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在检查指导淮河抗洪工作时强调
科学调度 严密防守 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孙杰、陈先发、孙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赴安徽、江苏两省检查指导淮河流域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时指出,淮河防汛抗洪当前正处于关键时期,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高度重视,统一指挥,科学调度,严密防守,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6月下旬以来,淮河流域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安徽、江苏等省沿淮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淮河汛情,深切关心受灾群众。
7月12日至13日,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实地察看淮河水情和防洪设施,深入行蓄洪区转移群众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
12日上午9时许,温家宝一下飞机,便驱车直接来到地处阜南县的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的王家坝闸是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的主要控制工程,在这场洪水中先后两次开闸分洪,减轻干堤压力。温家宝详细询问了两次开闸前后水位变化的情况。他说,要时刻牢记,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在大堤上,温家宝走进一顶顶临时帐篷内和受灾群众亲切交谈,了解救灾物资发放和医疗情况。他再三叮嘱当地干部和群众,天气炎热,一定要防止出现疫病。
下午,温家宝又来到淮北大堤荆家沟险段,代表胡锦涛总书记,代表江泽民主席慰问正在抢险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高度赞扬他们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随后,温家宝又乘船到荆山湖行洪区内的姚山乡,慰问受灾群众。
7月13日一大早,温家宝一行驱车近200公里,来到江苏省金湖县,察看淮河入江水道和淮河入海水道枢纽工程。温家宝冒雨察看了工程运用情况,询问上下游水位和当天的泄洪量。下午,他又前往洪泽湖大堤,详细了解大堤的守卫情况。
12日晚,温家宝在安徽蚌埠市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安徽、江苏省和南京军区、武警总部及淮河防总防汛抗洪工作汇报。他充分肯定了安徽、江苏在抗洪救灾中取得的成绩。他说,在历史罕见的淮河大洪水面前,安徽、江苏两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近十年来建设的治淮工程,依靠科学调度,依靠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突击队作用,依靠广大群众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精神,抗洪救灾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没有一处大堤决口,没有一人因洪灾死亡,大大减少损失,成绩来之不易。
温家宝对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夺取抗洪全面胜利。目前淮河第二次洪峰正向中下游推进,防汛抗洪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沿淮各地干部群众思想不能麻痹,工作不能松懈,确保干堤和重要城市万无一失,决不能功亏一篑。第二,搞好救灾和灾后重建。当务之急是要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保证群众有饭吃、有干净的水喝、有住的地方、有医疗保障,特别要做好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同时要抓紧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加强指导和服务,鼓励群众广开门路,生产自救,帮助群众搞好水毁房屋的规划和重建。第三,加快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下决心早日把淮河治理好。
温家宝说,目前,全国各大江河已进入主汛期,一些地区随时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各地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确保大江大河大湖、大型水库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附图片)
7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实地察看淮河水情和防洪设施,深入行蓄洪区转移群众安置点慰问受灾群众。这是温家宝总理一行冒雨在江苏省金湖县察看淮河入海水道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支柱产业之路
——汽车工业发展道路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王政
在中国汽车工业迎来50华诞的时候,从国家统计局传来喜讯,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位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行业、黑色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之后,首次成为我国工业第五大支柱产业。
50年前,当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厂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北国长春奠基的时候,人们也许想不到,汽车这个机械工业的小字辈,今天能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增长新亮点
汽车拥有上万个零部件,涉及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多个行业。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为1∶2,间接关联度高达1∶5,一个岗位能够间接创造5个就业岗位。我国汽车工业近两年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彰显重要地位:
——产销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汽车产量由10万辆增至20万辆用了9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了8年,从200万辆到突破300万辆仅仅用了2年。今年前4个月,汽车产量14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3%,预计全年将突破400万辆。
——世界排名快速提升。2001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为世界第八位,2002年跃居第五,今年将有望超过法国上升到第四。近20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平均年递增15%,而同期世界汽车工业产量平均增长仅为1.5%。
——拉动消费的新亮点。在轿车市场中,私人购车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显示,2002年汽车消费增长了1.4倍,名列各商品之首。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2年,汽车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3.6%,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连续两年位居第二位。如果按单一产品计算,汽车已成为当前工业增长中最突出的“亮点”。
快速发展不寻常
中国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据统计,1971—1993年,我国汽车工业超过30%增长的有6年,但负增长的年份却多达8年,大起大落给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经历了1991至1993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后4年汽车工业陷入了低速增长期,最高增速为7.3%,最低只有1.5%。那么,面临加入WTO后的进口汽车的冲击,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为何能走出低谷,驶上在较高基数、稳固基础上的加速增长平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早在10多年前,中国是世界最大潜在汽车市场的预言就被世人广泛接受,但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这个潜在市场无法向现实市场转化,汽车工业自然也难以长大。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让商用车市场得以启动;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8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突破3000美元,我国开始进入家庭轿车导入期,轿车逐渐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的几大“心病”得到了初步解决。首先,初步告别了“散、乱、差”。虽然目前我国还有100多家汽车企业,但是,经过兼并重组,目前,一汽、东风、上汽三大集团的生产集中度已超过50%。在轿车领域,上海大众去年实现销售30万辆,一汽大众20万辆,达到了整车厂的最低经济规模。
其次,初步经受住了加入WTO的考验。一方面,充分运用世贸规则,争取到5年保护期,为自身做大做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随着汽车项目和车型审批制度的改革,一批新兴企业入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对外合作、品质管理、新车型上市、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目前,我国轿车合资企业的整车装配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商用车领域,东风、解放等国产品牌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大头。目前,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95%左右,是由国内汽车厂家满足的。
第三,合资合作中话语权增强。一汽与丰田全面合作,前提之一是为红旗轿车更新平台;东风日产合资,东风全部以固定资产出资,新公司生产的商用车用东风品牌……这些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象征。此外,跨国公司在新产品引进上也放开了手脚。
第四,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完善。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零部件早日实现本地采购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世界知名零部件配套厂家大都落户中国,整车企业建立零部件配套体系、实施产品开发,已不再是难题。去年,零部件工业实现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
急需突破几大难题
我国汽车工业在高速发展中也面临着隐忧:高增长能保持多久?各地争相上马汽车项目,会不会带来重复建设?汽车特别是轿车自主开发瓶颈如何突破?汽车企业合资政策是否面临调整压力?即将出台的产业政策、消费政策、信贷管理办法、召回制度等一系列事关行业发展大局的政策,如何既能有效实现宏观调控,又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谈起这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虽然有许多难题,但是,汽车工业也面临着重大机遇。从50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高度的同步性。未来20年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GDP的年增长将超过7%,汽车工业则有望实现10%—15%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进入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到2010年,我国要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国内汽车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达到国产汽车销售总量的5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形成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拥有坚实的零部件基础、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同时还离不开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相关产业的支持。
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之路才刚刚起步。去年汽车行业实现总产值6800亿元,今年将达到800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但是,支柱产业的涵义不仅仅是量的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为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之路明确了基调,那就是除了要对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带动作用外,汽车行业还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高新技术产业的使命。随着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大量采用,电子系统已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30%,信息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汽车工业的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附图片)
压题照片:一汽集团一号门场景及一汽汽车系列。(倪玉臣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支持安徽湖北江苏三省防洪救灾
中央财政又紧急拨付7800万元
本报北京7月14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为了支持灾区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和防疫治病等救灾工作,中央财政14日又一次紧急拨付安徽、湖北、江苏三省救灾资金7800万元,其中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7700万元,安徽省卫生防疫经费100万元。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安徽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2.299亿元,卫生防疫经费280万元。其中,淮河流域受灾省中,安徽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7400万元,卫生防疫费200万元;江苏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3000万元;河南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1100万元。
目前,洪涝灾区群众情绪稳定,各项救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会见塞黑黑山共和国总理
本报北京7月14日讯 记者李文云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黑山共和国总理久卡诺维奇一行。双方就中国和塞黑双边关系及同黑山共和国的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外交部副部长刘古昌、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塞黑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帕伊奇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罗干会见尼日尔客人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袁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1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总书记哈比·马哈马杜·萨利苏为团长的尼日尔全国发展社会运动——纳萨拉代表团。
罗干说,中国和尼日尔自1996年复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加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发展。尼日尔政府自复交以来始终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我们对此表示赞赏。中方愿与尼方共同努力,全面深入地发展中尼友好合作关系。在谈到中尼两党关系时,罗干表示,中国共产党重视同尼日尔全国发展社会运动的友好关系,愿意继续加强两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彼此借鉴治党治国经验,不断推动两党和两国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萨利苏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这不仅使中国人民,也使所有发展中国家人民感到振奋和自豪。尼日尔全国发展社会运动和尼日尔人民高度赞赏并坚决支持贵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争取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愿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做出更大努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在防病救灾中实践“三个代表”。针对该县搬迁灾民数量大、老幼体弱者多、就医条件十分困难的状况,医院专门抽调医疗骨干,组成多个防病救灾医疗队,分赴灾民安置点和抗洪救灾一线,全天候为灾民及伤病员服务。
图为7月14日,医疗队工作人员正在为霍邱县城关汽车交易市场灾民安置点的老人们看病。 本报记者 雷声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三峡第二台机组将并网发电
7月13日16时32分,三峡工程第二台投产发电的机组——5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并网试运行。至此,这台装机70万千瓦的机组通过投产前试验,即将正式并网发电。(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湖南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回升
到7月10日,湖南省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680.75万人,恢复到非典疫情发生前的3月末的人数,比非典疫情期间的5月20日增加68.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4万多人,比去年年末增加25.75万人。(吴兴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重庆开播有线数字电视
重庆有线数字电视近日开播。重庆数字电视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提供视频广播,点播,远程教育,因特网接入等服务,使电视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家庭信息平台。(范伟国)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外国小伙当选浦东十杰青年
日前,澳大利亚小伙子杰森·波汉当选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去年底,杰森·波汉以全票当选为浦东仁恒滨江园居委会委员。上任后,杰森·波汉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娱乐和公益活动,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
第1版(要闻)
专栏:
群众利益无小事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质朴无华,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当巴黎公社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执掌政权成为实践的时候,他们就提出要防止社会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正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始终坚持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充分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使人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斗争。
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为部队规定了三大纪律,其中第二条是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后来根据革命斗争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过多次调整,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始终没变。不拿一个红薯、不拿一针一线,看似事小,却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军与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展现了我军人民子弟兵的形象,成为我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真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而这一变化的历史动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就在于我们党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们清楚地记得,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初突破是从农村开始的,而这恰恰是关心群众最现实、最直接利益的表现。一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长期受压抑的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形成以顺乎民意、稳定民心、富民强国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起点和归宿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既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所坚持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这一价值观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今天,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一个长期执政并处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加大了,联系群众的渠道、方式以及领导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等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如何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真正体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解决。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确立起来。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这个辩证统一,统一到哪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不是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展先进文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论、目的论和价值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而是不是始终坚持人民高于一切、是不是努力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则是检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标准。
人们不会忘记这样的情景:当非典疫情袭来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指挥,其心切切,其意拳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关爱之情。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广东省考察时所说:“我们既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揪心,又为广大医护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患者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生动体现。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是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忠实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党。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就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具体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执政党的全部理论、纲领和行动中。人民群众怎么看我们党?党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这不在于讲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不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利益无小事”是用一句朴实的语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时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事迹为什么能感动千千万万人,就在于他“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党的好干部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当年毛泽东同志从边区一个农民发出的一句牢骚话中,反省征粮过多、群众负担太重的问题,及时抓了两件大事,一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密切了边区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广开言路,尊重民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弄清群众想什么、急什么,查民情,解民困,济民苦,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抓落实,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各方面具体利益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把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就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调整问题,尤其要重视有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不仅要谋一时之利,更要谋长远之利;不仅要谋局部之利,更要谋全局之利;不仅要关注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要牢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把经济搞上去,增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物质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利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各种政策、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保障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保障机制、扶贫增收机制、劳动就业机制等;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些同志已经不大讲世界观的问题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于是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来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滋生了。他们口头上也讲要关心群众利益,心里想的却是自己。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执政为民,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这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的。(执笔:黄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