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选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虞云耀
最近,以中央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下发《通知》为标志,全党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7月1日,听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深化了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的认识。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把这两个基本问题联系起来回答,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使我们对执政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和检验尺度的把握,有了根本标准。就党的整体来说,执政能力是指党在领导和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中的本领。最重要的执政能力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就广大党员来说,就是要强化执政党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实现党的任务。
(二)
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国家、民族以及党自身的发展和未来。
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和考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前进的征途中,我们既积累了大踏步前进的坚实基础,又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核心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强的,是得到人民群众公认的。同时也要看到,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两个务必”,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向全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更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
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尽管原因十分复杂,各个党的情况也很不相同,但究其根源,无一不是没能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和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违反执政规律,失去执政能力所致。
我们党鲜明地提出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要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而执政能力建设是重点、是关键。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落实。
第一,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又为解决执政能力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如果离开发展,那么,实现民富国强,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切符合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要大力发扬,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第三,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自身建设。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党,是一个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党。我们党在5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党的优良传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我们要在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自身改革。依靠制度和法制,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和政权机关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执政党内部的关系。
第四,必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个领导干部都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把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党执政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从制度上保证那些忠诚于党的路线和纲领、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第五,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什么方式执政,怎样处理好党的执政与国家政权活动的关系,既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反映,也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要坚持和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和手段行使执政权力。坚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总之,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六,必须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活力,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要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并和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坚强团结,是战胜任何风险和挑战的法宝。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自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基础。
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选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胡锦涛同志在7月1日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总动员令。我们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讲话精神,努力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下面,我就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问题,谈点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于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的方针,做出的新的总结、新的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政治文明的发展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乃至于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及进程。我们党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建设,三者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之中。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种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坚持党的领导,就是郑重申明:中国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在中国,如果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是人民政权垮台、社会全面倒退;就必然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是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决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决不能允许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艰苦奋斗、走向胜利和辉煌的13年。这与那些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和国家所走过的13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搞好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并能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当今世界各国的民主,在性质、内容、范围和程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别。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首先意味着保障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对于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进行坚决斗争,这也是人民民主的另一个方面的重要体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无论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在法制的范围内实行,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政治制度。
三、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要大力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具体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坚持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我们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借鉴,决不能固步自封、保守僵化。但这决不意味着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多次明确表示,决不搞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对于这一点,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那种认为只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才叫改革,否则就不是改革的看法,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曲解和误导。主张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本质在于削弱并最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坚决予以抵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政治文明综合体现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制度成果。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全体人民普遍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都属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协调与规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我们的政治体制适应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又要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使我们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新问题,驾驭新形势;进而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认真贯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飞速发展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新进步,波澜壮阔的人民群众的新实践,都在呼唤和催生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思想理论界应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严谨负责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让我们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选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赵存生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一项关系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中央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通知》精神,努力把这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果反过来又检验、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的党。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地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曲折发展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其次,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事实表明,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种协调发展中向前推进。第四,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民族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之魂,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种性质决不能改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资本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侵蚀、瓦解并极欲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更应当保持文化上的自觉,清醒而坚定地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要牢牢把握这种文化的特征。第一,这种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多数人的文化,是大众文化。第二,这种文化不是蒙昧的文化,而是科学的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文化。第三,这种文化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文化。第四,这种文化不是落伍的、封闭的、短视的文化,而是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对世界开放的,并且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文化。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紧紧抓住这种文化的上述性质和特征,并且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坚持以下几个“统一”。
一是坚持文化指导的一元性和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但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的同时必须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文化建设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没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失去正确方向和生命力。只有把文化指导的一元性和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繁荣兴旺。
二是坚持文化归属的民族性和文化联系的世界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中华民族特点,是一种先进的民族文化。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华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和前提,世界文化就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强烈的吸纳性。通过广泛联系和交流,博采众长,以丰富和提高自己,是这个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竞争发展,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善于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用清醒的头脑、世界的眼光、宽阔的胸怀,在同其他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中,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和吸取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多彩,绚丽辉煌。
三是坚持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需要继承。一个是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要继承,另一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要继承,还有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要继承。不继承这些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如果不同发展联系起来,继承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才能使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富有活力。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定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不断发展。
四是坚持文化要求的先进性和文化面向的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等各个方面。在坚持文化要求的先进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另一面,就是文化面向的广泛性。倘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座大厦是分层次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这座大厦除了具有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先进文化,还有大量的“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的健康有益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持先进性的要求,否则就要丢掉旗帜和灵魂,就要倒退、没落、变质;同时要坚持广泛性的做法,否则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失去基础。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辉煌耸立。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部署注意抓好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些重要环节,并把这些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使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得到整体推进。
在这些环节中,发展教育是基础性的一环。因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对发展教育作了一系列讲话,这些讲话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已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讲话,我们认识到,发展教育事业,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二要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发展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中的作用;四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总的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筑在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