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
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四川发展新跨越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张学忠
编者的话
7月1日至3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对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了进一步动员,作出了具体部署。会议期间,部分同志作了大会发言,畅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和认识。为了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推动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选登”专栏,陆续刊登有关文章。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最近,中央发出《通知》,印发《学习纲要》,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必将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四川省委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集中民智,开阔视野,提出以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发展新思路。实施“三个转变”,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对于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推进“三个转变”
实施“三个转变”,是四川省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深刻分析省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三个转变”作为新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要求与四川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是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创新;是紧密结合四川实际,对沿海地区先进经验的科学借鉴。“三个转变”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论是经营城市,激活民间资本,还是重视人才开发,其核心是释放我省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这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三个转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弘扬科学精神,重视先进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三个转变”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我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关键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重资源,轻资本的意识,树立资本是资源活的形态的观念;破除重财政、信贷投入,轻民间资本投入的意识,树立民间资本是重要的社会投入的观念;破除重拥有、轻转化的意识,树立资源只有通过市场运作才能成为资本,必须在转化上做文章、下功夫的观念;破除重硬环境建设,轻软环境改善的意识,树立软环境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环境的观念;破除重管理、求规范,轻创新、怕突破的意识,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观念。“五破五立”为“三个转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四川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三个转变”,做好经营城市、经营资本、盘活人才“三篇文章”,是发展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四川紧跟时代步伐,改变相对落后面貌的最佳途径。
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是改变我省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一轮增长动力的重大举措。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要创新理念,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上做文章。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经营城市资产为支点,以经营土地为核心,精心培育经营城市的市场主体,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之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实现城市发展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以清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为突破口,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彻底改变过去“批地”的做法,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努力提高级差收益,将经营土地的收入用于城市建设。力争全省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05年达到32%,2010年达到38%以上,2020年前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加快四川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四川发展,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间。不久前,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要求,专门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市场准入、税费负担、融资信贷和部门服务等方面作出新的规定,18个省级部门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我省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加快四川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四川的后劲所在。四川人才人力资源丰富,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54个,省市县三级独立科研机构24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普通高等院校59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两院院士49人。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够,人才资源浪费严重,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难。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我省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下决心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入手,改革分配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限制,引导、鼓励和促进广大科技人员进入市场,使人力资源大省逐步成为人力资本强省。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推进“三个转变”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四川发展,必须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三个转变”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三个转变”的顺利实施。
推进“三个转变”,就要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8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我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所在。推进“三个转变”,体现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统筹的战略思想,有助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经营城市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拓展新的空间;通过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与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民营经济在农村产业化进程中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奔小康的牵引点;通过开发人才资源,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为解决“三农”问题强基固本。
推进“三个转变”,就要抓好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民生之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民生之本上,推进“三个转变”,拓展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我们把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变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本作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三个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强就业培训,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就业上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逐步建立低收入者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困家庭的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三个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推进“三个转变”,就要坚持“两手抓”,夺取防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坚持“两手抓”,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三个转变”的基本条件。抓好非典防治工作,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聚精会神搞建设;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加快推进“三个转变”。5月份以来,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川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五级联动、群防群控的快速反应机制,取得全省没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各类学校没有发生非典疫情的初步胜利。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制定“三产损失二产补”、“外资损失内资补”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旅游、交通、餐饮、商贸等行业给予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做到上半年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确保今年预期目标的全面实现。
推进“三个转变”,就要加强党建工作,确保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四川发展,关键在党,核心是使党的各级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我省正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省直机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试点工作。由于省委高度重视,注重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各级党组(党委)和党支部的作用,紧紧抓住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教育,促进了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增强,工作作风的转变,领导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有力地推进了“三个转变”和四川的发展新跨越。
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
深刻领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谷安林
十六大明确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作出了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战略部署。这里,请允许我结合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如何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谈几点认识。
如何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要求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此,我们务必深化认识,要看到这个根本要求,本身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变为全党自觉行动的理论新概括。在这个根本要求中提出的对“关键”、“核心”和“本质”问题的三个“坚持”,从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角度,点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党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路线、同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之间的内在联系,点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点。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整体。
坚持与时俱进之所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这事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事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同志必须努力承担的职责。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并以此指导和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坚持党的先进性之所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这事关党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只有坚持先进性,我们党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执政地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执政为民之所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关系人心向背、政权兴亡的根本政治问题,它是检验我们党是否真正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真正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标准。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坚持执政为民,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实行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谨记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
毫无疑问,不坚持与时俱进,党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先进性,而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最终还要落实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把这三个“坚持”作为一个整体来付诸实践。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都包含着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与时俱进的精神,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历史之中。坚持与时俱进最突出的范例,就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认真分析党的现状,深刻总结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深刻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历史启示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既不落后时代也不超越阶段,这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这是与时俱进的保证;必须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是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所在。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结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和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还突出表现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历史已经表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是唯一能够承担起领导核心重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历史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党的全部工作;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样党的各级组织在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才能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党员才能真正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搞革命、搞建设,还是搞改革,从纲领到行动,无不体现出“为人民”的一片赤诚。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致力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告诫全党同志要继续艰苦奋斗,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同时又要求全党同志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党在任何条件下,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历史启示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一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搞经济建设,要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着眼点;民主政治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致力发展科学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样做了,党就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筑成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铁壁铜墙。
牢牢把握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前,全党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牢牢把握根本要求。
把握根本要求,首先要继续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高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为此,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认真研读江泽民同志的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同志著作和邓小平同志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重要文献结合起来。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我们才能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
把握根本要求,必须注重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由新的实践提供的新鲜经验。十六大系统地总结出了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起,成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法宝,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这些经验,就会使我们党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时都能沉着应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把握根本要求,就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一全党的思想,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十六大确定的行动纲领上来。坚持与时俱进,就要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坚持党的先进性,就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就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总之,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对我们党史工作部门来说,就是要按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紧密联系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全面而深刻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好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以创新的精神深化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研究,以优秀的成果更好地肩负起“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历史借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贡献。
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研讨会大会发言选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再认识的新成果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纪玉祥
党的十六大号召,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最近,中央印发《学习纲要》,发出《通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此作了新的动员和部署。随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断深入,必将进一步从根本上深化我们对“三条基本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江泽民同志自始就十分重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探索,还在90年代就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方面关系问题作过具体阐述。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深入反思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系统总结我们党80年来的历史经验以及苏联东欧等国家执政党的教训,经过“长时期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再认识的新成果。
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般地讲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把钥匙。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一场由传统工业生产力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根本的就是代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动力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其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指要适应生产力的智能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等发展趋势,而且指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的具体社会组织形式即经济体制;不仅要努力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先进性,而且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经济结构的优化。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占有首要地位,是前提和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纲领路线密切相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联系,把党的性质宗旨同党的任务相统一,是江泽民同志对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问题”深入思考的综合,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时代特征的敏锐把握。
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它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在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后,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任务,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具体化了。他还指出,我们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要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为此,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将十五大党章“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修改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强调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理想和运动。
第一次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深悟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一以贯之的要义,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升为我们党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和“战略决策”。他还指出,新世纪头20年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分析我们的条件,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多出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江泽民同志还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邓小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旧体制的弊端,指出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提出要维护全党工作大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为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强调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国际经验表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目标。这种“三分法”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分法”,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先进文化在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意义。而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体,以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为重要来源,以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为重要特征。
赋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新的内涵。“人民”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今天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外,作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各种“新的社会阶层”,同样属于“中国最广大人民”范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代表已经出现和继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要协调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重视研究资本主义问题的传统,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深入分析和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虽然没有变,但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大胆学习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规律再认识的成果。它揭明,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正确分析和对待“新的社会阶层”,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等等。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再认识上实现了新的巨大飞跃。但是,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远远没有完结。即使已经得到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仍然有个像列宁所说的“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我们只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就一定能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