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选出信得过的当家人”
——湖北省宜昌市扩大基层民主纪实
苏开美 王道模 张斌 王磊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在全市93个乡镇、1639个村全面推行了以“两推一选”、“交叉任职”、“议事恳谈会”为主要内容的“两制一会”工作,将乡村班子成员的产生方式、任职方式和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有机整合起来,扩大了基层民主。
“两推一选”——村官乡官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宜昌市在这次村“两委”换届中大力推行了以“两委”候选人海推提名、设岗分选定位、巡回演讲竞选为主要内容的“海推直选”工作。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由全体选民推荐提名,再由选民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支部书记和委员候选人由全体党员和全体选民推荐,再由全体党员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推选票上仅标明职位,不定框框,不搞任何形式的指派,由选民和党员根据预设职位自主推选信得过的当家人。
这一选举方式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群众迸发出巨大的政治热情。全市有8.2万名党员、127.1万名群众参加村级组织换届“海推”,参与率分别达到了87.2%和75%,150多万选民参加正式选举,比上届提高了28%。
远安县窑河村27岁的退伍军人、党员宋元喜原在浙江温州打工,月收入1000多元,听村民说这次选举是来真格的,他连夜赶回村参加竞选,并最终当选为支部委员。
在全市93个乡镇换届过程中,宜昌市推行了以打破身份界限、扩大推荐范围、开展演讲竞选、推行差额直选为主要内容的“两推一选”工作。多数乡镇仅规定了“工作关系或户口在本地,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专以上文化,男50、女45岁以下,党委成员需要是正式党员”几个硬性条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市共有3852人报名竞选乡官,7.8万名党员和21.1万名干部群众参与推选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候选人,占应参推党员的81.45%和应参推干部群众的77.5%。
宜都市2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谢辉喜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竞选乡官的农民。他欣喜地说:“‘两制一会’打破了身份、行业界限,为我们农村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说什么我也都要尝试一下。”
“两推一选”激活了乡镇机关工作的“一潭死水”。乡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两推一选’,选出了责任感,选出了危机感。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逼着我们沉下去,让群众熟悉我们。”
“交叉任职”——班子职数减少了,合力增强了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宜昌市乡村换届还大力推行了“交叉任职”。村“两委”仅设3—5人,推行村支书和主任“一肩挑”,村“两委”成员相互兼职和兼任小组长。乡镇党政班子职数控制在9—11人,党政班子成员适当“交叉任职”。在换届安排上,先选行政班子,以实现“交叉任职”目标。
经过换届,全市847个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占52.8%。“两委”成员“交叉任职”4566人,占69.6%,精减村干部50.9%,精减村民小组长59.9%。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年纪轻、有群众基础和致富能力的农村优秀青年走上领导岗位。新一届村官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7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5%,有1—2个致富项目的占85%以上。
新一届乡镇党政班子年龄、文化结构有明显改善,一个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乡镇领导层正在形成。这次乡镇换届,共选出党政班子成员1226人,比上届精减13.8%,“交叉任职”225人,交叉面达31%。乡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12岁,35岁以下干部较换届前增加36%,46岁以上干部较换届前减少78%,高中以下文化较换届前降低52%。
推行“交叉任职”,不仅减少了干部职数,减轻了农民负担,更增强了乡村班子的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村干部“有底气的不负责,无底气的要负责”,村“两委”成员之间相互扯皮拉筋等问题。
枝江市七星台镇李家岗村过去由于村“两委”缺乏合力,村民饮水困难的问题久拖不决。新班子上任后,不到一星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兑现了竞选时的第一承诺。村民们满意地说:“‘两制一会’带回了党的好作风,我们选出了信得过的当家人。”
“议事恳谈会”——构筑干群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柏临河是龙泉人的母亲河,必须得到根本治理。我认为除整治河堤、绿化两岸外,必须杜绝在河中采石挖沙……”
“镇里老街改造和管理没搞好,路比门高,垃圾堆得比人高,你们干部恐怕没去那里看过……”
这是在夷陵区龙泉镇议事恳谈会上的几组镜头。在宜昌,像龙泉镇这种以“议事恳谈”方式让群众参与决策的做法已经很普遍。全市93个乡镇、1639个村,对于村务政务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要通过每季度召开的议事恳谈会来过“群众关”。
议事恳谈在一问一答中培养了基层干部的民主作风,提升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水平,促进了乡村事务的科学民主决策。
乡村干部说:“正是因为有了乡村议事恳谈会,不仅改变了以往依靠拍脑袋‘为民做主’的决策方式,让乡村决策更具透明度和科学性,而且通过接受群众监督,乡村政令执行起来能够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
群众则说:“议事恳谈会不仅让我们了解村里乡里要干什么,而且让我们参与讨论和决策,乡村的大事群众说了也管用,让我们真正尝到了当家作主的味道。”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议论风生
扩大基层民主的好形式
熊承家
实践证明,落实广大群众在选人用人和政务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推行“两制一会”之初,许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并不高,认为这又是在搞形式,当发现村支部成员由党内推荐改成了党员与群众推荐,当看到选票上再不是过去那样定好了候选人去画“○”,当见到原乡村领导和其他竞选对象一样走上竞职前台接受挑选,当感到乡村领导在议事恳谈会上与他们平等交谈时,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出现空前的高涨。
推行“两制一会”,树立了“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导向,让乡村干部明确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谁,懂得了该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化了宗旨意识和竞争意识。
“两推一选”,依靠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依靠少数人选干部、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的传统做法,形成了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两制一会”巩固了执政基础,形成了上下齐心抓发展奔小康的良好局面。过去村“两委”争大小、比高低是常见的现象,这次推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更增强了班子的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忆传统 话新风
万众携手送瘟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旧中国,血吸虫病曾在我国南方12个省蔓延成灾,使上千万人患病,上亿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胁。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物质条件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携起手来向血吸虫病宣战。大批医务人员奔赴疫区抢救病人,广泛建立起防治疾病的协同机制,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这场持久斗争。毛泽东在读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七律《送瘟神》,一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表达出对这一斗争成果的赞美和自豪。经过多年的持久作战,曾经长期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终于在我国得到了根本遏制。
今天,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万众携手战顽疫。医院告急,工人兄弟7天便建起了一座“小汤山”;医护人员紧缺,来自全国的1200名军队医务人员兼程驰援;需要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就拿出了上百个亿;物资不足,企业加班加点地赶制,医疗器械、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血浆告罄,山东人民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臂膀;广东把用生命换来的经验送达一线;科研单位刻不容缓地协力攻关……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出力、出钱、献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严防死守,决不懈怠。前方有无畏的勇士为拯救生命在殊死拼搏,后方有亿万人携手筑起抵御疫病的铜墙铁壁。危难见真心,心齐泰山移。民族精神在危难中得到又一次锻造和升华。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万众同心、携手共力,必将再次送走瘟神!
(供稿: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办公室 执笔:陈红旗)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山东省高唐县赵寨子乡是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的试点单位。学员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面对面”地听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讲课和著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图为近日学员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何勇 王秀中摄影报道
5月25日上午,浙江省温岭市城管局党支部的40名党员干部放弃双休日,上街征求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图为他们向市民发放征求意见表及公开信。江勇兵 黄旭堂摄影报道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领导“割爱”也是爱才
当前,有的单位对分配来的大学生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口畅通、出口紧闭,致使有的改行,有的闲置,造成人才浪费。人才匮乏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有的单位人才匮乏,而有的地方却是人才学非所用。一个真正“爱才”的领导者,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甚至不惜“忍痛割爱”,舍得把人才输送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去。
江西 邹梁斌 刘周元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莫给下属穿“大鞋”
某些领导听不进逆耳之言,对那些给自己提批评意见或不够顺从的下属严加指责、苛求,谓之“穿小鞋”。而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对下属的缺点闻而不问,问而不严,甚至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让下属穿着宽松的“大鞋”,以致下属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甚至还违反了党纪国法。这是领导者的一种严重失职。领导者要经常帮助下属系紧“鞋带”,让下属穿上合脚的“鞋”,走好人生之路。江苏 许书琴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绰号不是小问题
干部的绰号看似是茶余饭后的称谓,其实不然。干部的绰号,反映了民声、民意。“问题官”的绰号不是一天两天叫开的,不少都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该干部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从绰号看问题,一方面可以防止作风不正的人窃居岗位,损害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以干部的绰号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帮助其悬崖勒马,可以作为保护干部的又一条有效措施。
湖北 王述刚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观点速递
留下好作风也是政绩
好作风的形成是一个慢功夫。作风建设虽然不像盖高楼大厦那样见效快,政绩一目了然,但它深远的影响力却是政绩工程无法与之相比的。诚然,一个干部在职期间,或修桥修路,或绿化荒山,干几件轰轰烈烈的事,值得提倡和赞赏。但身为干部,更要在留下好的作风上有所建树,因为好作风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力量来干事业、干成事业。江西 毛慧红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政干部论坛
用好的制度建设好的作风
中共浙江省玉环县委书记 李剑飞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创新和加强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期间,我县针对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机关办事难问题,创立推行了全程办事代理制。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全程办事代理制比首问负责制、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承诺制等便民措施更进一步,用好的制度保证了党员干部有好的作风。
统一受理,变多次办为一次办,树立了群众意识。群众办事难,首先难在门难找。对此,我们加强了群众办事受理系统建设:县级设为民服务中心,乡镇设受理室,村级设立代办点,形成三级办事受理系统。同时精简了审批项目,对保留的项目进一步简化程序,缩短承诺时限。此外,还推行政务公开,把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责任单位、全程承办人、收费标准和监督办法等向社会公开。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群众享受到最大的方便,而干部的群众意识也因此大大增强。
全程代理,变群众办为干部办,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观念。群众办事难,其次难在人难找。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实行全程代理。群众办事,不管到哪一级政府,也不管涉及多少个部门,只要其申请经过受理登记,出具承办单,告知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承诺期限,确立全程承办人后,该事项即进入全程代理,减少了推诿扯皮,提高了办事效率。最重要的是,在办事过程中,谁是主人,谁是公仆,一目了然,提高了干部为民服务的观念。
监督办理,变随意办为规范办,把作风建设落到了实处。针对群众反映的“个别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我们着力构建一个较完善的办事监督体系。首先是项目公开,每一个项目能不能办、怎样办、谁代理办、何时办结、如何监督都清楚明白,权力的运作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其次是实行受理申请与办事过程相分离,变群众找干部办事为干部找干部办事。再次是建立监督网络,用制度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有机结合,促进了干部干净干事,确保了作风建设的落实。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员信箱
党员信箱
问:一名党员前两年曾经受到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此后表现一直很积极,工作业绩也比较突出。最近评选先进党员,支部里有些党小组提名他为先进党员候选人,但有的党员觉得受过处分的党员不能当选先进。请问怎样掌握这个标准?(孙晓星)
答:党的纪律处分是党组织对于违犯党纪的党员,根据错误性质和情节的轻重,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作出的处罚。警告处分的目的在于给予违纪党员以警示,使其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促其改正。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不像留党察看处分那样有察看期,他仍有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果该同志能虚心接受党组织的处罚,并能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努力改正,并在实际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可以评为先进。在评先中,党组织要尊重大多数党员的意见,最好采取支部全体党员大会表决方式,尽量不采用小组提名、支部圈定的方式确定人选。
问:我们在一家新成立的民办职业辅导学校工作,学校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怎样开展,有哪些要求?(孟乔)
答:加强党对社会力量举办学校的领导及党建工作,是保证其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凡经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批准,依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已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要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设定。基层党组织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要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经选举可由学校行政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设校董事会的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应进入校董事会。对兼职党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党务工作应计算一定的业务工作量。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应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党组织活动时间要有保证。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也可先由上级党组织指派或任命党组织负责人,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正式选举。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抗击非典——我是共产党员
“于先生”的最后时刻
冬雯
“3天前,也就是5月16日,他还给我量体温,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去了……”村民吴建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乡亲们中间。他家距吴建国家仅300米,可他却歇了两歇,走了10分钟才到达,这最后10分钟走完了他行医36年最后的旅程。从这天起,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临终前,他仅在病床上躺了两天。
他叫于海洲,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号地村卫生所医生。
5月10日,塞北这个最偏僻的小山村骤然降温,风雨袭来,重病在身的于海洲,正躺在床上输液。
听到一位中年妇女要买退烧药,他拔掉针头敏感地从床上坐了起来,认真询问起病人的情况。当他得知是六组村民张庆和高烧不退时,立刻让老伴给准备药箱,要亲自去检查。老伴阻拦着说:“路这么远,天这么冷,你都肝腹水了,就别去了,实在不行我替你去吧!”于海洲一下子严肃起来,“这样的病人有可能是非典病毒携带者,我必须亲自去检查,漏查一个非典病人,就是对父老乡亲的犯罪!”老伴拗不过他,只好帮他打针吃药,又给他披上一件棉衣,让小儿子于吉庆用摩托车把他带往4公里外的张庆和家。
风雨打透了他的棉衣,一路上的颠簸更加剧了他的病痛。走进张庆和家时,于海洲脸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已站不稳脚跟。他强撑着给张庆和测量了体温,然后认真地填写了《全县外出返乡人员排查统计表》……
2001年12月,52岁的于海洲被确诊为肝癌。面对死神的威胁,他没有却步。今年年初,于海洲的病情加重了,每天都要靠输液维持体内营养。4月中旬,抗击非典战役打响之后,他主动请战。乡防非典领导小组考虑到他病情严重没有安排他。他恳切地说:“村里的情况我最熟,咱们乡卫生院人手又少,我不干谁干。况且,我不仅仅是一名医生,还是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应该冲在前面。”从第一天起,他主动担负起八号地村返乡村民、外来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对返乡人员逐人检查,一一登记。
从4月24日到5月16日,在这短短的23天里,于海洲拖着病体,奔波于全村8个居民组之间,先后为57名外出返乡人员检查登记,直到他病倒,全村没有漏查漏统计一个人。
防非典战役打响之后,小山村出现了一些谣言,有的乡亲不知所措。于海洲走家串户,发放“预防非典明白纸”,从科学的角度讲解什么是非典,非典的传播途径及怎样预防等知识,使村民认识到只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非典是可控、可防、可治的。于海洲的话让村民心中有了底。七组村民张桂兰说:“一听说闹非典,我们全家晕了头。老头子正要去买鞭炮,于先生来到我们家,让我知道了非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打消了放鞭炮驱邪的念头。我们老头子逢人便讲,不能听信传言,还是讲究科学,听于先生的话没错!”
于海洲在36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第一准则,不图名,不求利,深受当地乃至周边百姓的尊重,人们都尊称他为“先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