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春泥甘护生命花
——空军医护人员援助小汤山医院抗非典纪事
为共同抗击非典病魔,4月底,来自沈阳、兰州、济南、南京等空军医疗单位的50余名医护人员飞赴北京,投入到了抗击非典战斗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西郊机场,记者见到一张略显憔悴的脸庞。她就是兰州军区空军473医院援京医疗小分队的护士叶萍。问起缘由才知道,原来,来北京前,她父亲还躺在病榻上等着她签字做手术。
叶萍的父亲今年66岁,年轻时支边到了西北,生养了一儿一女,儿子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玉门工作,老伴已早早去世。如今年老体弱,身患冠心病、前列腺炎、胆结石等疾病,全靠女儿叶萍照顾。4月底,老人的前列腺炎不断加重,住进了医院。主治医生决定在5月初实施手术。恰在此时,医院组建援京抗击非典医疗小分队。叶萍左右为难:一边是生她养她、身患重病的父亲,一边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去北京一定会落下“不孝之女”的名声,不去吧,又有愧于党的培养。
晚上下班,叶萍来到父亲的病榻前。细心的父亲发现一向爱说爱笑的女儿情绪低落,关切地问:“今天咋啦?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叶萍没有回答。在父亲再三追问下,叶萍支支吾吾地道出了心中的酸楚:“今天医院动员了,决定抽调10多名医护人员去北京抗击SARS,在护士队伍里我算是中坚力量。如果去吧,你的手术怎么办……”父亲深明大义:“我是需要你留下来照顾,但北京躺在病床上的非典患者更需要你,爸爸一人的需要,哪儿比得上上千患者的需要!不行,我推迟做手术,你放心地去吧,不然你留在家里心里也不踏实,到了北京可要注意身体!”叶萍最终还是带着父亲的嘱托踏上了赴京的旅程。
5月中旬,小汤山医院第一批病人康复出院的时候,15病区护士王玲迎来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组织上正式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吸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初到小汤山医院时,21岁的王玲是这个病区年龄最小的医护人员,也是济南军区空军“霸王花”五姐妹中唯一的一名团员。因为她不是党员,所以每次在领受艰巨任务的时候,姐妹们就常以一种严肃的口吻告诉她:“你不是党员,年龄又小,让我们来吧!”对此,王玲很不服气,心里暗暗憋了一股劲。
接收病人前,病房布置工作十分繁重。王玲总是忙前跑后,干完自己分内的活又去帮别人,样样活她都主动去做,从没说过一个“累”字。就在15病区开始接收病人的当晚,王玲主动找到病区的主任和护士长:“我是传染护士,自我防护能力比她们强,临床经验比她们丰富,应该值第一班。”
10床是一位只有19岁的男孩,由于他在北京其它医院长时间治疗,导致血管干瘪、难找,能不能保证正常输液成了医护人员的老大难问题。王玲自告奋勇第一个给这位患者输液,她拿出平时练就的“暗光输液”绝招,一下子就“一针见血”,让患者和大家对她刮目相看。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警安徽总队激发机关干部学习热情
唐发 许志天 张世宏
本报讯 5月25日,武警安徽总队政治部机关全体干部端坐在学习室,时而聆听教员讲解军事英语,时而跟着教员练习发音。这是该总队政治部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采取的一项有效举措。
这个总队政治部始终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措施、挖掘潜力、激发动力。他们运用声光电技术,把理论课讲得更生动;采取热点问题大家辩的方式,把机关干部议论最多的问题搞得更透明;聘请专家教授作辅导,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得更彻底;组织走访参观,使机关干部的眼界更开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
为使机关干部学习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部党委还制定一系列规定,使学习重点突出、时间安排科学、学习方法管用。与此同时,部党委还把机关干部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机制,作为提职使用的重要标准,部党委和机关职能处室定期、不定期地对机关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到每月有讲评、季度有考核、半年有分析、年终有评估,并坚持做到赏罚分明,最大限度地激发机关干部的学习热情。去年以来,部机关干部发表调研文章47篇。由机关干部联系实际撰写的15篇工作经验被上级转发。 (唐发 许志天 张世宏)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警湖北总队培养机关复合型人才
本报讯 6月上旬,武警湖北总队机关22名干部向本处室或本部门人员交待完工作后,愉快地离岗休假。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由接管人员照常办理。这是该总队党委加强机关建设,精心培养机关复合型人才出现的局面。
年初以来,总队党委把精心培养机关复合型人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倡导机关干部“精通本处室工作,熟悉本部门工作,了解相关部门工作”,向一专多能型发展。他们重点走好四步棋:一是科学规划机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机关各部门职能,将干部必须精通和熟悉的工作分别进行细化;二是制定机关业务工作规范。按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将各处室业务归类汇总,对每项工作如何办理提出政策依据、办理时间、方法步骤、承办要求,让干部通过学习规范即能熟悉工作;三是加强换岗锻炼、轮岗任职和工作调整。先后选派30名总队机关干部与支队机关干部换岗锻炼,对16名干部轮岗任职,41名干部调整业务分工;四是加强学习辅导,分阶段总结交流。采取个人自学和专题辅导相结合,每周利用半天集中辅导。在学习总结阶段,安排不同岗位的优秀干部谈工作经验和体会,及时把个人的经验教训变成大家的宝贵财富。
(祁佑华 张名胜)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安徽省无为县组织数万民兵投入到扶贫开发奔小康活动中。图为日前该县雍南镇民兵在向群众传授西瓜人工授粉技术。
张建平 孙爱民/摄影报道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解放军驻豫某部5000多名官兵开赴林州市,帮助外出务工农民家庭抢收小麦。图为子弟兵们为原康镇曹家沟村侯全根家收割。王明浩/摄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我心中,患者最重”
——小记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内二科护士长杨艳
冷冰霜 祝俊业
“在杨护士长眼里,病人胜过自己的亲人。”听说我们采访内二科护士长杨艳,医生、患者都争相这样说。
今年3月10日,80高龄的梁老太由于感染非典住进了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刚进来就吵着闹着要走,杨艳主动靠上去探缘由。原来,老人一方面担心这病治不好枉花钱,一方面对身边不能有亲人陪护不适应。“大娘,您就把我当您女儿好了。”杨艳不仅帮老人端水喂饭、翻身擦澡、梳头洗脸,还不失时机地给老人家介绍非典病人治愈情况。一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当杨艳通知老人的亲属来接她出院时,这位起初住进非典病区就盼着出院的梁老太,却怎么也不想走了,知情人都知道,她是舍不得离开与自己朝夕相处30来天的白衣天使,更舍不得离开像亲闺女一样关爱自己的护士长杨艳。
在收治非典病人的日子里,杨艳往往好几天才回一次家,由于丈夫经常出差在外,10岁的儿子生活只能自理。这天,病房比较平静,晚饭前她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说晚上一定回家陪他,令儿子兴奋不已。没料想,当她查完病房、处理完手头的事务,正准备消毒换衣服时,突然听到别的护士大喊:13床病人危急!容不得丝毫思考,她迅速投入抢救之中,配合插管、胸部按压、上呼吸机……待病人脱险、忙完这一切抢救护理工作,已经是凌晨了。她匆匆赶到家里,儿子一个人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抱头睡着了。她知道儿子在等她,一阵酸楚,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第二天,出差回来的丈夫听说这件事后,很是责怪妻子。说起这,杨艳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对我的家人,我很感激他们,也觉得很内疚,但我只能说,这个时候,我心中,非典病人最重。”这位本来很爱笑、笑起来很甜美的护士长给笔者留下了这样一句朴实的话。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新思路 新举措
——北京宣武区军民双拥工作纪实
王延军 袁华
宣武区是首都北京中心城区之一,有着优良的双拥共建传统。近年来,宣武军民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军民共建活动的新途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军民共建活动向深层次、多领域健康发展,连续四届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卫戍区评为“北京市双拥模范区”。
跨区共建——爱心无限
“宣武区面积小,驻区部队也相对较少,双拥共建工作不能因此降低标准,必须丰富内容,拓宽领域,服务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军队建设的大局。”这是区委、区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心声。
宣武区广外街道,是跨区共建的发祥地。9年前,这个街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率先走出了跨区拥军的新路子。他们与驻丰台武警某部建立了共建对子,每逢节日,街道都要组织社区居委会主任、居民代表带着慰问品与战士们一起包饺子、挂灯笼,举办“百名新兵逛京城”等活动。广外街道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宣武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区委书记唐大生说:“双拥工作不仅要动真情、办实事,还要确立新思路,谋求大发展。”为解决好驻清河武警某支队随军家属就业难的问题,区政府出资并协调有关部门在该支队驻地开设了国华商场拥军分店,使驻地部队家属就业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到2002年年底,驻区部队和跨区共建部队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全部实现了100%。
在广外街道双拥办公室里,墙上整齐有序地挂满了部队送来的各种锦旗,四周是近期双拥共建活动剪影板报,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22本近1800张照片的双拥共建活动相册。翻看这些双拥相册,你会被这一幅幅军民鱼水深情的画面所感染。如今,广外街道的这一做法在全区得到肯定和推广,牛街、天桥等街道也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跨区拥军活动。
喜结军亲——鱼水情深
宣武区委、区政府一直把双拥共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军地领导共同筹划、亲自参加、亲自检查。区四套班子领导与驻区部队“结亲”,建立责任联系点,经常走访看望,现场解决部队官兵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2001年他们在100个处级单位中开展了“百名领导干部结军亲”活动,这些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每人与一个优抚对象结亲,平时电话联系,节假日走访慰问,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
牛街社区住着一位叫孙玉兰的复员老军人,老两口都已90多岁,身边无儿无女,实际困难很多。牛街街道工委书记陆惠民知道后,主动找到孙玉兰与老两口结“军亲”。去年元旦,孙玉兰老人突患脑血栓,陆书记得知情况后,一边往老人家
赶,一边与回民医院取得了联系,直到老人住院手续办妥后才离去。第二天一大早,陆书记又带着慰问品赶到医院去看望老人,向医务人员询问老人的病情,代表办事处给老人送去了2万元治疗费,并叮嘱医务人员老人有什么问题都要及时同他联系,在他和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孙玉兰老人的病情很快稳定住了。去年4月初,孙玉兰老人病情加重,弥留之际,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陆书记的名字。老人去世后,陆惠民又像亲人一样帮助老人的家人跑前跑后料理后事。
全区8个街道为使“军亲”们联系方便,特意为每一位“结亲”对象制作了联系卡。平常,区领导们虽然工作都很忙,但是对“军亲”们总是想在心上,挂在嘴上,打个电话或上门嘘寒问暖,这都是他们的常事。每逢过年过节,“结亲”领导都要深入到优抚对象家中,为他们送去米、面、油、水果等慰问品和慰问金,也为“亲人”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地方拥军优属动真情、办实事,部队拥政爱民,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两年来,驻区部队和跨区共建部队共出动官兵数万人次,出动各种车辆497辆次,绿化植树5万余株,种植草坪3000多平方米,美化绿化23000平方米,并积极参加抢险救灾、扶贫济困、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成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此外,部队还帮助全区78所中小学成立了少年军校,捐款捐书、购置国防教育光盘,建立国防教育书架。以“双三好”为载体,双拥共建工作实、成果大,广外、牛街、天桥街道和共建部队被中宣部、总政治部等命名为“全国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首都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与疫魔争夺生命
——记海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海龙
姚雁 吉尔 徐锋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海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海龙是一位与疫魔争夺生命的勇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所负责的非典诊治病区患者死亡率、医护人员感染率均为零。
日前,王海龙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海军后勤部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比非典更可怕的是丧失争夺生命的勇气
3月9日,海军总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一例患者,先是呼吸急促,干咳不止,尔后出现昏迷,王海龙很快确诊病人为非典患者。疫情紧急!他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并报告医院,仅1天时间就建起了严密的非典隔离病区。
王海龙和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24小时特医特护。最初,病人因为恐惧,做气管插管时不断挣扎,随着剧烈的咳嗽,含有大量病毒的飞沫喷涌而出……王海龙大声命令其他医护人员走开,自己动手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4天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成功诊治首例患者让王海龙感到:非典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在疫魔面前丧失争夺生命的信心和勇气。
4月11日,医院收治的一例非典患者呼吸频率达40次左右,全身发紫。“立即隔离抢救!”抗炎、吸氧、镇静、激素等治疗手段和药物相继用过,但病人病情仍然没有得到控制。王海龙果断决定:上呼吸机!直到晚上12时,病人的病情才趋于稳定。
王海龙松了一口气,但刚走出病房,这位患者的爱人突然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觉得头晕。一量体温,38.6摄氏度。几夜没合眼的王海龙意识到这是明显的近距离感染症状,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感染。当时,北京已经有收治非典的定点医院,他完全可以将病人转送指定医院。但考虑转送过程可能增加感染几率,也不利于患者的救治,王海龙决定立即对其实施救治。他和医护人员一道,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硬是将这对夫妻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样是一场生命“保卫战”
资料显示,疫情发生之初,医护人员感染非典的概率接近30%。王海龙感到,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样是一场艰巨的生命“保卫战”。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接触病人最频繁的是护士。她们要安置病人,发药、打针、为不能翻身的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站着不动也会捂出一身汗。为此,院领导曾多次提议增加病区护士人数,但都被王海龙谢绝了。他说:“少进病区一人,就少一分被感染的可能。就让我们科室来承担全院的风险吧!”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他既当医生又当护士,经常亲手为病人测体温、量血氧饱和度。
王海龙每天在病房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但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亲自过问医护人员的体温统计和健康监测情况,检查每一项隔离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疫魔一天不退,我一天不下战位
从王海龙的家到病区不到100米,一家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团聚。儿子想见爸爸,只能站在家门口,远远地看着隔离区内忙忙碌碌的“白大褂”进进出出,凭感觉判断哪一个背影是爸爸。王海龙的妻子被单位“照顾”在家,由于过度担心和焦虑,她病倒了。海军后勤部部长周汉荣、政委徐莉莉看望一线医护人员家属时,王海龙的妻子对徐莉莉说:“作为军人妻子,我没有权力阻止他上战场。但我担心啊,40多天来,我天天梦见他倒在病床上……”事后,徐莉莉给王海龙下了“死命令”:每天不管多忙,一定要给妻儿打个电话,报声平安。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有着27年军龄的军人。抗击非典、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疫魔一天不退,我就一天不下战位!”王海龙让亲属去家中陪护妻子,他自己仍然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第8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镌刻在军旗上的忠诚
——记解放军体育学院跆拳道队
孙现富 余平 左贵东
这是一群有着花一样容颜的年轻人,这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特殊团队。她们用中国军人的忠诚和热血捍卫着神圣的八一军旗,她们用中国军人的理想和信念使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异国他乡升起。
她们就是有着“跆拳劲旅”之称的解放军体育学院跆拳道队。
理想在国歌中升起
每年一届的国际军体跆拳道锦标赛,是世界军体规格最高的比赛,它不仅成为检阅世界各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平台,也是展现各国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前11届的赛事中都没有我军运动员的身影。
1996年5月,我军第一支跆拳道队在解放军体育学院成立。从“零”起步的跆拳道队面对的一切都是空白,没有训练场馆就在地下室训练,没有专业教练就到地方院校求援,没有教材就翻译国外的资料,然后再进行修改创新。
2000年10月,第十二届国际军体跆拳道锦标赛在韩国汉城举行。这是我军跆拳道队首次亮相世界。带着特殊使命,她们踏上了征战国际赛事的征程。
比赛第一天,她们就出师不利,国内跆拳道名将张理月,因为身体严重虚脱,在连赢三场比赛的情况下,决赛中以1分之差痛失冠军。
面对失利,队员们没有气馁。后来的比赛更是充满激烈和紧张。年轻队员李振红,一上场就遇到加拿大强手阿里森。缺乏国外赛场经验的她,开始一直被动,先后吃了对方两记后腿,而且每次都被踢在头上。临近比赛尾声,李振红还落后对方1分,教练和队员们都特别着急。为了给她鼓劲,在代表团团长张训才少将的带领下,全体队员唱起了国歌。雄壮的国歌给了李振红一种无形的力量。当比赛离结束还剩下不到40秒时,李振红利用对方求胜心切的心理,使出了“前腿引诱、后腿进攻”的战术,上劈、下旋,一个漂亮的后转身,猛地一记横腿,一下子将对方打倒在地,终于使自己反败为胜,为我军在国际军体跆拳道锦标赛上拿到第一块金牌。
当雄壮的国歌第一次响彻在韩国上空时,队员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们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实:中国军人在世界跆拳道的行列中,并不比别人差。
首次出征国际军体跆拳道锦标赛,就以3金3银2铜的绝对实力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和唯一的“最佳技术奖”,在国际赛场掀起一股“中国跆拳道旋风”。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按照国外惯例,跆拳道运动员从7岁开始练习基本功,5年后进行技术训练,10年之后才开始出成绩。然而,我国从1995年才开始这项运动,如此训练,我国至少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跆拳道水平。为此,他们独创了一种将体能、基本功、技术战术全部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方法,对队员实施“速成训练”。因此,这种方法也被国外称为“中国跆拳道专业速成训练法”。需要10年完成的基础训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这就意味着队员们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跆拳道队,每个人都有一部训练的“血泪史”。队员王朔刚刚入队时,每周三次的10000米预备训练,每天1000次的下劈腿共同科目,常常练得她没了站的力气,每次训练结束都是战友把她扶回房间。她后踢不准,腿力较差,教练又规定她每天再练后踢1000次,而且每次都要踢中200多公斤重的沙袋。有几次把她累得趴在地上大哭,哭完之后,她又坚强地站起来,因为她知道,在训练场上只有特殊的训练,没有特殊的队员。
世界冠军张理月脸上至今还留有一块伤疤。在一次男女实战对抗训练中,张理月防守不及,被人高马大的男队友一脚踢在脸上,鲜血和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疼得她趴在地上久久没有起来。这时一向关心她的教练走过来冷冷地说了一句:“我希望你把血和泪水流在训练场,而不要流在比赛场!”一句话,让倔强的张理月又腾空而起,她只让队医作了简单包扎,然后又投入到了更为“残酷”的训练中。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跆拳道队组建9年来,先后12次获“体育道德风尚奖”,6次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创历史性突破,3次获得国际军体跆拳道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个人立功受奖更是不计其数,17人次获得世界冠军,5人被评为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健将,2人被评为全军“十佳”运动员,3人次荣立一等功,19人次荣立二等功,23人次荣立三等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