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匈政要会见贺国强
新华社布达佩斯7月15日电(记者刘为民)匈牙利总理迈杰希和匈牙利社会党主席兼外长科瓦奇15日分别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贺国强向匈牙利领导人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问候。他说,中匈两国关系很好,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希望两国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贺国强感谢匈牙利在中国抗击非典斗争中给予的同情和支持,并向主人介绍了中国国内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匈牙利领导人对贺国强的到访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次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他们请贺国强转达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迈杰希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表示钦佩。他说,匈牙利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愿与中方一道共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
科瓦奇高度赞赏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两国应当继续加强政治对话,扩大经贸、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以造福于两国人民。
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和中国驻匈牙利大使赵希迪等参加了会见。
贺国强是应匈牙利社会党的邀请于13日抵达这里访问的。访问期间,贺国强还会见了总理府政治国务秘书萨博和匈牙利社民党主席考博伊。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会见埃及特使
阿巴斯谴责袭击以平民
据新华社加沙7月15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5日在拉姆安拉官邸会见到访的埃及特使、情报局长苏莱曼,讨论如何进一步实施“路线图”计划。
阿拉法特在会见后发表声明,强调巴以双方必须“整体”实施“路线图”计划,而不仅仅是完成其中几项条款。他还称赞埃及在促成巴各派别接受停火协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是自今年6月以来,埃及官员为推动实施“路线图”计划第三次访问巴以地区。
新华社加沙7月15日电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15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总理办公室对新闻界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一名巴勒斯坦人当日凌晨持刀袭击以色列平民的事件。
阿巴斯称,当天的袭击正是巴方所反对的“暴力和恐怖活动”。巴新闻部长阿姆鲁同日也强调,巴方仍然遵守停火承诺,将继续遏制针对以色列目标的暴力活动。
一名居住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15日凌晨在以色列海滨城市特拉维夫持刀袭击过往行人,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巴激进派别“阿克萨烈士旅”宣称对这一袭击事件负责。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7月15日电(记者王洁明)据挪通社报道,挪威首相邦德维克15日晚在与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通话后宣布,阿巴斯已接受他的邀请,决定于8月底访问挪威。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巴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新华社伊斯兰堡7月15日电(记者荣守俊)印度新任命的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大使)梅农15日晚抵达伊斯兰堡,这标志着印巴正式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梅农是一位职业外交官,此前曾担任过印度驻中国大使。他在从新德里启程前对记者说,巴基斯坦需要有效地消除印度对“越界恐怖主义”的忧虑,以便为双方重启对话进程创造“合适的气氛”。他表示,将努力使两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和建设性的关系。
两个星期前,巴基斯坦新任命的驻印度高级专员阿齐兹·汗已抵达新德里上任。
印巴高级专员赴任是两国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的一个重要举措。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厦遭恐怖袭击后,印方认为巴基斯坦与恐怖袭击有牵连,召回了驻巴高级专员,并驱逐了巴驻印高级专员。两国外交关系遂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印巴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无疑有助于两国全面实现关系正常化,为重启对话铺平道路。但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关系的正常化,也不意味着双方即将开始对话进程。印巴要全面实现关系正常化还需要很多实际步骤。
第3版(国际)
专栏:
刚果(金)政权顺利交接
新华社金沙萨7月15日电(记者欧玉成)刚果(金)前政府同过渡政府的交接工作15日下午在政府绝大多数部门中顺利进行。只有因交通问题当晚才抵达金沙萨的“刚果民主联盟(戈马派)”的7名部长将于16日与其前任交接工作。
刚果(金)新老政府权力的顺利交接,标志着持续近5年的武装冲突得以结束,刚果(金)进入了持久和平、民族和解和国家重建的新阶段。
刚果(金)过渡政府是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共有36名部长和25名副部长。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兼任过渡政府首脑。过渡政府的任期原则上为两年,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平、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解,领导全国人民恢复经济,并积极筹备全国大选。
刚果(金)1998年8月爆发内战,使300多万刚果(金)人丧生。在联合国和南非代表的调解下,刚果(金)全国对话各方于2002年12月16日就结束内战、组建过渡政府和权力分配等问题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达成和平协议。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路线图”三难
朱梦魁
以色列总理沙龙访欧前夕,有消息说以巴首脑将在挪威会谈。挪威首相邦德维克15日晚在与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通话后宣布,阿巴斯已接受他的邀请,决定于8月底访问挪威。但阿巴斯看来不会与沙龙在挪威会面。目前,巴以和平进程遭遇三个难点,一是阿拉法特地位问题;二是巴激进派存留之争;三是释放巴在押人员谈判无果。不跨越这些主要障碍,巴以和平“路线图”计划就难以前进。
在最近巴以间有关实施“路线图”的谈判中,要求巴以双方必须整体实施“路线图”计划,恢复阿拉法特的行动自由、解除对他的软禁,是巴方同意停火的首要条件。而以当局则给阿拉法特扣上诸多罪名,并对他采取“政治封杀”手段。“9·11”事件之后,以色列以“反恐”为由,强化对巴控区的占领,加紧推行针对反以活跃分子的“定点清除”行动。与此同时,以色列对阿拉法特在拉马拉的官邸实行长期围困。以色列架空阿拉法特的做法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却遭到国际社会的非议,认为孤立阿拉法特不利于和平“路线图”的实施。巴以在阿拉法特问题上争执不下,对“路线图”实施构成第一个难点。
巴内部于6月底达成了临时停火协议,为和平“路线图”实施开通了道路。巴方强调,以色列应对巴方停火给予“回报”,保证从巴控区撤军,并停止对巴人员的暗杀行动和对巴民居的恣意损毁。以当局则坚持要巴自治政府取缔激进派组织,收缴他们的武器。哈马斯和杰哈德等组织不仅拒交武器,还威胁要撤回先前的停火承诺。巴自治政府反对以方的强硬政策,担心对激进派的高压将引发巴内战,并危及和平“路线图”计划。有迹象显示,巴以之间的停火基础相当脆弱,如不小心维护,就可能前功尽弃。
以色列立即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是巴激进派同意停火的条件之一。目前巴被关押人员有6000人之多,其中有1300多名巴激进组织成员。在最近一轮安全谈判中,以方只同意部分释放巴人员,并要求巴方取缔巴激进组织,作为实施“路线图”计划第二阶段的前提,否则将拒绝从约旦河西岸巴控城镇撤军。这一问题无论对巴以任何一方都是双刃剑。巴激进派则强调不放人就恢复袭击,以国内安全将因此而永无宁日。对巴方而言,得不到停火的相应回报,必将加剧阿巴斯政府的信誉危机。谈判伙伴缺乏相互信任或恃强要价过高,是“路线图”少有成果的根本原因。
巴勒斯坦问题从战乱走向和谈的历史表明,崇尚暴力和滥用武力都是没有出路的。但这个道理应当被巴以双方尽早认同并实践。饱经苦难的人民对和平的希望和耐心,取决于巴以和谈能否尽快取得实际成效。口惠而实不至的许诺将很快失去感召力。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有一句名言:“巴勒斯坦人不反对以色列人,但反对占领。”透过这位奥斯陆和平协议巴方设计师的深邃见解,人们或许会对巴以争端的实质多几分感悟。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沙尔总统指出
叙和平进程与“路线图”无关
驻黎叙军重新部署和部分撤离
本报大马士革7月15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叙利亚总统巴沙尔15日在这里会见正在中东地区访问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时强调,叙始终准备推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的和平,但目前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与其无关。
据叙总统府在会见后发表的一份公报说,巴沙尔与伊万诺夫讨论了中东地区形势特别是伊拉克的动荡局势,双方还讨论了“路线图”和中东和平进程。巴沙尔强调,“叙利亚和平进程基于马德里和会原则、联合国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因此,它与‘路线图’无关”。
据报道,叙利亚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对“路线图”计划将叙利亚和黎巴嫩排除在外表示不满,并要求加入“路线图”。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7月15日电(记者潘立文)贝鲁特消息:叙利亚正在重新部署和部分撤离其在黎巴嫩的驻军。
据黎巴嫩新闻部提供的消息,叙利亚的撤军行动是14日夜间开始的。一些叙利亚部队已撤离了贝鲁特周围地区的阵地,以便重新部署或撤离黎巴嫩。
叙利亚于1976年5月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向黎巴嫩派驻了一支3.5万人的军队,此后这支部队一直驻扎在黎巴嫩。根据叙黎双方今年早些时候达成的协议,叙利亚今年7月份重新部署在黎的驻军,并将驻军人数减至两万人。
这是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叙利亚第四次重新部署其驻黎巴嫩的军队。
第3版(国际)
专栏:
菲没收前总统马科斯巨额存款
新华社马尼拉7月15日电(记者孙笑天)菲律宾最高法院发言人15日说,根据该法院作出的判决,菲律宾已故前总统马科斯名下总计6.5亿美元的存款将被没收并交由政府支配。
1986年2月,马科斯政权被推翻。其后,菲新政权发现了马科斯在瑞士银行的3.5亿美元存款。随着调查的深入,马科斯名下的存款数额不断增加。据报道,马科斯在当政期间,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庭捞取巨额财富。
有关机构估算,仅他本人名下的存款就可能高达10亿美元。菲最高法院此次判决没收的部分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全部存款。
菲总统阿罗约15日发表声明,对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表示欢迎。她同时指出,此项判决对国内没有土地的农民也将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依据有关法律,这笔钱财的大部分将用于土地改革和以减贫为目的的建设工程。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临管会希望派团参加安理会会议
对伊动武耗费甚巨 驻伊美军连遭袭击
据新华社联合国7月15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发言人江华15日在这里对记者说,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已通知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德梅洛,希望派代表团参加安理会22
日就伊拉克重建问题举行的公开会议。另据联合国官员透露,除参加安理会公开会议并在会上发言外,伊拉克代表团还希望能说服联合国接受由临时管理委员会任命的新的伊常驻联合国代表。
在美英联军4月初攻进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后,当时的伊拉克常驻联合国代表杜里自行离职前往叙利亚。此后,伊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直未出席任何有关伊拉克的安理会会议。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5日电(记者胡晓明、谭新木)美国国防部15日宣布,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已经耗费了美国480亿美元,估计到9月底费用还将增加100亿美元,达到580亿美元。
据美国防部估计,从今年1月开始,美国对伊军事行动平均每月花费39亿美元,到后来战斗激烈时每月花费超过50亿美元,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后平均每月的费用又恢复到40亿美元左右。平均每月39亿美元的花费包括11亿美元的预备役人员工资、26亿美元的后勤和交通费用、2亿美元的食品和医疗等方面的开支。
今年4月,美国国会同意在国防部全年364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外,为国防部增拨626亿美元,专门用于伊拉克战争和全球反恐。
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发回的消息,伊拉克问题最新动态如下:
驻伊美军16日又在巴格达及周边地区数次遭受袭击。一支由20辆军车组成的美军车队16日上午在从巴格达出发前往临近伊拉克约旦边境的一个美军后勤基地途中遭到火箭弹袭击,一辆军车上的一名美军士兵被炸出车外并当场身亡,另有3名士兵受伤。美军原先说是一枚安放在路边一辆废弃汽车中的炸弹爆炸造成了美军的伤亡,但后来又更正了这一说法。
16日中午,一名在巴格达巡逻的美军士兵又遭手榴弹袭击并受重伤,同时有3名伊拉克儿童在爆炸中受伤。目击者说,当时,这名美军士兵离开巡逻的军车,同路边的几个伊拉克儿童聊天,一个不明身份的伊拉克人突然扔来一枚手榴弹,然后迅速离开现场。
法国总统希拉克15日通过其发言人表示,鉴于目前伊拉克的安全形势,法国暂时不可能参加在伊拉克的多国部队行动。印度和德国此前也已表示不要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派兵。
据新华社东京7月16日电(记者乐绍延)日本一些爱好和平的团体和组织15日晚在东京芝公园举行集会,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向伊拉克派兵,要求立即废弃“向伊拉克派兵法案”。
第3版(国际)
专栏:
七月十六日,一位不明身份者向在巴格达市区曼苏尔区巡逻的美军投掷了手榴弹,导致至少一名美军士兵重伤,另有三名伊拉克儿童受伤。图为美军在现场抢救受伤士兵。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摄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北约瞄准中亚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力
7月9日至12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3个中亚国家。这是他担任北约秘书长之后第二次访问中亚。访问期间,除与3国总统会晤外,他还与3国军事、安全部门的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并视察了反恐联盟驻吉军事基地——玛纳斯国际机场。此间分析人士认为,罗伯逊中亚之行旨在加强北约与中亚国家关系,建立统一的反恐联盟体系,为阿富汗“反恐大军”寻找牢固的“后方基地”。
由于阿富汗问题,中亚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由过去的“战略边缘”成为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地”。尽管塔利班政权垮台,中亚外部安全环境有所改善,但该地区滋生恐怖的土壤、有组织犯罪、贩毒、非法移民以及武器走私等具有全球性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同时,这也成了北约军队进驻中亚并谋求长期存在的“依据”。
今年4月,北大西洋理事会做出决定,用北约部队接替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部署的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因此,在中亚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后方基地”显得尤为重要。罗伯逊在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晤后表示,哈是北约在中亚的重要伙伴之一,北约和哈应该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罗伯逊在与吉总统会晤后强调,北约将领导喀布尔国际部队,这表明北约的责任区域已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不仅要承担对阿富汗的重大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对中亚国家的责任”。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之一,1999年至2000年期间,吉曾多次遭到阿富汗恐怖分子的袭击。罗伯逊说,阿富汗及周围地区是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地区,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在推翻塔利班和消灭“基地”组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富汗反恐斗争的胜利就是国际团结和伙伴合作的重要成果”。
2001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进驻中亚后,中亚国家与北约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哈、吉、乌、塔四国总统先后访美,去年下半年,4国总统还分别率团出席了欧洲—大西洋理事会峰会。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在一次书面采访中对记者说,北约东扩不会给哈国家安全与稳定带来损失。同时,哈不希望置身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外。哈将继续在“和平伙伴关系”框架内发展与北约成员国的关系,借鉴北约国家军队建设的先进经验来发展本国的国防力量。吉国防部长托波耶夫不久前表示,吉尔吉斯斯坦与北约的合作是在正常的工作层面上进行的,具有建设性特点。目前,吉与北约合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培训军事人员和物资、技术援助。
一些观察家认为,中亚国家正在利用其地缘政治和资源优势,发展与世界强国的关系。与此同时,俄罗斯允许美军事力量进入其传统势力范围,默认北约新一轮东扩把“疆域”推进到俄边界,正给中亚地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俄在吉、塔两国加强军事存在的日程一再推迟,北约却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积极活动,继续挤压俄周边战略空间。随着军事基地的巩固,北约的触角必将伸向能源前景广阔的里海地区。
(本报阿拉木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圣普发生军事政变
本报阿比让7月16日电 记者赵章云报道:据此间收到的消息,西非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今天凌晨发生军事政变。目前政变军人控制了道路交通,逮捕了政府总理和一些其他领导人。
政变发生时,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统德梅内塞斯正在尼日利亚进行私人访问。
据悉,目前政变军人逮捕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玛丽亚·达斯内韦斯·巴普蒂斯塔·德索萨、议长迪奥尼西奥·迪亚斯、国防和安全部长费尔南多·丹夸和人力资源部长拉法埃尔·博兰科,以及一些其他政府要员。
政变发生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首都圣多美枪声、手榴弹和其它爆炸物的爆炸声不断。政变军人很快控制了电视台和电台,广播已完全中断。
据最新消息,政变是由圣多美军事教导团的领导人发动的,此人名叫佩雷拉,少校军衔。政变发生后,非洲联盟现任主席、莫桑比克总统西萨诺要求政变发动者“尽快恢复宪法和秩序”。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解析
古美关系新气象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刘宏
7月11日,悬挂着美国国旗的驳船“海伦三世”号在古巴拖轮的牵引下驶入哈瓦那港,在它停靠的泊位旁飘扬着一面美国国旗,以示对这艘来自北方的货轮的欢迎。这是自1961年美古两国断交以来,第一艘悬挂着美国国旗,并且船员全部为美国人的美国货轮进入古巴的海域。
“海伦三世”号货轮隶属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梅班克船运公司,随船抵达哈瓦那港的该公司副总裁特纳·费边向媒体表示:“当看到古巴国旗时我是那样的紧张,就像我儿时第一天上学那样。”他接着介绍说,“海伦三世”号此次装载了价值150万美元的1612吨新闻纸和6吨木材,都是古巴向美国公司采购的。他表示,该公司与古巴方面签署了运输1万吨货物的合同,今后半年内每个月都会有梅班克公司的货船抵达哈瓦那港。他风趣地表示,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在“未来的1000年里一直继续下去”,而该公司也正与古方商谈另外运送5000吨货物的合同。
由于“米歇尔”飓风给古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1年12月,美国政府放宽对古巴的贸易限制,允许向古巴出售包括药品和食品在内的民用物资,但同时提出了附加条件,如规定古巴进口必须用现金支付等。因此,当货轮靠岸后,特纳·费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银行,询问古方的货款是否汇到。因为按照美国政府的规定,货款未到,货物就不准卸船。
自2001年底以来,古巴已在美国采购了140万吨各类货物,总价值超过4.8亿美元,其中71%都是由美国船运公司负责运输。不过,由于美国政府的各种限制措施,此前抵达古巴港口的美国货船均悬挂第三国国旗。
就在美国货轮抵古的前一天,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当局同古巴国家食品进口公司在哈瓦那签署了一个贸易合作协议,这也是42年来两国间签署的第一个贸易协议。该协议规定,今后每年将经由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向古巴出口210万吨包括谷物、蔬菜、禽肉、玉米、食用油以及猪肉在内的食品。
古巴地处加勒比海中央,离美国最近处仅180公里,古巴革命胜利之前,美国在这个加勒比最大岛国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夺取政权后,美国开始实行敌视古巴的政策。1960年10月,美国宣布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次年1月,古美断交。
苏联和华约集团解体后,古巴的对外贸易下降了85%。美国则瞅准了机会在1992年和1996年分别提出了“托里切利”和“赫尔姆斯—伯顿”两个法案,不仅强化对古巴的封锁,而且将制裁对象扩大到了与古巴做生意的美国海外子公司和与美国无关的第三国,试图一举压垮卡斯特罗政权。
近几十年的经济封锁给古巴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古巴政府统计,美国对古巴的封锁给这个加勒比岛国造成了7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外加1811亿美元的人员损失。
经济封锁不仅给古巴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也让美国商人失去了许多商机。因此,就是在美国,经济封锁政策也越来越遭到强烈的批评和质疑。
近年来,不断有美国民间或地方政府代表到访古巴,要求与古巴进行正常的贸易,这些人中包括前总统卡特、伊利诺伊和明尼苏达等州州长、部分联邦议员以及无数的商人。
去年9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贸易交易会,来自美国33个州的280家公司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交易会。这是自卡斯特罗1959年执政以来在哈瓦那举行的规模最大的美国—古巴贸易交易会。展台上的商品有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葡萄干,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水牛肉等等。卡斯特罗还亲自到场,与参展商们攀谈。
据介绍,古巴每年需要进口9.5亿美元的食品,如果古美实现贸易正常化,古巴60%的食品进口都将来自美国。这无疑是对美国食品公司的一个诱惑。
尽管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某些积极的迹象,但坚决支持封锁和禁运政策的依然大有人在。布什政府也没有放弃对古敌视政策。自7月14日开始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射箭锦标赛古巴选手也无缘参加,因为美国政府拒绝了他们的签证申请。
由此看来,结束40余年的古美宿怨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但是似乎坚冰已经打开。(本报加拉加斯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