思归心切
伊拉克酷热的天气让美军吃尽苦头。在巴格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是常事,但为了安全,美军士兵出门仍要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驻伊美军中相当一部分是预备役军人。战前,长官曾向他们许诺,战争一结束他们就能回家,而现在回国却是遥遥无期。恼怒之余,许多人擅离职守,有人甚至脱下军装、穿上阿拉伯长袍当了逃兵。
对于许多年轻的美军士兵来说,接连不断的袭击事件使他们非常害怕,士气异常沮丧,好像到处都是陷阱,度日如年。第三机步师的一名军官说:“我发现多数官兵的士气已经降到最低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少士兵写信给议员,要求自己所在部队尽快回国。其中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绝大多数的士兵都愿意用他们全部的钱换取一张回国机票。”
五角大楼宣布无限期推迟第三机步师近万名官兵回国后,饱受担惊受怕之苦的官兵和家属将怒气发在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身上,他们强调对陆军领导层失去了信心,并且要拉姆斯菲尔德辞职。第三机步师官兵的家属表示,他们已计划在美国陆军基地附近游行,并向国会议员发动“一人一信”运动。一名士兵的妻子指责军方言而无信,已经两次推后丈夫的回国日期。仍驻在伊拉克的第三机步师士兵在美国广播公司节目中发泄不满,表示已对军队失去效忠的心。一名士兵说:“假如拉姆斯菲尔德在这儿,我会要求他辞职。”
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众说纷纭7月13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就职大会在巴格达市伊拉克前军事工业部举行,那里目前是美英联军的总部。会场周围戒备森严,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周围街道上也布满全副武装的美国军人。就在会议进行当中,在离会场不远的地方发生了爆炸事件,美军依然受到了袭击。
这个委员会由25名伊拉克人组成,其中包括13名什叶派穆斯林,5名逊尼派穆斯林,5名库尔德人,1名土库曼人,以及1名基督徒,其中有3名妇女成员。这些人都是由美国主导的临时权力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协商并经提名之后,才被任命为委员会成员的。他们大都是反对萨达姆的政治家,还有最近归国的流亡团体领导人,也有反对派领袖。美国派驻伊拉克的最高行政官员布雷默仍然保留对伊拉克事务的最后的决定权。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他则退居幕后“垂帘听政”。
一些伊拉克人对这个临时机构表示欢迎,也有人对美国的用意表示怀疑。美联社援引一名22岁的大学生的话说,伊拉克人不想看到这个机构被美国利用,成为实现美国在伊拉克利益的工具。巴格达的一名工程师拉蒂夫说,委员会的成员绝对不能代表伊拉克人民,因为他们不是民选产生的,这些人是美国人一手指定的,以让委员会听命于美国。在巴格达和巴士拉,伊拉克民众已多次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临管会。
(附图片)
题图:两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区执行警戒。
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摄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伊朗核问题成为新热点
本报记者 黄培昭
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相继被美国推翻,恰如拆除了伊朗的东西两面屏障。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等方面对伊朗核问题大肆炒作,加之中东地缘政治的演变,伊朗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继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之后,由伊朗核问题牵动的美伊关系旋即成为中东局势的新热点。
伊朗是大国战略博弈的争夺对象
伊朗在海湾地区扼守国际重要水上通道,地处战略要冲,对美国推行中东战略关系重大。冷战期间,被称为“波斯湾闸门”的伊朗是两霸博弈的重要棋子。巴列维王朝时期,伊美亲密的盟友关系,支撑起美称霸海湾地区的战略平台,成功阻截了原苏联对海湾的渗透。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视西方价值观为洪水猛兽。德黑兰新的政治取向致使美在海湾失去了昔日的战略门户。
1991年海湾战争前后,美更多的是借助伊拉克平抑伊朗。当初老布什未乘胜直捣巴格达,即有“以伊制伊”的深谋远虑。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后,原与伊朗并居海湾强国地位的伊拉克江河日下,伊朗却依托自身国力不断坐大,它公开提出输出伊斯兰革命,令美惶惶不安。1993年5月,美国克林顿政府出笼“双重遏制”政策,将两伊并列为打压对象。伊朗民选总统哈塔米上台后,推行相对温和政策,美适当放宽了对伊制裁,改奉“遏制+接触”策略,欲通过鼓励伊朗的民主化进程,促其“和平演变”,但伊朗并不买账。
核查风波是美国针对伊朗的套索
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首次发表《国情咨文》就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视伊朗为心腹大患。只是囿于迫在眉睫的伊拉克问题,华盛顿才暂且将伊朗搁置一旁。在“摆平”伊拉克后,美国按照既定方针腾出手来对付伊朗。现在,美抛出蓄谋已久的“撒手锏”,指控伊朗秘密研发核武器,对伊朗接连施加压力。
国际原子能机构6月份的报告为美向伊发难提供了契机。报告认为伊近期购买了一批铀,但未按规定申报。美即断言伊朗是“借民用核计划的幌子发展核武器”。美联合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伊施压,要求它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7月9日应邀访伊,未能说服伊签署附加议定书。
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显然是拿核风波说事,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签署《附加议定书》是美“整治”伊朗的“套索”和“紧箍”。
其实,美国对伊政策着眼于美在中东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利益:政治上,既可构筑一道防止其他大国染指海湾的战略屏障,也可拓宽对中东国家民主价值改造的辐射面;经济上,美国通过对改变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五的伊朗,必将进一步加强美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掌控。
美国难以在近期对伊朗诉诸武力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伊朗没有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应对,巧于周旋。7月12日,伊官方《世界报》强调,签署《附加议定书》等于允许间谍向美国提供假报告,这对伊朗的主权构成了威胁,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是伊朗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当前,伊朗总统哈塔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在努力寻找宗教和世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小心翼翼地力图使国家渡过难关。不久前,哈塔米威胁要辞职,反应出其处境之艰难。如果代表温和势力的哈塔米下台,代之以更强硬的政治势力当政,美国遇到的麻烦就会更大。
伊朗终究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核计划风波未平,伊朗又打出“流星3”导弹牌。这种重800公斤、射程1300公里的导弹可以轻易打到宿敌以色列境内,它增加了伊朗的分量和影响。美国在竭力阻止伊朗跨进核门槛的同时,必然要在是否诉诸武力的问题上谨慎行事。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对伊朗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庞大的宣传攻势,以压促变,期待“堡垒从内部攻破”。眼下,已开始筹划竞选连任的布什总统正被“伊拉克门”所困,他不可能冒葬送政治前途和得罪盟国的风险,在中东再动干戈,弄不好就会再闹出一扇“伊朗门”。由此可以展望,美国会不断拉紧整治伊朗的“套索”,但近期的海湾上空不会再起硝烟。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中东呼唤和平稳定
朱梦魁
美国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至今已逾两月。这场战争的名义和性质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严峻的思考。昔日开战的种种理由或如落水泥偶,或如夏日浮云,不仅留下争议,也酿成笑柄。另一方面,战争既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中东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伊战之后,中东格局在美国的督导下重新整合,该地区原有的根本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诱发了新的矛盾。近一个时期,美国的中东战略频频受阻,伊拉克等地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此起彼伏。中东舆论普遍认为,只有公正的和平才能带来该地区的持久稳定,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以萨达姆政权倒台为标志,美国巩固了与中东盟友国家的合作关系,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存在也随之加强。在此基础上,美国的新中东战略形成了“一点两翼”的攻势,即以伊拉克为新的依托点,西压叙利亚,东逼伊朗。“9·11”事件前后,叙利亚就被美国列入6个“支持恐怖活动国家”的名单,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则被华盛顿一并定为“邪恶轴心国家”。伊拉克战后,美国与叙利亚和伊朗的关系急剧演变,成为中东格局新态势的两个窗口。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要求大马士革限制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在叙的活动,叙则要求与黎巴嫩重新启动与以色列的和平进程。与此同时,叙迫于美的压力已开始削减在黎巴嫩的驻军规模。叙美关系从伊战前的疏远与敌对向接触与对话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美国抓住伊朗的核问题大做文章,并鼓动伊国内的“民主改革”力量加速变革。伊朗在应对外界压力的同时,强调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拉克战后,美国、伊朗关系旋即转化为中东地区的新热点。有看法认为,伊战有可能在中东等地引发“多米诺效应”。
作为改善美国在阿拉伯世界形象的两个重要步骤,美国在伊拉克战后力促“路线图”的实施,同时提出10年内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作为对一个阿拉伯国家征伐的“抚慰”,布什总统6月初亲赴中东与阿拉伯有关首脑两次聚商,在中东和谈事务中表现出急切的功利主义。自4月底“路线图”启动以来的波澜起伏表明,美国在巴以之间,特别是在阿拉法特问题上仍固守双重标准,是造成和平进程难有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半个多世纪的阿以争端已经证明,只有和谈才能实现和平,崇尚暴力和滥用武力都是没有出路的。这个道理应当被双方认同并实践,而不能只约束一方,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公正地实施“路线图”计划,不仅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成败关系重大,更是对美国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诚意的考验。
就中东地区的反美民族情绪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巴勒斯坦人道主义灾难的持续、美国多次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使用武力,以及西方势力在国际事务中对穆斯林民族和伊斯兰宗教的双重打压和歪曲宣传,而并非新版的“文明冲突论”所能自圆其说。“9·11”事件以来,美国的中东战略已经远远突破了反恐需要,带有以单边主义重新规范世界秩序的鲜明烙印。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战之后,“基地”组织等老牌恐怖组织暗地里潜伏扩散,一度沉寂的中东原教旨主义思潮又借机卷土重来,并催生出新的恐怖组织和激进势力。当前,美国的中东战略正面临一系列严重挑战,伊拉克重建、和平进程、反恐斗争等诸事紧迫。但要害的问题只有一个:只要国际法准则和文明多元性的现实不被尊重,中东就将继续在多事之秋中动荡不宁。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七月十四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一名澳大利亚海军士兵在登舰前和他两岁的儿子依依惜别。这艘载有二百三十名官兵的军舰被派往海湾地区执行任务。
新华社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国际回声
与战争期间相比,人们对于伊拉克战争以及战后情况的看法现在似乎变得更加摇摆不定,也更加复杂。在接受调查的美国人当中,认为重建努力进展顺利的人数开始减少,认为伊拉克构成的威胁证明这场战争有着正当理由的人数也在减少。
——美国《洛杉矶时报》
萨达姆的下落不明、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和破坏活动的增多以及伊拉克成立临时政府还没有一个日程表,这些问题使得美国的占领变得极为复杂。如果再考虑到当地居民态度冷淡,那么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就离当初华盛顿政府的说法相差甚远了。
——埃菲社
自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取得胜利,叙利亚就经常得到警告——它很有可能成为美国泄愤的下一个目标。但是,单纯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的想法在中东行不通。这个地区的道德色彩不是黑色和白色,而是含混的灰色。美国的盟国也有严刑拷打、镇压少数民族、强行推行军阀统治和侵犯基本人权的情况发生,而且发生得和不是美国盟国的国家一样频繁和令人不快。
——美国《纽约时报》
就在美国寻求国际社会支持它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之际,美国政治家和外国政府需要密切注意这一方针带来的危险。如果美国致力于政权更迭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包括袭击伊朗的核设施,那么这有可能引发压力和报复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一场全面战争。
——英国《金融时报》
中东的许多人认为,美国公共外交的论调与美国在外交上采取的实际行动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美国言行不一的做法造成了信誉问题,即便是出发点良好的行动也会引起怀疑。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叙美关系 缓和潜藏危机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
长期以来,叙利亚和美国的关系起伏不定,龃龉频生。尤其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叙利亚反对美国一味偏袒以色列的双重标准,坚持在以色列全面撤军的基础上,全面、公正、持久地解决阿以争端。叙利亚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在被占领土进行的起义斗争,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在黎南部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拒绝美国和以色列要求其关闭在大马士革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办事处的要求。因此,美国一直把叙利亚列入支持恐怖主义“黑名单”中的“邪恶轴心国家”。
自去年年初伊拉克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不辱民族责任和使命,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主持正义、倡导和平,为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作出了不懈的外交努力。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叙利亚公开谴责美英绕开联合国对伊发动战争是违背联合国宪章、践踏国际法准则的侵略行径,是“非正义的战争”,并要求美英立即停止对伊拉克的入侵和占领。叙利亚主张,应当让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中发挥核心作用,由伊人民自己决定其命运和前途,伊拉克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维护和尊重。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乘机“敲打”叙利亚,不断向叙施压。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指责叙向伊拉克偷运包括夜视仪在内的武器装备,允许阿拉伯志愿者从叙进入伊抗击美军,对美军构成威胁,是“敌对行为”。萨达姆家人和伊政府高官突然“蒸发”后,美国再度指责叙利亚容留和庇护逃亡叙利亚的伊拉克高官。与此同时,美指控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叙利亚是个“很奇怪的政权”,要进行更迭;“叙要接受伊拉克的教训,做出正确的选择”云云,将叙美关系推到了危机的边缘。面对美国的指责和威胁,叙利亚表示愿与美通过外交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5月3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战后出访的第一个中东国家就选择了叙利亚,因为它在伊拉克问题和巴以和谈问题上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据报道,鲍威尔在与叙领导人的会谈中承诺,美国致力于伊拉克的统一,并认为伊拉克未来成立的任何政府都应当代表伊拉克各阶层人民,并将同邻国、特别是叙利亚保持良好关系。叙美双方在维护伊拉克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访叙期间,鲍威尔还向巴沙尔总统介绍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称“这项计划是全面解决包括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在内的阿以争端方案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将致力于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的和平,以及(让以色列)归还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阿拉伯领土。
据透露,为了兑现上述目标,美向叙提出了如下要求:1.完全关闭叙伊边界,阻止任何伊拉克前高官逃到叙避难,发现后要交给盟军;2.不要介入伊拉克内部分歧,干扰伊战后重建和稳定;3.支持巴以和平“路线图”,关闭巴勒斯坦哈马斯运动和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在大马士革的办事处;4.停止对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支持,解除其武装并令其撤出黎南部,由黎政府军取而代之;5.驻黎叙军撤出黎巴嫩。
面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和强横的单边主义主导美国中东政策的情况,叙利亚审时度势,在重申其对上述问题的一贯原则主张外,也作出了灵活的让步和妥协。首先,大马士革关闭了叙伊600多公里的边界,将所有试图逃亡叙利亚的萨达姆家族成员和政府高官一律拒之国门之外;其次,关闭了巴勒斯坦各派在叙利亚的办公室,暂停他们的活动;第三,要求伊拉克十几个反萨派关闭原设在大马士革的代表处,返回伊拉克“当家做主人”;第四,截至7月15日,叙已是三年之内第四次从黎巴嫩撤军或重新部署,计划将驻黎叙军3.5万人的规模减到2万人;第五,加快国内经济改革步伐,开放金融市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和改革行政管理,积极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努力。对此,美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由此可见,叙美关系虽然出现缓和迹象,但仍潜藏着危机的变数,今后的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