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全国计生干部非常时期挑重担
抗击非典计划生育两不误
本报讯 记者孙秀艳报道:在非典时期,国家计生委、全国各地计划生育部门充分发挥计生服务网络优势,走村串巷,细致工作,在抓紧防控非典的同时,不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两项工作的双赢。
全国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目前已有近3.7万个,技术服务人员32万,覆盖率达78%。全国70%的乡镇已经建立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有一套规范的人口统计制度和过硬的工作队伍。为及时掌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准确信息,为农村非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国家计生委紧急动员全国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对全国流动人口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仅用3天时间,就在湖南开通了人口计生系统防治非典数据上报专用网站。
专用网站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建设,许多省区市依托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建立农村疫情报告体系。全国人口计生信息网络也实现了高速运转,自5月15日起,系统每3天汇总上报全国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疫情平缓后,各地计生部门加强了对返乡人员再次流出情况的信息统计。这些信息对于各级政府采取正确决策,切断疫情向农村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层计生工作者和广大计生协会会员是疫情排查的主要力量。在排查过程中,他们不辞辛苦,昼夜奋战,坚持日报告、零报告,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不放过一条流动人口信息,坚决堵住每一条疫情传播的渠道。同时,计生干部有针对性地为外出打工人员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减少他们的盲目流动,把住了疫情传播的关键关口。
在做好非典防治的同时,广大计生干部不忘本职,在非常时期把计生工作做细做好。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及时改进农村集中孕检方式,进行分散式的生殖健康检查,切实保证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地还加强了工作人员防疫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场所的消毒。
在疫情较为严重、人口分散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在做好严防非典保障健康的同时,抓住流出人口返乡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大的时机,在进行大面积计划生育工作排查的同时,紧紧抓住重点对象,坚持开展正常的计生技术服务工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流出人口较多的省份作出决定,严禁跨省进行孕检或要求流动人口回原籍参加孕检。大连、青岛、厦门、深圳、苏州等流入人口集中的城市计生部门,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方法,投入专项资金,更加及时周到地为他们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各地计划生育部门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电话等现代化手段,宣传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防治非典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确保了信息畅通,保证人口和计生工作不断、人心不乱,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非典康复者已不再具有传染性,他们的人格和权益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针对他们目前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专家呼吁——
不要歧视非典康复者
王淑军 黄显斌
对于非典患者来说,治愈出院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不少患者却高兴不起来。近日,解放军302医院对非典痊愈出院者做了跟踪随访,发现部分患者至今仍过着被社会“隔离”的生活。
有些患者康复出院后,就被人像躲“瘟神”一样避之不及;有些单位甚至让其长时间在家休养,以致离群索居,郁郁寡欢;有的还连累家人,其家人也被所在单位拒之门外,无法上班;还有的甚至常常遭到居住小区保安和门卫的阻拦……为此,他们强烈希望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据了解,全国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非典康复者并无传染性
解放军302医院著名传染病专家、曾感染非典后被治愈的姜素椿教授指出,并无证据表明非典患者康复出院后再传染给他人。首先,出院有明确规定的标准,病好了,隔离期过了,才允许出院。第二,非典是一种自限性传染病,也就是说得病后主要靠人体自身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得病出院后一般不会再有传染性。第三,从最近4个月的流行病学观察看,患者病好出院后,没有发现再发病的,也没有发现再传染给其他人而发病的。第四,卫生部对康复出院者没有要求再隔离检疫。
有鉴于此,姜教授强调没有必要谈“非”色变,把康复出院者当成“瘟神”。相反,这些人有了抵抗SARS病毒的抗体,还可以提供有治疗作用的恢复期血清,帮助抢救一些重症非典病人。
全军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陈菊梅教授指出,人得病后,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到底在人体存在多长时间,尚待病毒学进一步研究确定,但患者康复出院继续休养两周左右,机体免疫力就得以恢复,完全可以照常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大家没有必要害怕。相反,他们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关怀和信任,使他们虚弱的身体尽快硬朗起来,尽早地为社会做贡献。
保护康复者的合法权益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抗击非典法律咨询小组成员孙东东强调,从法律上说,我们也要尊重非典痊愈者的人格权利,保障其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分析他们被歧视和排斥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源于对传染病的恐惧,对SARS医学知识的匮乏。对于艾滋病,人们也经历了一个由恐惧到认识的过程,随着对艾滋病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懂得了它的传播途径后,人们不再那样恐慌,而是科学防治,从容应对。
二是虽然我国老百姓的维权意识在一天天增强,但尽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却相对淡薄。在我国,人人享有平等生活的权利,也应当维护别人正当生活的权利。因为你在给自己维权的同时,别人也要为你尽义务。因此,任何人不能只顾自己的权利,而拒不履行社会义务。对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解除隔离、康复出院的这部分人,有权利和其他人一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任何人没有权利,也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妨碍他们的正常生活。
无知和误解比疾病更可怕
无论是谁,如果染上非典,都是一种不幸,但比这更不幸的是无知和误解。专家们呼吁全社会要加大对非典的科普宣传力度,使人人都懂得非典的防治知识。同时,提倡大家换位思考:假如我或者我的家人染上非典,周围人们也如此“无礼”,我会怎么想?所以,社会各界应当给予非典康复者更多的关爱、理解、帮助和方便,弥补他们染病期间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他们生活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尊严。对于其他人来说,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也可更直观地得到有关非典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加以防范。
总之,不管是从医学上、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来说,非典痊愈者不应受到不公正对待,更不应受到错误的歧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中医“洋弟子”
广州中医药大学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80多名外籍学生,他们来学中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想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有的是由于中医与其国内民间传统医学存在共通之处,有的是因为中医在国外存在良好发展前景。不同的原因,共同的选择,使他们成为中医的“洋弟子”。图为德国见习医生雷安丽给病人做针灸治疗。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新版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启用
新证有8处防伪标识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翟伟)民政部近日决定在全国正式启用新版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新旧证书更换期限为1年。现在使用的旧版证书可继续使用到2004年5月1日,之后全国将统一使用新版证书,旧版证书由各地自行收缴和销毁。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是社会团体法人依法成立和进行活动的法律凭证,为维护登记证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证书由民政部统一印制。目前全国使用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是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之前设计制作的,证书的登记事项内容已不符合条例的要求,且未采用防伪技术,不利于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工作。
据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新证书现已设计制作完成,证书采用专用水印纸印制,防伪标识多达8处,背景呈紫罗兰色,纸质和印制技术都较旧版证书有较大改进,符合当前国家对证书的质量要求,也适应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全国普通高校今年正常放暑假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全国普通高校今年暑期将正常放假,但极少数已制订本学期后半段与暑假对调方案的学校仍按原计划安排。
教育部是根据国内部分地区非典疫情逐步得到抑制的形势作出这一决定的。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学生放假离校前对广大学生认真进行一次非典防控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做好放假期间的自我保护,根据所在地区疫情,安全合理地安排好个人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积极配合居住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实施有关防控措施。暑假期间,各高校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落实校园防控的各项措施,重视做好对留校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留校学生的暑期学习、生活安排,并且提前做好下学期开学学生返校和迎接新生的各项准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革除陋习要有恒心
苗文新
最近,许多地方都组织青年和学生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活动,令人感到欣慰。然而,随着全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人又开始放松警惕,诸如随地吐痰、抠鼻子等不卫生习惯也开始抬头。对此,笔者要大声疾呼:革除陋习要有恒心。
回想起前段时间,非典疫情严重时,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和专家的讲解,人们都非常注意讲究卫生,随地吐痰等现象也似乎一下子消失了。本来,有些专家认为通过这次非典流行,可以将坏事转变为好事,提高人们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以防止其他流行病的传播。谁料这疫情刚有缓解,一些坏习惯又开始了,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疼”。
看来,一些不良习惯是有很强的惯性的,虽然在某个时段内能暂时得以控制,但一有机会它就要表现出来。像随地吐痰这样的不良习惯,我们治理了好多年了,想了许多办法,也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是去不了根,已经成顽疾了。尽管专家们不断告戒人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但这时专家的话好像不能再产生前段时间那样的影响力了,而这种情况正好为疫情的反弹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国外的一些例子已经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
笔者以为,要彻底消灭疫情,首先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防止疫病流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控制了非典,如还不注意卫生,也许今后还会流行别的疾病,因此,要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可以借鉴对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处理办法,给每个人建立一个文明手册,给不文明习惯记分,达到一定分值后就去市民文明学校自费学习,直到通过考试。再次,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制手段彻底纠正不文明习惯。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鸡圈里有只大天鹅
大连市金州区石城村李广有家的鸡圈里养着一只大天鹅。3个月前,李广有在一条小河边发现了这只头部和翅膀都受了伤的天鹅,将它救回家,把鸡圈腾出来给天鹅用,并给它治伤。一段时间后,天鹅慢慢好起来,食量也越来越大了,这些天吃光了三大缸玉米面,有二三百斤。天鹅一见到李广有则“鹅、鹅”地表示亲热。
李广有近日对记者说:“我想应该尽早让它回到大自然,或让动物园收养它,不知道谁管这件事。” 本报记者 王科摄影报道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许多农科专家指出
推进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眼下,非典得到控制,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然而追本溯源,许多农业科学家呼吁:推进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有识之士指出,在SARS流行之前,食用野生动物之所以成为时尚,根本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加剧而无法满足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因此,要预防类似的事情发生,就要加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食品消费观。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原来在城市周边的大片菜地被侵占,蔬菜生产被迫向农区转移,由于技术等一时跟不上,一些地方的农民把剧毒农药用于蔬菜。例如,有一种专门为害韭菜根部的韭蛆藏在土里,一直没有好的防治方法,于是有人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生产的剧毒农药“3911”灌根,这个土办法不胫而走,后患无穷。有识之士指出,由于广大农民分散经营,难于监督和控制剧毒农药使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把好第一道关口。
从长远来看,应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资料,方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农业科研经费偏低,缺乏政策扶持,许多科研成果迟迟不能完成或用于生产。据报道,我国现有40多种中草药农药已获国家专利,有的已颁发了农药登记证,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迅速推广。
有的专家认为,农产品的污染问题之所以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人才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培养了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但由于基层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因素,无法留住人才。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出现了“乡梗阻”、“村梗阻”。一方面,大量农民急需的新技术和成果躺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里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一线继续使用已经过时的技术,大大延缓了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把自身发展和国家需要相结合
北方交大毕业生志在西部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截至目前,北方交通大学与用人单位签约的1122名本专科毕业生中,去西部地区的就有99人。这是该校积极贯彻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磨练成才的结果。
多年来,北方交通大学制订相关鼓励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学校每年都要专门为毕业生组织“成才之路”报告会,重点邀请已到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铁路局工作的毕业生介绍经验,增强在校同学对西部地区的认识。今年,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学校又决定对到西部就业的学生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时给予优先照顾。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大城市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比较容易,但该学院的孟祥福、李义、王峰3名同学却选择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霍瑞强同学志愿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董刚同学则选择到西藏奉献青春。共产党员孟祥福同学说:“听了招聘人员的介绍,我感到部队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到酒泉去我会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这需要我,也适合我。”
电气工程学院的曹振中、阎亚飞、张伟、马铁军投笔从戎,远赴西昌,一心要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曹振中是电气99—1班班长。他说:“困难可能有很多,但是可以克服,艰苦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这是我自己的追求与选择。”阎亚飞是一名女同学,家庭环境比较好,在就业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西部。张伟和马铁军住在一个宿舍,平时就相互勉励,共铸报国志。他们常说:“我们就是螺丝钉,要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据了解,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政策的出台,北方交大有更多的毕业生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示了到西部就业的意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经过15年的创业发展,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成效显著。目前,高新区内的企业已达9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65家,累计实施各类高新技术项目682项。图为桂林高新区内的桂林NEC无线通信有限公司员工在测试产品。
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君蔚
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并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内容部署实施。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2001年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监测数据表明,仅1994—1999的5年间,全国就减少流动沙丘面积321.5万公顷,增加固定及半固定沙丘面积422.1万公顷。回顾50多年来我国防治荒漠化历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荒漠化防治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各级政府的领导协调机构,强化荒漠化防治的组织保障。1994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全国防治荒漠化任务较大的14个省(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或领导小组。2001年出台的《防沙治沙法》又明确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国务院林业、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三是加强荒漠化防治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体系。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法》确立了防沙治沙的基本原则、责任、义务、管理体制、主要制度、保障措施以及违反《防沙治沙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法律。
四是积极组织实施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加速荒漠化防治工作。20多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2001年起,国家又先后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这两大工程覆盖了中国沙化地区90%以上的土地,构筑了全国荒漠化的整体骨架。
五是依靠科技,加速荒漠化防治。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教育组织体系,荒漠化防治学科设置日趋科学,教育、培训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思路;在荒漠化监测方面,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以干旱和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为基础的动态网络体系;在工程布局上,实行分类施策,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在植被建设上,确立了防、治、用结合,保护优先的植被建设方针;形成了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技术路线。
六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有关部门连续组织多层次的荒漠化防治意识与技术培训班,多次组织“科技人员科技送乡村活动”,公众的荒漠化防治意识显著提高。
七是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广泛参与。国家通过安排治沙贴息贷款,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投入。实行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沙、荒地)、“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以及国家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荒漠化防治。
八是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主办了第一届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等国际会议,主持建设的亚洲地区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现已接纳20多个国家入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相应研究课题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记者胡斌报道:人文社会科学应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综合研究课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这一课题包括危机状态下的紧急救助机制研究、社会治安管理研究、市场监管、公民权利保护研究等8项子课题。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要靠科学,这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民大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思考在防治非典过程中政府的对策和行为。在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主持下,该所和媒体合作进行了主题为“北京市民如何面对疫情”的民意调查活动。社会学系沙莲香教授等进行了“抗非典时期的国民心态调查”,并编制应对非典的市民心理自助手册。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就非典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展开研究,张成福教授就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管理展开研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