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王云坤
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共产党员面临的重大课题。郑培民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他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精神风貌。胡锦涛同志今年3月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我们要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活动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典型,把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像郑培民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郑培民在20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心想事业,一切为人民,以自己的崇高追求和模范行动,以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学习郑培民,就要像他那样,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能否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说到底是个思想感情问题。只有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思想上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工作中才能倾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们常说,现在干部难当。的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利益关系非常复杂,主客观等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当好干部,就要像郑培民那样,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劲头不能减,坚信人民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不能丢。
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和关注的热点,作为领导工作的重点,能办到的尽快办,有困难不能马上办的积极创造条件办,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在关心广大群众共同利益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关心和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利益,认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毫不动摇。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像郑培民那样,牢记“两个务必”,做艰苦奋斗的模范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同志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完成十六大确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郑培民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模范。他在思想上刻苦磨炼意志,经常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警示自己;工作上不畏艰苦,勇挑重担,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生活上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华,严格要求自己,刻意保持低调。他的精神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当今时代,领导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最重要的是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十六大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结合吉林实际,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我们还面临不少难题,如老工业基地如何加快调整与改造;传统农业大省如何加速工业化,尽快建设工业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地区如何发展接续产业;如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广开就业门路,确保社会稳定等。解决这些难题,没有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不行的。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像郑培民那样,有一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使命意识,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负责精神,永不满足、越超自我的不懈追求,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以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当前,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一种骄奢之风,铺张浪费,贪图享乐,一门心思想待遇,整天琢磨换车换房。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坚决予以纠正。要像郑培民那样,怀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忧民之心,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贵在长期坚持。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创造。将来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广大党员的教育,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长期坚持,在工作上贯彻始终。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像郑培民那样,自觉拒腐防变,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品格,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腐朽思想暗流涌动,金钱、物欲、美色的诱惑日渐增多,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相当激烈,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自觉地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郑培民交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他经常告诫自己:“权力是把‘双刃剑’,要警惕权力本身对掌权者的腐蚀”;“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各种诱惑和腐蚀面前,他经受住了考验,做到了“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风”,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做出了表率。
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关键是保持公仆之心,事事出于公心。如果带着私欲用权,最终会滑进腐败的泥潭。在用权问题上要慎之又慎,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概括地讲,领导干部要用好“三权”,即人权、事权和财权。用人问题最敏感,用人不公大家最反感。必须严格按照干部标准和程序选人用人,不能搞个人说了算,决不能助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在事权和财权上,要严格按制度办,不能干那种少数人得利、广大干部群众不满的事。
具有强烈的自律意识。社会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脚步往哪里迈,关键在自己。一定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在思想上筑起廉洁从政的牢固防线。一是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拒腐防变问题上不能轻视小节,不能放过小事。二是慎独。慎独就是自律,就是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管住自己。无论在工作圈、生活圈还是社交圈,都要经常反省自己,做到独善其身。三是慎行。领导干部能走上领导岗位,党和人民花费了很大心血,个人也付出了艰辛努力,一定要十分珍惜。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决不能做对不起组织和人民、对不起家庭和自己的事。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要像郑培民那样,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说到底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郑培民说得好,“世界观是总开关”,它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而形成的。郑培民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就在于他非常重视世界观的改造,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领导干部都应以郑培民为榜样,把改造世界观作为终身课题,使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铭刻在头脑里,内化为自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
把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作为改造世界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造世界观实质上是要解决如何处理利益关系、如何做人的问题。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了共产党员要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奉献精神的实质,是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在个人需要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加强理论修养。理论修养是世界观的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精神境界才能不断升华。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学习作为自我反思的过程,敢于在思想深处进行剖析,不断进行心灵的“吐故纳新”;把学习作为自我超越的过程,勇于摒弃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落后的东西,树立起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通过学习,提高思想境界,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加强实践锻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改造世界观,离不开实践这个广阔天地,离不开艰苦工作和生活的磨炼。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明亮的镜子。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需要以实践为课堂,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汪啸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指针。对海南省来说,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高度重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高度重视经济特区政策弱化的趋势和国内外竞争格局的新变化,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特色,在加快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
没有创造性的思路就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就不会有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保持发展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思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5年来,不断加深对省情的认识,逐步理顺发展思路,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建省之初,海南曾经走过弯路,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出现过波折。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适时提出“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998年,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年,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提出全面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科教兴琼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琼战略是基础性战略,覆盖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对海南的长远发展起支撑作用;优势产业战略和城市化战略是加快海南发展的推进性战略,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将对加快海南发展起到提速增效作用。
创新发展思路须着力解决“两个不合理”和“两个滞后”的问题。“两个不合理”,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海南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偏低,直到2002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仍为37∶23∶40,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6.9%。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生产力落后,城市化水平偏低。只有积极推进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才能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两个滞后”,就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发展社会事业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关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海南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大且活力不足,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慢。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发展思路须充分利用和创造优势。优势有潜在优势和现实优势之分,潜在优势只有通过人们能动的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近年来,海南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实现了由单纯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由单纯扩大旅游景点规模向提高旅游质量转变,由单纯追求旅游人数向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优势是可以创造和开发的,即使不具备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发达的科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创造出发展的优势。海南博鳌原本没有优势可言,亚洲论坛会址的设立使该地区的经济优势凸显。优势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地区优势的多寡强弱,常常与其发展水平相关联,越是发达的地区优势往往越明显。近年来,内地设施农业方兴未艾,海南热带农业的优势相对减弱,这说明即使是大自然赋予的某些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削弱甚至丧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发展思路中,必须树立起利用和创造优势的强烈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努力创造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发展思路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加快发展,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也需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海南的省情,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努力做好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生态省建设,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文明生态村的普及率;二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三是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增强财政实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新的突破,以深化农垦改革为切入点,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五是力争基础教育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六是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增强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必须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机制为切入点,突出创新人才机制、企业发展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三大重点,努力培育体制特色。
创新人才机制,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海南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机制,切实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引进人才是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应进一步调整人才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壮大企业对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海南来讲,更具有特殊意义。要加快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推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创新,通过资本经营,促进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打造若干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最根本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海南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必须大胆推进产权制度创新,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应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都应放开、放活。同时,不断推进企业人事用工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创新。
创新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创新市场调节机制,重点是抓好政策扶持、培育市场、市场监管三个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特别是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尊重市场规律,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维护公平竞争。切实加强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把加快发展的基点建立在执政为民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发展是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为民、富民的原则,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多谋发展之策,多兴富民之举,在发展中增加居民收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实施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扩大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好“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增加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努力增强社会共济能力,尽快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解决农民无人看病、无钱看病和因病返贫问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要迈出新的步伐,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化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和文明高效机关、文明规范行业、文明诚信企业、文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抓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关键是正确对待成绩,正确评价自己。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埋头苦干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紧紧抓住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查办案件三个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努力做到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牢牢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长)
第9版(理论)
专栏:
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载体
——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张克明
国有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主体。因此,国有大型企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要求,自觉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益紧密地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轴。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国际大企业的经营理念、机制和模式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直接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接轨,但也使我国企业面临占有科技和经济优势的外国跨国企业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国有大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不断增强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把企业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以科技进步推进企业发展的规律。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和从企业实际出发这两条基本原则。在科技发展决定经济兴衰的今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同时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主体,以科技开发为先导开辟市场,增强竞争力。从我国的情况看,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现象,使生产和科研相互促进。国有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瞄准市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为此,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
企业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与关键领域技术的先进性的关系。企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主要是由先进技术创造的,采用先进技术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由于起点低,发展不平衡,同时还需要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我国国有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只能循序渐进,企业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是必然的。但在关键领域,必须加速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这样才能有与跨国公司相比肩的实力。铁路基建企业过去在国有企业中技术最为落后,基本上处于半机械化状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加大力度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使关键领域的技术至少向前推进了25年以上,具备了同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引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引进先进技术是后发展国家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捷径,但如果只是引进和应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必定落后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难免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国有企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必须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推进科技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不断占领新的市场制高点,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面临高原缺氧、高原冻土和高原环保三大世界性科技难题。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并同科研单位合作,在施工现场开展科技攻关,只用两年多时间就成功地攻克了这些科技难题,创造了高原铁路建设的世界奇迹。
技术应用与技术储备的关系。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应立足于应用,迅速形成经济效益。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表现为快速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要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必须从国际竞争的全局出发,思考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超前决策,超前开发,超前进行科技储备,抢占市场先机。激烈的国际竞争警示我们:当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技术创新晚一拍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搞好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进行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比如,早在1997年就超前决策,开发磁悬浮轨道建筑技术,对德国和日本磁悬浮轨道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5年之后,上海磁悬浮项目上马。由于我们成功地解决了磁悬浮轨道生产技术的难题,因而在工程投标中名列榜首。
以企业为主体与多方协作的关系。企业是经济组织,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创新,不等于搞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科技开发机制和体制应该是开放性的,在把握好企业定位、突出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广泛协作,整合外部智力资源为我所用。许多国际大企业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协作的结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铁路大型自动化养路机械先进技术国产化研究中,就同国内外6家科研机构横向联合,只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国产化目标,目前主要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创新是系统工程。企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就必须把科技创新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制度和管理方面解决好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推进制度和管理的科学化,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进创新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科技人员和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
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面临新的挑战。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成为政治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熟悉现代科技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经营管理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为此,要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改革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使一大批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带领企业大展宏图的人才脱颖而出,引领国有企业的航船与时俱进。
国有大型企业要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出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企业要有掌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核心技术的专家,有学科技术带头人,有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同时还要通过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吸纳和引进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
先进的科技成果要靠人来掌握和运用,也要靠人来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工人的正确操作,新的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和转化速度日益加快的条件下,提高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越发重要。要在企业中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素质培训,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在生产一线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人技师队伍,把相当比例的技术工人培养成为专家型工人,使他们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