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登高不畏难 履险志更坚
王霞光
5月21日和22日,中国珠峰登山队的健儿们成功地登上世界“第三极”———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在地球之巅高高飘扬。胡锦涛同志对登山健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你们的这一壮举,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而奋斗的勇气和信心。你们的英勇行为再一次证明,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险。”
今年是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自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奋斗历史。50年前的5月29日,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登顶珠峰。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难度更大的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当时,他们的英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全国人民。
攀登珠峰的困难与危险是不言而喻的,严寒、缺氧、雪崩、飓风等各种艰难困苦数不胜数,稍不留神就会使登山者发生冻伤、摔伤,落下终生残疾,乃至失去生命。对人的体能、意志、毅力而言,这样的挑战和考验是何等的严峻!为了攀登世界最高峰,登山者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英勇悲壮,确实令人感动,令人敬佩!如果不是精神力量的支撑,很难想象登山者们能够完成如此艰难的壮举。日前,当王富洲、屈银华等当年攀登珠峰的老队员们在北京一起座谈时,发出共同的感慨:那时候,我们抱着“只有前进,不能后退”的信念登上珠峰,完成了人类登山运动史上光荣的历程。而现在,2003年中国珠峰登山队的队员们,也正是凭借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成功登顶。虽然攀登珠峰的各种条件较以往有了不少改进,但“无高不可攀”的登山精神却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登山健儿的壮举,不仅鼓舞了我们抗击非典的士气,也给予我们颇多启示。它启示我们,不懈探索的精神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非典疫病凶恶,但它吓不倒人们,反而激发了人们认识它、征服它的壮志豪情。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对非典疫病的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它启示我们,不屈不挠是我们战胜非典、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人类和各种疫病相伴而生,但为了发展,为了幸福,人们从未停止过同各种疫病进行顽强斗争,并总是能最终取得胜利。只要我们坚韧不拔地同非典作斗争,也同样可以击败非典。它启示我们,成功伴随着艰辛,奋斗才有希望。同攀登珠峰一样,战胜非典也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困难的时候,不气馁;在取得成效的时候,不松懈。
登高不畏难,履险志更坚。人们成功地踏上高高的珠峰,肆虐的非典疫病终将被击败,更远大的目标召唤着我们,更艰巨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非典(SARS)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5月25日讯 记者王尧、王淑军报道:今天上午,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非典(SARS)研讨会通过电话连线的形式举行,祖国大陆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北京和广州的中医药专家与台湾专家隔海对话,共同研讨和交流中医药在防治非典(SARS)中的作用和经验。这是海峡两岸自非典(SARS)疫情暴发以来第三次通过电话连线举行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和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服务中心主任曹原彰主持,祖国大陆的中医药界专家傅世垣、曹洪欣等和台湾医事联盟协会负责人高明见、台湾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林昭庚等20多名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发言。在两个小时的会议中,两岸中医药同行就非典(SARS)的预防和治疗等专业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傅世垣说:今天的研讨会开得非常及时,也非常成功,它将促进两岸中医药专家团结合作,共同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非典的方法,让中医药为海峡两岸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发挥应有的贡献。
与会的台湾中医药界人士一致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的“视讯”研讨会加强了两岸中医药界联系合作的决心和信心,希望今后两岸中医药界有更多的交流,互通有无。
第4版(要闻)
专栏:
新疆沙漠化扩展速度十年下降一半
本报乌鲁木齐5月25日电 记者王慧敏报道:最近10年里,新疆沙漠化扩展速度减低了一半,沙漠扩展速度呈逐年下降态势。这一结论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后得出的。
研究表明,草地增加,特别是覆盖度高的草地明显增加是遏制沙魔扩张的主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先后投资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经过这些努力,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03%上升到1.92%,草地增加了大约1.4万公顷。
由于林草面积的增加,新疆气候近年明显向暖湿方向转变。今春降雨量比10年前同期增加了将近两倍。由于降水增多,塔里木河水量持续增长,也使干涸多年的塔里木河尾闾水面不断扩大。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监测,截至5月19日上午12时,塔里木河支流车尔臣河尾闾水面达174.59平方公里,台特马湖水面扩至32.57平方公里。
随着降水的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连一向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充满了生机,日前,记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看到,空中燕子翩翩,野兔在草丛中跳来跳去。
第4版(要闻)
专栏:
昆明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
本报昆明5月25日电 记者张帆报道: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昆明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1—4月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67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07亿元,同比增长15%,为实现全年经济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昆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没有停步。春耕期间,市里派出7个春耕和扶贫工作组,深入区县,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春耕生产,及时解决春耕中农资和引水的问题。目前,全市小春收割已经结束,预计总产27万吨,蔬菜1—4月上市量达41.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5%。
全市工业企业克服电力供应紧张、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1—4月完成工业增加值84.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全市已开工建设的7项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4亿元。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政策与区位优势,吸引区外企业进区发展,一季度进区投资建设项目22个,投资金额达3.07亿元。在外商投资保持增长的同时,全市消费也呈活跃趋势,1—4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15亿元,同比增长12%,据云南省汽车市场的统计,该市场4月共销售汽车1433辆,交易额超过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为促进昆明旅游业尽快复苏,昆明市政府重点抓好“提质增效”工作,特别是遏制酒店业和旅行社的削价竞争。调整旅游宣传方案,继续在国内十城市同步进行宣传。开发一批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康体旅游产品,以适应非典之后人们更加崇尚健康旅游产品的趋势。
第4版(要闻)
专栏:
芜湖形成外向型“码头经济”
本报合肥5月25日电 记者刘杰报道:随着芜湖出口加工区不久前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安徽省芜湖市作为该省对外开放的龙头正高高昂起。非典防治期间,全市外贸出口仍一路走高,1至4月完成进出口总值1.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6%,形成了强劲的外向型“码头经济”,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芜湖凭借特有的水陆交通枢纽优势,一直是安徽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尽快融入长三角的突破口。市委书记詹夏来、市长沈卫国多次带队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县区特色工业园区专门调研,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汽车、家电、优质材料和生物药业为主的四大出口经济基地。
针对非典期间特点,芜湖动员各部门运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海内外客商保持密切联系,坚定外商投资信心。市政府组织了一个个精干的招商引资小分队,引来了一个个志在发展外向经济的投资项目。据统计,仅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1至4月就落实招商项目79个,其中“三资”项目34个,实际到位建设资金10多亿元。1至4月全市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5.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至4月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1.4%。
第4版(要闻)
专栏:
达州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本报成都5月25日电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月华乡的大竹县星火禽业协会一派忙碌景象。一箱箱鸡蛋正在装车,准备销往临近的重庆、万州等地。协会的创始人、会长张一云告诉记者,目前协会有股东会员14户,联系会员达到1600户,遍及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的25个县(市、区),2002年实现经营总收入2.2亿元,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4620元,比全县人均水平高出2200元。
作为达州市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一面旗帜的大竹星火禽业协会,实行“紧松结合”的会员联系模式。协会的会员有两种,一种是股东会员,另一种是联系会员。协会对股东会员实行紧密型联系,5个经济实体均是股东会员入股兴办的,没要国家投资一分钱;对联系会员长期提供良种鸡苗、优质饲料、养鸡设施、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拓展禽蛋销售市场。
达州市委书记李隆春、市长李向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就是放手让他们办农村社区组织难以统起来的事,办经济技术部门难以包起来的事,办农民单家独户难以做起来的事,激活农村生产力,实现兴农富民。
截至目前,全市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780个,资产总额3.89亿元,参与农户达17.58万户,带动农户31.7万户。(刘裕国 余隆海
李芹芹)
第4版(要闻)
专栏:
孙岳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国务院机关原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孙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孙岳逝世后,胡锦涛、贺国强、华建敏等以不同方式对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孙岳1925年生于山西省夏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山西夏县游击队、山西政治保卫第三支队、山西新军213旅59团任宣传员,1940年至1945年先后在太岳区一纵队教导大队青训队、太岳军区陆军中学、陕甘宁边区抗大七分校学习。1945年6月后历任中央办公厅机要处译电员、副股长,机要室秘书,1949年10月后,历任政务院总理办公室秘书,中央书记处一办研究员,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秘书,国务院总理值班室秘书。1968年11月至1972年6月任北京南口机车厂党委常委、军代表,1972年6月后任国务院办公室值班室主任,秘书局局长,秘书长助理。1985年1月至1989年9月任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期间开始担任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大事记编写组》组长,1989年10月离职休养,并继续担任《国务院大事记编写组》组长。
第4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开栏的话
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迫切需要营造清洁卫生的环境,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认识疫情和疾病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积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就是要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增强社会责任感,认真履行应尽义务,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行为规范做好各项工作;增强卫生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卫生规则,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科学精神,提高防御和战胜疫病能力,构筑群防群控非典的坚强防线;增强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形成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的社会新风,为抗击非典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专栏,集中展示全国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新风尚。(附图片)
为创造卫生文明的城市环境,5月22日上午,湖北省房县干部、学生、医护人员共计1万多人走上街头,向城市环境“脏、乱、差”宣战。图为房县实验中学的学生擦拭房陵大道护栏的情景。(邓洪涛摄)
第4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河南 村文化中心成抗非典宣传阵地
本报郑州5月25日电 记者李杰、王明浩报道:“可恶非典,袭击中原,健康人群,必加防范……”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孟州市赵和乡田旺村,还没踏进村文化中心的大门,就听见里面传出的抗非典“四字歌”。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河南各村文化中心积极行动起来,以灵活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
在孟州,各村文化中心书写防非典标语800多条,制作板面600多块,散发宣传材料6万多份,并适时发出了《帮助在外人员搞好“三夏”生产的倡议书》,号召村民献爱心,确保在外务工人员家庭“麦子有人收,玉米有人种,老人有人管,小孩有人看”,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在外干活。
河南各村文化中心还纷纷邀请市、县、乡医务人员在村里设立咨询台,开办非典知识普及班,向农民传授非典防治的知识和方法。
针对疫情初期部分群众因害怕闭门不出、活动减少的情况,河南各村文化中心利用广播向群众讲解适量运动的必要性,组织群众多批次或小规模集中锻炼。在河南陕县大营村,群众在村文化中心的组织下,或来到村头的篮球场,或走进村里的活动室,参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
第4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北京 防非典宣传品急送农村和基层
本报北京5月25日讯 记者赵亚辉报道:为了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防治非典的基本知识,使群众树立依靠科学,战胜疫病的信心,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宣传部日前共同组织防治非典科普宣传品,紧急送往北京市农村和全市18个区县的机关、社区、建筑工地等基层单位。这些科普宣传材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预防非典的知识和措施。
这批宣传品包括由北京市科协和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编、北京科普作协和北京声像工作者协会联合制作的《农村预防非典66问》录音磁带1万盘,由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制作的《消除恐慌、健康心态》的科普展板1100
块,以及《珍爱健康、科学饮食》科普宣传折页2万多册和《农村科学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常识》光盘40盘等等。
第4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衡水 5500盘防非典知识磁带赠送乡村
本报石家庄5月25日电 最近,河北省衡水市的4994个行政村全都收到了一盘衡水文艺电台录制并赠送的《农村防治非典知识》广播磁带,通俗易懂的防非典知识通过一个个高音喇叭传遍全市农村,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京九铁路京南第一大站,外出务工农民较多,近期返乡者达5万多人,全市农村抗击非典的形势异常严峻。衡水市文艺电台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农民对防治非典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农村的防非典知识宣传也有一些死角。同时,大部分村有广播扩音器材,但缺少全面系统权威的宣传资料。为此,他们组织全台精干力量,奋战两昼夜,于5月9日精心制作了《农村防治非典知识》5500盘广播磁带。(邵文化 武卫政)
第4版(要闻)
专栏:
书记麦田问夏收
本报记者 安洋
5月24日是休息日,上午9点半,山西省临汾市委书记张茂才就来到了襄汾县的贾庄村。村民张俊杰正在自己的麦田边忙乎着,一支烟、一瓶纯净水递到了他手上,“老乡,歇会儿吧。”说话的是张茂才。
听说来的是市委张书记,张俊杰赶紧说:“你来的正是时候,今年雨水足,麦子长得好,一亩打个1000来斤不成问题。我刚才还正愁着哩,眼看过半个月就开镰了,可又怕雨多、收割机少收不回去。”张茂才一边对老张说“不用怕”,一边给县里拨电话。
地处晋南的临汾市是山西省的产麦大区,有310万亩麦田,产量占到全省的40%以上。“三夏”准备的情况怎么样?农民最需要的服务安排妥当没有?受非典影响外出不能返乡农民的麦收有没有人管?市委、市政府虽然做了详尽的安排和要求,但张茂才还是给自己安排了一周的田间地头“私访”时间。
半个小时后,县、乡的干部赶来了,他们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县、乡两级已经成立了小麦会战指挥部,调集了310台联合收割机、631台割晒机、250台脱粒机,由南到北落实了收割计划,确保熟一块、割一块,颗粒不剩。对外出不能返乡收割的农民,不仅安排了30万元的夏收补助,还列出了“一联十”、“五帮一”的单子,即县乡两级干部一人联系十户外出人员,包机械服务、劳力协调、按时收割,每五个党员户负责一户外出人员的夏收全程服务。
“这一段主要忙防非典宣传,按照计划,26号(星期一)起,我们就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把夏收的安排宣传到家家户户,落实到家家户户,保证防非夏收两不误。”听完县乡干部的详细介绍后,在场的农民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张茂才说:“转完北面,三天后我还要转回来,看看究竟落实得怎么样?”
第4版(要闻)
专栏:
为防控非典疫情,“三夏”期间,河南省潢川县党员、团员和民兵组建“三夏”助耕队618个,义务帮助在外务工不能返乡人员插秧、收割小麦和油菜等,解除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
陈柏松 李红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