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思考 '...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思考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着机遇。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着世界文明的面貌。网络数字化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的开发,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读问题,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网络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区域,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电子数码信息图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未来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导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了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大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征,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中国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如今其他还有“黄金书屋”、“白鹿书院”、“博库”等20余家文学网站。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
  网络文学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甚至还“破网而出”,以纸质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形成了互为补充、共生共长之势,出现网上网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这种景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褒贬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某些群体那里,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光与电代替纸和笔,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趋向。
  当“网络文学”在网上网下现身的时候,其自身的定位乃至这个词汇的合法性,一直都存在许多的争议。什么是“网络文学”?写在各种各样的BBS上的帖子就构筑了网络文学的主体了吗?显然不会那么简单。从目前的网站状况看,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文学信息和文学作品,广义的“网络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创作”的作品,一类是网上“传播”的作品。
  现在网络上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还只是“传播”的作品,它们大部分来源于纸介质作品,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做法从网站自身讲,可以提高网站的艺术品位,增加网民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流传以及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不无裨益。也有一些网下创作的作品,因为找不到传统的发行渠道,只好借网络这个地方来崭露头角。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当属网络原创文学,它的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从曾经流行各大网站的原创小说《北京故事》、《数字化精灵》等都可见一斑。计算机网络的媒介模式带来了文学存在方式的变革。对于网络文学尤其网络原创文学来讲,网络不仅仅意味着计算机屏幕和书籍纸张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对文学生产的介入,包括从语言结构到发行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创造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悦己悦人而进行的活动,题材选择的自由,情节架构的随意,语言节奏的加快,是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对于读者来说,网络文学一方面呈现出新鲜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网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经历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究竟有没有改写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有作家认为,网络不过是作品传播、发表的一个新兴渠道而已,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人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又有人认为网上创作无拘无束,构成了涂鸦艺术,虽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进入不了艺术范畴,更无从谈对传统文学的取代了。
  文学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由很多社会要素组成,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和传播途径对文学本质总是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初造纸术的发明为文学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网络的介入多少也会为文学带来一些改观。但就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文学是关注社会、历史,关注社会历史中的人,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学,都莫不如此,网络文学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从技术上讲,网络作为一个载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网上传播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便利和快捷。由于技术原因,网络文学在行文的规矩和形式上,与传统文学有所区别,文中夹杂大量的外文字母、单词和符号,但是这些还没有成为文学的本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的内在精神上,应该是相同的。
  对此,作家张抗抗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本来做好准备要步入一个新奇的领域,但是阅读后发现目前的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身区别不大。”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虽然网络文学也像它赖以生存的网络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快的发展变异速度,但是,在文学领域里它仍有着先天后天的诸多不足。正如有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来形容它一样,一方面网络文学以其“自由地表述”、“交互式沟通”等特征引得无数网民为之沉迷为之喝彩,另一方面创作者们文化底蕴的缺失又使得网络文学带有先天性的“肌无力”。
  应该说,“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完全成熟定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要依赖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文学读者的多少,电子商务的繁荣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网络文学的繁荣。就目前中国网民的组成结构和数量来看,网络文学尚不具备一个牢固的群众基础,其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好像是站在成年人旁边的婴幼儿。网络对人类生活有根本的改变,但如果说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思考,实在为时过早和有夸大之嫌。网络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信息,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计算机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网络只是一种沟通世界的工具而代替不了文学创作本身。
  目前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化以及网络文学的非审美化,是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的先天性症候;自由性大于艺术性是网络文学一个明显的尴尬。数字化技术既可以为文学美容,也可以将文学毁容,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网络文学追求的不是长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动。维系文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文学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的创造性,这个不是人人自由参与就可以实现的。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要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h5L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有限的网络与无限的文学
张学昕
  文学的发展生机,文学的不竭动力,或许正在于其不断地突破已有的规则,拓展新的道路。无疑,网络的出现及其所带来的冲击,虽然并未改变文学的特质,却大大地拓展了文学表现的空间。
  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和平面媒体的重大差异,尤其网络之于文学,我们已在短短的所谓网络文学的经历中切实地感受到了它独有的魅力。首先,网络的“全球性”使文学的传播突破了固有的边界和地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汉语文学、华文文学的文本和信息充分地、及时地展示在全世界的面前,且大大地减少了传播的环节。其次,网络文学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自由性以及空间的广阔性使文学的个性色彩增强,而参与的广泛性、普及性也给文学带来了新的转机。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作者的写作方式,而且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写作群落、阅读群落的层次也同时发生了极大变化。
  我们在强烈感受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新奇和乐趣之后,很快就会发现网络对于文学发展的有限性。尽管网络写作给它的参与者带来了放松和自由交流的乐趣,网上的遨游常常使写作者信心陡增,写作、阅读的同步也省略掉许多繁琐的生产制造过程,但又不得不承认,“点击”之后的即时性欢乐往往会随着电子屏幕的关闭而逐渐淡出。实际上,对于文化、文学而言,任何外在形式的变化都无法撼动文学的实质,尤其是最关键性的要素,诸如历史社会的巨大内涵、情感体验的深刻真挚、想象的奇特、语言的容量以及作家的良知。就网络文学的现状看,即使那些刻意强调非纸介质原创的写作者,不仅要坚决摈弃写作的过分随意性,而且要摆脱心态的过于浮躁,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文学除了休闲性、流行性、娱乐性这些消费时尚而外,必须要考虑到文学毕竟是文学,文本自身的生命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才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内在追求。
  人们渴望的绝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性文化层面,而是希冀在文字中触摸到社会历史的深层结构,找到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而这一点是无法在“快餐”类的游戏中产生的,无法从网上任意“下载”。真正的文学不该是“一次性”消费,不该在个人化的语言狂欢中降格以求。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和冲突。既然是“文学”,两者在根本上的标准也应该是一致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心灵化,充满发展无限性的劳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美的方式表达人对社会、历史,以及人类精神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以此实现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和改造。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在虚拟的空间中能更自由地实现想象力的飞升,但文学的想象必须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在进入社会历史河床深处,进入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内核时,传统文学的特质仍然是网络文学作者必须重视的原则。当然,网络可能会培养出自己的作家,他们也可能会在当下一“键”成名,问题在于,他们的写作离开了互联网是否就会丧失其生存的热土,或者说网络写作将与互联网永远共同发展和演变。这也关涉到网络文学创作会不会产生经典等一系列的问题。
  网络为许多可畏的文学后生提供了无限的表演空间,那么,在那汹涌而来的倾诉中会有多少文本能够沉淀下来呢?网络上的文学是否也会出现大师或大师级的作品?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和“网络作家”有多大的区别?也许,网络从来就不尊崇什么经典和永恒?网络写作或许仅只是一种情感模式和精神交流方式而已。但毫无疑问,这将在根本的意义上降低网络文学的价值和内涵。
  至少有一点已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网络文学大量使用的速食化语言,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表达的无规范化和语言泛滥反而容易导致网络文学走向非理性化、非文化性。文学的真正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文学表现形式和表达机会的发展,还必须立足于文学所依存的现实。从现状看来,我们不能要求网络文学都必须具有宏伟而深刻的历史关怀和现实追求,但是无论是纸质的还是读屏的文学,抛却宏伟而深刻的历史关怀和现实追求,轻飘无根的“即时”文学也终不能称其为文学,总而言之,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一样,只要它赖以存在、发展的条件尚存,它就不会终结自己生存的命运,同时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 h5L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重现与反思
——评电视连续剧《书香门第》
彭加瑾
  看《书香门第》,令人感到亲切与激动。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一位过来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令人惊喜,令人发奋,令人深思的年代。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结束“文化革命”,社会迈上现代化进程的变革时期,也是人们常称的恶梦结束,霞光崭露的年代。
  《书香门第》不是政治纪录片,自然不必一一展示那时的一个紧接着一个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它以人物的心理、命运与遭际,艺术地为我们重现了这一切。颜文德教授走出监狱,却无人来接,学院不知,家人也不知。及至他走进家门,妻子竟因惊喜过度而晕倒在地。平反冤假错案的主流与支流,光明与黑暗,期盼与现实的种种复杂情状,全都凝结在这一幕之中。颜文德带回的那只蜘蛛身上,积淀着十年浩劫中知识分子的多少悲苦和辛酸啊!
  校党委赵书记探望颜文德的一场戏,也称得上感人至深。书记礼贤下士,问寒问暖,诚然是“明君”风范;然而推心置腹,诚恳的自我批评,更显现出党的工作者的高风亮节。与之相反的却是钱途教授。如果说他在“文革”中诬陷,乃至殴打颜文德尚有可谅之处,那么在对待颜璞的论文时,不择手段,大抓“阶级斗争新动向”,而欲置颜家父子于死地的行径,则是不能宽恕的。
  轰轰烈烈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颜文德对什么是经济学的深刻理解,以及颜璞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走市场化之路的论断,可以说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具体成果。钱途对颜璞的压制打击固然令人悲愤,然而无数师弟、师妹的尊重、崇敬以及学习、研讨,却不能不让人如沐春雨,如临春风。知识分子孜孜于理论、学术的欣喜与幸福,有时常常潜藏在友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中。
  作品重现这一切,为的是“反思”。反思经验,也反思教训;反思个体,也反思历史与社会。不用说,它们都不是仅仅回顾以往,它们指向的主要是明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颜文德、钱途、颜璞、吴鸣四个人物的命运,我们会发现作品有深意藏焉。
  颜文德的声望与地位,既取决于他已有的成就,也取决于他的不断进取与努力。
  知识分子所能贡献于社会的主要就是“知识”与“见解”。而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而应无涯,岂能不自知不足,而时时进取与努力?钱途则与之相反。官瘾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态,更可悲的是他内在的心灵的丑恶与手段的卑劣。他最终败落在一群骗子之手,但可悲与可笑的是这个骗局的设计者竟就是他自己。他曾经殴打过颜文德,颜文德也宽容了他;但灵魂的丑恶还是把他扔到了毁灭的深渊。
  颜璞与吴鸣的情形也有类似之处。颜璞曾经跌入到命运的谷底,毕业无望,生活无着。无奈之下只有到弟弟开的饭馆去端盘子打工。然而正像哲人们所夸赞、所警示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击溃你。颜璞正是依靠着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奋斗,最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吴鸣的才智未必低于颜璞多少,以他的年青、聪敏,本来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然而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想以聪明、投机取巧来快速获得利益与名声,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注意到,作品的反思更多地集中在了人格操守上;但是我们知道,理论家也已经指出:文学永远关注的是人性的世界,道德的世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问题,在文学中必须最终转化为道德感问题。所以,从道德角度反思知识分子的命运,知识分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的。
  郑霞复活之后,人们围绕着她展开了多方的冲突与修复关系的种种努力。然而我们知道,作为10余年植物人的复活,概率恐在多少万分之一,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所以难以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同情。其次,作为一个必须选择的课题,事实上颜文德与颜璞都无可选择。以郑霞之美、之善、之无辜,以寒雪之美、之真、之诚挚,颜家父子与颜璞的弟妹们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通俗剧要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创作者却把一个不可信的并且无法解决的问题投向了他们,这是值得推敲斟酌的地方。 h5L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青藏高原的夏天(摄影) 谢涛 h5L品论天涯网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从情感细微处感受时代的心跳
王末
  张宇的长篇小说新作《表演爱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检察院反腐斗争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丰富、蕴藉而又深情的内涵。作者围绕检察官江姗的情感活动历程,为人们铺展开了一幅细致绵密的社会结构全景图。
  这是张宇“公检法”三部曲之一,继长篇小说《软弱》之后,作者把探寻的目光伸展向检察官的内心深处。作品的叙述仍延续着前一部作品的宽容、柔善和放松,没有故弄玄虚的叙述架构,没有晦涩复杂的语言游戏,坦白平易、晓畅如水,整个故事既充满世俗悲欣,又有几分传奇浪漫。
  大河市的检察长李刚冷静谨严,女检察官江姗细心大胆,反贪局长葛振海忠心耿耿,隐身国外的张明亮闪烁变幻,更有那神秘的“汤姆”若隐若现、亦真亦假……作品以巨大的叙述悬念构成了环环相扣的紧凑情节,使得这部长篇读来不觉费力,使得作品和读者有着良好的亲和力。这在某些作品越写越玄,越写越拒绝读者阅读的不良倾向比照下,就显得尤为珍贵。作者说:“一个作家面对读者,应该是不端架子、不扭捏作态,要与读者亲近,所以从《软弱》到《表演爱情》,我对语言的选择是主动的。”在平易如水的叙述深层,是激流涌动的内心狂流,社会生活的矛盾纠葛、事理情感的困惑缠绕,都在这看似平静、实则喧腾的结构中层层展开,如蚕丝慢抽,如春笋细剥。
  李刚与江姗的多年交谊,江姗与汤姆的传奇感情,以及作为作品温暖背景的江姗父母——前市委书记江云山夫妇,都为叙述创造着内在的动力。审讯斗智、巧妙取证、伪装掩护、跨国侦破……作品紧凑机智的情节结构为众多人物的情感丝络搭建了坚实的支架。丰富、鲜活而又柔曼多姿的情感藤蔓就在这坚实的支架上缠绕攀升、吐芽开花。
  读罢全书,掩卷长思,会蓦然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借助事理来探讨世间情感的作品,环环相扣的情节线索是运载情感的动力架构,人世间最难体味、最难探究、最难细说的情感精灵,就在这体量巨大、动能强劲的情节运载下逐渐加速、飞奔乃至实现了高蹈豪迈的起飞……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艺学术与实践理性及哲学观念一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诸多方式之一,但不同的是,文学艺术是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借助审美情感体验来认识现实和历史精神的内核。所以,作品曲终奏雅归结为情感世界的深层探讨,应该说是深得艺术精神三昧的。作者正是借助人类情感世界这一巨大、玄微而又丰富多变的存在客体,来映照现实世界的大千变幻。在人类情感的水域深处,拥有着人类现实社会一切变革、动荡的水文记录。在人类情感的横截面上,我们将读解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发生了什么、还将会发生什么。
  作者以善感的敏锐和洞察对人物的情感细部进行了微观研究和小心触摸,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没有人性卑微的闪念和私心算计的狭隘,但在情感藤蔓的生长攀升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狭隘、卑微都在更为强大的坦荡豪情映照下升华为了无私和宽容。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情感转化和升华的艰难历程,感到社会历史发展在人类情感细微处的转折路径。这在作者那里是一个自觉的创作追求,这背后有作者自己的历史观念。在作品中,贯穿着作者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意识,作者的历史观是所有情感细节的参照远景,从情感观照历史,从历史反观情节,文学艺术正应该在我们的变革时代为社会、为历史存留珍爱这些宝贵的情感瞬间。
  在作品结尾,作者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条件下信仰和爱的重要,凝时代正气的深沉信仰和温柔如水的宽柔之爱,构成了作品人物的精神城堡和人格风采。在信仰和爱的基石上,人们建构起新的精神堤岸,人们在新的时代开始了坦荡的交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重视信仰的力量,是人类的精神魅力所在,在今天的长篇小说里看到这一点,令人欣慰。
  张宇说:“我是那种构思花费很长时间,总喜欢把小说暖在肚子里的作家,一旦暖熟就会一气呵成。”他的作品不是匆草而就的急就章,而是长时间“暖在肚子里”的慢熟果,所有的人物、情节与自己长时间地共栖共眠,在内心气息相通地生活到了一定时间,才会瓜熟蒂落,降生世间。张宇在《晒太阳》、《乡村情感》等作品之后,把关注的目光从乡村移向城市,移向聚集社会历史因素的焦点——“公检法”题材,是与他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公检法”的经历紧密相关的。在罪与罚、爱与恨、情与仇的矛盾集中焦点,张宇从情感的细微之处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心跳。我们期待着张宇的“公检法”三部曲能够给我们的时代建构一组独特的雕塑群像。 h5L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