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硅谷没有中国城
邵丹
在硅谷,你找不到中国城。
在硅谷大大小小10多座城市里有数十万华人。他们创办了数千家高科技企业。15%的硅谷150强企业由华人创办或者主管。都说靠集成电路(Inte-grateCircuit)起家的硅谷是由印度人和华人(IndiansandChinese)创造的,但在硅谷你找不到中国城。
就在硅谷以北数十英里的旧金山市中心,毗邻傲气的金融区以及意大利风情的北滩,旧金山中国城100多年来顽强地保存着原来的风貌:还是一度被设立了封锁线的城区,还是狭窄拥挤的街道,还是红红黄黄、雕花彩绘的古典楼房。如果你走入某家公所的楼上,昏暗的光线里甚至可能遗留着前清的气味。
近半个世纪前,硅谷还是一片果园飘香的土地。101号高速公路向南通到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帕洛阿尔托市就截然中断。如今,从斯坦福大学往南,才算真正进入硅谷的腹地。由于这些年来的迅猛发展,硅谷向南推进了数十英里。
从硅谷孕育、诞生以及周期性的跌宕起伏,华人都没有缺席。和当年金山寻梦的老华人移民相比,来硅谷寻梦的新华人幸运得多。种族歧视如今成为公认的羞耻。
从来就以聪明勤奋闻名的华人,来到硅谷适得其所,成就辉煌。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硅谷,但这一次没有地理上的中国城。有华人特色明显的购物休闲中心,比如靠西的库珀蒂诺市中信广场,或者靠东的米尔皮塔斯市环球广场,但这些不是中国城。
在中信广场显眼的一角就是嘉信理财的中文分站。当初开幕的时候,嘉信本人到场致辞:“这片角落还没有中信广场时,没有人相信它会兴旺,但是你看看现在……”现在,嘉信理财一旦得到机会,即刻租下广场内的好地角。和嘉信紧靠的,是百分百具有美国文化特质的星巴克咖啡馆。
隔着不算宽敞,常常迫君绕场三匝无以泊车的停车场,对面就是比Safe-way(美国著名连锁超市)更热闹的Ranch99——一家华人创办的、主打华人市场的大型连锁超市。前来这家价廉物美的超市购物的,绝不仅仅是华人。
在广场里的10多家中式餐馆内,如果见到很多运筷如飞的“老外”,丝毫不用奇怪。硅谷的好男儿个个志在四方,飞到中国台湾(世界半导体制造最重要的地区)或者中国大陆(世界最富潜力的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稀松平常。他们往往还能说上几句发音艰涩的中文,知道北京沙尘暴的厉害,知道上海小姐的风情,知道正宗四川菜的味道有多么辣又多么好吃……
为了鼓动某位朋友迁居硅谷,我先生说:“来吧,硅谷没有中国城,因为整个硅谷都是中国城。”话是夸张了,但也不无道理。硅谷不是一个喜欢设立藩篱的地方,包括在人心里不设藩篱。如果说华人遍布硅谷,也可以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可以遍布硅谷。你看,在华人特色的广场里,各个种族都有亮相。他们不是老式中国城里偶尔路过的好奇游客,而是带着长期生活于此的悠闲走动着。而在硅谷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里,每次问:“你们公司雇员大体都是什么种族?”答案都是:“A国人B国人C国人D国人,哎呀,我们公司真正是个小小的联合国。”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百五十年的科学馆
喻丽清
美国建国才200多年,可是旧金山科学馆今年却在庆祝它150岁的生日。有这么久的历史了吗?要不是大女儿在那儿工作,真的不会想到。
1853年,7位喜爱自然的学者在旧金山现在的蒙哥马利街的一间小房子里,成立了一个以收集动植物标本为主要内容的小小博物馆。当年的规模虽小,但却奠定了今日的基础。大概那7位学者做梦都不会想到,如今这个科学馆明年起到2004年的重建计划是一个3.7亿美元的大手笔。
一般人觉得博物馆只是个收集东西的百宝箱,要不就是研究学问用的。其实,它跟一般人的距离不应该那么远。以前我在加州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工作,时常有人送来一些“怪物”:自家院子里抓到的蝾螈啦,谷仓里的猫头鹰啦,还有一回是学生暑假去中国玩,在香港鱼市买的一条娃娃鱼(后来竟成了一位研究生的博士研究项目)。旧金山金门公园里的科学馆,就有一条受人喜爱的电鱼,是一位邮差先生20多年前送来的。
如今,所有的博物馆都早已超过了收藏的功能,着重的是教育,并且是大众教育。这并不是因为我女儿从事教育部门的工作,就特别觉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大。真的,女儿很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常光顾科学馆才奠定了今天的事业基础的。
那时候,我们住在纽约州的水牛城。那里的冬天冷得连人都可以变成冰淇淋,所以只好常带孩子去那里的科学馆。水牛城有个非常有名的美术馆,我自己非常喜欢,但太静了,孩子呆不住。科学馆里有舒服的暖气,又有好多孩子喜欢而不好自家养的宠物和许多玩具似的科学仪器,在馆内待上半天十分愉快。好多有孩子的朋友有时干脆约了在科学馆里见面。
旧金山金门公园里的那个科学馆,不知是因名为“科学院”而令人敬而远之,还是交通不那么方便,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那里有个像儿童乐园似的科学馆。这个地方一年365天只有圣诞节和新年关门,其余日子天天开放。不过,女儿说,1918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流感,死了很多人,那时候闭馆29天。后来,此事还被记入了旧金山的“史册”。
几位业余自然爱好者就可以奠定一个全美顶尖科学馆的基础,我这个偷懒的母亲为了避寒才把科学馆当成孩子们的儿童乐园,谁说世上缺少奇迹?奇迹不必一定是上帝带来的。它其实就像一棵树,在我们无心插柳的时候已然扎下了根须。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走进莱芒服装节
兴琳
在位于中欧西南部的莱芒湖(又称日内瓦湖)畔,每隔10年的7月初,都要举行历时两天、规模盛大的服装节。
服装节期间,来自瑞士全国各地的都市、农村、山庄、牧场的2万多人,都穿着五彩缤纷、款式各异的民族服装,汇聚到莱芒湖畔,欢庆这个古老而庄重的服装节。他们中有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富力强、神态沉稳的中年人,也有血气方刚、英姿勃发的青年人,当然,身穿五彩缤纷服装的儿童们,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然而,最活泼、最迷人的要数那些年轻的姑娘们了。节日期间,整个日内瓦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花团锦簇。人如锦绣,花似潮涌,简直成了服装流动的海洋……
在日内瓦的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商店,不管是经营建筑材料、家电用品、文体器材、医疗设备,还是服装店的橱窗内,全都挂满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各类服装广告样品。无论是散步、赶场、上班、上学还是经商的人们都身着奇装异服,其款式之古朴,设计之奇特,实在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参加游行的人士介绍,人们的衣帽、饰物、鞋子等等,大多是用手工缝制出来的,很是鲜艳别致,独具民族特色。
在传统乐曲的伴奏下,男女老少跳起了欢乐的民间舞。
舞姿优美、纯朴,给人以健康向上的享受。入夜,全市的十数个露天广场上,灯火通明,服装模特及民间艺人纷纷登台表演。同时,大会组织者还让名师为广大观众作现场即兴服装设计和制作表演。由于服装节每隔10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各地的民间服装大师们都费尽心机,将当地的特别款式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设计成果,浓缩在这短短的操作表演之中,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为保证游行队伍的畅通,莱芒湖畔的交通要道处,均戒备森严。游行队伍从莱芒湖左岸的谷仓公园出发,沿湖畔灯光大道前行。长长的队伍,绵延10多公里,蔚为壮观。游行队伍中,有许多人用竹篮、提包装着食品,向路边或坐、或蹲、或站的10多万观众散发服装信息简报,抛撒糖果、乳酪、面包、水果等土特产。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暑热,不断地鼓掌、喝彩,到处呈现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景象。
那晚,我们一行兴味极浓,睡意全无,也手举着中国的民族服装和饰物,跟在队伍的后边,直到游行的人们散尽,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白宫对面的示威人
本报记者 温宪/文并摄影
美国总统所居的白宫是首都华盛顿一景。正对着白宫的拉法耶特公园人行道边还有一景,那就是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女士(朋友称她为康妮)和她的朋友威廉·托马斯先生安扎了22年的示威营地。
今年56岁的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出生于西班牙西部,从小便是孤儿,是祖母将她拉扯成人。祖母去世后,18岁的她来到美国寻梦,最初在西班牙驻纽约总领馆谋得了一个秘书职位。21岁时,她与一位意大利商人成婚,并于1973年生下一女。但这一婚姻仅维系了20个月便告终结。皮奇奥托不愿透露其间细节,只是说从此后她失去了丈夫、女儿和工作。
此后,为了取得对孩子的监护权,她曾在7年间不断奔走于曼哈顿、马德里和华盛顿的法院之间,也曾求助过美国当地议员,但均未能如愿。最后,她决定走上街头申诉。1980年,她在华盛顿得到了一个临时代人照看孩子的工作。工作之余,她便走到白宫前举着标语牌期求伸张正义。
白宫前历来不乏示威者。耳濡目染之中,先是为个人的不幸奔波求助的她渐生为人类和平前景的担忧。1981年8月1日,即里根入主白宫后的第一年,她与威廉·托马斯共同发起白宫反核和平守夜活动。自那时以来,他们一直在白宫对面的人行道边驻扎,呼吁销毁核武器以维护世界和平。
在白宫对面的8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康妮和托马斯经历了难以计数的人间百态,其中不乏骚扰、呵斥与拘捕,但他们仍坚持每天白天向路人散发材料宣传和平,不断发出“停止建造核武器,将钱用于解除贫困”的呼声。晚上倒在由两个牛奶纸箱对接成的“床”上与满天星斗和松鼠为伴。这许多年来,她的食物主要是咖啡和面包。有时,她的朋友会给她带来奶酪、水果或三明治。附近一家餐馆是她的“方便”之地,城里一家临时收容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则是她的沐浴之处。她日常的生活费用全靠路人捐献。
6月15日,当本报记者见到面色紫红、身材瘦小的康妮时,满脸写着风吹雨打的她仍在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向路人发出反对美国占领伊拉克和偏袒以色列的呼喊。她身边有一个分门别类、各种语种的资料箱。“你来自中国吗?”在得到了肯定答复后,康妮向本报记者举起了用中文写有“世界和平”和“美国停止轰炸中国使馆”的标语牌。
她还将这样一直在白宫前示威下去吗?“当然,我可以回到社会中去,”她曾经这样答道,“我可以谋取生计。但上帝为我选择了一个更伟大的任务。想想吧,我曾亲眼看到有人在这个公园里冻死,而对面的房子里却住着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我们牺牲了许多,我们经受了许多磨难,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附图片)
上图为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女士向本报记者展示用中文写有“世界和平”和“美国停止轰炸中国使馆”字样的标语牌。
下图为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女士和威廉·托马斯先生驻扎了22年的示威营地背景,图前方便是白宫。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银勺子”的代价
张勇
美国人说到富家子弟,通常会用一个形象的习语“口衔银勺出生的人”。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国度,人们很自然地认为,那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孩子应该是比平常人幸福的。然而,事实并不尽然。据美国报纸披露,相当多的富人后代过得并不快乐,不少人成年后甚至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继承人艾丽斯·沃尔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沃尔玛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中跃居首位,艾丽斯也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世界富婆排行榜中坐了头把交椅,一时颇受媒体关注。人们发现,艾丽斯的事业和生活竟然充满挫折。她今年53岁,曾负责过沃尔玛的采购业务,没多久就干不下去了;自己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后来不得不关门大吉。事业上无所成就,生活上更是磕磕绊绊。她离过两次婚,出过三回车祸,差点丢掉一条腿。最近一次事故发生在她的家乡阿肯色州,是她酒后驾驶造成的。但她根本就没把车祸当回事儿。据逮捕她的警官回忆,艾丽斯当时声嘶力竭地喊道:“你知道我是谁,是不是?你知道我姓什么?”最后,她在法庭上被判“有罪”。这起交通事故的审理,受到民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事后,艾丽斯卷起200多亿美元的资产,逃出阿肯色州,到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开始深居简出的生活。她说,她实在是厌烦了聚光灯下的日子。
事实证明,就如一枚硬币有两面,财富能带来物质享受,也能造成各种各样的麻烦。有人称之为“银勺子”的代价。专家分析,继承大笔遗产的富人子弟易得多疑症。多瑞斯·杜克是美国一位烟草商的女儿,1993年去世时还有12亿美元的财产。她年轻时与一名男子交往,可就是搞不清楚对方到底爱她本人还是爱她的钱,为此大感苦恼。她说,她父亲留下的财产是她获得幸福生活的障碍。富人后代还因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下而备感压力,有强烈的认同危机感。外界总是把他们看作是某某名人的后代,而不是他们自己。一位富家公子哥抱怨,“你在生活中永远都是个小字辈”。他们还受到媒体的窥伺,犹如生活在透明鱼缸里。另外,人们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待,动不动就把他们与其父辈相比,给他们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糟的是,富家子女容易染上酗酒、吸毒、飙车等危险行为。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家庭;另一方面是金钱带来许多诱惑。一位心理医生指出:孩子会用吸毒和酗酒的方式来掩盖他们的孤独感;另外,他们长大后不用为生计发愁,因而不求上进,只知享乐,“作为有钱人的后代,你不是在真实的世界上生活,而是在一个充满刺激的主题公园之中玩耍。”
银勺子的代价,在美国已成为一个令人关切的社会问题。目前,美国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财富接力”时代。二战后,美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扩张期,涌现了大量的工商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家族财富。如今,多达上百万的企业主正在将他们的财富交给下一代。后者不仅对他们所继承的企业,而且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消费都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惠普公司一位创始人的儿子沃尔特·休莱特去年就干了一件动静很大的事。他挑头反对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合并,差点搅黄了计算机行业最大的一门“婚事”。艾丽斯·沃尔顿与她的母亲和三个兄弟如今掌握着沃尔玛38%的股权,价值830亿美元。在这家有上百万员工的大企业中,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发言权。银勺子一代能否接好财富接力棒,已成为影响美国企业界今后走向的因素之一。别的不说,他们雇佣的员工就多达1.1亿人,占美国劳动人口的一半。
有那么多的富人把那么多的财产移交给下一代,以至于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为富人后代提供咨询的行当。两位研究财富的学者还出了本《银勺子一代》的书,对那些财富巨头提出这样的忠告:有一个办法可以阻止你们的孩子走上歪路,那就是临死前把家里的钱捐出来。书中举例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准备只给每个孩子留下100万美元,其余的钱将全部贡献社会,因为他相信财富具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责任。世界第二富翁巴菲特也表示要把自己的财产捐给一个基金会。这两位富翁都有3个孩子。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瑞典乡村风光 龚铁鹰/摄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她痴迷于太极拳
本报驻塞尔维亚和黑山记者 刘志海
前不久在贝尔格莱德一个公园散步时,偶遇两位塞尔维亚中年妇女在公园一隅的树丛中打太极拳。她们动作娴熟,神态专注,引人好奇。上前探询,原来她俩是贝尔格莱德“萨马尔季雅”太极拳俱乐部的学员,已师从萨马尔季雅教练3年。记者日前在萨马尔季雅的住所对她进行了专访。
寒暄之后,萨马尔季雅说:“我1985年在亚得里亚海边散步时,看到有人打太极拳,动作刚柔相济,十分好看,让我着迷,就决意学习太极拳。当时,中国教练王增祥在前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首府萨格勒布传授太极拳。我就慕名前往。萨格勒布距贝尔格莱德400多公里。但是,我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去,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学习了6年。1991年6月克罗地亚独立,再去萨格勒布必须办签证,很不方便,因此终止。此后10多年来,我就一直坚持自己打太极拳。”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打太极拳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于2000年3月和10月先后参加了在瑞士和荷兰举行的有近20个欧洲国家选手参加的太极拳比赛,分获季军和亚军。”萨马尔季雅一边拿出获奖证书,一边自豪地说。
谈及俱乐部学员,萨马尔季雅如数家珍地说道:“我在太极拳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后,一些人便开始请我教授太极拳。5年前我决定成立‘萨马尔季雅’太极拳俱乐部,自己担任俱乐部主任兼教练。俱乐部招收的学员逐年增多,1997年17人,1998年25人,1999年33人,2000年50人,2001年55人,2002年59人。学员男女老少都有,来自贝尔格莱德各个地方和各界。俱乐部每年9月招收学员,每期10个月。有7名学员已在我的俱乐部连续学习了5年。”
当被问及打太极拳的成效时,萨马尔季雅高兴地说:“打太极拳好处很多,主要是强身健体。学员斯拉博利普脊椎疼痛,原本需要做手术。打一年太极拳后,脊椎不痛了,也不再需要手术。女学员罗扎出生时右胯骨外凸,左胯骨内凹,路走不直。打太极拳4年后,她目前行走基本正常。一些学员因种种原因,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打太极拳后心情平和,精神爽快。”
最后,萨马尔季雅富有哲理地说:“中国太极拳十分深奥,一招一式都很讲究。看起来容易,真正学会不易。需要终生练习,不断提高,仔细品味和领会。因此,我现在不能说已真正学会太极拳,还要继续努力。”
现年52岁的萨马尔季雅面色红润,身手矫健。许多人每每向她讨教养生秘诀,她总是那句话:“这都得益于中国太极拳。”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文化北美
紫玫
一直以为文化是一种历史沉淀,年头越久,味道越浓。到加拿大、美国走了一趟,始知并不尽然,历史短,不等于文化浅。这两个国家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在那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文明的硕果、移民文化的优越,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
在加拿大和美国,不管是总督府、议会大厦、市政大厅,还是教堂、艺术宫、大剧院,规划、设计都非常讲究,不在于庞大、高耸,而在于功能定位、文化品位,有的凝重、威严,有的抽象、艺术。建筑与建筑之间留有相当的空间,周周正正,错落有致。这些建筑看上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古朴、老旧,像沧桑老人,实际上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美国有夏威夷草裙舞,有拉斯韦加斯夜总会,还有百老汇和好莱坞,那是全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好莱坞每年出品的电影是1000部,有好几家世界著名的电影制造企业。通过向国外大量输出电影,赚得大把金钱。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票房就达到几十亿美元。好莱坞还把电影与旅游紧紧结合起来,到国际影城游览一下,门票就是30美元。在那里,有电影生产流程参观,有影星与你合影,也有各色各样的纪念品。我们随人流去了一个以环保为题材的景区,观看电影中一个部分的现场表演,场面之宏大之惊险,前所未见。两三个小时的游览,让人充分领略美国电影对观众的巨大魅力和吸引力。
博物馆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北美的两个经济大国,加拿大、美国非常重视各类博物馆建设。在渥太华、蒙特利尔,纽约、旧金山等地,有众多的综合博物馆和行业、专题博物馆。我们抵达加拿大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时已近中午,但门厅里排队购票的人仍然熙熙攘攘。参观者中大多数是本地人、本国人,学生模样的不少。博物馆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弧状的大厅高大、宽敞,厅内的十几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都有十几米高,屋顶是流线型的艺术造型。以重大事件建立博物馆是两国的共有特色。在蓝色的夏威夷,以珍珠港事件为主题,建立了专题博物馆。白色的长方形水上建筑,垂直横卧在炸沉的、被深蓝色海水浸润的巡洋舰上,呈十字架形,壮烈而肃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里穆斯基市,我们一行考察了“爱尔兰快速号”沉船博物馆。1914年,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第三年,这里发生了一次惨绝人寰的海难。爱尔兰快速号豪华游轮上的1102名乘客及船员全部遇难,其中不少是儿童。博物馆有两幢建筑,一幢以该沉船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建筑外形就是受撞倾斜的爱尔兰快速号。另一幢陈列着海难后打捞到的船体残骸和为打捞而献出生命的潜水员的英名。其中有一部分模拟游轮的舱位,置身其中,仿佛回到88年前的灾难前夕。连同耸立在圣劳伦斯河边的灯塔,3座建筑构成了一座颇具海洋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漫步美加街头,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艺人在自拉自弹。行人愿意,可回报几枚硬币,但也有一些不图回报。在纽约,市政当局就专门设立了露天舞台,供一些小型的团组在台上自娱自乐。在魁北克市中心广场,一位套着白色长袍的丑角还拉着我和一个法国女孩子拍照呢。街头艺术还不止这些。在城市热闹的街头,不时见到编织精良、高翘怪异的顶上发艺。当地人说,那就是“嬉皮士”。从多伦多市政厅前大道匆匆走过的那个嬉皮士,挽着情人的臂膀,牢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俩则旁若无人,神情十分自然。
加拿大、美国政府无疑是重视文化的,认同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尊重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就历史文化的保护而言,两国可以说是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同时,良好的文化生态激励人们创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元文化。于是,试着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积累不只在于历史长短,还取决于人们的态度和方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