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5-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永远的楷模 '...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永远的楷模
冯惠明
  第一次来到伦敦,自然要去观赏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国会大厦及其高耸云天的大本钟和蔚为壮观的哥特式塔桥,时间充裕的话,还会到白金汉宫前等待欣赏皇家卫队独具魅力的苏格兰风笛表演,但对于我们这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中国人来说,最有意义的还是去寻访一个故去已久却至今仍然影响着现实世界的伟大灵魂的安息地——马克思墓。
  这是初春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和同伴们乘车来到伦敦北部丘陵地带的海格特街,下车后走进一个名叫滑铁卢的公园。这是一个幽静得让人不敢大声出气的园林:明静的湖水,雪白的天鹅,苍凉的老树,漫坡的绿地,悠长的小路。但我们没有时间在这如画的景致前驻足,几分钟后来到一个关闭的铁栅栏门前,导游说这铁栅栏里面就是海格特墓地了。看门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拿出钥匙开锁,让我们进去,并解释说墓地在星期天一般是不对游人开放的,但今天中国客人集体来到这里,便破例开放。导游谢过看门人,带领大家沿一条蜿蜒的水泥小路朝墓地深处走去。
  墓地到处是用石块或水泥堆砌的墓丘,高矮宽窄不同的墓碑散落林木间。就在右前方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我看见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墓碑:那灰色的大理石墓碑比一般的要高得多、宽厚得多,最显眼的是碑顶竖立着一个硕大的石雕头像:长头发、长胡须,“马克思!”我心底呼唤了一声。与此同时,同伴们的目光也都聚焦到那里,但谁也没出声,只是加快了脚步,瞬间便聚集在马克思墓的前面。大家静静地默立良久,识英文的心里默念墓碑上的碑刻,最上方镌刻着那句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中间部位两尺见方的白色大理石镶板记载着马克思和他钟爱的妻子燕妮以及他们的女儿的生卒年月。不识英文的端详着马克思雕像的每个部位,宽宽的前额,突出的眉骨,深邃的目光,浓密的唇须和络腮胡子。我凝视着伟人头像,默默地想:这高高的碑石下沉睡着一位怎样的历史巨人啊!120多年了,岁月茫茫,世纪风雷,人间沧桑……
  此刻,耳畔传来导游的喃喃低语,原来,他在念碑体下方的几行铭文,他给大家解释这两句英文的意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多熟悉的话语!这不就是马克思自己的名言吗!是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眼下,在马克思墓碑前又重温他的名言,睹物兴情,不禁浮想联翩。毋庸赘言,马克思就是一位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他在世界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1848年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使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震撼。他呕心沥血几十年撰写了旷世巨著《资本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给后人留下的浩繁卷帙,是他毕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马克思一生酷爱读书,追求真理。1818年5月5日他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犹太家庭。青年时代他进入三个大学(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攻读法律、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经过努力探索,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后在莱茵报当编辑,负责撰写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评论,他的文章观点鲜明,笔锋犀利,赢得读者青睐,使莱茵报发行量增猛两倍。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他接触到工人的共产主义团体,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说。由于他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进步文章,为当地政府所不容,几经辗转,携带家眷迁徙住所,最后来到伦敦。从特里尔到伦敦的48年,读书、撰稿几乎天天伴随着他,当他50多岁时,又开始学习俄语。即使在晚年,他也是一面与疾病斗争,一面继续收集资料和深入研究,争取《资本论》第二、三卷早日问世。但病魔过早地夺去他的生命,以后这两卷著作是由他的战友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对待学习是严肃刻苦的,而探索真理更有一种革命者的大无畏勇气。他曾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根绝一切犹豫,必须抛弃任何怯懦。马克思这样说,也这样做,心口一致,身体力行。
  照相机的灯光不时在墓碑前闪烁,同伴们抓紧离去前的分秒时间,与马克思像合影,这是生者与死者的相会,这又是凡人与伟人的交流。我想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评价令人难忘: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马克思对待科学对待知识的态度,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又是共产党人的先师。今天我们缅怀他的最好行动,就是像他那样崇尚科学,刻苦求知,探索真理。 UU0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现场采访

韩国:办庆典 促发展
本报驻韩国记者 徐宝康文并摄影
  进入5月,韩国的节日、假日连在一起,形成6天长假。各地政府瞄准这一黄金时段推出了五花八门的“庆典活动”,其中饶有特色的是咸平“蝴蝶节”、潭阳“竹子节”和长城“文化节”。
  咸平郡人口只有4万多,位于韩国西南部,属全罗南道,是韩国最贫困地区之一。随着韩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韩国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将逐步放开农业市场,咸平面临着巨大挑战,单一农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在此情况下,咸平郡在郡守李锡炯的带领下,提出了举办以蝴蝶、花为主题的庆典活动,即通过举办“蝴蝶节”,把保护生态融入农业和绿色农产品中,自1999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蝴蝶节”。去年吸引全国游客130万人次,收入23亿韩元(1美元约合1200韩元),今年全国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人数将达150万人次,收入有望突破30亿韩元。由于咸平“蝴蝶节”年年盛况空前,目前已被韩国政府评为全国九大“庆典活动”之一。
  咸平“蝴蝶节”的举办地点在咸平郡的咸平川水上公园和绿色环境农业区内。水上公园沿咸平川而建,长约3公里。咸平川两岸展示着一幅美丽的景象:在大片紫云英、油菜花、芥菜花的花丛中,人与蝴蝶融为一体。在1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农业区内,设有“蝴蝶馆”、“睡莲馆”、“野生植物馆”、“未来生态农业馆”、“绿色农产品馆”等。在这里不仅可观赏到各种美丽的蝴蝶,学习到有关蝴蝶的知识,而且还可与家人和孩子一起进行“捉泥鳅”、“烤大麦、豌豆”、“捉家畜”、“编秸秆制品”等。
  在弘扬生态农业的同时,“蝴蝶节”还设有各种文化活动,并推出了几十种以蝴蝶为主题的纪念品,尤其是“蝴蝶胸针”特别受欢迎,人们在自己的胸前佩带上一枚造型别致的“蝴蝶胸针”穿梭在田野里,的确有一种享受自然的快乐。
  据统计,随着咸平生态农业的实施,“咸平蝴蝶牌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去年销售量增长了716吨。在举办“蝴蝶节”的5年里,咸平郡成功地开发了自己的名牌商标“娜乐达”,目前以“娜乐达”商标注册的商品达38类299个品种,其中蝴蝶标本达71种,销售额达24亿韩元。在全罗南道实施“一市一郡创一名牌”的运动中,咸平连续3年被授予优秀奖。与咸平相邻的潭阳郡是韩国的竹乡。近两年来,他们也以竹子为媒,办起“竹子节”。在潭阳河畔举办的“竹子节”上,有2项活动特别吸引人。一是“竹桶酒”,游客可在新竹桶上用电钻打上一个小孔,然后购买已经酿好的“竹叶酒”,亲自把酒装进竹桶里,并请技师在竹桶上刻上字画,以示留念。二是“竹桥”。潭阳河上,架起一座长约50米、宽3米的竹桥。郡厅的导游小姐告诉游客,赤脚走过竹桥,可起到“足疗”效果。我也同其他游客一样,赤脚过桥,走到桥尾,果真觉得脚底有些发热。潭阳郡守告诉我,潭阳在举办“竹子节”的基础上,正规划把潭阳办成一座生态城市,以吸引各国的投资。
  与潭阳郡接壤的长城郡是韩国传奇式民族英雄人物洪吉童的故乡。小说《洪吉童》描写和揭露了封建社会时期达官贵人的腐败以及洪吉童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举旗造反,杀富济贫,最后在日本冲绳创建理想国的故事。长城郡为此推出了“洪吉童节”,并以此为主线办起了文化旅游。长城郡历史文物颇多,其中著名的景点有:“白羊寺”、“神秘的铃泉”、“忠魂塔”、“尚武台”、“笔岩书院”及崇尚孝道的“全日贵孝子碑”等。
  位于韩国西南部的“咸平”、“潭阳”和“长城”三郡,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特点,推出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既探索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满足了广大民众回归自然,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需求。他们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附图片)
  1、游客在“蝴蝶节”上购买纪念品。
  2、游客在“竹子节”上学编竹器。 UU0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国有个垃圾博物馆
朱华钧
  美国有座垃圾博物馆,听来颇感新鲜,为此专程去观光了一回。
  垃圾博物馆坐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斯特列福镇,始建于1996年,是在垃圾分类处理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作为环保教育设施之一,免费接待公众。
  垃圾博物馆展馆本身并不大,只有一个厅和一个影视室,但与垃圾分类处理厂结为一体,就显得有点气势。博物馆有5名工作人员,除作导游外,每年夏天,还就一些环保问题举办有趣的研讨活动。我们抵达博物馆时,不断有装运垃圾的大车从侧门进进出出,一派忙碌景象。
  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两根色彩斑驳的大圆柱和一条恐龙。恐龙长约五六米、高约3米,非常引人注目,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又蹦又跳地围绕着它转。经导游介绍,两根柱子原来是用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袋组装的;恐龙则由成千上万件回收的废品制成,从头到尾满是经过修饰的各种颜色的玻璃瓶罐、塑料制品、衣物鞋帽等等,四个大脚掌竟是废弃的轮胎。
  导游认真地介绍有关垃圾再生使用的知识:诸如绿色的塑料瓶可造地毯;25个汽水瓶可制作一件再生的短上衣;1吨旧报纸再生使用可少砍约17棵树和节省4100瓦能源;利用废弃金属代替铁矿石生产新钢铁,可减少空气污染86%、水污染76%和能源消耗74%;等等。总之,废物不废,再生利用可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填埋垃圾的场地,保护生态环境。言之凿凿,使观众大感惊奇,听得有滋有味。
  导游在讲解时,除时而启发孩子们思考和回答问题外,还让孩子们对照分发到手的“试卷”,从恐龙身上找出“试卷”所列的垃圾。接着还带领大家到一个摆着各种各样的垃圾道具的地方,具体介绍如何区分有没有回收价值、可再生使用或暂时不能再生使用的东西,并测试孩子们是否真弄懂了。
  随后进入能容纳百人的影视室,那里上映以垃圾为题材的儿童片。垃圾拟人化了,三个主角:一个罐头、一个瓶子和一张报纸,都有鼻有眼有嘴巴,手舞足蹈地在对话,风趣地讲述各自的生平和长处,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愿望;可结果是,罐头和瓶子被工厂回收再生使用备感庆幸,报纸却被抛弃埋没到荒野大喊其冤,有“人”快乐有“人”愁,很让人回味。
  参观垃圾分类处理厂是压轴戏。楼上有一条宽阔的步行参观通道,它高悬在垃圾厂房中间,横跨大半个厂房,用玻璃封闭,参观者居高临下透过玻璃纵观整个厂房的运作情景。不断开进的大卡车,将满载的可再生使用的垃圾倾卸在地上。据介绍,厂里有20多个工人,负责分类处理19个镇运来的垃圾,每天处理约250吨。
  参观通道的下方,有两条运输皮带正在运转,推垃圾的机车把运来的各种垃圾推到皮带上。皮带运转时,其下方的一个绿色震荡器把破碎了的玻璃瓶震离出来。在皮带两旁的16个工人,眼疾手快地对垃圾进行挑选,站在前面的先将塑料挑出来,后边的再挑选出铝和玻璃瓶,分别投放到贴有标识的容器里。同时,一条旋转着有巨大磁力的窄条,把皮带上的金属分离出来。
  各种可再生使用的垃圾被分离归类后,工人们把它们压缩成块,再运往再生产工厂。
  参观完毕,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建造垃圾博物馆可说是一举多得,它充分发挥垃圾处理厂的作用,既作环保设施,又为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很有意义。 UU0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筑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筑,就非常准确地反映了这个城市兴衰荣枯的历史。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在200年以前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港口。她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在布市,重要的建筑可以很简单地归为两种风格,其中一批是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另一批则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风格建筑。这两个时期,正好是阿根廷历史上最繁荣的两个阶段。
  从1880年到1914年,阿根廷经历了一个长达30多年的“黄金时代”。当时,这里的谷物和肉类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的白银和人才则大量流入阿根廷。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第八大富国。
  在这个“黄金时代”里,阿根廷出现了一批相当富有的农牧场主和金融家。这些大家族的兴起,必然需要与其财富相当的宅邸和社交中心。于是,不少法国和意大利的一流建筑师受雇于阿根廷的富人,来到布市贡献才华。
  布市的哥伦布剧院,作为当时阿根廷上流社会最主要的社交和娱乐中心,其建筑之壮观、装饰之奢华,完全能与欧洲的几个最著名的大剧院相媲美。该剧院由著名意大利建筑师坦布里尼设计,历时近20年建成。其作台阶用的大理石专门从意大利的维罗纳运来;科林斯式和爱奥尼克式的石柱由意大利工匠精心凿成;建筑顶部的彩色玻璃专门从法国运来;灯饰、家具等也大都从欧洲采购。这座大剧院充分地体现了当时阿根廷的繁荣。1908年5月25日,大剧院正式启用,首场演出的是威尔第的著名歌剧《阿依达》。
  目前被阿根廷外交部用作礼宾活动的圣马丁宫,原名安丘雷纳宫,是当时大牧场主安丘雷纳的私宅。建于19世纪晚期,由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设计。其中一个用于举办家庭舞会和音乐会的大厅,完全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设计,墙面及天花板用了大量的金箔作装饰,极富巴洛克风格。
  离圣马丁宫几十米之远的军事俱乐部,原名帕斯宫,建于20世纪初。帕斯宫由法国建筑师索泰斯设计,其建筑风格则基本仿照卢浮宫。该宫于30年代被军人所购买,成为高级将领们的活动中心,据说阿根廷历史上的许多次军事政变都在此策划,不少总统的命运都被军人们在此决定。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阿根廷始终没有摆脱政治动荡的迷宫。文人政府或脆弱或腐败,断断续续的军人干政,使得这个已经几乎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一次次蒙受人为的灾难。这个国家在20世纪的发展史上的逐步滞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这漫长的半个世纪,几乎没有为布市留下一幢值得注意的建筑。
  到1989年,梅内姆当选总统以后,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实施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阿根廷成为最受美国嘉许的新自由主义“优等生”。在梅内姆改革比较顺利的六七年时间里,阿根廷吸引了上千亿美元的外资,伴随着IBM、西班牙电信、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全球性大企业的纷纷进驻,一批以玻璃幕墙为标志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这批建筑物的形成,是90年代“梅内姆繁荣”的完美写照。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在江堤上仿照悉尼歌剧院而建的一个贝壳状博物馆,以及在码头边一个颇似曼哈顿的小建筑群。阿根廷人还颇有创意地把一长串货运码头改造成游艇俱乐部,又把岸上的一长串仓库改造成高档餐馆或博物馆。每当夜晚来临,华灯齐放,江风习习,灯影桨声里的游艇码头,冠盖云集的餐馆酒吧,像一幅画,又像是为布市的新建筑在配乐。
  但是,总的来说,这批新建筑与它们企图模仿的“母版”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一个世纪前以哥伦布剧院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与欧洲“母版”之间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梅内姆繁荣”的短暂和虚弱。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回味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兴衰。从2001年年底开始,阿根廷经历了她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此后的一年多来,布市几乎没有出现一幢像样的新建筑。但是,阿根廷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阿根廷人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并且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个国家又会重新走上正轨,并且创造出第三个建筑高峰。 UU0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周到的服务
吉人
  前不久去日本看到两件小事,有借鉴意义。
  第一件事:一天上午,千叶县大明株式会社派人来住处,安装公用卫星电视天线。两名工人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点到达。工人携带的工具和材料,一应俱全。线拉到室内后,登上自带的台式梯子,开始走线,线路隐蔽,非要在明处走时,用线板盒盖住。而线板盒带胶性,先是摁在墙上,然后拧上很小的螺丝。两个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走线,一个人负责接线,不到一个小时,安装完毕,而且活干得非常漂亮,让人挑不出毛病。临走时,拿出随身带来的轻便吸尘器把钻孔、削线留下的碴子,吸得干干净净。工人走后,家里立时恢复正常,好像未来过任何人一样。
  第二件事:在住地一家超市的板材与管材的货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型号的板材管材。大的小的、宽的窄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任你挑选。就在货架中间的地上,摆放着一个作业台,高70厘米,分三层。一层平台上,放着直角钢尺、软尺和铅笔,平台一头装着一把虎头钳子。二层放着各种锯子,其中有可锯圆形、弧形的锯。三层放着锤子等工具。如你买到板材和管材,只要带上尺寸,自己就可进行加工,实在方便。
  两件小事,体现了日本服务行业很强的服务意识。服务行业就是要提供服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我国的服务行业是否可以从这两件小事上得到一些启发? UU0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圣彼得堡掠影
罗雪村文并图
  今年5月27日,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建城300周年。
  1703年春,彼得一世为建造守护通海之门,决定在涅瓦河入海口的扎亚奇岛(意译“兔儿岛”)建城。5月27日,筑城士兵在扎亚奇岛挖下第一锹土,这一天被定为城市诞生日。彼得一世以圣徒彼得的名字将城市命名为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座英雄城市———那里有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卫国战争胜利广场……它们是城市历史最好的背景,它们证明那里曾经有过的悲壮和光荣。
  圣彼得堡是座文化名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玛林斯基、亚历山大、穆索尔斯基剧院,引领你走进一座座艺术圣殿;遍布城区的一尊尊雕像,会让漫步中的你时常与格林卡、果戈理、莱蒙托夫、列宾等文学艺术巨擘“不期而遇”;当你推开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阿赫玛托娃、涅克拉索夫等作家、诗人故居的一扇扇门扉,会触摸到一颗颗永不泯灭的人类的良心;还有不朽的柴可夫斯基、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他们流转一生,最终都安息在这里。
  圣彼得堡也是一座建筑博物馆———那里有闻名于世的冬宫及冬宫广场,有伊萨基辅、喀山、基督复活大教堂,有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这些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从后古典主义(俄罗斯帝国风格)到俄西合璧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建筑,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作为沙俄帝国的都城,圣彼得堡从建都到帝国兴亡的200年间,其历史深深地烙印在城市的建筑风貌上;20世纪,圣彼得堡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劫难,但所幸这些历史建筑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而得以完好如初地保留下来,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附图片)
  1、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速写)
坐落在扎亚奇岛上的彼得保罗要塞内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是城市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那直刺云霄的金色尖顶高达122米,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这座始建于1712年的教堂钟楼雄伟挺拔,成为圣彼得堡永恒的象征。
  2、圣彼得堡街景(水墨淡彩)
漫步在圣彼得堡纵横交错的运河边,或徜徉于大大小小的街巷里,目之所及几乎全是欧式风格的景致。她之所以被视为欧洲俄罗斯之都,就在于其迥异于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俄国其他城市。这里到处弥漫着欧洲文化的气息。
  3、白夜(油画)
这是圣彼得堡克留科夫运河边的一个景致。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中那个动人和伤感的故事就曾经发生在这条河边。在一个6月的白夜,我画下这幅依旧弥漫着19世纪俄罗斯浓重文学气息的风景。 UU0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