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司令退休之后
——记回乡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李守发
本报记者 马利 胡果
青山满目。夕阳脉脉。
这是一个老兵的第二战场,一名退休干部的常青本色,一位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
李守发,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1998年退休后,回到家乡辽宁开原,1800个日日夜夜,引领父老乡亲从穷山沟里闯出一条致富路!
李守发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想当好农民的儿子。这是一个没有任期,永不退休的岗位,要用生命去践诺……
退休,还乡,拓荒。一种凝重的责任:他要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出一分力
一开春,残雪还未融净,55岁的李守发扛着铺盖卷,上了山。
乱石滩里推出块平地,四根木棍一支,就是个马架子窝棚。四周密密撒上一圈旱烟丝,蛇虫鼠类就不敢出没。一把斧、一柄锄、一根棍,白天做开荒的工具,夜里当防身的武器。
窝棚半年,83岁的老母亲让人把他叫去。
“儿啊,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到这山沟里受活罪,你到底要干啥?”
“绿化祖国,建设家乡,造福子孙,实现小康。”
“出去这么多年,你说话娘听不懂了。你能不能说简单点?”
“俩字,栽树。”
“哦。”母亲听明白了,“图个啥?”
“山清,水秀,人活,家富。”
“你再说简单点。”“钱!就是让老百姓有钱。”“你有多少钱?”娘担心了。“娘,我兜里没钱,但我能想法儿让乡亲们兜里有钱!
母亲盯着他的眼睛,半晌吐出一句:“我儿没白出息一回!知道回家啊。”
是的,回家,回家。
1998年,李守发从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任上退休了。
20岁参军入伍,从辽东海防到塞北边防,从战士到司令员,36年啦,一身军装已成第二皮肤,要脱下它,不容易。
可这就是人生规律。李守发拉过老伴的手:“上半辈子操持家,你服侍我,下半辈子,我还你!”
两位远客的到来,扰乱了刚找回的平静。“司令员,我们代表乡亲来,请您回去!”
老家的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一脸恳切。“我一没钱,二不懂经济,回去能干啥?”一次,两次,老家人急了,打来电话,话说得直率:“您是村里出去的大官。可不管你官有多大,家乡父老一样叫得出你的小名……这么多年,你为家乡做过些什么?”
你为家乡做过什么?
一句话,让李守发彻夜难眠。
7岁爹去世,10岁娘改嫁。他,小李发子,领着8岁的妹妹、7岁的弟弟,还有80多岁的祖父。稚嫩的肩膀哪里撑得起一个家?家乡的野果山泉解他饥渴,东家一碗苞米饭、西家一件布衣裳拉扯他长大,每月9元的一等助学金抚他读完初中。参军了,骑大马,戴红花,乡亲们送了一程程。
血乳之源,根脉所系,大地母亲!走得再久再远,这脐带,又怎能剪断?
1998年冬,李守发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辽宁省开原市马家寨乡杏花村。
山沟里转,炕头上唠,一笔笔穷账,灼烧着他的心:全村67户近300口人,靠田吃饭,靠天种田,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比贫穷更让人揪心的,是观念的陈旧与闭塞——
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几十年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几个女孩跑到山外打工,又被唾沫星子追了回来。
科学种养,高效农业……改革开放20多年,山外生机勃勃的现实,在这里如同天方夜谭。
20公里外的靠山镇花卉栽培红红火火,这里却埋头种着苞米无动于衷……
杏花,多美的名!如今一提起,扎得人心疼。
是家乡人笨?是家乡人懒?不!家乡缺科学文化,缺现代观念,缺外界信息,但归根结底,缺一个引路人。一个做给大伙看、领着大伙干,既让群众心服口服、自己又能无私无畏的拓荒者。
李守发怦然心动。
拓荒,一种凝重的责任!他要实实在在为家乡父老出上一分力!这是缘分,更是使命。
一页页啃,一点点琢磨,要向科学讨答案。军用挎包里,揣着杏花村的一捧土
一身迷彩服,老兵出征了。
握惯枪的手拿起锄把,为一句誓言——乡亲不富不下山!
先打井,有水才能活人。
跟着开荒。玉米、地瓜、蔬菜,趁着农时赶紧种下,一年的口粮才有保证。
报批宅基地,买砖买瓦进木材,雨季前,三间砖房盖了起来。
起早贪黑,羊肠小道扩成5米宽土路。
跑乡里,跑市里,掏出积蓄,深山沟里扯上了电线,架起了电话……
创业维艰,打击来的却快。
春天,满怀希望育下4000株樟子松。小苗刚出土,赶上天大旱,眼瞅着一天天打蔫,心一急,喷壶灌上井水兜头就浇,结果淹死一半!
把剩下的树苗小心翼翼移栽到山坡上,没几天也枯死了。
有人劝:“司令员,到此为止吧,你对家乡的一片情大伙儿都看到了!”
有人说:“当官的啥都不缺,回来就是玩玩。他玩得起,俺们可玩不起……”
摸着伏地的苗苗,听着一句句议论,他的心阵阵发疼。不是心疼钱,是怕自己头一仗就败下阵来,乡亲们从此丧失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他想到放弃。趁一切还没到不可收拾,趁失败还承受得起。
然而,又怎能放弃?
打打牌,钓钓鱼,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不是不会,也不是不愿。在部队管后勤,刚退休就有企业想聘他为顾问。习字28年,现任长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想挣钱,想休闲,都用不着跑到这山沟沟里来。舍弃现成的清福,舍弃和家人的团聚,半百之年,回乡开荒种树,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实实在在是因为心中那份焦灼。
栽树,是为了引路。司令上山,一村老老少少,所有的眼睛都在悄悄注视着呢。如果连他也向荒山低了头,乡亲们心中那簇好不容易刚刚点燃的火苗,不知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够复苏!
依然是那身迷彩服,李守发出门了,他要去向“科学”讨答案。军用挎包里,揣着杏花村的一捧土。
中国农科院绥中果树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辽宁省林业厅,铁岭市林业局,开原市3个林管局、6家林场,一家家咨询,一次次求教。杏花村离县城28公里,离沈阳90公里,离长春190公里。惦着家里的小苗苗,每次外出都力争当天赶回,迎着晨风走,踩着夜露归,一块干馍挺一天。绥中果树研究所在葫芦岛市,去一趟得一昼夜,碰上火车没座,就站它24个小时。
栽培,嫁接,剪枝,防病防害,施水施肥,只要是与苗木技术有关的书籍资料,他都当宝贝。深山静夜,一页页啃,一点点琢磨,两年下来,笔记作了十几万字。骆驼红杏子,山西大红枣,绥化核桃,丹东板栗……一个个适合杏花村光、热、水、土的优良品种引进来,扎下根。
这一沟树啊苗啊,就是他的兵,他的命。
当年大兴安岭火灾,他率部抢险,领着干部扑火头,叫战士站在火场外。危急时刻,没人下令,全体战士一拥而上,拔草根,刨砂石,硬是用双手掘开一条防火道……
带兵要爱兵。栽树如同带兵,一锄锄挖,一点点抠,一个个树坑里,铺的土盖的草浇的水,都润着爱。
为抗旱,他琢磨出泥浆抗旱法。别人春天栽树,他偏选在秋天。春天芽抽得快,但风沙大,雨水少。秋季风小,树干不摇晃,根就扎得实;雨水多,水分就充沛;加之一冬考验,来年返青快,成活率就高。
“司令总干反盆子(不同传统、常规)的事哩!”李守发说,不是异想天开,得信科学。只要符合一定的光热条件,一年四季,都能栽树。
“司令跟老天有缘,你的树就是比俺们的好。”
“哪块云彩都下雨。种树跟待人一个样,用了心,它就给你长!”
五度寒暑,260亩荒山秃岭在这捧心血的浇灌下郁郁葱葱。
五度寒暑,李守发脸黑了,人瘦了,双手老茧疤重疤。不穿那身旧军装,活脱脱一个久居山乡熟知农事的老把式。
不,他没变!
还是爱兵如子、敢打必胜的司令员,还是那个老兵,还是那腔热血!
盯着看,跟着干。“司令往地上插根棍,俺们就敢跟着插十根棍、百根棍!”
要致富,看准路明特色,别糊涂膜种田,圈养畜棚种菜,栽瓜薯种花生,种杂豆多打工,学技术包荒山,多植树变结构,上花木跟市场,销不愁求品质,创高收年两收,增苗木年三收,加小秋勤生金,穷有头奔小康,朝前走这是李守发编写的致富“三字经”。平实,通俗,号准了这方土地的脉搏。家乡穷,根在观念。观念依旧,只能一切依旧。
市、乡、村,干部会、党代会、人代会。只要请他讲话,首先就讲致富,每次都听得干部群众“呱呱”直鼓掌。开着会,底下就有人喊:“司令,说慢点儿,我们记下来!”散了会,都争着来邀请:“上我们那儿再讲讲,还没听够哩!”
他把创收的钱拿出来,在村里组织科技培训班,教科学种植技术,讲科学致富道理,算科技兴农大账。外村的农民也赶着马车来听他讲课。深入浅出的分析,让乡亲们听得入了迷,开了窍,动了心。
农民最讲实际。转变观念,光靠开大会、读文件,行不通。
推广地膜种植技术,他特意开出两畦地,垄挨垄,都种地瓜,一半覆盖地膜,一半裸露在外。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南下山东,他引进36只小尾寒羊,乡亲们头一回知道了什么叫“圈养”。眼见为实,很快全村2/3的人家搞起了科学养殖。
引进苗木花卉种植技术,他在一块十几亩大的苗圃里创出利润8000元。如今,6000多亩花木让马家寨乡四季芳菲。
夏天,他带杏花村人上铁岭、开原搞调查,开眼界。冬天,他领大伙扛着榛子、山蘑,去沈阳、长春闯市场,找销路……
看得见的事实,摸得着的实惠,教育着乡亲,感召着乡亲。
5年前一提栽树,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将信将疑。70多岁的二叔干脆说:“俺种了一辈子地,铁杆庄稼是苞米!整那些个烧火的玩意儿,将来卖给你?”一年后,13户学着种了。第三年,30多户跟上来了。如今呢,承包荒山抢破头。全乡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造林大户有57户,700多万株植被染绿了2.4万亩童山。
5年前栽树想请乡亲们打工,没人应答,“司令您这不成剥削了吗?”无奈之下杀了口猪,一家送上两斤肉才解决了问题——“帮帮忙还成!”如今,仅村里3个绿化大户,每年支出的劳务费就达10多万元。
5年前申请来20部电话,挨家挨户动员。如今,67户拥有电话70部。尽管有的人家不用时还锁在抽屉里,共同的感受却是“真方便不少!”
悄然生长着的,还有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盯着看,跟着干,俺们就信这样的共产党员!跟着司令员,致富奔小康。司令他往地上插一根棍,俺们就敢跟着插十根棍、百根棍!”
李守发却累倒了。
妻子心疼他:退下来了,就踏踏实实休息吧。那些大事,有在职在位的干部、党员操着心呢。
妻子的话,让他深思。
职务退下来了,责任没退嘛。不当司令员,人民的儿子还得当。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为人民服务,替人民谋利益,这是个没有时间、年龄、任期的岗位。一息尚存,怎能退却?
李守发下决心,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生命之约,要用全部心血去践诺。
温暖一方,带动一方,改变一方。你把群众捧在手上,群众自会将你揣在心中
小小杏花村,一桥一井一路,算得风景。
原本无桥。水大成河,水浅为沟。涨水时,春种秋收,驮柴卖粮,上山下地,上学放学,得绕出去一两里路。不绕也行。被水卷走的,扭伤腰腿的,年年都有几个。
小小一座桥,天大一道坎!
李守发掏出6000元钱,买来水泥、石材,请上青壮乡亲,几天劳作,桥建成了。杏花村人从此可以日日享受安全和便捷。
辽北多旱,山区尤甚。司令回乡,栽树养畜,自打的一口压水井,渐渐跟不上形势。沈阳军区闻听此事,派来工程兵,要把井打在家门口,被李守发一把拦住。
“部队花这么些钱,费这么大劲,光喂我这几头牲口,不值。还是打在山下,让大家伙围着井水,搞点苗木栽培!”
深水机井打好了,司令员没用上。自个儿掏了一眼蓄水井,水量少了,水质差了,心,踏实了。
79岁的徐世兴,摸着李守发的头顶看着他长大。提起李守发,老汉的三儿徐宝金话头就止不住。
“俺一家四口,我赶车,媳妇种地,一年人均也就挣个1000来元。后来跟着俺叔学栽树。你缺苗他给你掏,7毛一棵卖你4毛。你不会他给你教,手把手直到你闹明白。苗长大了,他扯上车票陪你去找销路,想着法儿让咱老百姓多得实惠。
“栽树上了道,俺叔又说了,人啊,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交通越来越发达,骡马大车用处不大了。你养牛。牛犊落地就是1000,若是乳牛就2000,一头牛犊子顶上你10亩地粮……”
三儿媳代百勇抢过话头,一脸喜色:“听俺叔的,开春买了两头牛。这不,大牛揣了满犊,一下下俩!二牛再过20来天也该下犊了,赶上以前种30亩地苞米!”
两口子扳着手指头,算了笔细账——
今年,一家人种了20亩粮,包了30亩山,栽了1500棵树,种了4亩花生,养了5头牛、两匹马,至少收入1万元。人均能有个3500元左右,顶上5年前的三四倍。
“明年有啥打算?”
“扩大规模接着干呗!俺叔正盘算着把咱杏花变成生态旅游村。前几天,市林业局局长还到杏花,跟村民代表一起开会合计呢。过几年再来,杏花到处是森林,俺们都搞旅游了……”
“小李发子好啊。”一直在旁边静静听着的徐世兴老汉慢慢悠悠开了腔。
“怎么个好法?”
“暖了一条沟。”……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温暖一方,带动一方,改变一方。
连年干旱的杏花村,人均年收入由1998年不到1500元增加到3000多元。
山乡的晨风夜露,记住了他孜孜跋涉的身影。
谁家做了好吃的,先给他送一碗。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他不到,宴不开。去开原市买水泥架桥,卖主打量着他那身旧军服:“司令员,听说了你的事,俺们太服了!今天就收个成本价。”
看他上山下山,来来往往,走在飞扬的黄土中,乡里决定给他修条路。全乡10个村,一下子来了百十台车、一两千人!那场面,让这个带了几十年兵的硬汉子湿了眼眶。
你把群众捧在手上,群众自会将你揣在心中。
只要根扎得深,生命就会长得旺。奇迹在创业中孕育,他改变的,不仅仅是一条沟……
七月流火,去看“司令沟”。
两行白杨耸立路旁,似身披绿甲的仪仗。
蓬着紫花的丁香,挂着红果的樱桃,翠发迎风的柳,铁臂朝天的松。山楂、京桃、银杏、刺槐……层层叠叠,热热闹闹。
“这是我的百万雄兵!”司令手一挥,一条沟成了战场。
乡亲们把这寂寂无名的山沟沟唤作“司令沟”。观摩的,取经的,三天两头。
也有的啥也不为。几十里地赶着马车来,只想亲眼看看这山,这树,这人……
生命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被死神吻过额头的李守发,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果没有经历过生命中最后100天的倒计时,不知道会不会有而今的选择。
1996年沈阳军区干部集训,普查身体,李守发查出了肝癌,生命仅剩100天。
生也有涯。不管早晚,总有画句号的一刻。生命的长度有限,宽度却能无穷。尽力开拓这宽度,也就等于延展了长度。有个最简单的公式:让你的所思所为,和更多的人、更大的事、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
李守发在绝境中时有顿悟。
最终确诊,不是癌。老天开了个玩笑,却令人生从此不同。
二次创业,他不能扔下妻子。
当初,他是村会计,妻是妇女队长,他介绍她入团,她送他参军。1994年,妻子不幸患了胃癌,晚期,胃切除3/4……
带着病妻上山开荒,难。奇迹,却在困境中孕育。
走进暌违已久的大自然,就像赤子扑入母怀,恢复了元气,找到了生机。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适当的劳作,开朗的心境,催生了奇迹:
妻子快掉光的头发长出来了,脸色泛出红润,体重从45公斤增到53公斤!第一年,每3个月下山复查一次。第二年,半年复查一次。第三年,一年一次。5年过去,医生笑着说,不用再来,没问题了……
奇迹还在延伸——
杨树不上山,是个常识。
面对满山荒芜,思忖着该种什么树,李守发灵光一闪,认准了它。
赤松、黑松、白松,品质虽好,却要生长四五十年,杏花村等不起。杨树呢,生长快,见效快,只要有黄土地,土层在40厘米以上,便可成活。
听说司令员要让杨树上山,异想天开。“山上怎能栽杨树,活不了。不信试试!”“山上杨树能活,我头朝下走路!”
李守发笑一笑,还栽杨树。
选择白毛杨,根系发达:主根能扎10多米,毛细根更了不得,树冠有多大就能伸多宽。又耐寒,又抗旱,渴不着,冻不死,有点光热就拼命生长……
他成功了。司令员的杨树上了山,中科院沈阳分院林业研究所的专家专程赶来,细细看后,连连叹道:奇迹!奇迹!
在李守发看来,这和做人的道理一个样。只要根扎得深,生命就会长得旺。
封山育林5年,“司令沟”成了花果山。好林招俊鸟,绝迹的鸟兽都回来了。一对画眉,看中屋檐下那块宝地,垒窝、下蛋、孵卵、喂雏、领飞,惹得老两口天天惦记、观察,时时有新发现、新惊喜。
一天劳作后,推开窗面对青山,李守发在自己的“蘭彦斋”里研墨运笔。
不写“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爱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附图片)
1、回乡“司令”李守发
2、李守发和妻子代治香为杏花剪枝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为民之本
编者的话
一个领导干部,不可能毕生工作和生活在领导岗位,但他可以也应该永远生活、服务在人民当中。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守发,有着几乎和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也是乡亲们用“百家饭”喂养大的苦孩子。参军入伍、当了司令,和乡亲的情缘,依然血一样浓。退休后,他毅然决然告别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他的“蘑菇屯”,回到养育他的乡亲之中。
李守发“告老还乡”,不是为了逃避现代都市生活的繁杂,也不是为了享受山乡的宁静,颐养天年。他放下司令架子,同乡亲一起挥锄抡镐,治山治水,当一个新农民。
说是当农民,但又不是普通农民。他给家乡父老乡亲带去的是脱贫致富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是带头苦干的新榜样;是多年来党所教育的好品格。
回乡5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乡亲生活变富了;李守发精神更充实,身体更结实,焕发了青春活力。
农村,像一位质朴的母亲,含辛茹苦,养育着数以亿计的儿女,又把他们一批批送出乡村,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导和各个领域的精英。牢记着自己的母亲,牢记着母亲的养育之恩,应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品质所在。
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真真切切地懂得人民永远是我们的国之本,党之本,做人之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牢牢记住这个根本。
忘本,就意味着背叛。有些干部,一进城就忘了苦地方,一当官就看不起穷乡亲。贪图享受,追逐私利,眼里、耳里、心里,装的不是人民疾苦,忘记了根本,就是忘记了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忘记了做人的起码准则。
李守发司令退休了,热情不减。他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栽在穷苦的家乡,改造那里的荒山秃岭,为乡亲遮风挡雨,让荒地开花结果。
李守发身上燃烧的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反哺乡亲、报孝母亲的赤子情。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当前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读读李守发的事迹,会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能给我们一个深刻而生动的提醒——永莫忘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