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努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六大报告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和具体途径。今天刊登的这组文章,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编者
努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刘海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是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从传统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基本线索和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进而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历史进程表明,文化建设必须实现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时俱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应对这种挑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需要“文化更加繁荣”。这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实现其创新提供了契机。
  从内容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主要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理想、道德和价值观。这些内容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内容的创新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文化内容的创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灵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文化内容的创新,一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立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炼民族精神的因素,不断丰富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党人应当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要认识到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现阶段要把最高理想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实现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相适应”就是要根据“两个根本转变”的改革要求,更新思想观念,破除小生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习惯势力,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平等、效率等观念;“相协调”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承接”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还要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各种文化的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积极吸收国外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通过新形式反映新内容,在实现内容创新的同时,不断进行形式创新。文化内容的存在、表达和传播形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形式的创新同样需要立足于民族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发现先进文化发生、传播和弘扬的有效载体,去寻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形式创新的基本方针。在具体途径上,首先要使文化的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欣赏水平,使先进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硬直白;其次要使文化的形式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开民族的历史发展;第三要保持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使各种文化形式都有施展的广阔舞台。 Lqu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继承传统 博采众长
国防大学研究员 季明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创造出更具时代精神,更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继承传统,认真发掘和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又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
  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建设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汇聚而成的,它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之中。这种基本属性,既反映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类型。时代性体现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反映文化发展方向与文化之间的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人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兼容并蓄、吸收更新、交融共进的文化整合,通过延伸传播、选择创新来发展民族文化,同时推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依循着由低向高的发展规律。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与外来文化撞击、交流和整合的结果。
  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既不能用今天的尺度苛求历史和前人,也不能食古不化,甚至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给以批判的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温故而知新。对于外来文化,拒绝借鉴吸收或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为基础,以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延伸和发展,其中具有人类文明的共同性因素。如果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只给予批判,不给予借鉴,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只有汲取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文化是涵养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优秀文化之精华的先进文化形态。在我们党提出的有关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中,“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和其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来构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发挥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作用。
  瞄准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关注其最新的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是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有效切入点。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从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纵向与横向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Lqu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材 李长福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由该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的,即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曾批判过离开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谈论精神生产性质的错误,指出:“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马克思在这里讲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因此,体现精神生产性质的文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决定的,即由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说,就是推动相应的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立足于推动我国生产方式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反过来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这不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和伟大创举,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源泉,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天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得到深刻、生动、形象的反映,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民族振兴的根本,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其次,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文化是主体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具体地说,先进文化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的。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学习与掌握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所必须掌握的科学理论和劳动技能。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第三,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创造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先进文化成果,既包括优秀的科学成果,也包括各种形式的优秀艺术成果及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要。 Lqu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刘淑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是我们党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全局相对于局部而言,主要是指整个的形势和局面,即整体、大局。总揽全局,就是识大体、顾大局,就是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注重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由于全局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全局,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总揽全局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必须坚持党的先进性和代表利益广泛性的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全党上下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善于认识和把握全局,始终做到总揽全局。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党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总揽全局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到总揽全局,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保证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形势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在进步。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当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既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要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科技、历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科学认识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步调一致;善于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工作重点,抓住重大问题取得突破,带动全面工作,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决策上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Lqu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发展保护自己
陈满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存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条件在人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上,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对策,使人们真正形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发展、保护人类、保护自己的共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像爱护生命那样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良好的自然环境,保障着人类的健康,延续着人的生命。而人为地破坏环境,则为人类埋下了毁灭自己的祸根。这次非典疫情的袭来,再次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境教育课。非典疫情的发生有着各种原因,如公共卫生体系和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但也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必须把“整治环境、保护自然、关注健康”变成经济社会生活的主题,把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生存必须建立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人类肯定会出现生存危机;但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同样会出现生存危机。因此,必须把经济发展的视角校正到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质量上来,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必须从每个公民做起。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分享着大自然的成果。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也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参与对环境的保护,改变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非典为人类带来了灾难,同时也警示人类去努力保护环境。我们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把环境保护作为关系人类生存、健康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坚持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和环保模范城为载体,着力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必须看到,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唐山仍有较大差距,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求进取;摆不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不重视环境保护;把改善环境同摆花架子、浪费资金相提并论等。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这些模糊认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抓环境保护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爱护环境就是爱护人类的健康,治理好环境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观念。
  加大投入,增强治理环境的力度。无论治理环境还是保护环境,都需要一定投入。各级政府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实施。一方面,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工业生态化建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建筑、生态社区、生态材料、生态消费;运用科学的办法处理各类垃圾,减少城市的垃圾污染;进一步加大空气、污水的治理力度,强化城乡卫生死角的环卫工作;切实抓好农村文明生态村的试点工作,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另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发展形态,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转变职能,健全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环境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长效的保障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按规划立项、按项目报批、按设计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审计验收的工程建设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奖惩分明。对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辖区环境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给予严肃处理。
  依法治理,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切实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根据工作实际,加强立法,确保有法可依。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建立健全对环境执法的社会监督机制,增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环境执法奠定更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使环境保护工作赢得更加广泛、更加有力的支持。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 Lqu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读《国有企业的剩余支配权》
张武
  汪定国著的《国有企业的剩余支配权———清江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一本系统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专著,既是作者作为清江流域水电综合开发的组织者、领导者,带领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体员工在长期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作为一名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者,长期思考的结晶。
  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进行了新探索。作者鲜明地提出了“让企业拥有剩余支配权”的观点,并结合清江体制的成功实践,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迄今为止,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著述颇丰,但像这样明确主张让企业拥有剩余支配权的专著还不多见。
  努力探索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途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探索国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提高效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结合公司实际,大胆探索,形成了以企业拥有剩余支配权为本质特征的清江体制,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的效率难题,为探索国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作出了贡献。
  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该书总结了在清江体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清江管理、清江速度、清江成本、清江质量、清江效益,并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激励理论等,对清江体制作了深层的理论剖析。从这些理论剖析中可以看出,清江体制与现代经济理论具有很大的耦合性,这正是清江体制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清江体制的成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在我国宏观经济条件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的结果。
  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从作者对清江体制所作的经济学考察看,剩余支配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集中体现。如何将剩余支配权理论运用于其他企业呢?对此,作者专门在第四篇作了探讨:目标是要实现从国有剩余支配权向企业自有剩余支配权的转变;途径是使国家所有权优先股权化和建立企业自有财产权;前提是要明确界定企业自我积累的产权。这就为今后运用剩余支配权理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Lq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