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国家防总通报淮河汛情
干流润河集以上水位缓慢下降 润河集以下河段水位仍在上涨
本报北京7月6日讯 记者江夏报道:国家防总今天通报淮河汛情,今天怀洪新河分洪流量1300立方米/秒,共分洪1.75亿立方米;洪泽湖总入湖流量13900立方米/秒,总出湖流量8900立方米/秒,水位仍在缓涨,超过汛限水位1.07米,超过警戒水位0.07米。
从昨天8时到今天8时,淮河流域降雨相对较弱,只有东南部降雨达10—25毫米。目前淮河水情总的形势是干流润河集以上水位缓慢下降,其中河南淮滨以上已经降到警戒水位以下,安徽润河集以下河段超过保证水位或将要超过1991年洪水位,水位仍在上涨,淮河干流洪峰逐步逼近正阳关。与昨天相比,今天14时润河集至洪泽湖蒋坝上涨0.04—0.29米。
据悉,除淮河流域外,目前全国其他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平稳。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连日来,安徽400公里淮河上游来水迅猛。滁州突降特大暴雨后,许多地方受淹,一些来不及转移的群众上了房顶。图为灾区党员干部正紧急转移受困群众,帮助群众抢运财物。 本报记者 刘杰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唐垛湖行蓄洪区实现安全行洪
本报阜阳7月6日电 记者何聪报道:“我命令唐垛湖行洪区现在开始行洪!”今天15时20分,随着安徽省副省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赵树丛一声令下,实行定向爆破的淮河正阳关对面的唐垛湖下口行洪处两声巨响。记者在淮河防汛船上看到,一股浓烟冲天而起,洪水从缺口处咆哮着向行洪区冲去。
唐垛湖行蓄洪区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境内,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已经行洪13次。这是第十四次行洪,也是1991年以来首次炸坝行洪。唐垛湖行蓄洪区总行蓄洪量在6亿立方米,涉及赛涧乡、王岗镇等4个乡镇,湖区86.9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有3.714万人,行洪堤长24.44公里。
近日,由于淮河流域的强降雨,安徽防汛进入紧急关头。今天上午8时,正阳关水位26.53米,已经超过行洪水位1.53米,为了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减轻上下游的压力,让正阳关的水势平缓下来,让洪峰平稳度过,安徽防汛抗旱指挥部启用唐垛湖行洪。赵树丛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下达命令,看到4万亩土地将被淹没,很多农民为了大局作出牺牲,心情很沉重。但为了确保淮北大堤的安全,确保1000多万亩土地、6700多万人口安全,确保淮河下游淮南及江苏省沿淮城市的安全,确保京沪大动脉等国家重要设施的安全,必须舍小局保大局、牺牲局部保整体。
颍上县县委书记李新才介绍说,从7月1日起,就开始转移行洪区群众,通过5天的转移,动产基本转移,行洪区内居住在不安全状态的19588人已经全部安全转移。为了确保群众有吃、有喝、有医、有序,政府已经为蓄洪区紧急下拨16万元救灾款、20吨面粉、1050箱方便面和1200箱矿泉水。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特写
含泪帮助炸大坝
本报记者 何聪
7月6日12时许,记者来到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唐垛湖行洪下口处的大堤上,只见300多名身穿防汛背心的解放军工程兵、民兵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一群年轻人满脸汗水地扛着炸药奔跑着。赛涧回族乡党委书记徐东辉介绍说,他们是来自当地行洪区的60名民兵,已经连续在大堤上抢险保堤一个多星期了,正含泪帮着搬运炸药。“这可是自己搬炸药行洪淹没自家的庄稼和房屋啊!可惜现在他们忙,搬完后又得立即撤离,否则你真应该采访一下他们。”
赛涧回族乡溜子口村的李佩桥老汉声音哽咽地告诉记者:他家6口人,7亩多地,真是舍不得啊,水退了还是要补种秋粮,目前有政府送来的粮食,眼前困难不大,大水无情政府有情啊!
13时20分,高音喇叭里通知所有无关人员等一律离开现场。在凝重的气氛中,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待,15时20分,两声巨响,唐垛湖下口行洪处炸坝行洪,滚滚洪水从炸开的300米宽的口子里冲向农田。眨眼间,庄稼已经淹没了,堤内堤外已是一片汪洋。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新闻背景
安徽400多支医疗小分队开赴沿淮灾区
本报合肥7月6日电 记者刘杰从今天下午召开的安徽省防汛工作紧急会议上了解到,省卫生防疫部门已先后派出400多支医疗小分队,开赴沿淮行蓄洪区和其他灾区,紧急发放了50多万元药品和各种消毒片剂,确保受灾群众能及时看上病,吃上药,喝上卫生干净水,确保大灾之年无大疫。
7月3日,淮河蒙洼蓄洪区启用后,蓄洪区内有15万多群众被迫聚集在120多个庄台上。到今天为止,全省沿淮及其他地方转移灾民已达38万多人,其中沿淮就达20万人左右。省委、省政府要求医疗防疫部门紧急行动,全力做好灾区群众防病治病,确保无一人因水灾疫病死亡。
安徽省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启动救灾防病预案,省卫生厅划片包干,成立了8个工作组,组织了4个专家小组,分赴沿淮各地指导灾区疫病防治工作。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新闻背景
北方地区迎来多雨天气
本报北京7月6日讯 记者刘毅报道:今天,北方大部地区出现降雨天气,使得炎炎夏日顿时清爽了许多。来自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的消息称,未来几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将继续迎来一轮降雨天气过程。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两三天,北方大部地区将多阵雨或雷阵雨天气。7日至8日,华北大部、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华北南部、东北平原、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有暴雨并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8日至9日,华北南部、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局部地区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新闻背景
淮河何以难治理
新华社记者 董峻 李柯勇
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之多。原因可以简要概括成五点:
一是支流多。淮河南岸支流众多,均发源于山区和丘陵区。每降暴雨,众多支流很快将广大地区内的地表水汇入淮河主干道,造成巨大压力。
二是落差大。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三是“卡脖子”。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迅猛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
四是两头翘。上游坡大流急,而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洪泽湖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形成“地上湖”。再加上从洪泽湖中渡以下全长150公里的下游,落差只有6米,致使洪水越到下游越缓慢。
五是暴雨频。淮河流域的暴雨多发生在6到8月,其中6、7月份主要受梅雨锋影响,8月份主要受台风影响。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二00二年十二月六日,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广西北海银滩响起了拆除原有建筑物的隆隆炮声。经过半年多的整治建设,重建银滩初显魅力,产生了聚变效应。请看——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北海:重建银滩潮声急
除旧布新重洗牌发挥区位、资源双重优势
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提起广西北海,人们首先会想到银滩。这有“天下第一滩”美誉并晋身国家4A级景区的魅力海岸,实在太迷人了:面积超过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年均22.6摄氏度的理想水温,每年长达9个月以上的宜泳时段,泳区内高出内陆城市50倍至100倍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
银滩所依的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区位和资源优势:既“承东启西”又前临“东盟”,既属于东部14个沿海城市,又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及民族自治政策。然而,受房地产泡沫的影响,银滩多年来失去光彩,北海经济也在低谷中徘徊不前。
新世纪新的机遇,海洋时代和旅游时代的到来,辐射和服务西部的使命,都在呼唤着北海人寻找突破的新契机。
从何突破?去年6月,中共广西区委书记曹伯纯到北海调研时明确指出:北海为什么出名,这是银滩给北海争的光;要通过银滩改建,带动整个北海的发展,进而“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北海”。
除旧布新。2002年12月6日,银滩列入整治拆除的33栋建筑物中的首批3栋轰然倒下。一个多月后,最后3栋建筑也在炮声中消失。这不同寻常的炮声,昭示着北海翻开了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银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这次引来的不是批评,而是由衷的赞美。
四两拨得千斤动
沉寂多年的北海起潮了
对于以滨海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北海来说,银滩的变化必定是北海变化的先导。
在规划设计上,北海人第一次不惜重金“购买”并导入国际的顶尖智慧。市政府去年在全国性大报和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公开招标银滩改造方案,国内外40多家颇具实力的设计机构应标。经专家反复考评筛选,以胜出的美国莫里斯建筑设计公司“珠链式”设计理念为主,吸纳日、俄、澳、中等4家公司的设计精华,在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等各界意见后,报经市人大批准实施方案。这个高起点的设计方案,本身就是以发展为目的面向世界、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产物。
今日的银滩,除了留下一个名为“潮”的大型音乐喷泉艺术造型外,10年前仓促建造而显得零乱、粗糙的所有建筑物已全部拆除;影响潮汛和海滩生态的护堤后移几十米,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世界级”规划设计建造的银滩新设施,包括滨海休憩区、生态度假区、沙滩艺术区以及沙滩运动区等多种功能区。同时大量移栽风景树木,开辟和恢复绿化带。改造后的银滩蓝色的海洋辉映白色沙滩,清凉的海风轻抚旖旎的棕榈树,一个全新的银滩免费对中外游客展露姿容。
首期改造的银滩中区,面积7.8平方公里,虽然还不到银滩全部规划设计面积的1/4,但产生的魅力和引力效应前所未有:投资18亿元的恒基伟业北海科技园启动;国发海洋科技园、北生绿色产业科技园着手实施;与澳洲合作的农业科技园立项;在银滩东区和西区,一家上市公司决定投资20亿元进行旅游设施连片开发;一批大型现代工业项目接踵开工;首期投资7亿元、中远期投资达100亿元、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北海教育园区建设也在规划中,北京4所大学将落户北海……
北海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也因此而美丽。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和财政增长都超出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倍增;多年闲置靠近银滩的海泰近400栋别墅,因银滩改造而热销,价格飙升;全市长期处于低迷的房地产交易,也已被唤醒。
四两拨得千斤动,沉寂多年的北海起潮了!
利为民所谋
执政为民赢得理解支持
重建银滩,还带来一种宝贵的效应:干部奋发向上,群众理解支持。
北海上上下下群策群力:相关部门几番北上东进,赴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真诚取经;市领导多次座谈调研,广泛听取和征集投资者和市民的意见;为便于更多专家献策献智,专门为中国社科院和中科院设立“专家园”;为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加盟北海,市里特地新建“博士楼”,先后落户北海创业的博士已有上百名……
去年底,北海市决定拆除银滩上33栋建筑时,考虑到这些建筑分别属于国有、股份、民营公司并分布在许多省市,工作难度很大,专门成立了33个工作小组,每栋楼各由政府下属一个单位负责联系直至最终签约。责任在肩的各部门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工作,提前半个月全部实现签约。在进行炸楼和拆除银滩内违章建筑时,未发生一起闹事或阻挠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顺利,也出现在与银滩工程相呼应的北海大道改建中。一周内拆除路两旁20万平方米近5000间建筑,没有任何波折,相关市民和业主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谈到这些,市委书记温卡华和市长刘君既感慨又感动:只要执政为民,就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改善投资软环境,北海市委、市政府动硬较真。去年底,北海通过问卷询查、组织核实等多种方式,排查出7名在工作中对投资者服务态度恶劣、有损城市投资环境与形象的干部。为警示和教育干部,市委决定办学习班,并责成对7名责任人负有直接间接领导责任的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一起参加学习班,其中包括一名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市长、两位市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分别为28名学员讲课。讲者语重心长,听者深受触动。7名责任人还分别到相关投资办证单位挂职跟班3个月,体验办证者的艰辛。媒体对此作了充分报道,全市干部受到很大震动。
银滩重建给北海带来的变化,如同小荷才露尖尖角。北海人的奋斗目标是把北海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海滨旅游城市,把北海建设成国内外商家最愿意投资的城市。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房地产开发
一拆一建看务实
倪光辉
作为民族自治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北海有过光荣的历史:挟银滩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游人,从一个渔村式小城一度成为旅游投资热点,被誉为“西南明珠”。北海也有过惨痛的教训:操之过急的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银滩的生态和景观,更牵制了北海10年的经济发展步伐。痛定思痛,一拆一建成为北海人的务实之举。
欲速则不达。本着务实的精神,北海重建银滩吸取了当年房地产开发泡沫的教训,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反复调研论证,充分征求专家、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决策。重建银滩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10年前项目仓促上马的盲目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效应更是大相径庭。如今,在崇尚务实工作作风的北海,楼市回暖,投资热潮再度兴起。
务实需要勇气。银滩上遗留的半拉子工程,沉淀了200多亿元资金,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再度投资无异于抱薪救火,继续贷款分明是饮鸩止渴。与其盘活无望,莫如断臂求生。对北海人来说,拆掉的不仅仅是不伦不类、杂乱无章的粗糙建筑,还包括束缚思想、遮挡视野的藩篱;建起的不仅仅是经过科学规划、符合生态要求的精美功能区,还包括审时度势、放眼长远的信心和勇气。
执政为民是北海务实之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拆到建,从硬件建设到软环境改善,一切从“为民”出发,理所当然地受到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北海大规模退“园”还“滩”进展顺利得出人意料。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百姓身边事
倾倒建筑垃圾刷卡 清运装修垃圾签约
太原启动环卫管理长效机制
本报太原7月6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近日,山西省太原市环卫局正式启动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对各类垃圾清运、倾倒等问题作出严格的细化规定。
太原市在垃圾清运队伍中首推资质制度,即给符合条件的清运队伍核发资质证书。各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将建筑垃圾交给有资质的队伍清运。清运队伍倾倒建筑垃圾将按照指定路线倒在指定地点,倾倒后需在指定点上刷卡。如未刷卡,有关部门将追究垃圾的去向,使乱倒垃圾者无藏身之处。
太原市还规定,堆放建筑垃圾不得超过两个月。如在指定地点存放,日后再利用时,需交纳一定费用。为解决房屋装修垃圾在楼道、小区乱倒乱放问题,新的管理制度规定,任何一户居民装修时,都将有专业的垃圾管理人员上门与其签订收垃圾合同。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访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
本报记者 王政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不仅施工任务重,而且要攻克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难题”。能否搞好今年的建设工作,事关整个青藏铁路建设的大局。
7月2日至6日,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永福率队赴全线工地现场办公。刘志军一行慰问了全体建设者,传达了中央领导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一系列指示精神,检查了工程建设情况,调研和论证了解决“三大难题”的办法和措施,听取了青藏两省区领导的意见和要求。就其中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刘志军。
记者: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两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
刘志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建设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方针,大力弘扬新时期火车头精神和开路先锋精神,在五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001年一举夺得首战胜利,实现良好开局。2002年挺进多年冻土区,再创优异成绩。今年挺进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二是冻土攻关取得成果。组织多方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在多年冻土工程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对于把握不大的路基工程改为“以桥代路”,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三是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全员全过程重视环保的良好氛围,受到青藏两省区的好评,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卫生保障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防疫、防病机制和三级医疗机构,有效保护了建设者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发生高原病死亡病例。五是预防非典取得胜利。各参建单位迅速建立了覆盖全线的防控体系,采取了严格的人员流动控制措施,确保了青藏铁路建设不受非典感染。
记者:青藏铁路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应站在怎样的高度来对待青藏铁路建设?
刘志军:我们要站在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对待青藏铁路建设。当前,全党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胡锦涛总书记7月1日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对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作了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青藏铁路,为国土开发、边疆建设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提供可靠的铁路运输保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要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对待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把青藏铁路建成一条沟通东西部、连接全国的铁路运输通道,对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快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要站在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高度对待青藏铁路建设。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把旅客列车在全线运行时间压缩到最短;全线行车设备实现免维修;沿线基本实现无人管理。
要站在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对待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建设在西部铁路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搞好这条铁路建设,对于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按照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今年要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刘志军:一要坚决攻克“三大难题”。要搞好科研工作,攻克冻土施工难关;切实做好环保工作,把环保措施严格落实到勘测设计和工程建设全过程,将环保工作纳入优质样板工程评定范围,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努力做好生活卫生保障工作,建立卫生保障信息网络,构建应对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处置机制,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参建人员每天吃上肉、蛋、新鲜蔬菜和水果。
二要突出抓好施工质量。各参建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形象”的意识,认真落实工程质量逐级负责制,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工点都要责任到人。同时确保安全生产,千方百计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施工一线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到更高水平。要继续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和学先进、做模范活动,弘扬况成明等一批先进群体的精神和作风;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学习郑培民活动;在广大党员中开展“雪域高原党旗红”、“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在团员青年中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等。
四要加强路地共建,营造良好氛围。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融洽路地关系、造福当地百姓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民工,为他们提高经济收益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选送藏族学生到大专院校培训深造,为青藏铁路运营培养当地管理人才。要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搞好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要多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融洽路地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青藏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夺取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