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科学家首摘IT业“奥斯卡”奖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2日电(记者毛磊)有世界IT业“奥斯卡”奖之称的“计算机世界荣誉奖励计划”,2日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盛大颁奖典礼,2003年度10类最高大奖各有得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击败了竞争对手,成为科学类最高大奖的赢家。
这是中国科研机构首次在IT业“奥斯卡”奖的奖项评选中摘得桂冠。评选委员会指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厄尔尼诺现象等进行的大规模气候模型分析,为中国减轻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经济损失提供了帮助,并因此被评为本年度全球科学领域内“最佳的信息技术(IT)应用项目”。
“计算机世界荣誉奖励计划”创设于1988年,旨在表彰运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评委会包括微软、IBM、英特尔、摩根斯坦利等全球所有顶级IT企业和投资巨头,因规格高、竞争激烈、影响大而被视为国际IT业的“奥斯卡”。
它的评奖方式也与电影界的“奥斯卡”类似。其评委会由全球100家知名企业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组成,由他们提名,每年世界范围内有数百家企业和机构参与10类奖项的角逐。每个类别分设入围奖、决赛提名奖和21世纪成就大奖等3个档次。其中21世纪成就大奖是最高荣誉,每个类别通常只有一个,相当于电影界“奥斯卡”的各个最佳奖。今年“计算机世界荣誉奖励计划”共在全球范围内收到400多项提名,产生了313个入围奖,从中筛选出60个决赛提名奖,并最终评出12名21世纪成就大奖得主。
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之外,中国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项目,以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下一代因特网试验床项目,也分别获得提名,进入金融类和学术教育类奖项的最后决赛圈。其中,招商银行是国内企业首次闯入IT业“奥斯卡”奖的决赛圈。“计算机世界荣誉奖励计划”组织者称,今年对中国参赛单位来说是“非凡的一年”。
第7版(国际)
专栏:
亚行向阿富汗提供优惠贷款
据新华社马尼拉6月3日电(记者孙笑天)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3日宣布向阿富汗提供总额相当于1.5亿美元的首批优惠贷款,用于修复阿富汗的道路、电力和燃气系统。这是亚行制定的“阿富汗国家对策与项目更新”计划中的第一笔贷款,它将使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的7个省级行政区内大约900万最贫困人口受益。
根据“阿富汗国家对策与项目更新”计划,亚行将在2003年至2005年间向阿提供总计6.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援助赠款。贷款支持的工程项目预计将于2006年6月底之前完工。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 热浪袭击 千人丧生
据新华社新德里6月2日电(记者熊昌义)印度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区从5月下半月以来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平均气温在43.5至47摄氏度,个别地区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到6月2日为止,全国共有1045人在热浪中丧生。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遭热浪袭击最为严重的是南部的安得拉邦,该邦迄今已有1020人被热浪夺走生命。与此同时,印度北部和东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东部的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当天有3人死于酷热。首都新德里当天气温达到了44.2摄氏度,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温度。
第7版(国际)
专栏:
等待揭晓
2日,哥斯达黎加小姐奥瓦雷斯(左)与塞尔维亚和黑山小姐帕皮奇在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与记者进行最后一轮见面。2003年“环球小姐”大赛总决赛结果即将在巴拿马城揭晓。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多哥 蝉联总统任重道远
本报特派记者 赵章云
6月1日,多哥举行了总统大选。根据投票结果的初步统计,在位已经36年的多哥总统埃亚德马以绝对多数票再次胜出,连任总统,名副其实地成为非洲大陆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
埃亚德马自1967年执政以来,致力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多哥政局一直比较稳定。由于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投资、旅游业发展较快,多哥经济曾被人们称为“非洲的瑞士”。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多党制民主浪潮的冲击,多哥政局开始动荡,经济一度陷入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1993年,埃亚德马再次当选总统后,政局逐渐好转。由于采取了增收节支、国有企业私有化和鼓励外国投资等措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1998年,埃亚德马蝉联总统,反对党指责他在选举中舞弊,并联合采取抵制态度,朝野关系开始紧张。为了消除反对党的不满和某些国际压力,1999年8月,多哥朝野签署了旨在全国和解的《洛美框架协议》,埃亚德马于当年宣布他将不再参加2003年的总统竞选。但是,去年12月30日,执政党“多哥人民联盟”(简称“人盟”)以占压倒多数的优势在议会通过了对宪法第五十九款的修改,取消了总统最多连任两届的限制。今年4月30日,“人盟”正式宣布埃亚德马将再次参加总统竞选。
除埃亚德马之外,参加这次总统竞选的还有6位反对党候选人。由于政见不一,6个反对党在大选前未能一致推选出一个候选人与埃亚德马竞争,其中一个党还提前退出了大选。尽管如此,他们在反对埃亚德马连任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埃亚德马违背了自己不再参加竞选的诺言,并指控他“操纵了立法和宪法”,并利用职权排斥反对党的候选人。西方一些大国虽然也关心这次大选,但他们要么无暇顾及,要么另有打算而采取观望的对策。欧盟10年前已因指责埃亚德马违反“民主规则”而对多哥实行经济制裁,这次连观察员都不愿派出。国际上一些人权组织乘机施压,认为执政党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多哥的冲突和混乱。
关于埃亚德马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多哥执政党“人盟”自有说法。它认为,埃亚德马连任是多哥人民的需要,是多哥“安全和稳定的延续”。此时此刻多哥没有人能够取代埃亚德马,如果埃亚德马不再出来执政,多哥不仅将陷入混乱,而且会走向分裂。因此,执政党成员一致恳请埃亚德马出来再“奉献”一次。为了鼓励执政党选民积极投票,消除反对党选民的担心和疑虑,埃亚德马在5月21日举行的第一次竞选大会上提出了“和平、安全和发展”的竞选口号。他说:“我们都是多哥人,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分裂。”他再次承诺,如果他当选,将再把多哥建成“非洲的瑞士”。
但是,多哥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这个在经济上仍然以依赖外援为主的小国,目前仍是世界上49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欧盟对它已经实行长达10年的经济制裁,多哥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年人均收入不足350美元。埃亚德马再次当选之后所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尽管国内外对埃亚德马再次当选存有疑议,但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多哥的当务之急,埃亚德马是目前唯一有可能使全国达到最大程度团结的人选。埃亚德马本人也十分清楚目前的形势,因此,在竞选的最后一天,他提出建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的建议,让所有的人在多哥未来的发展中“人尽其才”。这一建议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此间已经有外交官认为,这是多哥未来政府的“一个积极的信号”。(本报洛美6月2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欧洲”既近又远
若昕
有人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欧洲。乍听有些离谱,细想也并非毫无道理。这场战争分化了欧洲,使欧洲有了“新”、“老”之分。欧洲人近年来致力的政治、军事一体化进程变得更加复杂艰难。不过,人们也注意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不可能中止这一进程。即使在伊拉克战火纷飞的时刻,欧盟的制宪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近,欧洲制宪委员会敲定了设立外长职位的事,共同外交至少在形式上将有所进展。接着,欧盟筹备了3年多的快速反应部队也传来佳音,15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日前宣布,欧盟现在有能力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欧盟扩大也在正常进行之中,预计明年5月正式入盟的中东欧10国中,目前已有5国就入盟进行了全民投票,完成了必要的程序。这些虽是计划之内的事,但却表明欧洲人正朝着“大欧洲”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尽管如此,对于欧洲人来说,“大欧洲”确实是既近又远的事。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大欧洲”是几代欧洲人的梦。然而,西欧与中东欧,除了他们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民族性。因此,当中东欧10国完成了入盟谈判,当“大欧洲”初显轮廓时,它们却发现,欧洲的统一不仅要面对外来的压力,更要面对欧洲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纷争,而这种纷争将随着欧洲走向统一而变得更加尖锐。
“新”、“老”欧洲的提法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危机中,根据对美国态度的亲疏划分的。此种提法听起来觉得荒诞,但也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差异与矛盾。这既有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区别,也有大国和小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伊拉克战争期间,中东欧10国在对伊动武问题上跟着美国跑,与法德这两个欧盟“轴心”国对着干,让不少人感到吃惊。
从历史角度看,二战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经历了不同的50年。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融洽,战争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而中东欧各国则对当时苏联的势力和南斯拉夫的流血冲突记忆犹新,更容易相信军事实力。战后50年中,在一些西欧人中滋生的反美、反战情绪,在中东欧则并不那么激烈。相反,中东欧国家对昔日苏联的影响仍心有余悸,一心想寻求美国的保护伞。
因此,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它们最关心的是欧洲的未来和它们在未来欧洲的地位。就像冷战时期法国借助与苏联对话来抗衡美国,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一样,中东欧国家也想借助美国,维护自己在欧盟中的地位。
不可否认,由于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缠在一起,欧盟在未来的国际、国内事务中将分歧众多,25个背景和观点各不相同的成员,要实现“大欧洲”的目标尚需时日。
当然,中东欧国家的最终利益毕竟在欧洲,对此,它们十分清醒,因此要求加入欧盟的立场从未动摇。它们明白,美国和北约可以保证其外部的安全,但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力,保证本国的内部安全,还是要靠欧盟。从经济上讲,大部分中东欧国家70%的对外贸易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它们与西欧的经济已经连成一体,由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
对于法德这些欧盟的“轴心”国而言,一个强大的欧洲,可以说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们的命运早已与“大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欧洲强,法德则强;欧洲一盘散沙,法德也成不了大气候。因此,法德会竭尽全力,推动欧洲的一体化建设。
多少年来,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遇到过种种障碍,有过许多磕磕碰碰,但也从没有后退过。人们有理由相信,为实现“大欧洲”之梦,欧洲人将在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道路上继续顽强地走下去。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透视
美元欧元较上劲
吕鸿
最近一个时期,欧元对美元汇率节节上升,突破了1欧元兑1.18美元的历史新高,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遂放弃了原先“欧元升值绝对不会导致德国和欧元区经济通货紧缩”的立场,认为当下虽然还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的具体危险,但不排除通货紧缩的风险。德国经济和劳工部长克莱门特以及欧洲中央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伊辛近日纷纷发表讲话,开始谈论欧元持续走强的风险,并对此表示担忧。
1999年元旦,满载着欧洲人对“大欧洲”的希冀,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粉墨登场。在外汇市场上,欧元在头几个交易日内表现非凡,对美元汇率攀升到了1欧元兑1.1790美元的高度。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欧元对美元汇率节节败退,跌至1欧元兑0.8252美元。此后,欧元对美元汇率开始有所回升,但真正扭转欧元颓势是从今年年初开始。
在欧元相对美元疲软的时期,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欧洲中央银行对此表现出了忧虑。由于欧元疲软这一因素,欧元区整体通货膨胀率虽没有突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规定的不得超过3%的上限,但欧元区经济一直承受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一路上扬,包括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在内的通货膨胀率从以前的几乎是零一度突破了2%。目前,德国等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降至1%,但欧元区整体的通货膨胀率仍超过2%。
欧元贬值使欧洲人忧虑,但如今欧元升值了,也还是看不到欧洲人的笑脸。
欧元近来对美元汇率突飞猛进,大凡分析原因集中在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膨胀、欧元区利率高于美国利率导致投资从美国流向欧洲抬升欧元等金融和技术层面。但有德国专家指出,美元此次对欧元汇率下跌绝非偶然,除上述金融和技术因素外,人们必须将美元贬值置于当前美国政治和美元霸主战略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
伊拉克战争后,摆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明年大选连任,而获得大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为了大力振兴美国经济,美元贬值成了布什政府拉动美国经济的一张王牌。几乎所有的舆论分析指出,美元贬值对于目前的美国经济“利远大于弊”:它有利于增强美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减少美国贸易逆差,避免通货紧缩,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其次,美元是美国控制全球经济、确保其经济霸主地位,从而维护其单极世界的法宝之一。面对第二大货币欧元向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所带来的挑战,美国政府的策略在过去的四年中确实利用了欧元新生不久、脚跟不稳的劣势予以了有力打压。十多年来,欧元区国家一直在努力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图大砍福利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沉重包袱,但远未成功。在市场内需不旺的情况下,欧洲迫切需要推动出口以支撑其经济,而此时此刻,欧元持续走强使欧洲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通货紧缩风险增大,经济增长受压。因此,有媒体分析,所谓美国财长斯诺不久前给“强势美元”下的新定义,称美国政府不再根据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市场价值衡量美元的强弱,“强势”的意思是指美元使公众产生的信心和它的防伪能力,这不过是掩盖美国政府当前放任美元贬值以打击欧元区经济的真实意图而已,并不意味着美国真的要放弃“强势美元”政策,而是通过贬值巧妙地维护美元“强势”。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专家指出,目前美元贬值尚没有达到1995年4月份的历史最低点。美元当初对德国马克的比价为1比1.3525马克,假设那时就有欧元的话,1欧元等于1.9558马克,那么,那时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为1欧元兑1.4461美元。据此推断,欧元对美元还有升值的空间。但是,欧洲央行人士已放出话来,不会听任欧元无限上涨,市场猜测欧洲央行会在适当时机降低利率或抛出欧元、购进美元对汇市进行干预。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欧洲经济长期疲乏反过来对美国经济也必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美元继续贬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美元和欧元在过去的四年中可谓打了一个回合。单从面值上看,两者有升有降,似乎打了一个平手。但实际上,仗着美国超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虽受到了挑战,但根基没有被撼动。欧洲人在欧元诞生时所梦想的欧元与美元“半壁江山”的时代远未到来。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制造业仍处于降势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2日电(记者何瑛)美国供应管理研究所2日发表报告说,5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但比4月份的情况有所改善。
根据该研究所的报告,5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49.4,比4月份的45.4点上升了4个百分点。该指数如果在50以上,表示制造业活动呈增长之势,如在50以下则意味着其活动处于降势。按照这一衡量标准,5月份美国的制造业活动指数虽然比4月份有所上升,但是该行业仍然处于收缩状态。
不过,供应管理研究所指出,有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已出现转机,如工厂新增订货和生产指数都已经升到50以上。该研究所还认为,美国制造业在经受伊拉克战争的不利影响后目前形势正在好转。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曾经在2月份达到50.5,随后便一直处于50以下。
供应管理研究所每月公布一次的这项指数,是在对400多家制造业企业的采购和供应主管人员进行调查之后编制的,为反映美国制造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第7版(国际)
专栏:
新加坡设奖刺激航空业复苏
新华社新加坡6月3日电 新加坡交通部长姚照东2日晚宣布,新加坡交通部将拨款1000万新元(1新元约合0.56美元)设立航空公司增航计划,奖励多运旅客来新加坡的航空公司,以刺激因非典遭受严重打击的航空业早日复苏。
根据这项增航计划,从本月中旬到10月中旬,只要航空公司运进新加坡的旅客数量超过其5月份的载客量就可以获得奖金,航空公司则可以用奖金支付其为恢复载客量而花在广告宣传和提供折扣等方面的支出。
新加坡民航局还计划把暂时停飞新加坡航线的航空公司吸引回来。4月份以来,各航空公司飞新加坡的航班减少了1/3,并有9家航空公司停飞了新加坡航线。
新加坡政府在推出增航计划之前,曾在4月份宣布,从5月到12月间各航空公司飞机降落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可获得30%的着陆费回扣和10%的使用樟宜机场货运中心租金回扣。此外,新加坡民航局还首次在机场候机大楼免税区内举行商品热卖会,刺激旅客消费,以帮助机场零售商渡过难关。
第7版(国际)
专栏:
关注清洁燃料
3日,几名与会者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天然气大会上参观丰田公司的混合燃料电池汽车。如何利用和普及天然气提炼的新型清洁燃料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承认对待拘押外国人不公正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2日电(记者胡晓明、谭新木)美国司法部督察长法恩2日发表了一份长达198页的调查报告,承认“9·11”事件后被拘押接受调查的外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如长期监禁而不被起诉、监舍条件差、被虐待等。报告说,“9·11”事件后,在美国各城市因涉嫌恐怖活动而被拘押接受调查的外国人有762名,当局在对这些人的处理上“问题很严重”。他们戴着脚镣手铐,有些人几乎一直被锁在屋里并受到虐待,有的监牢里灯光日夜不灭。报告说,联邦调查局没有把与恐怖活动调查有关的外国人和只违反移民法的外国人区分开来。而移民当局又没有向这些人说明为什么被拘押,并限制他们雇律师的权利。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霍乱试验与“六淫”
袁钟
人类在认识疾病病因时,通常的思路是:某致病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使人体产生某种疾病。这里有三个要素:某致病物是原因,某种疾病是结果,还有特定条件。显然,疾病结果是原因和“条件”共同的作用。但人们一般并不视这种“条件”为原因。例如,某致病物存在于人体的鼻腔中,但并没致病。当外界气候发生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出现适合这种致病物繁殖的条件,人体就会因此患病。由此看来,似乎致病物有无并不是唯一因素,还要考虑是否具备致病菌繁殖的条件。那么,为什么不将这些所谓的“条件”也归入原因呢?在人类认识传染病病因的过程中,德国科学家培顿科斐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经过大胆试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培顿科斐是个非凡的、极具独创精神的思想家。在许多不同领域都有他的妙想和成果。他开始想研究制药,后来成为一名化学家,不久他又成为一名演员,最终却成为药剂师和医生。接着,培顿科斐涉足生理学和化学研究中的许多领域,最后他的兴趣转向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问题。他经过系统调查,确定空气、衣物、食物、水、土壤、习惯、供热、通风装置、垃圾处理等对于健康的影响,从而成为实验卫生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土壤和地下水不仅对于一般的健康状况,而且对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都起着特殊的、持久的作用。在科赫发现霍乱弧菌时,培顿科斐对该病的传播方式作了深入研究,结果是:除了科赫发现的霍乱弧菌可以肯定为一个因素外,另外一个与土壤、地下水有联系的是当地的易感性,它大概也是霍乱蔓延的原因。
然而,培顿科斐的这种见解被当时有关杆菌的争论所淹没,没有受到关注。于是,这位已74岁的科学家决定用在自己身上做的决定性实验来证明:单单霍乱弧菌是不会引起霍乱的。
他派人到汉堡一个霍乱肆虐的地方取来可怕的霍乱菌新鲜培养基,并且证实在特制的、合适的营养物中,霍乱菌能繁殖,在1立方厘米的肉汤内至少含有10亿个病菌。1892年10月7日,这位年长的教授面对惊得目瞪口呆的学生们,一口吞下了这“霍乱肉汤”。然后,他像往常一样生活,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更有甚者,他还吞下些苏打以中和胃酸,免除其可能有的杀菌作用。他像平常一样按巴伐利亚的生活方式吃着葡萄干,喝许多巴伐利亚啤酒。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这一有意识的实验没有对机体产生任何影响。只有过一次无关紧要的腹泻,他有意不治疗而任其在几天后自愈。所有人都为这位勇敢的斗士欢呼,他用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所进行的无畏实验,为细菌学新纪元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细菌是不足以引起传染病的,环境因素也是产生传染病的原因。
中国的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疾病产生的环境因素,从而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淫”致病学说,“六淫”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而且也是传染病产生的原因之一。明代医家吴又可的《瘟疫论》说:“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吴又可并不赞成中医的这种传统认识,认为瘟疫是一种特殊的“异气”或“戾气”所为。但“六淫”致病说的基本思想与培顿科斐的观点极其相似。“六淫”指导致传染病的部分环境因素,而吴又可的“戾气”可能寓指病原微生物,他们都应是传染病的原因。(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