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7月4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7-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凯瑟琳·赫本走了 '...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凯瑟琳·赫本走了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爱成
  带着影迷的赞誉和叹息,曾4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影坛第一夫人”凯瑟琳·赫本6月29日在其家乡康涅狄格州的寓所,安然走完了她96年的人生旅程。
  噩耗传来,美国朝野为之震动。布什总统闻讯表示哀悼。白宫发表声明,称赫本是“国家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纽约百老汇7月1日晚8时熄灯悼念这位陨落的影坛巨星。举国媒体长篇诉说她的过去,张张剧照把人们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1907年5月12日凯瑟琳·赫本出生于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她父亲是个外科和泌尿科医生,母亲是个意识超前的女权运动者和计划生育主张者。在父母自由发展思想的影响和鼓励下,赫本从幼年时起就大胆无束,像个顽皮的男孩子。但是她的性格并不简单,知识也不贫乏,喜欢独立思考,自幼就很有主见。大学期间,她在宾夕法尼亚州BrynMawr学院主修历史和哲学。在获得学士学位后,选择了演戏这门艺术。
  赫本的艺术生涯始于纽约的百老汇。最初,她只是在剧场里演些小角色。她在舞台剧《战士妻子》中出演的角色受到电影公司的赏识,于是邀请她以1500美元的周薪到好莱坞拍电影。1932年她与约翰·巴里摩尔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窈窕的身材和优雅的气质,使她立即上升为观众最喜爱的新星。翌年,赫本在她的第三部电影《清晨的荣誉》中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
  从此赫本的荣誉和奖项不断。在近6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曾12次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中4次成功夺走最佳女主角桂冠,获得“美国影坛第一夫人”封号。如此辉煌的纪录迄今还没有任何影星能够打破。
  尽管成就非凡,赫本却始终认为她还能做得更好。她曾说:“我的成就可以是我现在成就的3倍,我没有挖掘出我的全部潜力,真差劲。”银幕下的她,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一向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为举止非传统。她的着装通常是长裤加衬衫,一头红发用发夹绾起。她只有一次为时不长的婚姻,但她的名字却与许多知名男士连在一起,在他们当中,好莱坞老牌男影星———史宾塞·屈赛是她一生中最爱的人。
  赫本一生共拍过53部电影和许多舞台剧,与无数著名的电影明星与舞台剧明星合作过,但与屈赛的合作最让她满意。他们合拍过9部电影,并一直是密友。两人从1942年拍摄《年度女人》时相识,随后开始了长达26年的漫长恋情。由于宗教信仰屈赛不愿与妻子离婚,赫本一直是屈赛生活中的“另一个女人”。1991年,赫本在接受ABC电视专访时说:“我们公开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已经够长了,我绝无破坏他与妻子关系的意思。”1967年,在《猜猜谁来赴晚宴》一片完成两周后,屈赛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赫本从未看过这部使她和屈赛分获奥斯卡影后桂冠和影帝提名的影片,因为她不忍在银幕上重睹屈赛与她对视时的温情目光。
  赫本多数时间住在纽约和康州,直到70多岁仍精力充沛。77岁时她出版了第一本著作——《非洲皇后号的摄制过程》,并成为畅销书女作家。1991年她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我一生的故事》。赫本的成就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1999年在美国电影学会进行的20世纪银幕传奇人物调查中,赫本高居影坛女星榜首。
  岁月流逝。进入耄耋之年的赫本,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除患有关节炎、肺炎等病症外,她还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因此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已不能到好莱坞等公众场合露面了。
  当这位影响了几代影迷的世纪巨星告别人世时,她的家人都陪伴在身旁。
  赫本获奖影片小档案
获奥斯卡奖影片:
1933年《清晨的荣誉》
1967年《猜猜谁来赴晚宴》
1968年《冬狮》
1981年《金色池塘》
获奥斯卡提名影片:
1935年《爱丽丝·亚当斯》
1940年《费城故事》
1942年《年度女人》
1951年《非洲皇后号》
1955年《夏日时光》
1956年《造雨人》、《去年夏天》
1962年《长夜旅行》(附图片)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拾贝

工厂商店
法国购物新时尚
  到法国旅游的人,总会抽出一些时间逛街购物,而一提起购物,人们就会想到巴黎的高档时装店或诸如“老佛爷”、“春天”等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大型百货公司。然而近几年来,一种名为“工厂商店”的购物中心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渐渐成为一种跨世纪的消费时尚。
  在巴黎东南200公里的特鲁瓦,一家酿酒厂于几年前利用厂内的闲置库房建起了“工厂商店”,并取名为“名牌大街”。整个“大街”分布在5个大型建筑内,占地2.7万平方米。商店中男女时装、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鞋帽服饰等应有尽有,每天来这里购物的人不仅有来自各地的法国人,而且还有来自比利时、瑞士等邻国的消费者。
  据介绍,这里出售的商品大多是诸如耐克、鳄鱼、皮尔·卡丹等国际驰名品牌,但价格却比其他商场便宜30%—50%,有的甚至达70%。也许有人会问,如此便宜的名牌产品会不会是假冒伪劣?这一点尽可放心,这里绝无假货。因为法国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厂家若生产质次的产品供工厂商店低价出售,则属非法经营,要受到严厉处罚,“工厂商店”若经营仿造的名牌产品,也同样要受到严厉惩罚。
  工厂商店的价格如此之低,主要在于工厂商店是由厂家直接办店销售,省去了中间诸多的商业环节,加之工厂商店经营的商品都是生产厂家上一个销售季节没有售完的剩货、商业用户的成批退货及一些积压的产品,其价格当然会下降很多。
  当然,一家一户的工厂商店难成气候,需走联合经营之路。如特鲁瓦城的“名牌大街”就囊括了国际上知名厂家110多个,这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使消费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由于工厂商店的优势显而易见,因而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也走出了法国的国门,在整个欧洲风行起来。(袁文良编译)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同瓦杰帕伊交往二三事
李光辉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在印度安拉阿巴德大学印地语系读书时,就通过报章杂志知道了瓦杰帕伊其人。他当时是印度教派政党“人民同盟”书记,人民院(下院)反对党议员。20多年后,当我作为译员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率领的代表团访问印度时,有幸与时任印度外交部长的瓦杰帕伊有过最初的接触。几年后,我又在瓦杰帕伊访华和随黄华外长访印时与他多次相见。1991年我在中国驻印使馆任职,与瓦杰帕伊之间的友情进一步加深。从这些珍贵美好的记忆中,也可以寻找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轨迹。
  1978年2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印时受到时任外长的瓦杰帕伊的接见。他首先表示要用印地语和中文交谈,认为这是尊重世界上两个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的古老文明和传统。当王炳南会长表示受黄华外长之托,邀请他在方便之时访华时,瓦杰帕伊当场高兴地接受邀请,并表示访问伟大的邻邦中国是他的长久心愿。
  1979年2月,瓦杰帕伊以外长身份正式访华,同黄华外长进行了会谈,受到邓小平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打破了两国关系近20年的僵局。瓦杰帕伊强调,这次访问是他排除了国内一些反华势力的干扰才成行的。
  瓦杰帕伊很健谈,在访问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途中,曾多次对我谈起对中国的感受。他说,过去只有传教士到印度学习印地语,而新中国却在成立之初就派留学生到印度学习印度国语。1977年他任外长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在大会上破天荒地首次用印地语演讲,就是要表明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瓦杰帕伊游览长城时,一群中国游客主动鼓掌向他表示欢迎,那场景让他极为感动,他说这是在其他国家从未遇见过的。在杭州西湖泛舟,瓦杰帕伊对西湖美景赞不绝口。当我告诉他中国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时,他风趣地说,这次他只看了半个天堂。他认为中国人民很智慧很现实,在地上参观天堂远比真上天堂参观要好,因为真上天堂就回不来了,他在地上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呢!
  晚宴后,我们陪瓦杰帕伊在宾馆院中谈笑漫步,忽然传来悠扬动听的印度乐曲,原来在另一大厅正放映印度影片《流浪者》。瓦杰帕伊大为惊奇,大家赶紧找座位坐下欣赏起来。离去时,瓦杰帕伊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说,看来以前对中国确实存有偏见。
  在灵隐寺,当得知曾有印度高僧当过该寺方丈住持时,瓦杰帕伊再三叮嘱随行人员,回国后一定要查查历史资料。
  1991年到1994年,我被派往中国驻印度使馆工作,这时瓦杰帕伊已成为议会反对党领袖。因工作关系我们经常见面,每次见面,几乎都要追忆当年瓦杰帕伊访华时的故事。美好的回忆,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也使我对瓦杰帕伊本人有了更亲近的感觉。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凯伦·布林克森故里行
李永君
  丹麦的海边小镇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清新的海风吹拂着繁茂的树林,碧蓝的海水依偎着红色的房舍。行走在静悄悄的街道上,你会不断遇到跳跃的松鼠和低飞的海鸟,但却很少能碰到行人。如要问路,你要东张西望好半天,才能发现一个人影远远走来。
  我们参观的小镇隆斯特隆,除具有这些小镇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因为这里有国际著名的丹麦女作家、《走出非洲》的作者凯伦·布林克森的故居。
  隆斯特隆,位于哥本哈根以北20公里左右的海边。从干干净净但无人检票也没有围墙的小火车站出来,穿过清静的小镇,来到海边,就到了凯伦·布林克森的故居。不巧的是恰逢星期一,故居不开放,我们只好从外面打量一番。
  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正房和厢房连成直角,正房东头的两间房为两层,余为一层。房前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视野开阔;屋后是茂盛的树林和一个水塘。这里恬静舒适的环境很难与弱肉强食的非洲草原发生关系,但就是在这里,布林克森写出了让她驰名世界的成名作——《走出非洲》。1885年她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代。成人后她嫁给仅一水之隔的瑞典的男爵布罗尔·冯·布林克森,并随其远去非洲,在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后来她与丈夫分居,开始独立经营种植园,历尽风险。1931年,她告别非洲,返回隆斯特隆小镇,开始了文学写作。
  《走出非洲》实际上是布林克森的自传体小说,书中既描绘了她在肯尼亚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生活,又刻画了非洲大陆原始淳朴、光怪陆离的风情,更抒发了对生命和奋斗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讴歌。小说语言美、情节美、场景美,有人把它形容为散文式小说。后来一位名导演将其搬上银幕,一举获得奥斯卡大奖。在对众多影视人的调查中,许多人都把这部电影列为自己最喜爱的影片之一。
  房后40英亩的树林与作家息息相关。这是作家1958年发起设置的鸟类保护区,其初衷是让候鸟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繁育,让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嬉戏,让情侣们在这里甜蜜地幽会,让老人们在这里悠闲地乘凉。现在作家虽然仙逝,但她的意愿仍被现今的人们遵循。这简直是一片原始森林,3个人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比比皆是。蜒蜿曲折的小路上铺着厚厚的落叶,稍大的空地上种植着花草。落日的余晖透过树隙,斑驳陆离地撒在沧桑的树干上,给人以朦胧的梦幻感觉。遥想当年,作家在写作疲劳时,也许常来这里,一面和叽叽喳喳的鸟儿们对话,一边梳理着自己的创作构思,也许她还会采撷一束野花,插进案头的花瓶里。
  作家长眠在林中的小山包上。一棵大树下面,平放着一块没有任何雕饰的墓石,上刻“Karenblixen1885—1962”两行大字,连块墓碑都没有,唯一的装饰就是姓名旁边一缕脉脉夕阳和几片金黄的秋叶。内心世界丰富深沉的作家可能早已想到,这里是她的故土,生于斯,葬于斯,叶落归根,悄无声息才是正常。其实作家的作品比任何有形的碑文更让人铭记。我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到波罗的海之滨的树林中寻访名迹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暮色四合时分,我们走出林地,戴上帽子,顶着寒风向那个小火车站走去。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丽的巴厘岛
高育文摄于印度尼西亚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知识胜于权力
黄泽全
  近日,48岁的乌干达女政治家斯佩西奥扎·卡齐布韦决定辞去她现任的副总统职务,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作为非洲地区的第一位女副总统,在政治生涯巅峰之际,主动放弃世人仰慕的职位而到国外专心读书,不能不引起乌干达乃至非洲政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众多国家媒体追踪报道的热门话题。卡齐布韦的辞职招致各种猜测和议论:有人说她的主动辞职是为了避免内阁改组中被解职的尴尬,有人说她获取更高学位是为了竞争世界卫生组织驻乌干达办事处主任的位置,还有人说她到美国上学是为了摆脱家庭生活的烦恼。面对种种说法,卡齐布韦仅对自己的好友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知识胜于权力,知识胜于财富,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卡齐布韦1955年7月出生于乌干达东部地区,毕业于乌干达第一高等学府马开雷雷大学医学系,并获硕士学位。自1989年进入议会后,她先后出任工业部副部长、男女平等和社会发展部长和渔业部长等职务。1994年当选为非洲大陆有史以来的首位女性副总统,2001年继续连任。卡齐布韦给众人的印象是,衣着朴素,长相漂亮,快人快语,办事干练,有才华,有勇气。“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千古名言用在她的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由于受旧的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非洲妇女即使在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以后,社会地位依然低下。家庭暴力在非洲非常普遍,妻子在家中遭丈夫殴打更是司空见惯,以致许多妇女竟认为挨丈夫打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女人只有逆来顺受才能维持婚姻。就连卡齐布韦这样有声望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也难逃此厄运。去年4月,卡齐布韦公开宣布与曾殴打过自己的丈夫查尔斯分居,并准备离婚。她还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女议员、女职员以及女同胞勇敢地站起来,向家庭暴力宣战,争取妇女更彻底的解放和更多的合法权益。
  不少人对卡齐布韦的离职深感惋惜,认为在非洲国家的特殊环境里,能够涌现她这样的“女强人”实属不易,因此她的去职也就更令人惋惜。其实,卡齐布韦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中国有句古语,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对于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成功人士来说,名利、地位、金钱均为身外之物,惟有知识才能创造智慧,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使事业得以无限延伸。非洲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10年前,尼日利亚曾出现过年富力强的卡杜纳州军事长官辞职赴英国深造的先例,今天卡齐布韦也选择了这条道路,由于她是非洲少有的事业有成的女高官,因此做此选择就更显示出过人的勇气和宽广的胸襟,也更令人钦佩。
  穆塞韦尼总统在接受卡齐布韦辞呈时,对她超群的工作能力和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她学成归来,继续为乌干达服务。 fhB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外剪影

维罗纳看歌剧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古城维罗纳,不仅因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而闻名,还因这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夏季歌剧节而享誉全球。日前,记者有幸应邀观看了今年歌剧节的首场演出,上演的剧目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古典歌剧《图兰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歌剧节演出的地方是一座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罗马竞技场,其结构与罗马的斗兽场相似,也是一个椭圆形建筑,其规模略小于罗马斗兽场,故此为全世界第二大古代露天剧场。但所不同的是它保存完好,而且仍能使用。
  竞技场的一端用来作舞台,其余部分为半环形阶梯式看台,底部平面为贵宾席和豪华座位,票价根据位置的不同从20欧元到120欧元不等,整个剧场可容纳观众2.5万人。演出一般晚上9点半开始,加上中间休息需要3个小时。演出时全场灯光熄灭,观众席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由于是露天演出,一闪一闪的灯光与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担任导演的是一位俄罗斯艺术家。由于《图兰朵》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东方,因此舞台布景颇具东方特色。偌大的舞台中央摆了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大圆球,四周点缀着东方的宝塔、牌楼。上百人的乐队和200多位演员、合唱队员组成了演出的庞大阵容,剧中男主角卡拉夫由世界男高音后起之秀阿根廷的库拉饰演,他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整场演出气势磅礴,与在歌剧院内看歌剧相比,完全是另一番感受。
  据介绍,维罗纳歌剧节始于1913年,当时适逢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诞辰100周年,维罗纳出生的男高音歌唱家泽纳泰洛回乡时,发现这座古罗马剧场音响效果好,非常适宜演出大型歌剧,于是提出建议在这里演出威尔第的著名歌剧《阿依达》,这一想法与当时著名指挥家赛拉费一拍即合。正式上演时,观众达数万人,一晚上商人就出售了上千瓶酒和750公斤火腿。从此,每年夏季都要在这里演出歌剧、芭蕾舞和音乐会。
  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之外,维罗纳几乎每年夏天都举办歌剧节,今年已经是第八十一届了。据统计,平均每年歌剧节都有60多万人参加,其中半数以上为意大利人,外国观众占40%以上,他们当中德国观众最多。门票收入约2900万欧元。在为期两个月的歌剧节期间,上演的都是古典歌剧,演出场次最多的是《阿依达》,共上演了410多场,其次是《卡门》,138场,《纳布科》和《图兰朵》分别为111场和95场。
  维罗纳歌剧院与意大利其他地方的歌剧院一样,多年来一直保持自主经营。1998年后,开始采用公私联合的经营方式,成立了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创始人联合组成的基金会。歌剧节不仅使这座27万人口的小镇声名远播,而且每年可给小镇带来5亿欧元的经济效益。(附图片)
左图为古典歌剧《图兰朵》在维罗纳露天剧场(古罗马竞技场)演出剧照。 fh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