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中国科协动员公众批评恶习树立新风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 记者廖文根从中国科协获悉:为摒弃陋习、树立新风,中国科协发起“我最深恶痛绝的生活陋习”公众评点活动,请广大公众参与评点。
这项活动将通过互动参与,由公众指出社会上普遍存在、亟待革除的那些有害健康、有悖科学、有损形象、有碍观瞻的生活陋习,从而使公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一次教育。在6月10日至25日的活动期间,公众可通过互联网、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参与投票评选,也可参与有关征文和网上讨论活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日前,浙江温岭市妇联的同志专程来到该市城东外来民工子弟小学,看望小朋友们,送来30多幅《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和《预防非典、健康知识》宣传画,并且给小朋友讲解。瞧!图中民工子弟看得多么认真。
俞明德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
古稀之年看变迁
王选庆
我9岁的孙女几个月前在《沈阳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小作文——
那天是星期日,爷爷送我去钢琴学校。爷爷觉得呆在走廊里等着闷得慌,就去了体育馆左侧刚刚修建起来的街心公园看报纸,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下课后,我问爷爷:“你怎么在那里睡着了呢?”爷爷说:“那里的环境可优美了,空气可新鲜了,有绿树有花草,所以我便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听了爷爷的一番描绘,我的心也被陶醉了。我对爷爷说:“那公园成了爷爷的摇篮了!”爷爷马上赞扬我说:“你说得太好了!这里是我们大家绿色的摇篮,也是幸福的摇篮!”
这篇小作文是百分之百的真人真事。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一晃儿我在这里已经工作和生活了49年。别的不说,就说环保事业吧,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尤其像我这样的“老沈阳”看得清清楚楚,记得扎扎实实。
过去人们好用“傻大黑粗”4个字来形容沈阳。一到冬天,人们常见的“三黑”便随之出现———
一黑:你带着雪白的口罩上街,哪怕只一两个小时,回家摘下口罩一看,口罩上的鼻孔之处保准会有两个指甲大的黑圈。
二黑:屋檐上的麻雀一只只全成了黑雀,就像刚从烟筒里钻出来似的。
三黑:大雪过后,不出一两天,白雪变成了黑雪,上面落满了一层黑色的烟尘。
过去的沈阳怎能不黑呢!你从飞机上就可以看到,全城烟囱林立,特别是铁西区,工厂一家挨着一家,一根根大烟囱,吐着滚滚的浓烟,遮天蔽日,外加全市数以千计的锅炉房,一到冬天全城乌烟瘴气,尤其在傍晚时分气压低的时候,你上街都喘不过气来,那黑烟直呛嗓子。
近两三年,沈阳的环保成效不小。去年全市拆除了1000根烟囱,今年还要再拆除1000根,另外还要拆除400座锅炉房。报纸上说,沈阳现在有55处集中水源存在污染隐患,市环保局、自来水公司等部门已开展清查……
如今的沈阳真的变了,变美了,变绿了,变得洁净了,过去的“三黑”基本不见了。全市不仅铺设大量绿地,而且提出要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过去沈阳市内只有北陵、中山、南湖等几大公园,而现在又新建了几处大型公园,街心公园、路边绿地比比皆是。
像我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能够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生态环境里,不是更可以延年益寿,其乐无穷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环保专家就环境与疾病关系提出
维护人居大环境安全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们日前在研讨“防治非典与环境保护”时指出,不应把非典暴发看作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环境与疾病的关系,从根本上防止类似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专家认为,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使我们身边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除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环境急剧恶化还会诱发水生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行为则使得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成为可能。要从非典防治战役入手,对人类活动进行彻底的反思并予以规范。要教育公众明了非典暴发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它与环境这个大概念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仅就非典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被动的。要从维护人居大环境安全的高度出发,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专家建议,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跨学科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我国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应予加强。比如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都是采用填埋处置方式,而能够达到无害化处理水平的填埋场还不到20%。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非典防治时期,许多医院的医疗垃圾处理设施都是仓促上马。由于垃圾焚烧存在着产生有害物质的弊端,因此,应着手引进国外先进的非焚烧处理技术和设备,并结合我国国情,使其国产化。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环境安全的应急预警体制与机制建设,以便在环境突发事件到来之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应对,把损失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让百姓子女念得起学得好
杨岗民办学校为民办
本报讯 江苏省沭阳县杨岗寄宿学校把面向平民百姓作为办学理念,打破民办学校高收费惯例,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子女进得来、念得起、学得好、信得过的新型学校。
在收费标准上,杨岗学校以保证正常运转、略有赢余的原则,除了每年向每名学生收取1500元培养费外,其他收费全部执行公办学校标准。校长杨明国提出,不浪费一粒米、不外购一两熟食,把流通环节的利润全部留在学校、用于学生,做到学生一日三餐每天有牛奶、鸡蛋、鱼肉相伴,基本满足了学生身体发育的营养需要。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消费全部由学校包下,包括洗澡等都不出校门。另外,对困难学生实行经济援助,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生活费。(蒋润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高考热线
如何选择大学志愿
本报记者 赵亚辉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众多考生开始为填报志愿做准备。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瑞君。赵瑞君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恰如其分,既避免报高,又避免报低;结合志向,既避免盲从,又避免孤注一掷;参考分数,既看最低线又看平均分;相对位置,既看绝对成绩,又看相对位置;评价信誉,既看学校规模,又看学校诚信度;综合考虑,既看分数,又看招生规模,尤其是能否追加计划;不要盲目追热,要看专业职业长远发展前景;不要盲目追名,要看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不要冒险试探,要稳中求进,高中求优,占据特色。
中国的大学有上千所,如何正确判断一所大学的水平高低,赵瑞君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要看学校的综合实力,因为综合实力可以为人才培养奠定优质教育资源基础,表现在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全国排名和国家重点建设程度。
其次,要看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因为近些年各高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这种改革可以牵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表现在教学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国际联合培养程度和人才培养的特殊举措。
第三,要看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因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研究能力,国内外一流大学,无一例外都是研究型大学,其主要特点是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探求真知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手段,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创造良好的育人手段,它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
第四,要看学校的就业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大学是否被社会公认往往体现在它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受社会欢迎,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它的毕业生发展潜力和后劲如何,它的校友在社会的知名度和为社会的贡献度高低。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首都机场关爱一线民警健康
本报讯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安分局计生协和工会关爱民警健康,近日为一线公安民警及其独生子女上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非常关爱”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首都机场在抓好防治非典的同时,积极抓好各项工作,确保民航飞行区的安全。(伍燕)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新型环境消毒剂在天津问世
本报讯 一种杀灭冠状病毒的新型消毒剂日前问世,该消毒剂名为健康2000溴氯海因环境消毒剂,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研制,系科技部、财政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产品,已被鉴定为河北省省级高科技产品。这种消毒剂刺激性小、腐蚀性弱。该消毒剂日前被送往北京治疗非典的定点医院。(冯志生)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中英合办太空天文知识竞赛
本报讯 记者赵亚辉报道:为丰富广大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知识面,增长天文、航天知识,北京天文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将联合举办二00三太空天文知识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网上知识竞赛,第二阶段为现场决赛。通过第一阶段选拔出的十二名优胜选手进行公开的测试,参加者需要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来使组织者了解他们对太空和天文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最后决出优胜者赴英国参加明年八月六日至十八日的英国太空学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名家特递
二十一世纪医学展望
韩启德
●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修改自己,特别是后代的基因
●健康应是“一种躯体、精神与在社会中的完好状态”
●如何实施最大限度的医疗公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韩启德,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国际病理生理学会执行理事(下届主席),国际心脏研究学会理事与中国分会主席等职务。
21世纪的医学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我认为,实际上很难具体预言明天会出现什么新的东西。在1899年的时候,也有人预测20世纪医学发展的前景,但没有人想到会有化学药品,更没想到会有基因工程。1987年,一家大医药公司组织20多位知名医学家预测医学的发展前景。它们预测到2000年时:一、艾滋病、麻疹将被消灭;二、癌症的治愈率提高到2/3;三、多数状况下冠脉搭桥术将被微创技术或溶栓药物治疗所取代。这只是预测13年后的事情,偏差竟然那么大,要是预测100年又会怎么样呢?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伯奈特预言生物研究在未来并不会给医学带来多大的利益,即使它们能带来利益,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与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也大相径庭。因此,如果要我展望21世纪医学发展的话,我愿意做以下几点预言:
第一,21世纪医学的发展依然取决于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将是生物医学的世纪,但生物医学成果的取得,不仅取决于生物学家与医学家的努力,而且,甚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以及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就拿信息科学来说,其与医学的结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远程医疗将得到普及,智能机器人用于诊断与治疗已初见端倪,生物信息学不仅将用于大量生物医学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储存,而且将直接融于医疗技术中。
第二,21世纪的医学一定会越来越重视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长期以来,现代医学遵循现代科学“还原论”的模式进行研究,对人体微观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分析研究越来越细。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单元的细胞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将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人体。人们并不是不知道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只是缺乏实施综合研究的条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与循证医学的提出,只是在目前条件下医学家不得已而选择的医学综合研究措施。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人体复杂系统的组成元件将得到足够的信息量,加上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复杂系统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人们将有可能在人体与细胞复杂系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之将使医学得到一次新的飞跃。近来日本与美国的科学家相继依据海量的生物学信息,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代谢等生命活动获得成功,大大增强了对人们生命复杂系统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第三,补充与替代医学将在21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基于纠正单一致病因素,尽管对有些疾病取得好的疗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难免引起复杂系统中其他因素的改变,这些改变或者影响疗效,或者产生副作用。在这种作用下,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采用天然药物或从长期实践中总结与产生的一些治疗方法。因此,近年来补充与替代医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重视。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无疑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中最为绚丽的瑰宝。中医药一经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四,医学伦理学问题将越来越突出。21世纪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将使很多原来不可想象的事情得以实现的可能。但要不要去做这些事情,则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有下面这些例子:
1.关于基因歧视问题。越来越多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自己容易得什么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极大地有利于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基因歧视问题。例如一个女孩如发现有乳腺癌易感基因,就可能找不到对象;另外,保险公司可能不愿意接纳她的投保;找工作时也可能没人会要她。最后,她整天为是否得乳腺癌而提心吊胆,与不知道这一易感基因而突然得乳腺癌相比,可能生活质量更低。
2.关于基因修改问题。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修改自己,特别是后代的基因,这对预防与治疗疾病,对人体性状的改善,是非常诱人的。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对整个人类的危险性,如在修改基因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新的生物病原体,其与艾滋病病毒相比,毒性还强一千倍,传播速度也强一千倍,而人类对此病原体尚无准备,那么就有可能毁灭人类自己。此外,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改变一个基因后会不会引起一系列其他基因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在未搞清楚整个系统的情况下,改变单一基因自然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再则,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哲学问题,就是什么就是好的基因。例如,从技术上讲,完全可能修改基因,得到“漂亮”基因,“聪明”基因,但如果人人都变得漂亮了,漂亮还存在吗?如果人人都变得聪明了,聪明还存在吗?
3.关于医学的根本目的。医学的目的常常被认为是治好疾病,最多也就是加上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现代生活条件与医疗条件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显著的延长,但与此同时,老年痴呆越来越多,肿瘤病人越来越多,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风湿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老年人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现代医学面向一个一个现有条件下可以诊断的疾病,常常是找到一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却产生与发现更多的疾病,而且对亚健康状态置之不理。其实,医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应是“一种躯体、精神与在社会中的完好状态”。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在面对具体问题上却不是那么简单。医生们常常为了挽救生命,不惜昂贵的花费,但换取的只是病人更大的痛苦和苦恼,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如果从维护健康这一医学的根本目的出发,那么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大概就比较容易得到统一,我国对确定“脑死亡”为死亡标准的反对声音也不会那么强烈了。
4.关于医疗公平问题。现代医学的发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医疗费用飞速增长。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财政能力与公众福利费用的增加也难以满足医疗支出的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矛盾就更为尖锐。有限的医疗资源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这就使医疗公平问题变得异常尖锐。是首先满足有钱人?发达地区的人?病重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人?贡献大的人?似乎没有一条原则是公正的。一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及医疗公平问题。他声称研究过中国的卫生事业,他认为中国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医疗是最为公平的,是全美国人羡慕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这种公平已无法维持。60—70年代,我正好在西北农村基层当医生,亲身经历过那一历史时期的医疗实践,可以说农村合作医疗确实是相当公平的,但那是一种贫穷状态下的公平,是以大家都得不到好的医疗为前提的,这一点美国人是体会不到的,因此才有后来的变化。在现在条件下,如何实施最大限度的医疗公平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困难而极为重要的问题。(附图片)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国民教育
难得的大课堂
本报记者 温红彦
一个被“隔离”的春天过去了。入夏以来,口罩罕见了,商场又排队了,大街小巷又开始熙熙攘攘,压抑已久的热情正在迅速释放。以SARS为镜,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但SARS之镜,也照出了我们国民教育中的许多缺失。让我们听一听以下几位教育家和学者的声音,看看SARS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育启示,教会了我们哪些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公民责任感教育至关重要
危机面前,作为个人应该有怎样表现,是只作壁上观,寄希望别人来管?还是人人行动起来,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主人?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新成认为,非典发生期间,有的人把一切责任归到政府头上,而不把自己当成社会的主人。比如,明知垃圾是污染源,一边在埋怨政府不管,一边自己还在乱扔;一些大学生把自己摆在被保护、被照顾的位置上,等着老师和家长伺候,这些问题反映了一些人的公民责任意识还不强。公民和臣民的根本区别在于,臣民指望天子,而公民要靠自己,社会是大家的,自己来维护,自己就受益。因此,要实现现代化,还须进一步加强公民责任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基础地位,一个具有良好的、稳定的、积极向上心态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民进北京市委驻会副主委朱蓉先认为,心理素质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炼而形成的。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并要将心理卫生作为学生最根本的问题来抓,使心理健康成为学生做人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改革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合格的心理健康的教师,使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真正落到实处。
失败教育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人类文明的进步得益于能够不断地从自身痛苦中学习。只有在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一代。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民进北京市委秘书长蒋国华说,提倡非决定论已经很长时间,但教科书至今改不了,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可以解决的,从来不讲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一些医学院的学生对SARS病毒表现得非常无奈,既不知道创造性地去处理,也不想方设法地去找病原体,而是等着老师布置作业。由此看来,大学的创新精神还要加强再加强。
死亡教育是缓解恐惧的良药
人们在非典面前表现出的恐惧,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恐惧。为什么在死亡面前我们没有从容的态度?教育家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教育中,极少有关于死亡的教育,为什么会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学校教育中很少涉及。西方有一个派别就是死亡哲学,实际上把死亡的问题想清楚了,人生的问题也就想清楚了,因为人最后的归宿就是死亡。不敢正视死亡,是我们文化教育中的一个缺憾。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高考咨询别忘贫困生
童舟
这些天,高考招生网上咨询拉开帷幕。上百万考生、数百所高校同时在线,一时间,宽带网上熙来攘往,济济一堂。
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周到细致的高考咨询,这在10年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这种招生方式的变革,无疑解了广大家长和考生的燃眉之急,受到全社会的一致好评。
然而一片叫好声中,总隐隐有一种忧心。我关切的,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有时很难想象,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即使是电视、报纸都不是家家都有,更不要说登陆互联网解疑释惑。尽管“校校通工程”卓见成效,但真正建立起了校园网的不过数千所中小学,如果今年高校招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进行,那么这些贫困地区的考生是否会因为无法接受充分的招生信息,不能正确合理填报志愿,而与自己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呢?
这样的担心可能并非多余。非典疫情肆虐之时,一些学校的学生只能通过“空中课堂”在家自学。有报道说,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就无法上网,个别地区的孩子也因为有线电视线路不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学生的求学路比同龄人更艰难,高考寄托着他们更多的希望。招生部门可不能忽略了这些考生,影响了他们的大学梦。离填报志愿还有10多天时间,有可能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可不可以组织学生集体上网?电信部门能不能创造条件开通一些800免费电话?电视台是不是能够开几个提供招生信息的栏目?诸如此类的细节考虑周全了,考生就会多不少机会,大家也就会少很多遗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