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喜人红包 后患难料——台湾一周新闻述评 '...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海峡连线

  喜人红包 后患难料
——台湾一周新闻述评
本报记者 孙立极 吴亚明
吴亚明(台北):这一周,台湾民众恐怕会有一种过圣诞节的错觉,当局犹如圣诞老人不断派发利是:因为一名退休教师下跪陈情,编制了300亿元的财政预算处理教师退休金的问题;为应对大学学费过高的争议,“行政院”宣布将对中低收入户提供零利率的就学贷款补贴;17日,陈水扁与高雄、屏东等县镇农会干事座谈时,宣布要将老农津贴由每月每人3000元新台币调高到4000元;18日,“行政院”又宣布全面调降以家庭用户为主的非营业用电电价,估计平均每月每户可以节省40元新台币。
  孙立极(北京):这自然和上周的经济利好政策如出一辙,当局一方面有平息民怨的灭火考量,但更多的恐怕还是通过红包换选票。以老农津贴调涨为例,此次调整的理由是3000元的标准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实际上,问题提出早矣,民进党执政3年时间中,每次都因财政紧张而不了了之。这次顺利通过,且有关方面已明确表示,最快明年1月就可按新标准发放,当然有选举因素左右,要知道,台湾60岁以上的人口占选举人数的1/4,且他们的投票率高达85%。
  吴亚明:国民党、亲民党不执政,不能在调整政策上与民进党抗衡,但在这样的情势下,岂能听之任之?于是,执政当局忙派红包,国亲两党便多开支票。你说,老农津贴涨到4000元新台币,我则说,4000元不够,5000元最好;你说,中低收入户就学贷款利率降为零,我就说,身心障碍者、中低收入户等学杂费全免。
  孙立极:诺许得轻松,话说得漂亮,但钱从何处来?台湾近年经济不景气,财政也相应吃紧。即使按台湾“主计处”估计的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平均国民收入也只是与8年前持平。之前当局为抗SARS设立了500亿元新台币的新增预算,老农津贴调增一项估计每年约增加支出84亿元,加上教师退抚基金300亿元、“国防部”可能增加的100亿元、为扩大公共建设方案增加的584亿元的预算,预计今年度追加预算累计将达1500亿元,这一大笔支出钱从哪里来?
  吴亚明:没人能给明确的回答。然而,有一点是清晰的,这些许诺如果不是空头支票,民众可以尝到短暂甜头,但靠透支子孙饭缓一时之急,民众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如火如荼的花莲县长选举也没有避开这一倾向。花莲县长的选举被称为是明年大选的预演。3位候选人的首次电视辩论会在19日拉开序幕,3人不但同样有备而来,辩后也同样自评满意,但是3位候选人的辩论大半是互相攻击,民众看重的施政纲要并没提出多少。尤其民进党籍候选人游盈隆更开出支票,如他当选,小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
  孙立极:这一倾向的后果不能小视。财政资源的分配有一定之规,既不能像救火队,哪有灾情水浇到哪;也不能像圣诞老人,红包遍撒人间。尤其在资源有限时,更需要全盘考虑、仔细斟酌。倘若选举因素渗入决策过程,财政支出就失去了必要理性。如今还是7月,距离明年大选还有8个月之久,不知道后面的8个月,还将有什么短期的选举行为。如果像岛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那样,大选之前,只要以游行、下跪等方式陈情,各党派一定会争相拿出利是,直接结果会是税收减少、财政恶化,进而导致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损害,那么明年不论哪一党得到执政权,台湾未来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都会前途堪忧。
  吴亚明:这一周还有一件事影响很大,那就是教育改革引发的风波。今年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刚刚揭晓不久,20日,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等110位学术界、文化界及教育界人士所共同发起的“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联署活动,提出“教改万言书”,认为教改10年不但未见成效,反而改出“四不一没有”,即“政府不负责、老师不支持、家长不安心、学生不快乐”、“毕业没出路”。
  孙立极:去年是台湾实行大学多元化入学第一年,许多学生抱怨填写志愿比准备考试还辛苦;建构式数学更使几个年次的学生数学水平下滑。教育改革的宗旨是快乐学习,不料,学生不受用,老师也叫苦不迭,一直以来,就争议不断,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反对还是第一次。想来,人们对教改的积怨已久,现在终于爆发出来。
  吴亚明:国民党当然不会放过指责民进党执政失误的机会,但说起来,教育改革已经实行了10年,要是有错,两个党团都逃不掉责任。这场口舌之争已经掀开。估计明年大选时,教改问题也将会成为互相攻讦的焦点之一。
  孙立极:经济涉及当下生存,不拼经济,无以立民。而教育事关未来发展,不办好教育,后患无法估量,这不只是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台湾未来发展。期待执政当局倾注更多力量,不要让教育也流于党团之争。 d7R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观沧海

  舍近求远为哪般
亚明
台湾当局目前正在推行一套所谓的“观光倍增计划”,一方面号令各地完善旅游设施,一方面呼吁提升有关服务品质,同时加大力度推广宣传,以此吸引海内外的游客,振兴岛内疲弱的观光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应该说,这是件造福于岛内民众的好事,值得嘉勉。但是,人们很容易看到,在招徕游客方面,台湾当局注意力只集中在外国人身上,对近在咫尺的祖国大陆民众视若无睹。
  是祖国大陆民众对赴台旅游不感兴趣吗?不是!宝岛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祖国大陆的民众心仪已久。就连小朋友都知道台湾有阿里山、日月潭、绿岛和外婆的澎湖湾,心向往之,更何况两岸民众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台湾的观光业者作过调查,如果开放祖国大陆民众到台湾观光,游客数量之惊人,可以以千万计。
  是祖国大陆民众的消费能力不行吗?不是。根据台湾观光业者的估算,如果每天允许1000位祖国大陆民众到台湾观光,在岛内停留的时间为10天左右,那么一年下来,可以为台湾带来大约270亿新台币(1元人民币相当于4元新台币)的营业收入,同时还可以创造几万个就业岗位,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这样庞大的旅游资源,其他地方都长袖善舞竞相开发,台湾当局唾手可得却不善加利用,其动机实在可议。他们倒是有一套说辞,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声称害怕祖国大陆民众到台湾来了以后“跳机”,也就是滞台不归,造成安全隐患。对此,岛内的观光业者反驳说,祖国大陆民众这些年有多少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公干,什么事情也没有,怎么到了台湾就要“跳机”?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一定是淮南的橘子到了淮北才变成“枳”了。其实,所谓“跳机”,所谓“安全隐患”,都只是借口,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台湾当局一些人不希望两岸人民走得太近,更不想让他们增广见闻,增进感情,增加共识。
  迫于岛内各界尤其是观光业者的压力,台湾当局去年开始同意旅居海外的祖国大陆民众组团到台湾观光,也同意自祖国大陆地区赴第三地区不含港澳,从事商务或观光的祖国大陆民众转赴台湾观光,但是实践和时间证明,此举收效甚微,根本无助于振兴岛内的观光业。且不说,繁文缛节使得至今没有几团人成行,成行的几团人到了台湾也被当成“贼”一样防着,早集合,晚点名,更不能看亲戚访朋友。试想想,这样的旅行哪里还有乐趣可言?
  开放祖国大陆民众观光,台湾当局是要“循序”,但是可以“快进”;推广“观光倍增计划”,台湾当局是要“求远”,但是“近”更不应“舍”。 d7R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香港6月份破产申请下降一成
本报讯 香港破产管理署近日公布的数字显示,香港6月份破产申请为2066宗,较5月份减少10.6%,表明非典疫情对企业破产的影响已微乎其微。破产管理署的数字显示,香港上半年累计的破产申请共有12656宗,较去年同期减少3%。法庭颁布的破产令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54%,达到15665宗。非典使香港4—5月的破产数字上升,6月的数字显示,影响已有所纾缓,现在每日申请破产数字已降至非典前的94宗水平。不过,有关数字也显示,6月的破产情况虽有改善迹象,但未来的破产情况仍令人担忧。(姚望) d7R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香港“青少年就业计划”将提供2000个职位
本报讯 香港一团体近日推出了一个青少年就业及进修发展计划,拟于两年内为15岁至29岁的青少年提供2000个实习职位。
  香港政府最近公布的失业数字中,以15岁至24岁青少年的情况最为严重。香港圣公会圣匠堂社区中心专门为青少年拟定了这项计划。包括每星期开办求职及人际技巧工作坊,学员修毕后可选修一个为时30小时的职前培训课程,考试合格后可以进行为期半个月至三个月不等的试工,实习期满后,表现良好者可以续聘。(宗莉) d7R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澳门上半年财政盈余21亿澳门元
本报讯 尽管非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澳门经济发展,但特区政府上半年的财政收入仍达63.6亿多澳门元,比去年同期有22%的增幅,财政盈余达21亿澳门元。澳门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来自“经常收入”,仅这一项就达到62.7亿多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1%。而“经常收入”增加的主要动力仍来自博彩税收益,上半年赌税收入为44.7亿澳门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4%。
  今年上半年,澳门特区政府加大了公共基建投资,财政的总开支达到42.02亿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7%。(远猷) d7R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参加“两岸关系论坛”的两岸专家学者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参观游览。上图:两岸专家学者在迪庆州政府的欢迎晚宴上纵情高歌。右图:专家学者们在迪庆州民族博物馆参观,了解三江并流的独特地理风貌。
毛建军 王尧摄影报道 d7R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