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抗击非典英雄之歌
春满人间花溅泪
陈列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今年,在和煦的春风里,在明媚的夏日中,有一种人以舍身饲虎的无畏、舍我其谁的勇气,投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让我热泪长流。
北京公安医院的护士长袁德红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她把非典病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可自己却不得不数十日远离自己的亲人。袁德红是护士中的老大姐,女儿已经十岁了,家中还有八十多岁的母亲,但自从防治非典工作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女儿打来电话,哭着让她回家,想见妈妈一面。精神的压力、身体的劳累,袁德红很想回家看看亲人们,哪怕只说一句话,但非典病人当时正在护理中,她无法将病人放弃。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今年才二十八岁,那么年轻,在死神来临之际,没有畏惧,心里还想着怎样去救治别的病人,怎不催人泪下。
李晓红在收治非典病人后,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住院后坚持自己照顾自己。病情加重后,院里决定将她转到条件较好的三○二医院,连说句话都要喘上一阵儿的李晓红得知后,艰难地说:“我年轻,能扛得住,还是先转病情更重的患者吧!”李晓红生命垂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就以惊人的毅力拿着笔颤抖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累计达千余字,为救治非典患者作参考。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部队医务工作者。
有这样一个人,她生前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病重倒下后,领导来看望,她拱手道歉:“没有完成任务就倒下了!”至今她说的这些话仍令人热泪盈眶。她就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她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夏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增强抵抗力。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测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她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走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即将康复出院,经他救治的二十多名非典病人已经或者正在痊愈。3月26日,一名患者病情转危,必须切开气管安上呼吸机帮助呼吸。然而,这个手术相当危险,气管一旦切开,积蓄在病人胸腔的毒气会在瞬间喷射而出,极强的传染性可能会放倒一片人。这一点,对于已从医三十三年的梁世奎来说十分清楚。“切吧!病人已经很危险,这是最后的选择!”梁世奎果断决定,全然忘记自己是一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忘记了家里的母亲、妻子和孩子。
梁世奎从收治第一例非典病人起,就对每一个患者病史进行采集整理,组织专家会诊,昼夜查访病房,研究实施治疗方案……他一直在为病人忙碌着。不幸的是,疲惫不堪的梁世奎被传染了,最后不治身亡。
他们中有人已经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有人正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但更多的人还坚守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论怎样,他们都是美丽的,宛如鲜花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三○二医院的古稀传染病老专家姜素椿、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黄文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还有很多、很多的无名英雄。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称誉:白衣天使。
我读到这样一首诗:“不是每一朵花/都能代表爱情/玫瑰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直面死亡/白衣天使做到了/不是每一种情/都能表示感动/热泪做到了。”
今年春天的鲜花啊,为何开得如此娇艳,因为落上了天下有情人的热泪啊!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有一种风度叫坦然
贾永生
面对非典,
有一种风度叫坦然,
坦然地活出自己的使命,
坦然地创造社会的价值,
坦然地愈挫愈奋,百战不殆,
坦然地铸就生命的潇洒,圣美的升腾。
心怀坦然,什么灾难都不在话下,
世上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从胡锦涛总书记那多次紧握疫区人民手掌的右手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临危不惧,就是忧国亲民,就是率先垂范;
从温家宝总理讲演口渴时喝掉清华学子杯中剩水时的神态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患难与共,就是心心相印,就是共度时艰;
从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那直抒胸臆、斩钉截铁的火热语言中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稳扎稳打,就是义薄云天;
从孟庆华大夫那双静如止水、亮如皓月的眼睛里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忠贞不贰,就是无坚不摧,就是任重道远;
从钟南山院士那攻关不止、超速运转的身影里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科学求实,就是奋进不息,就是老当益壮;
从姜素椿这位七十四岁老教授在病床上呕尽心血写成的九篇治非典专论上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奋不顾身,就是苦觅真知, 就是稳操胜算。
从梁世奎大夫病逝时医院里桃花由红变白的一瞬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弥天大勇,就是天地动容,就是虽死犹生;
从神州大地万千奋战在抗非典、降疫魔的白衣天使与八方勇士的心灵里读懂了坦然,
坦然就是为国分忧,就是替民祛难,就是中华必强。
坦然又是种信仰,
她昭告世人:科学必胜,真理永存,正义之师锐不可当;
坦然又是种精神,
她策励世人:激浊扬清,民殷国盛,华夏子民百炼成钢;
坦然又是一种魅力,
她引导世人:海纳百川,从容排难,举国齐奏千古绝响。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山居(中国画)
张法舜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为爱祈祷(歌词)
阿古拉泰/蒙古族
不为了荣耀
不为了回报
真情融化千年冰雪
让我们为爱祈祷
爱是黑夜里的烛光
爱是泪雨中的拥抱
爱是荒漠上的绿苗
爱是回家时的心跳
有了爱 人间充满阳光
有了爱 生活没有烦恼
爱是那永不凋谢的花朵
让我们为爱祈祷
只为了奉献
只为了美好
人生总有酸甜苦辣
让我们为爱祈祷
爱是无所求的付出
爱是不相识的微笑
爱是心与心的牵挂
爱是静悄悄的操劳
有了爱 世界不再孤独
有了爱 生命不会变老
爱是那永不消散的彩虹
让我们为爱祈祷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心意
——致登山队员
高云
我想对你赞美,
可是想不出恰当的词句。
因为这时,
所有的词句都显得乏味。
我想送你一份厚礼,
可是想不出什么物品才最珍贵。
因为这时,
所有的物品都显得俗气。
啊,就让我此刻,
把对女神的默默祷告,
谱上心跳的旋律,
当作唱给你的歌。
啊,就让我此刻,
以蓝天为托盘,
捧着太阳这颗宝珠,
当作献给你的礼。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中华情结
赵长青
在今春非常的日子里,北京一家医院的门前悬挂着一条用中国结连起来的红绳索,构成了一道非常醒目的风景。这一特殊的景观令人心动,也引发了我的缕缕情思。
在这白色装点的春天
有一根红红的绳索
她显得格外的耀眼
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这根红红的绳索——
一头连着香江阿里山
一头接着昆仑与黄河
一边是骨肉亲情
系着你和我
一边是众志成城
同心战毒魔
这根红红的绳索——
牵出中国的南丁格尔
滚热的爱心一颗颗
树起时代的英雄楷模
高耸的山峰一座座
那白衣天使博大的情怀
谱写着一曲曲悲壮的歌
这虽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但那场面依然惊心动魄
这虽然是没有流血的搏斗
但那壮烈依然气吞山河
这根红红的绳索——
聚集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抒发着无边无际的光热
踏平多少艰难险阻
熔铸成不可战胜的国格
这根红红的绳索——
日月天地为炉
民族精神是火
饱经风雨沧桑
历尽战乱灾魔
终不能将其折断
关键处更显英雄本色
五千年一路走来
炎黄子孙已是鲜花朵朵
半个多世纪的苦苦耕耘
华夏大地更是一派蓬勃
啊!好一根红红的绳索
已盘成不朽的中华情结
正托起中国的天地人和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
英雄颂(二首)
张国钧
颂李晓红
南丁格尔誓庄严,
搏浪巾帼上浪尖。
岂论福祸有趋避,
安危度外气昂然。
扶伤救死情无限,
舍爱离慈泪不弹。
红颜报国功赫赫,
煌煌青史写鸿篇。
颂冯志杰
瘟疫袭来势汹汹,
沧海横流显英雄。
连连鏖战忘生死,
阵阵拼搏舍亲情。
昼夜五迭争分秒,
赤诚一片化长虹。
慨慷燕赵今胜昔,
正气浩然满苍穹。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戒奢侈
杨学武
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毛泽东也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之风讲得少了,奢侈之风有所抬头。有个别经济学家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的奢侈之风鸣锣开道。德国著名学者维尔纳·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宫廷生活方式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正是奢侈造就了资本主义。”
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并“与时俱进”的本能,也许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于行动。被《纽约新闻日报》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纪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并不鲜见,某些人的奢侈纪录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中国就有人敢吃18万多元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余元一餐的“满汉全席”,敢喝上千元上万元一瓶的XO和路易十三,敢买标价1188万元的宾利轿车……而且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百万、上千万,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
其实,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300多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价。可不幸的是,这种奢侈不仅没有“造就资本主义”,反而导致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情”下,奢侈是不可行的。
尽管桑巴特是从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主张“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的,可西方国家的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众所周知,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弗兰克提醒人们:以奢侈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根本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相反,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我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闲暇几乎完全消失……”
由此看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就更应该牢记“两个务必”,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
走近罗庄人
陈怀国
以前去山东临沂的游人,大多是奔着两个地方去的,一是去蒙山,上孟良崮;另一个地方便是王羲之故居。凭吊先烈,拜谒书圣,人们慕名的只是历史,是红色的土地和一缕久远的墨香。而现实中的老区和活生生的老区人都像是历史的一件摆设,或者做了贫穷的象征以及牺牲的代名词,被人们崇敬着,感叹着和寄予深深的同情。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色沂蒙能向人们展示的仅有它往日的辉煌。
现在不同了,临沂有了罗庄———一个今天被誉为“江北第一瓷都”的罗庄;一个有四十多家三资企业和二十多个国家设立了商贸机构的罗庄;一座新的文化名城;一个每天都吸引着上万名游人的新兴旅游城市。
来罗庄旅游是独特的。罗庄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人们参观游览的“飞龙花卉展”、“沈泉庄”等八大景致,其实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是罗庄人开的花市、办的工厂、住的民居和用于休闲购物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宽阔的街道,是罗庄人为孩子们建起的幼儿园、学校和老人们的公寓。对于游客,一个罗庄游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对罗庄人的访问。人们看到的景致不是别的,而是罗庄人本身。
罗庄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心理上的健康。他们自信但不盲目乐观,充满活力而没有浮躁。他们富裕,却富而不骄,富而不奢,没有一脸的阔相,更没有那种暴发户似的心态。而是依然那么踏实、勤勉,富有进取精神。
在罗庄,有一项“基础建设”是别处没有的———心态建设。像其它老区一样,罗庄人过去穷,穷得委屈,也穷得理直气壮,许多人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罗庄人彻底改变了这种心态,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由“要我富”变为“我要富”。心态的改变,激发了罗庄人身上那种老区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使一个贫穷的罗庄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老区改革的典范,富裕的典范。
1995年罗庄新区成立,在短短几年里各种企业迅速发展到三千多家,九万多农民走出土地当上了工人,住进了高楼和别墅。罗庄人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的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心态建设”。罗庄带头人把“走健康的富裕之路,走长久的富裕之路”列为发展目标,正式写进施政报告。又是有针对性地带队去外地“参观典型”,通过对一个个树起来又倒下去,富起来又穷下去的老“典型”的考察、解剖,来警醒和教育罗庄人,从而防止了骄傲自满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防止了在刚刚摆脱小农意识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小工意识、小商意识……
罗庄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罗庄人建陶瓷厂,一建就是一座瓷都;罗庄的许多工厂从厂房、设备到科技化程度都堪称国内一流。罗庄人开发市场,第一眼就相中的是国外,其陶瓷、建材、毛纺等产品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外销。罗庄人搞高新技术开发区,搞房地产开发,更是与众不同,不是先找项目、先盖房子,而是率先办好民办教育,建起一座规模宏大、师资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城。从幼儿园到高中,近两万名不同年龄的孩子从济南、泰安、北京、广东、湖北、安徽等地纷纷入住教育城。学校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是更多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资金、项目、创业的和买房子的都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到渠成般地建立起来,很快成了省市和国家的重点区。
罗庄人的大气来源于他们博大的胸怀。在罗庄的企业里,有许许多多的高层决策者和科技骨干都是外来的。罗庄的肥水不怕流到别人的田地里去。外来的打工者在罗庄有成千上万,他们在工资、医疗和子女入学就业上都和罗庄人享受着相同的待遇,甚至被罗庄人优待着———罗庄的规定:相同的成绩,先奖励外人;犯同样的错误,先罚罗庄人。
在罗庄的一座红色的大理石墙上雕刻着整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他们看来,书圣之所以为书圣,是书圣的胸中装着泰山黄河。大胸怀才有大手笔。罗庄人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去追求更大的发展。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大地
不尽诗思北疆情
林柏松
“诗心未与年俱老”,这句话用在黑龙江省军区离休干部邱杰将军身上,非常贴切。邱杰已年届七旬,自青年始,就偶有新诗和旧体诗在报刊发表,那时他就与诗歌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他从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诗情不减,诗思飞扬,以更加淡泊悠长、与世无争的心态,潜下心来读书学习,并在诗词创作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短短五年间,邱杰将军相继出版诗词集《足迹》、《杂感集》、《北疆情》共三部,受到读者好评。
邱杰将军从戎几十载,一直身居祖国北疆。他的三部作品中,写的也多是北疆情事和北疆的守卫者。北疆是一块神奇而又神圣的土地,更是一块多情而又深沉的土地。邱杰将军工作期间,几乎走遍了几千里边防线上的哨所和辖区。北疆留下了邱杰将军的足迹,也洒下了他的汗水。当然,更有诗情画意牵绊着他。邱杰将军曾登高一唱:“急急登山人/满头汗淋淋/松桦诸物走/霞光洒满身/将军笑飞鸟/士兵唱桑芹/一曲冲锋号/山顶聚大军。”这诗中,揭示了一位老将军脚踏祖国北疆,面对北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时,他那波澜壮阔、浩渺无边、气象万千、志存高远的内心思绪和崇高、美好、深沉、热烈的思想情感,以及他那“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艺术境界和他那充实、丰富、自豪、充沛的自我。
身处北疆,环境是艰苦的,条件是极差的,而守卫北疆的人则是乐观的:“仰卧花海观流云/草为香衾木作枕/紫干红花黄芽嫩/奇香醉人入梦深。”再譬如:“月透树隙落镜中/镜里月树舞婆娑/探身近水悄悄问/嫦娥吴刚可来过?”邱杰将军的大量诗作,不以风月为雅,不以花艳为媒。望月,而思征途之遥;观花,而感花溅之泪;临水,而怀贫瘠之忧;登山,而生家国之思。行之,思之,言之,咏之,无不关联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做人讲品格,作诗讲风骨。在邱杰将军的三部作品中,始终透着一股刚劲和一种气魄。这正是一个老军人的气质和性格使然。邱杰将军一生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心怀坦荡。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全部献给了军队建设事业。他在一首名为《书房吟》的诗中写道:“戎马生涯难得闲/一朝卸任入悠然/寂静书斋读史赋/征途回首苦辣酸/勤奋洁身献赤胆/诚实坦荡无愧颜/窗外明月西山去/残书银灯笑我憨。”仍然是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并时时透着粗犷、豪迈的英雄气概。
邱杰将军的诗,情感真实,明白如话,美丽如画。他没有刻意去追求诗词的格律、对仗等艺术技巧,而是随情命笔,情至笔到,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故读来令人有清新、淡雅、明快、鲜活之感,而又不时地透出机智和精巧。“心如日月诗如光!”这就是邱杰将军其人其诗给我的深刻印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