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6月5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
  主要观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立足中国国情与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局部与整体、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等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搞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提高行政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构成原则。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其成效与结果将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并明确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不仅指明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而且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步骤。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的阶段,由过去单纯的人员精减、机构合并转到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上来。实践表明,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在这种环境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既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国家科技实力的较量,也是经济体制和政府行政能力与效率的较量。因此,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观念,依法行政,减少行政指令,提高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处理行政内外关系的能力,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竞争能力,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与行政管理水平直接关联,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发展先进文化。要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都包含其中,先进的行政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先进的行政理论、行政理念为主导的行政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深化改革,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我国行政机关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检验尺度。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以及腐败现象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同时,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服务手段,健全公共服务法规,从而更加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改革贵在创新。创新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进行过四次重大改革。与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较,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机构调整力度,解决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一方面,搞好原有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另一方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强化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关的体制建设,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精减审批数量,改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立足中国国情与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认真吸取和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的有益经验。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改革的成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动向。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本国国情,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国外经验;二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对世界发展的新动向、新进展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视为洪水猛兽,不加分析地予以全盘否定。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协调,配套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国家整体改革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衔接点,也是其他各项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成功与否、成效大小,对改革全局具有重要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脱离总体改革布局和战略部署,必须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总的改革框架中去思考,认真分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单打一”,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协调推进。同时,要根据行政管理活动在国家整个改革与建设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善于利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整体性地推进各项改革与建设事业。
  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不能有效地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羁绊,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也要看到,同其他改革一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和再调整的过程,涉及许多部门、许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妥善安排。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维护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将不良效应减少到最低。要在法治的范围内依法有序地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民主政治建设、依法行政与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我国十分注重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等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热情,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改革。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执笔:王振海 赵立波 王义)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一曲集体主义的赞歌
陈瑛
  回顾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人们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论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还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精神——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的精神。可以说,抗击非典唱响了一曲集体主义的赞歌。
  非典疫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面对肆虐的病魔,举国上下鲜有畏惧和退缩,而是普遍具有一种信心和力量。这信心和力量从何而来?来自人们所在的伟大集体。危难之中,人们感到自己属于一个团结的社会、一个温暖的集体,感到无数的关心、友谊、爱护和帮助,因此一点也不觉得孤单。人们发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竟如此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竟如此紧密;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并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属于社区,甚至属于许许多多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个人的安全和生活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而是同时依赖于无数人的服务和支持。由此,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可贵和集体主义的力量。
  集体主义是凝聚力量的途径。自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大局利益为先,挺身而出,勇当大任,前仆后继地冲锋,不分昼夜地奋战,为救治病人而竭诚,为降伏病魔而尽力。关键时刻,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不计得失、不顾安危,团结协作、协力攻关。正是由于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优势,一道道难题破解了,一个个办法找到了,病魔得到遏制,疫情不再蔓延。
  集体主义是团结群众的旗帜。在我们国家,全国是一个整体,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们看到,为了抗击非典,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援疫区,要人出人,要物给物。共产党员勇敢地冲在第一线,人民解放军迅速调集全军的优秀医务人员赶赴第一线,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不辱使命,各条战线的职工各守其职、各展其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抗击疾病的强大合力。
  集体主义是赢得胜利的保证。一根筷子不禁折,一把筷子折不断。人们看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顽强奋战,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但没有出现旧社会那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而且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事实证明,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面前,非典病魔只能猖獗一时,而决不能阻挡我们胜利前进的脚步。这是集体主义的力量,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
  通过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人们也可以看到,集体主义一旦成为自觉,就不仅仅是一个原则和要求,而且是一种光荣和幸福。享有自由和权利是幸福,为履行义务和责任而战胜自己也是幸福;获得利益是幸福,为奉献社会而暂时失去和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是幸福,而且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幸福。许许多多的人,正是由于肯于牺牲、乐于奉献,才实现和提升了人生价值,体现了高尚人格和品质,赢得了尊重和幸福。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造福于民 务实图治 为民服务
 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科学理论
许晓平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反映,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样也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造福于民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高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要求按照“人的尺度”来开发世界、建设社会,不断为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创造各种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要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切实实地安排好。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情系民生,造福于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人文关怀精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务实图治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要求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务实的、可持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体察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充分考虑人的可承受程度,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扎扎实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说,在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对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及自然资源的可承受程度等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人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为民服务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离不开优良的社会服务。服务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不图回报的公益性服务,一种是通过合法的得利行为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经营性服务。人文关怀精神在大力倡导第一种服务的同时,还要求利用市场机制,拓展经营性服务,以两种服务的互补实现社会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服务、相互关爱的社会,使人们生活在充满人文呵护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党是执政党,对于建立具有优良社会服务、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承担着组织、领导和示范的责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处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公仆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对于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补充公益性服务的不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可以肯定,对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及诚实守信等的强调,将大大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人人都在为他人提供服务,人人又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人人都在关爱他人,人人又都在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呵护的良好社会环境。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观念
张鸣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观念。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事业观。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永葆生机的必然要求。我们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壮丽的事业,同时又是艰巨而复杂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惟有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观念,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才能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艰苦奋斗的事业观,实质上是共产党人党性的表现,它来自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为党的事业献身的信念。只有深刻认识党的事业的艰巨性,树立为党的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才能够自觉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事业观,关键是坚持勤俭建国、艰苦创业的方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那些讲排场、摆阔气,搞政绩工程、慷国家之慨的做法,都是与勤俭建国、艰苦创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核心是要自觉地坚持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而甘于奉献、忘我奋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变。决不能把市场交换的原则带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更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沾染只讲个人利益、不讲无私奉献的市侩习气。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党的事业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是党员标准没有变,人民群众和党的事业对党员的要求更高了。要常葆进取之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立足本职岗位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要常怀感激之情,感谢人民养育和党培养教育的恩情,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要常养洁身之德,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生活观。树立艰苦奋斗的生活观,是构筑拒腐防变防线的重要基础。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并做出选择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树立艰苦奋斗的生活观,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永远做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够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近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一部分党员干部淡忘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少数人甚至滑入了腐败的泥潭,教训十分深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生活观,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奉献和利益的关系中,奉献是第一位的。当然,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是要否定个人合理的利益要求,党员干部在法律和政策范围之内的个人利益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必须防止和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更不能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利用手中的权力换取金钱和美色,走向腐败、堕落。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生活观,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生活作风不是小事,它是生活观和精神境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也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在生活上勤俭朴素,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突出“三性”打赢两场“硬仗”
  抗击非典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两场“硬仗”。要打赢这两场不同类型的战争,全体共产党员必须突出“三性”:一是在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与部署时,思想信念上要突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坚定性;二是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时,言行举止上要突出冲锋在前的先进性;三是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要突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性。
  ——刘坤生(山西)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无疑是坏事;但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在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灾难和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与决策能力经受了非同寻常的锻炼和考验,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了,这又是好事。非典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夺走了一些人的宝贵生命,从这个角度说,是坏事;但通过抗击非典,我们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了,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水准也得到了提高,这又是好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历过这场锻炼和考验,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文明和祥和。——王纪洪(江西)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抗击非典检验民族精神
  抗击非典这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斗争检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在这场斗争中,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圣洁的天使,成为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在这场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先进与表率作用,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在这场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得到了巩固和加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团结了,凝聚力更加增强了。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有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复兴。
——杜元铎(新疆) VW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爱国卫生运动应常抓不懈
  整洁、舒适、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时下的非典疫情唤醒了人们的卫生意识,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有利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和持久。我们需要广泛宣传,营造人人讲卫生、爱护环境的氛围;需要强化舆论监督,使随地吐痰、乱倒垃圾污水等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需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约束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需要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垃圾和废弃物得到稳妥、科学的处置。
——柴成旺(甘肃) VWX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