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党性的力量
——读《杨献珍文集》
杨焕章
全套《杨献珍文集》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在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哲学活动时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他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的党性誉为他们的“天才”,看作马克思主义“最伟大最宝贵的传统”。从《杨献珍文集》所收的文章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杨献珍同志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传统,在自己一生所从事的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一贯都是坚持党性的。
《杨献珍文集》虽说是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写的一些文章的汇集,但它的主题,它那贯穿始终的红线,还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这是杨献珍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和灵魂,是他哲学活动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杨献珍的党性突出地表现为他的大无畏的实事求是精神。他不仅在许多人都头脑发热的“大跃进”年代敢于讲真话,而且在“文革”中处境十分艰险的情况下依然是实话实说不违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都知道,也都这样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曾经发生过三次哲学大论战。都知道,也都这样说,杨献珍宣扬“综合经济基础论”;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否认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大跃进”。鼓吹“合二而一”;反对“一分为二”,为修正主义张目。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结论”,一直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地重复着。
然而,《杨献珍文集》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实际上,杨献珍同志主张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中的五种经济成分应当“平衡发展”,而不是像批判者所说的那样主张应当“平行发展”,并没有要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永远存在下去的意思,从任何意义上都不能引出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结论。杨献珍同志并没有反对“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而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个有确定含义的唯心主义命题,不能同时再作唯物主义的理解,从任何意义上都不能引出否定主观能动作用的结论。杨献珍同志所说的“合二而一”是指对立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不是批判者说的什么折衷调和,也没有反对“一分为二”的意思,从任何意义上都不能引出宣扬修正主义的结论。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至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是完全可以自由讨论的。只要是抱着科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把它跟什么“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对大跃进”、“宣扬修正主义”一类当时极为严重的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而一棍子打死。一些具体情况,如果不是杨献珍同志自己说出来,即便当时亲身经历过的人也未必完全知道其内部真相,后来者恐怕也只有听信前面说的那些“结论”了。
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历史悲哀啊!《杨献珍文集》的出版,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真实,也再一次表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终究是要发出它的光芒和威力的,证明了党性的力量。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让“科学探索者”带你探索科学
胡作玄
经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事业的确成就辉煌。可是,同先进国家到底有多少差距仍然不太清楚,到底美国科学传播的书什么样?好了,现在有了,这就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翻译出版的“科学探索者”丛书。这套书是美国中学普遍选用的综合理科教材,被二十多个国家选用。显然,对于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莫大的参考价值。
这套书共十五本,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这些书最突出之处是激发读者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在《环境科学》那册中谈道,人们都知道澳洲产袋鼠、桉树和树袋熊,为什么在欧洲见不到?这是十分自然的问题,这就涉及生物地理学和大陆漂移说。书中提出两个问题:生物的散布是怎样发生的?哪些因素会限制物种的分布?这就使有兴趣的读者主动地去阅读、去学习、去探索这种十分前沿的问题,每一册书中都有许多课题,要求读者自己动手去做,显然,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要比死记硬背现成结论好得多。
经过长期的科普实践,现在可以说对某些看法有一定的认同,那就是科普不只是普及科学知识。正如《院士科普》的封底上写的,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遗憾的是,论述科学精神的书和文章很多,可是见仁见智,似乎没有什么统一的认识,不管怎样,我以为其中主要是探索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这两点在这套书中的确贯彻得很好,告诉读者科学和科学家并不神秘,离你并不远。每一册前面都有一个还不曾见诸媒体的故事。说老实话,很多故事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天文学》开篇讲的是珍妮·露搜寻彗星之家的故事,她出生在越南,十二岁时长途跋涉到美国。在访谈中她描述了在五年中一夜又一夜地工作,最终在1992年发现柯伊伯带的过程。《声和光》的开篇讲的是达丹对声震的探索,声震是超音速飞行产生的巨大声响。正因为如此,至今美国不允许超音速飞机进行商业飞行。达丹博士研究声震的产生以及如何减少声震的强度,书中告诉读者,这并不神秘,你也可以自己试。《从细菌到植物》的开篇是辛迪·弗莱德曼博士研究沙门氏菌在美国的一次传染。《细胞的遗憾》的开篇讲的是一位来自墨西哥的女性如何开创性地创造这个伟业的。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她第一个用基因工程产生人的胰岛素。《环境科学》的开篇讲的是一位黑人生物学家保护沙漠野生动物的故事。仔细阅读这五位科学家的故事,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女性、亚裔、拉美裔、黑人,他们都靠执著探索和诚实劳动取得成就。也许差距就在这里!《化学反应》开篇的科学家很幸运,他研究臭氧层,并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人人都是专家,科普也各得其所,不越雷池一步。“科学探索者”可不管那一套,数、理、化、天、地、生一起上。在《环境科学》这一册中,研究生物种群的地方用到数学,有的很简单,有的就不一定,有的问题实际上是前沿的问题,例如如何估计一个区域某个生物种群的数量以及各种种群此消彼长之间的关系。在《细胞的遗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想生孩子的夫妇可以去找遗传学顾问和医生咨询,估算他们的孩子患有某种遗传病的概率”,这种数学问题虽不太难,却是学到手的活生生的数学。尤其重要的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人文的交叉。欧洲近亲通婚,造成一些遗传疾病在王族中传播。《天文学》在链接的小栏目中,提到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共分七段: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没有冥王星,因为他发表这部组曲时,冥王星还未发现。冥王星到1930年才被发现。这种视野广阔的编写方法,也许是我们应该学的。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阅读经典,诵读诗文
——一个需要充分重视的教育和社会话题
郑国民
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是培养学生体会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方面。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在进行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把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日本以增加学习汉字的数量为切入点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试图走出培养“洋魂洋才”的教育泥淖。英国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向学生介绍上几个世纪英国文学遗产中的主要作品,例如要求七至十一年级的学生阅读两部莎士比亚的戏剧、1900年以前两部重要作家的小说和四位重要诗人的作品。法国鼓励学生从五年级开始选修拉丁语,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好现代法语,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洲文明。
我国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从民族文化中获得创造与发展的智慧;同时,能够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借鉴、吸收其精华。
要充分体现、落实这样的目标,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就是重要而现实的选择。优秀诗文、经典名著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创造性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像古迹文物一样代表着、诉说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人们在认识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是在感受一定时期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不断获得智慧和灵感。对于这些原创性的作品,学生可以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获得创造的力量。读者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等,还会感悟到这些作品的创造过程与方法。
强调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是解决阅读活动平庸化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人们更愿意选择现代科技为人们带来的立体、多种感官的享受。即便是阅读,大多数人也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公式化、自动化的阅读活动必然钝化读书人思维的锋芒,失去富有个人色彩的、多样化的想象。令人失望的是,学校里盛行的阅读教学活动,往往是热热闹闹地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阅读内容的敏感与批判,没有让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对话,更没有给学生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另外,许多人崇尚多媒体或动画等,美其名曰是引发少年儿童的兴趣,给他们更多的直观感觉,实际上大量注重直观感觉的教学课件的泛滥,严重冲击了读者在字里行间所能获得的体验、产生的想象,更为严峻的后果是一些人逐渐养成了不喜欢阅读文本的习惯。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文本阅读是其它活动无法代替的,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限制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等。一些国家课程文件为中小学学生指定、开列必读书目,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让孩子记忆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从人们语文学习的经验来看,能够经常在言语活动过程中使用特别是直接引用的语言材料,大多是初中阶段之前积累的。人们一生能够随口吟诵的诗文也基本上是初中、小学甚至学前阶段学习的。错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事倍功半。另外,对优秀诗文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的作品,都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典型性认识,一直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正因如此,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人、任何时代的理解都只能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的。孩提时代是一种理解,青年时代可能是一种理解,到了老年也许又会不同。不同的理解意味着不同的境界。把成年人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或者期望孩子能够有成年人那样的理解,都是错位的追求,其结果必然造成孩子们的反感,甚至厌恶。教学操作层面的错误做法常常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喜欢优秀诗文,绝对不能把这些遗憾强加到诵读优秀诗文的要求上,为反对优秀诗文背诵的人提供借口。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能力的早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为之努力,一些国家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例如,美国1997年开始的“美国阅读挑战”,目标是使小学三年级末的学生实现独立阅读。动员全国的学校、图书馆、大学、大学生和年长的公民,与老师和父母一起共同努力教孩子们阅读。政府不仅在经济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出台很多具体措施。这是美国政府在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在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现在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二年级末的学生认字一千六百到一千八百个、会写八百到一千个,目标是让学生尽早进入独立阅读状态。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价值,如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认识自我与社会,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意外的收获。这在基础教育中的意义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
现在人们清楚地看到,图书市场、学生案头浩如烟海的试题册、练习册淹没了学生的灵性,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这些东西的盛行,意味着学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基础教育还在危险境地。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倡导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不是语文教育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出版机构等各方面的努力,如为具有各种爱好的孩子提供可供选择、多样化的读物,形成爱好阅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
当然经典阅读也要跟上时代,现在专家推荐的经典中,二十世纪以前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现当代优秀作品较少,相比之下,一些编选书目者无论是学力、眼界、胸怀、造诣等各方面多少有所欠缺,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推荐的经典书目的经典性、客观性还不够。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好书怎么找?
王秋才
你怎样了解一本书?比如对于一本新上架的书你怎么试着了解它,是先看内容提要还是先看目录或者是序言,不知你怎样做?
按着正常情况,一本新书拿在手里,读者肯定要先看看“内容提要”,因为内容提要是对一本书全部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中心思想”的正确反映。但是现在不行,很多书的“内容提要”基本和内容无关,被“提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出版者精心策划了的,夹带了过多的泥沙,被利益及欲望挟持着,花哨并且煽情,不看还好,一看管保你“迷失方向”。
目录也是不能看的,按正常解释目录应该是“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但现在的情况往往是目录中有的书中未必就有,而书中有的内容目录也不一定全列,也会出现虽然目录中有却是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果作者在篇目上做点手脚,比如将文章的题目弄得花里胡哨,似是而非,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情况就更糟,所以不看也罢,看了免不了生些烦恼。
再说序言,作为一本书的前置部分,序言本应是对一本书的内容给予介绍或中肯评价的文章,积极引导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全书或作者本身,而如今的序言的格式也早已被异化,序跋之类大多被名人大腕把持着,作者也热衷于“拉虎皮”来抬高身价,读其文也就多了几分疑惑。还有书名,如今在书名上大做文章的更是大有人在,“书名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的批评常常见诸报端,书名可能吸引人但读者千万不要相信它的华而不实。
想接近一本好书并且买到一本好书真的是太难太难,你说该如何选书?我看唯一的做法还是要看内容,随便打开一页,读上几节,如果这本书能够吸引你看下去,那么它对你来说也许就是本好书。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名人传记”热销
“七一”前后“名人传记畅销书全国联展”在全国一些书店举办。
这次联展是由北京图书传播研究所策划,北京新闻出版图书发行公司承办,安徽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主办的。此次联展一共推出十二本名人传记,分别为: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克农传》、《陈独秀传》、《李立三全传》、《王明传》、《王稼祥传》、《张治中传》、《晚年陈毅》、《周恩来的魅力》、《晚年何应钦——最后岁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的《进退韬略·毛泽东在命运转折关头》,海天出版社的《才子邓拓——一位蒙冤者的血泪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白色花劫》。
(李娜)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编辑荐书
《影像中国》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开播已经两年多了,读者看到的文字和图片是这个栏目优秀节目的结集,能增加对电视节目的体会。
《赵丹自述》 赵丹著
大象出版社出版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中的一本,从赵丹留在人世的文字中可见这位艺术家坎坷的一生。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素质教育新学案》受欢迎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素质教育新学案》出版以来,深为广大中学生欢迎。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将“应试与素质”、“知识与能力”、“教与学”、“课内与课外”、“达标与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既围绕着教材,又不拘泥于现行教材,其体例设计既照顾到选拔考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最新精神和发展方向,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东文)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让山水名胜灵动起来
——评“典藏中国丛书”
沈奕
“典藏中国——一百个您一生必游的中国名景丛书”第一批十本分别介绍西湖、黄山、外滩、丽江、平遥、长江三峡、江南古镇、敦煌、颐和园和长城。面对着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人们不觉耳目一新,仿佛祖国的山水名胜在指间灵动起来。中国旅游出版社这套丛书以独具特色的选题定位、新颖的杂志书形式、突出的文化品位,给当前的旅游图书市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成为了新的市场亮点。
从宏观来讲,丛书的成功关键在于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巧妙地捕捉到了现实旅游图书市场与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找到了新的市场突破点。
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追求的日臻成熟,人们对旅游图书的需求也会多元化。人们的视点会从原始、单一的旅游观光与旅游资讯发散开来,寻求在提供旅游资讯的基础上,包含更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旅游图书。这应是未来旅游图书发展的趋势,谁能跟上这一趋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谁就会占领市场。中国旅游出版社正是在分析了旅游图书市场发展趋势和各地旅游景区的宣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策划编辑了这套丛书。
从微观上具体来讲,丛书的突出特点主要集中在它的选题内容和形式的超前理念上。在选题内容上,丛书从专业化的角度,按照我国景区的知名度、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标准,兼顾景区类别,确立了最具特色意义的必游景点。采用图文并茂加信息和文化的方式编写,图片精美。选题定位突出了祖国山水名胜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跳出了以往大而全的选取范围,给读者更高层次的阅读享受。在文字上,除了必要的旅游资讯外,更注重传达景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文笔优美、清新,充满灵气,既忠实于景区客观风貌,又不拘泥于客观,在深层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寻,大大增添了景区的魅力,使景区以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形式上,丛书注重细节,精雕细琢,采用十六开本、全铜版彩色印刷。以杂志的形式,将一个景区的内容从文化、资讯、体验等角度,分化在“发现之旅”、“主题特写”、“风景游历”和“资讯情报”等不同的栏目设置里,并配以经典的图片。版式设计则体现了灵动、大方的感觉,字体充满变化,富于灵气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读者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王勉的《那些人,那些景》
徐如麒
王勉说,他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甚至还说过,许多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呆着,写点什么,或想点什么。
那么,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王勉是一个很孤独的人,特立独行。但,读了他的那本《那些人,那些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现又错了,他其实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那些人,那些景》是王勉的一本散文新著。那些人里,有些是王勉引为知己的,如“那个黑脸汉子”、“农民的儿子”等,有些只是偶然相识的,如“侗乡长发女”等,但他们都一一走进了王勉的视野,并成了他可以为之不吝笔墨的对象。为什么,除了这些人物本身的魅力之外,我想,一个很大的原因恐怕是这些人物和王勉产生了某种共鸣,情发于中,骨鲠于喉,他是不吐不快了。在这些人里,有两位我们熟知的文化老人:赵家璧和朱雯,由于和二老有同乡之谊,更由于对二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两篇文章均写得挥洒自如,真切感人。
王勉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以散文居多。王勉的散文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用前辈作家徐中玉先生的话说,就是“文笔明快,情感真挚,娓娓写来,生动有味。亲情跃然纸上,人情盎然生辉”。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国内外同步出版《耶鲁育儿宝典》
育儿新书《耶鲁育儿宝典——了解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健康发展》由耶鲁大学儿童中心的教育专家、儿童发展心理研究教授、社会工作者以及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儿科专家共同推出,美国著名出版商小布朗出版集团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版与英文版同步出版,这在我国出版界也是不多见的。而且,中文版还结合中国儿童成长的具体情况,由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执笔,分析了东西方育儿教子观的异同,并专辟独生子女教育一章,介绍独生子女问题与对策,对中国父母有更多指导作用,使本书更为实用完备。
国外权威的育儿书籍很多,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中国,其极强的可操作性使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事半功倍,但仔细考察,有些读物侧重于如何喂孩子,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教育,阶段性指导意义较强,较少涉及孩子心理和情感发展。而本书则介绍了孩子从孕育期到青春期这一漫长而又重要的成长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并给以明确的解答。本书既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也重视孩子精神情感的发展,认为这是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乐观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而这正是《耶鲁育儿宝典》所能带给父母和孩子的最好的帮助。这本书堪称一部家庭必备的育儿小百科全书。(韩智)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黄彩虹文集》出版
解放军画报社高级记者、作家、摄影家黄彩虹的文集,近日由长城出版社出版。这套文集分散文作品卷、报告文学卷、科普作品卷和新闻作品卷。作者文笔清新自然,特别是致力于科普知识的创作和编辑,文集收入了曾获第四届科普图书奖的“海洋的召唤丛书”等。(自文)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走进大西北》
孙景波主编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到大西北采风的作品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