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
专栏:
治军强军之本
——解放军总后勤部实施“三星”人才工程纪实
人才,是治国强国之本,也是治军强军之本。解放军总后勤部着眼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加速高层次军事后勤保障人才培养,全力构建和打造一支驰骋未来战场的后勤科技尖兵。经过8年的努力,他们培养出262名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金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银星”、具有全军领先水平的“科技新星”。
图强 发轫于危机中
20世纪90年代初,一组数据折射出总后系统教学、医疗、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严峻态势: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中正高级人员60岁以上的占34%,平均年龄超过55岁。如果这些老专家退下来,竟有27%以上的学科找不出合适的带头人……
1995年初,一个构筑跨世纪人才的战略工程应运而生。它以国家“211”工程、“百千万工程”为基本标杆,培养、遴选一批50岁左右,站在当代科技发展前沿,国际知名度高的“科技金星”;45岁左右,居国内领先水平,国内知名度高的“科技银星”;40岁以下,居全军领先地位,军内知名度高的“科技新星”。
“三星”工程产生出巨大效应。短短5年,“三星”工程硕果累累。高级专家的平均年龄下降到48.2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占全军总数的71%,博士后流动站占全军总数的47%,国家重点学科占全军总数的46%。
然而,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
人才引进困难。地方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接不进来。人才流失严重。仅四所军医大学先后就有240多名博士、硕士,70多名教授、副教授转业地方,有25名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被地方挖走。
决策者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军队要吸引、保留、凝聚人才,就必须不断推进人才政策的创新。
2000年12月,《关于总后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实行。《意见》体现了一系列崭新理念: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重在开发和共享;按知分配,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技术资格评任分开制,允许兼职以及对有重大创新、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2002年,总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军事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人才 在革旧布新中诞生
2002年7月26日,301医院科学文化中心大厅里,187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干部正在接受任期评审。通过激烈的答辩和考评,178人被评为优秀和称职,6人被评为基本称职,3人被亮了红牌。
这是一次创新,也是总后勤部专业技术干部制度一系列改革的一个缩影。机制的创新,在更大层面上展开:——建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统一考试、考核、评审制度,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对特别优秀、工作急需的人才,用人单位可先签约,再履行审批手续。
——实行院士后备培养人选选拔培养制度。
——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在优势学科领域或重大科研项目中,设立50个左右首席专家岗。
——开通出国和留学归国人员“绿色通道”。
——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对后勤系统内部聘请担任学术带头人,参加重点课题攻关的主要承担人,可不办理调动手续。
——允许专家教授有条件地到军队单位或地方科研院所兼职并获取相应的报酬。
价值 从奉献中体现
2000年夏天,一则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诞生在第二军医大学。39岁的生化教研室主任焦炳华教授,经过十多年的攻关,其“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癌新药,获“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这项成果以4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一家生物制品公司,校党委立即将转让经费的20%,奖励给焦炳华课题组,其中一半奖励给焦炳华。
让知识参与分配,让奉献体现价值。总后勤部对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中有重大创新、贡献突出,取得明显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人员,给予重奖。
按照岗位和实绩,设立贡献奖和补贴。对科研课题主要负责人、风险基金主要负责人等,适当提高分配比例。某装备研究所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包括按照岗位设立津贴在内的一整套激励机制,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为领军的专家群体,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三星”人才工程,是思想解放的硕果,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歌。目前,总后党委和机关正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和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目标,着力研究加强人才建设的新举措。随着一批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我军后勤科技战线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第12版(综合)
专栏:
“海曙模式”新探
——宁波市海曙区环卫改革三部曲
本报记者 何伟
作为一座车水马龙的港口城市,一座工地四起的成长型城市,宁波街面的干净,几乎让每位客人叹服。可是,3年前的宁波,环境卫生一直是政府的一块“心病”。“脏乱差”一直是人大代表呼吁、市民抱怨的难题。尽管政府每年投入不少,但效果不明显,往往是重大活动靠突击,风头一过又回潮。
海曙区是宁波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城管局的同志心有不甘:“我们应该让宁波有一张清洁的脸。”于是,有了“海曙模式”。
体制改革:管做分离,政府有进有退
海曙区尽管有1000多名环卫工人,每年政府拨款近2000万元,可马路总也扫不干净。不是工作难度大,而是体制不顺畅。“病症”确诊后,海曙区将原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一拆为二,分别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处和环卫服务中心,政企分开,管做分离。
环卫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受各级政府委托或竞争参与道路、河道保洁、垃圾清运等作业。
从作业领域“退位”的环卫管理处代表政府负责规划管理监督考评等。新成立的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和环卫管理考核办公室,负责制定城区、农村道路及河道保洁作业考核细则,明察暗访,强化监督。同时,构筑加大环卫投入,形成区、街道、社区和村三级环卫资金保障体系。
一进一退,海曙在全区范围构建起一个层次、职责分明的大环卫管理体系。
机制改革: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互动
在完成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后,海曙区对全区所有道路全部实行12至18小时动态保洁。按原标准测算,至少需新增保洁经费1000万元,而实际增加的只有360万元。工作量增加,费用却减少,奥妙何在?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走市场化之路。在组建区、街道、乡镇环卫保洁中心的同时,打破区域封锁和部门垄断,将部分道路和公厕保洁业务推向市场公开招标,让多家保洁公司竞争上岗,凭实力“抢地盘”。
区环卫服务中心从区环卫处剥离出来后,一律实行聘用制,清退各类用工350多名,压缩管理人员近50名。改革分配制度,奖金向一线工人倾斜,实行班组、单车承包制,奖惩与工效挂钩,端掉了环卫行业“铁饭碗”。
二是让全民参与环卫建设。全区57个社区全部建立爱卫会,确立以爱卫会为龙头,社区城监值勤室、警务室参与,墙门卫生员、辖区单位为网络的社区环境共建体系。在村镇,以卫生村、镇创建为载体,推广支委联片、党团员联户的“双联”做法。西郊乡请村民参与卫生监管后,一次就搬掉死角垃圾万余吨、露天粪缸449个,新建公厕24座。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作用,变一方积极性为三方积极性,市容面貌为之一新。
作业改革:动态保洁,不留死角
过去,城区只有少数主干道实行所谓“全日制”保洁,其余道路都是一天一扫或两扫,有的小街小巷甚至几天一扫。白天,街头零星垃圾随处可见;晚上,路旁垃圾包如天女散花。
海曙区所有道路实行12小时至18小时动态保洁后,他们创新考核办法,率先采用“分钟考核制”,要求一类道路地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二、三类道路不得超过20分钟;街巷支弄和居民区不得超过25分钟。
在此基础上,推进环卫保洁覆盖面“三个拓展”。一是由地面向立面拓展。全区各保洁中心配置专人巡逻,清除建筑物上的“乱张贴、乱涂写”,确保“两乱”滞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二是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城乡结合部一向是管理的难点,海曙区将城区环卫管理与作业改革的成功做法向农村推广,实行12小时巡回保洁,基本做到路面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三是由陆地向水上拓展。30多名环卫工人负责每天在河面巡回实行8小时保洁。
“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工作格局使海曙区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做到了车行道与人行道一样干净,大街与小巷一样干净,节假日与平时一样干净,白天与晚上一样干净,检查与不检查一样干净。
如今,漫步在大街小巷、近郊乡村,整洁的环境让群众引以为豪,使海内外宾客为之赞叹。海曙区区委书记施孝国表示:改革的关键,是实现环卫管理由运动式向制度化、问题式向预防式的转变。日前,浙江决定全省推行“海曙模式”。
第12版(综合)
专栏:
干部队伍怎么带?干部作风怎么抓?请看——
贵溪“治官”三题
本报记者 余清楚
干部队伍怎么带?干部作风怎么抓?这是基层干部经常要遇到、提到的问题。记者最近在江西省贵溪市深入采访了几天,发现该市狠抓干部作风转变,“治官”“疗效”显著。
“治官”先治会
贵溪市委在整顿作风中发现,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懒散,不思进取,开起会来,迟到的一大半,手机铃声响成一片。群众对干部作风很有意见。对此,他们果断决定,转变作风先“治官”,“治官”必须先治会。市委下文要求,各类会议均设立迟到席,迟到者坐迟到席,违反会场纪律者,主持人可请其退席。有的干部认为从未有人较真过,这回也是走过场,就不当回事。不久,在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两名副市级领导姗姗来迟,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陈爱民当即宣布:“请迟到者坐迟到席。”并要求报社和电视台给予报道。这在全市干部中引起极大震动。
陈爱民介绍说,贵溪“治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大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从严“治官”,同时,培养一支学习型的干部队伍。过去每次开会,贵溪市级领导及一些局长都要秘书或办公室的同志准备好讲话稿,这种老一套、程式化的讲话往往令人昏昏欲睡。为此,市委下文明确要求市级领导开会时必须脱稿讲话(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除外),同时会议不再印发讲话材料。陈爱民提出:讲话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内容,要讲自己的话。人云亦云,这不仅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更是无能的表现。据了解,此项规定出台后,全市就减少文件资料费用10余万元。
令行禁止革陋习
在贵溪,曾有不少群众反映,一些干部作风散漫,染上喝酒赌博的陋习。但贵溪还没有因赌博丢乌纱帽的,最多罚款了事。市委决心狠刹这股歪风,明令干部参与赌博者,就地免职。一天,原市统计局长、地矿局长和下级几个人躲在一家酒店赌博,被当场查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罢免他们职务的决定。令行禁止,群众拍手称快。
近年来,江西各地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好戏连台,贵溪却一度动作迟缓。浙江一位名叫吕培均的客商被贵溪拖拉的办事作风和很差的投资环境“气”跑了。市委决定在浙江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尽快找到这位客商,登门道歉。吕培均得知后,很快接上了头,与贵溪的领导促膝长谈,化恩怨为合作,又来贵溪投资了。贵溪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在全市开展了学习浙江的“差距大展示”和思想解放大讨论。这些都极大地触动了贵溪广大干部群众的观念,全市招商引资掀起高潮,仅今年一季度就引进项目68个,引进资金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争当学习型干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安排了财政、金融、计划生育等专题讲座10多场,参加学习的干部达2500多人次。今年初,他们还选派40名年轻干部到江西财经大学学习MBA课程,进行为期100天的深造。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他们还与江西建筑学校联合开设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培训班。针对乡村干部的财税、农技、农村小康建设等培训班更是红红火火。
第12版(综合)
专栏:
“我是党员,我示范……”山东省沂源县日前通过广泛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使全县2000多名农村党员成为学用科技带头致富示范户和致富明星。图为西里镇胡马庄村党员胡家爱向村民传授红提葡萄管理技术。(易通摄)
第12版(综合)
专栏:
零感染和新纪录
——首钢抗非典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阎晓明
到北京最大的企业首钢总公司采访,听到两条好消息:截至目前,十里钢城,上万个岗位,10万名职工无一例交叉感染;今年4月全集团销售收入完成3..9亿元,完成计划的115.32%,5月份前20天,生产经营再创新高。
面对非典疫情如此巨大的压力,首钢是如何经受住考验,一手抗非典,一手促发展,谱写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壮丽乐章的?
钢铁防线:10万职工零感染
首钢在北京地区有在岗职工10万人,包括离退休职工及家属总共40多万人。非典疫情发生后,首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首钢作为特大型企业,生产集中,人员居住集中,首钢的非典防治工作和稳定,直接影响到首都防治非典的形势。
首钢党委迅速成立了首钢防治非典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公司的防治工作,按照指挥系统下延的部署,各子公司、独立单位相继成立了53个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形成了紧急指挥体系。
职工班组是防控非典的最前沿。班组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职工的非典防控情况,做到“四清”:职工的身体状况清;职工家属的情况清;缺勤职工的情况清;一旦有问题如何处理情况清。
防治非典工作的关键是各项措施落实。首钢严守预防性隔离和疫情性隔离两道关口,卡住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厂矿、办公楼、工地、住宅小区等实施封闭式管理,工作岗位不串岗,居民之间不串户;重要岗位采取两班人马不见面,组织预备队等措施。
首钢党委宣传部制订下发了《首钢防治非典型肺炎宣传教育重点及工作流程》,利用《首钢日报》、首钢电视台以及内部局域网、橱窗、黑板报等,宣传战斗在防治一线广大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普及保健知识,保证了职工队伍稳定、思想稳定、生产稳定。
扎实的防疫措施使十里钢城筑起了“钢铁防线”。
众志成城:再创生产经营新纪录
首钢会不会失去机遇?这是非典疫情发生后许多人的担忧。首钢党委明确提出,在防控非典的过程中,要坚决做到生产不停,产值不少,市场不丢,指标不变,各单位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营生产。
北京出现疫情后,一些原料供应商转而开发新客户,首钢面临“断粮”的危险。首钢及时调整措施,物资供应公司加强源头采购力量,对重点供应地区和单位派人驻守,充实采购一线,同时加紧与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山西焦煤集团、开滦矿务局等开展实质性合作,使焦炭、炼焦煤供应从一度库存仅够半天生产的险境中解脱出来。
“进”的问题解决了,“出”的一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首钢在销售业务中依托网上办公和电子商务,在合同签订、货款交付、产品发运、财务对账、税票和核算单等业务环节上实施远程工作管理,实现了产销衔接。他们打破分工界限,实行“一站式”和“首问制”服务,客户不论将电话打到哪个部门,接电话的第一人都会为客户服务到底。
重点工程建设是首钢今年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年产17万吨的彩色涂层钢板工程计划今年下半年投产,为保证参与建设的外国专家的健康,首钢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安排了专门的就医医院,使他们能放心地投入工作。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设备安装的高潮。
众志成城谱新篇。今年1至4月,首钢集团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37.07亿元,同比增长18.6%。
奉献爱心:展示国企新风采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值抗击非典的严峻时刻。节日期间,首钢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号召树立全局观念,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片爱心,努力为国家分忧解难。首钢党委果断决定出资1000万元。
在首都抗击非典战斗中,首钢医院先后有120名医护人员奔赴各非典定点医院,有123人参加了公司内非典的诊断、隔离、治疗和监测工作。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疗队负责北京胸科医院八病区的62张病床,收治的48名非典患者经治疗和护理,病情都得到了改善,无一人死亡。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几次带队慰问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的首钢医院医护人员。医院专门成立了生活组,照顾一线人员的家庭。4月下旬,全市中小学生和幼儿园暂时停课,涉及到首钢1.94万名职工子女,其中确需看管的有3270人。首钢决定,各单位在确保生产经营的情况下,采取安排职工休年假,工资奖金照发等方式,为职工创造条件照顾孩子。
经历了非典考验的首钢,更增强了抗击风浪的力量,步伐更加坚定。
第12版(综合)
专栏:
周口:订单农业破解三道难题
本报郑州6月18日电 近日,周口市太康县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刚收获,就被提前订购的企业全部买走。几年来,小麦、棉花总产量稳居河南第一的周口市,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成功破解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财政巨款补贴粮食收储等制约农区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
10万农户与莲花集团签订了专用小麦订单,成为其“编外员工”,周边18个乡镇的40万亩农田也在莲花集团指导下进行规模化生产。中商华天淀粉制品公司年加工鲜薯8万吨,带动14万农户发展优质高淀粉红薯10万亩,仅此一项就使当地农民增收2.4亿元。
订单农业的兴起,同时也提高了周口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河南莲花集团、益海粮油公司等为依托,拉长了优质小麦深加工链条;以金丝猴集团、郸城财鑫液糖厂等企业为龙头,拉长了优质玉米加工链条;旭日纺织有限公司、周口棉纺织印染厂等近10个成规模的棉纺织企业,拉长了棉花加工链条;以邦杰集团等为龙头,拉长了畜产品加工链条;以益海粮油公司为龙头,带动了全市优质大豆、花生的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拉长了油料作物加工链条;润鹏集团等全市现有的板材生产企业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市林果、蔬菜、花卉及中药材的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
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减少了盲目性,长期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得到缓解,财政补贴粮食收储的压力大大减轻。如今,全市已建成240万亩优质小麦、147万亩林果、56万亩蔬菜、5万亩水产养殖的种养基地,20家重点企业年产值近70亿元,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戴鹏 李泽功)
第12版(综合)
专栏:
斥资十一亿元
甘肃将绿化河西走廊
本报兰州6月18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从明年1月起,甘肃省将投资11亿元,综合治理我国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河西走廊的风沙,绿化河西走廊。5年后,河西走廊的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6.04%增加到9.45%,不仅可有效地控制土地沙化,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而且能带来年均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据披露,该项目资金源于日本银行的约8.3亿元贷款和甘肃省的2.76亿元配套资金,是甘肃省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项目。该项目覆盖河西走廊5市14县、区,包括种植1.6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封沙育林、草5.1万公顷,治沙5493公顷,种植经济林草及农作物1.8万公顷。
第12版(综合)
专栏:
莆田5万吨枇杷是怎样卖出去的?
蔡小伟 徐向阳
进入6月,福建莆田枇杷的销售已尘埃落定。据统计,今年全市枇杷产量达5.5万吨,同比增长22.2%。
莆田枇杷大面积上市是在4月中下旬,受非典影响,广东、北京等地销路受阻,价格一度由原来的每百公斤550元左右下跌至340元。但最终莆田没有出现烂果、卖难等现象,总产值达3.45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
擂台比武 质优受惠
莆田枇杷的产量占全国的40%,占全球的27%,政府和果农认识到,质优才能占领市场。
城厢区常太镇现有枇杷挂果面积6万亩,“红灯笼”、“大红星”等优质品种是占领市场的法宝。为促进果农改良品种,各乡镇每年在枇杷上市时,举办擂台赛进行赛果。涵江区萩芦镇两年一次的“果王赛”,20个行政村都来参加,获奖者有重奖,并进行技术推广。现在萩芦镇枇杷不仅销往新加坡,还走进了沃尔玛超市。今年该镇5000吨枇杷创下4000多万元的产值,每公斤平均价格达10元。
以往,一些果农为抢占市场,往往枇杷还未成熟,就采下拿去卖。为此,仙游县等地的乡镇政府组织起巡逻队,在乡里的枇杷集市进行采收技术指导和销售监督,这些乡的枇杷上市时价格每公斤高出其它地方0.6—1.2元。常太镇过去按每箱5公斤密封包装,今年改为每盒固定12粒、重2.5公斤的透明包装,使顾客一目了然。
政府推销 果农受惠
今年枇杷大面积上市时,莆田瞄准大城市市场,市长詹毅带队到上海等地推销。
常太镇的枇杷同业商会与上海果品公司签订了枇杷销售协议,为莆田枇杷进军上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镇还组织了一支250人的营销队伍,在省内外开办了100多家常太枇杷专卖店。
不少乡镇建起枇杷专业市场。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建起枇杷市场后,吸引了四五个省的果贩,集中了附近7个村的枇杷,日交易枇杷100多吨。
今年,该市开辟海外枇杷市场,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32批计52吨,同比增长147%。
4月中下旬,销路因非典受阻,莆田市各级政府加大了网上推销枇杷的力度,常太、萩芦、庄边枇杷网页每天都有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枇杷销售商光顾。“五一”以后,莆田枇杷价格还略有回升,每百公斤上升85元左右,总体上今年莆田枇杷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0%。
拉长战线 扩大空间
过去,莆田枇杷产期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增加了卖难。前几年,庄边镇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大力培育“中钟6号”枇杷,春节即可上市,每公斤价格高达30—40元。目前,莆田又在研究晚熟枇杷的种植,仙游县已成功试种晚熟枇杷新品种“白梨”。常太镇还建起600吨的水果保鲜库,对延长枇杷销售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莆田各乡镇成立了枇杷协会,积极开展组织协调、发布市场信息、组织品牌申报、对外交流等工作,以拓宽枇杷销售渠道。
解决卖难,还要着眼长远。莆田今年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签订了枇杷综合开发等协议;现已建起国内首个枇杷酒工厂,今年以来消化了700多吨枇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