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6月4日人民日报第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总理的“四道军令”——温家宝关心采煤沉陷区群众侧'...

第2版(要闻)
专栏:

总理的“四道军令”
——温家宝关心采煤沉陷区群众侧记
新华社记者 王振宏 秦杰
  平素神情温和的温家宝总理,面色严峻。在开会研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时,他话锋陡转,向在场的国务院和辽宁省有关负责人提出要求,迅速解决当地采煤沉陷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困难。
  正在辽宁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日走访了本溪、抚顺的两处采煤沉陷区。他十分关心矿区职工和家属的生活情况,特别记挂着居住在存在险情的采煤沉陷区群众。
  踏着窄小蜿蜒的渣土路,温家宝来到本溪市牛心台沉陷区的小南沟。这里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地下煤炭资源几近枯竭。由于长期开采,这里出现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陷。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生活困难,住房也出现程度不同的险情。
  初夏的阳光,已有些灼热。温家宝径自走进一个有些破旧的院落。退休的老矿工罗运德看到总理惊喜不已,迎上前去紧握着总理的手说不出话来。温家宝仔细打量墙壁已开裂的房屋,关切地询问起他的生活情况。
  “你是老矿工吧?”温家宝语气轻缓。
  “我1953年到矿上的。”罗运德说。
  “退休后,你能按时领到退休金吗?”温家宝问。
  “能。我一个月有500多元退休金。下岗的儿子也能领到低保金。生活还过得去。”罗运德回答。
  温家宝仔细了解这里住房损毁的情况,并不顾随行人员相劝,走进门框已有些倾斜的屋内。他认真察看房里简单的陈设,墙上和顶棚的裂纹,沉吟良久。他连续走访了几户居民的家,与他们拉家常,了解沉陷造成的影响。
  下午,温家宝又驱车来到有煤都之称的抚顺。这里的采煤沉陷区总面积约有18平方公里,目前尚有5.7万多人居住。在察看了沉陷情况十分严重的抚顺电瓷厂的部分厂房后,他立即转到职工住宅区,来到一座年久失修的简易楼里。
  温家宝看到这里的住户很多都用铁架支撑着顶棚,十分关切。他问:“这里的地下还在开采吗?”居民说:“还能听到开矿的炮响。”温家宝叮嘱当地领导:“要关心群众的安危,现在应当暂停开采。等群众搬迁后,再继续开工。”
  扶着铁管搭成的楼梯把手,温家宝走上二楼,与拥在楼梯口的几位居民攀谈起来。他详细询问大家的收入情况,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干群关系如何。临别前,温家宝对大家说,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要相信党和政府总能找到办法,给大家解决实际困难。
  从矿区返回驻地,温家宝对采煤沉陷区的状况始终放心不下。他不顾连日奔波的疲劳,连夜召集会议,听取有关方面的介绍。
  面对在场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辽宁省党政领导,温家宝语重心长:煤炭工人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他们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居住在沉陷区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再不能议而不决,要采取切实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
  温家宝语气坚定:我这次到辽宁,主要调研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矿区的这种情况,必须抓紧解决。随即,他下达“四道军令”:
  要在一到二个月时间内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方案的论证和审批;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辽宁省要立即组织实施,制定具体细则,责任到人,限期完成;
  这项工作涉及群众利益,必须坚持安全、效益、公正、透明的原则,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中央和省都要增加投入,要真正让普通群众受益,真正体现党和政府给予他们的关怀。
  言毕,全场掌声四起。在场汇报工作的阜新矿业集团董事长梁金发激动难抑。他说:“今年除夕之夜,温家宝同志就是在我们矿区,与井下一线矿工一起吃的年夜饭。有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对战胜暂时的困难、进行新的创业充满信心。”(新华社沈阳6月3日电)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

东盟和中日韩非典防治国际研讨会举行
吴仪出席开幕式并会见了与会各代表团团长
  本报北京6月3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为落实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问题特别会议联合声明的后续事项,东盟和中日韩(10+3)非典型肺炎防治高级国际研讨会今天在京举行。中国与会代表提出,国际社会应同心携手,共赴时艰,争取早日攻克非典防治这个全球性重大难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出席开幕式,并会见了与会各代表团团长。
  此次会议由中国卫生部主办、中华医学会协办,为期两天。百余名与会人员将充分交流和探讨防治非典的经验和成效,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治疗、诊断试剂和药物研究等领域,并寻求在防治非典方面更多的地区和国际合作。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致开幕词时说,这次会议是温家宝总理4月29日在泰国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问题特别会议时提议召开的,是特别会议联合声明的具体成果,也是东盟与中、日、韩共同抗击非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强简要回顾了中国抗击非典的过程,指出中国政府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了加强防治非典的组织领导、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加强科研攻关工作等一系列果断措施。中国内地疫情已经逐步从上升流行走向稳中有降。
  目前,中国非典防治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正在为彻底控制并战胜非典而努力。但高强同时指出,中国非典防治任务仍非常艰巨,疫情缓解时间还比较短,防反复、防扩散隐患任务很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毫不松懈地继续落实积极防治的各项措施。
  高强还从加强政府组织领导、依法办事、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国际合作五方面总结了中国抗击非典的经验,引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人员的关注。高强表示,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各方在交流技术信息,共享防治经验,提高非典防治水平方面会取得圆满成果;在加快非典诊断试剂、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制方面会迈出更大步伐;在探索建立国家和地区间信息沟通和成果共享,完善区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合作机制等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
  东盟代表、柬埔寨驻华大使凯·勒昂,美国代表团团长奥斯特洛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也在开幕式上发言。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东盟成员国与日本、韩国的代表,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以及蒙古、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卫生官员。此外,喀麦隆、俄罗斯等国驻华使馆代表也应邀列席会议。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官员和专家,台湾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每日疫情通报

我国内地新增非典临床诊断病例三例
  据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3日下午通报,6月2日10时至6月3日10时,我国内地共报告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3例,全部为疑似病例转为临床诊断病例,治愈出院63例,无死亡病例。
  其中,北京新增临床诊断病例2例,治愈出院32例,辽宁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例,其它省份报告没有新增临床诊断病例。报告治愈出院病例的还有:河北10例,天津8例,山西6例,内蒙古5例,河南2例。
  6月2日10时至6月3日10时,各地报告新增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3例。其中北京2例,广东1例。
  各地还报告排除疑似病例36例,其中广东13例,北京10例,河北4例,内蒙古3例,湖北2例,上海、河南、湖南、新疆各1例。截至6月3日10时,我国内地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合计为929例。
  从5月15日10时到6月3日10时的连续20天中,我国内地报告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320例,其中新收治临床诊断病例86例,疑似病例转为临床诊断病例234例,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1437例。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

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定点成功
  新华社西安6月3日电(奚启新、刘程)5月25日发射的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于北京时间6月3日5时0
  分成功定点,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按计划运行了220个小时。其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组织所属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与精确控制,使卫星完成了地球捕获、太阳能帆板展开和星上发动机多次点火、调姿变轨等数十个动作,准确进入了地球准同步轨道。之后,又经过位置保持等多项复杂测量控制,最终成功定点于地球赤道上空。
  这次发射的“北斗一号”卫星,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投入经费少,研制周期短,能够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定点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对卫星平台及卫星有效载荷进行在轨测试,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后,将正式交付使用。截至目前,我国航天测控网已对国内外78个航天器提供了优质测控服务,成功率100%。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

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
本报评论员
  高校毕业生毕业在即。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动员和部署。由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还是第一次,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此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周密安排。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让他们顺利就业,实现人尽其才,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于毕业生总量增加,加上受到非典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200多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
  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中央部署和《通知》要求,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认真扎实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用人单位积极支持,更多地吸纳优秀毕业生,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实践证明,这是青年知识分子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将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广大毕业生要发扬自立自强精神,不等不靠,不挑不拣,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奋斗。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激情和进取精神,广大家长要予以理解和尊重,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予以引导和支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靠深化改革解决。只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这一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大学生拥有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这是确定无疑的。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的报道④

移民安居看潮起
本报记者 范伟国
  6月3日下午,记者驱车25公里来到重庆市新田镇谭绍村,察看长江万州段涨水实况以及就地移民的安居情况。记者特地要求到镇里一户生活水平中等或偏下的移民家看一看,镇里干部说刘兴培家算是村里差的了。“喏,这就是我的旧家!”指着窗外半公里远山坡下的一片废墟,年过半百的刘老汉神色平静地对记者说。
  刘老汉现在和妻子住着240平方米的三层的楼房。他说,原来在江边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40余平方米土房,家里添小孩子,才盖了40多平方米的砖木房,从没有住过像现在这样宽敞的房,现在娶儿媳妇的房都有了。原来承包地只有一亩二分,两个儿子饭量大,一年要买两三个月的高价米作口粮。托三峡工程建设的福,大儿子外迁到山东,在那里娶了媳妇,还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小儿子去广东打工,收入不差,今年过春节还给家里抱回来一个29英寸的大彩电。现在公路通了,电话装了,自来水有了,又承包村里的一亩多田,衣食无忧了。闲谈间,窗外的阳光下,鳞波闪闪的江水已悄无声息地漫上了旧屋废墟的空场地。
  移民安居无恙,著名的瞿塘题刻却渐入水中。据介绍,瞿塘峡摩崖石刻从宋代流传至今,后代有所增添,有500多平方米,水位在110—120米之间。到今天凌晨,这些题刻大都浸入水中。
  素有长江“咽喉”之称的巴阳峡已由枯水期最窄的100米增宽到千米左右。巴阳峡在万州与云阳的交界处,长约10公里,以弯、窄、雾多著称,这在今天已成为历史。有着“渝东第一场镇”的巫山县培石乡旧场镇在今天也被江水淹没,而在奉节则由于水波不兴,长江中可以顺水停船了。
  江水趋缓,排污更需重视。为此,重庆市政府常务会在6月2日通过了有关环保规定,在城市范围水域内严禁乱抛废物、乱倒垃圾、乱扔动物尸体等,违反者将被处以最高万元的罚金。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的报道④

三峡大坝蓄水 长江航道“喊渴”
长江航道部门全力投入应急疏浚
  本报三峡工地6月3日电 记者杜若原报道:今天,长江三峡大坝正式蓄水进入第三天,随着长江上游来水量骤然减少,宜昌以下中游航道浅情日渐显现。
  航道部门实测水位表明,至6月3日8时,由于葛洲坝出库下泄流量只有3500立方米/秒,仅相当于长江枯水期水位,宜昌至沙市水位持续下降,宜都、芦家河、枝江、太平口、藕池口、窑监等浅水道全线告急。
  为确保重点河段航道维护尺度,满足三峡船闸试航船队和营运船舶航行需要,目前长江航道局宜昌至沙市的各航道处、航道站34艘航标艇和4个清障组驻守各段水道,密切监视水情变化,适时测量调标维护航槽。长江航道局配备了5艘工程船舶投入应急疏浚。几个浅情严重的水道挖泥船正在施工,加深航槽。(附图片)
  随着三峡蓄水水位抬升,小三峡古栈道约80公里的一段将永远被水淹没。重庆市巫山县的监测数字表明,该处的水位已经超过110米,比三峡工程蓄水前上涨了近20米。而那些被淹没的古栈道石孔,原先离河面只有15米左右的高度。图为6月3日,小三峡龙门峡口附近已被江水淹掉一半的古栈道孔。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摄 N1V品论天涯网


第2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的报道④

兵书宝剑峡神秘悬棺开启
  本报三峡工地6月3日电 记者龚达发、刘成友报道:昨天,位于三峡兵书宝剑峡的神秘悬棺被考古人员发掘开启,从三套悬棺中发现文物数十件,千古之谜正在破解。
  兵书宝剑峡位于西陵峡口,由于上方峭壁上的石头酷似兵书宝剑而得名,并流传着种种传说。后来当地人发现上面的“兵书”其实是颜色已与山石融为一体的悬棺。但由于从水面到悬棺有近70米高,发掘难度很大,悬棺一直是个谜。昨天,当三峡水位线涨至近110米时,从水面到悬棺只有4米多高的距离。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及时组织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在这个面积不到5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岩洞里,发现了三套叠放在一起的悬棺。这是三峡悬棺中罕见的双层棺,内棺中为尸骨,夹层中为陪葬品。除一小部分棺木腐烂外,大部分棺木保存良好,最大的一具悬棺长2.49米、宽0.79米。在悬棺中还发现青铜器等几十件文物。据三峡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这是典型的战国时期巴人的棺材,距今约在2300至2500年间。
  葛洲坝蓄水以前,江面距悬棺约90米,悬棺到山顶还有200多米高。所以悬棺当时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至今仍是难解之谜。放置悬棺的岩洞今天正在淹没中。 N1V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