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政府积极果断处理危机
公众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本报记者 顾兆农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五大城市就抗非典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一次公众反应舆情调查,主持调查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晓虹教授介绍说——
背景:受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委托,5月1日至5月4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就非典的相关问题,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南京5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公众反应的舆情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市民对战胜非典是有信心的,对政府在抗击非典中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批评,引发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调查随机选取了5大城市的1074户市民和近30位专家进行
记者: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进行的?调查有什么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吗?
周晓虹:目的是全面了解和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的市民对非典的认知状况、情绪和行为反应及对政府控制疫情的基本态度。调查由我全面主持,一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担任了调查员,通过电话访问系统,随机对5大城市的1074户市民和近30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由于时间和问卷内容所限,对非典时期人们恐慌心理的原因分析和缓解方式、人性及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困难群体的单项分析和深度分析还不够,但我们正在准备进行第二次全国5大城市的千户调查,我想,这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细致地对非典流行的公众反应进行研究。
5城市接受调查的市民中有2/3认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强”或“很强”
记者:市民对政府在领导这场抗击非典战斗中的表现,有怎样的评价?
周晓虹:上海、重庆、南京、北京和广州接受调查的市民均认为中央政府对非典“高度重视、态度积极”,同样也普遍认为,由于初期没有引起重视,而贻误了战机。5城市接受调查的市民中有2/3认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强”或“很强”。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均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凝聚力,其中,上海市政府获得的赞赏最高,达89.6%,其余依次是重庆70.1%、南京68.4%、北京58.4%、广州50.0%。南京市民对市政府在这次非典事件中处理危机的能力持较肯定的态度,基本认可的达2/3,其中公务员和在校学生认可度较高,三资企业员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评价较低。
记者:通过这次非典事件,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没有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周晓虹:5城市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均有变化。相比较而言,上海和南京的市民对政府信任度提升较高。数据分析表明,非常时期各城市市民对政府信心指数的增减,主要与政府的危机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宣传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老百姓更愿意相信来自官方的报道(84%)
记者:新闻媒体关于非典的报道,市民和专家的评价如何?
周晓虹:南京市民对政府及媒体关于非典报道的满意率高达84%,与此对等的是,在这非常时期,老百姓更愿意相信来自官方的报道(84%),但对报道的疫情发展情况,特别是疫情的相关数字完全相信的只有73.2%。由于非典前期的信息不畅,也导致14.8%的市民拿不准该不该相信小道消息。
专家认为,此次关于非典的报道,公开性和透明度有了很大提高。这次对非典这么重大的灾难性事件,现在每天都这么及时、具体、透明地把疫情公布于天下。实践已经证明,非典疫情的及时公布,人心稳定,激发出来的更多的是科学的精神和战胜非典的信心。
记者:5个城市的市民,对关于非典的新闻报道,有哪些差异?
周晓虹:上海市民最相信官方的报道(86.7%),并相信官方发布的疫情进展的数字(78.2%),对宣传报道的满意度也高达86.7%。其他城市依次是南京、重庆、北京和广州。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太湖水体何时变清?
本报记者 邓建胜
太湖治污的“零点行动”让人记忆犹新,然而,太湖水体并未如期变清,目前60%以上仍属于四类、五类水。人们深刻反思治污方式,治污体制开始转变——
太浦闸水质监测站位于江苏吴江市庙港镇,是太湖流域每月检测的85个水质监测点之一。最近一次的取水分析显示,这里水的透明度、氮、磷等主要指标,都达到地表二类水的标准。从事11年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太湖流域水资源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高怡告诉记者:“这是太湖流域目前最好的水体之一。”但这样的水质在2338平方公里太湖面积的比例还不足8%,太湖治污依然任重道远。
现状:实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水体中14%是劣于五类水标准,60%以上属于四类、五类水,而只有8%的水体达到或者优于三类水
“经过近10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特别是太湖湖体水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但要实现太湖‘变清’的目标仍任重道远。”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朱威说。
该中心实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太湖水体中14%是劣于五类水标准,60%以上属于四类、五类水,而只有8%的水体达到或者优于三类水。从整个太湖流域而言,水污染治理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环太湖河流50%以上没“变清”,跨省河湖90%以上属污染严重。
流域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的太湖,地跨苏、浙、沪3省市,环湖人口达4000多万人。这块不足国土面积0.4%的土地,GDP占全国12%左右,财政收入占全国17%。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环太湖地区每年有5.4亿吨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就排入河道和湖泊,每年往湖河倾倒的居民生活垃圾达5万吨。
太湖治污可谓举国关注。
1996年至1998年,苏、浙、沪3省市联动治污,决心让列入“黑名单”的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1052家非重点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1999年1月1日零时整,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的“聚焦太湖零点行动”宣布:2087家污染企业如期实现达标排放。
但是,“零点行动”后,太湖水体并没有预期迅速朝“变清”的方向发展。就在按计划实现“变清”目标的2000年,太湖又一次爆发大面积的蓝藻。这种因为湖水中磷、氮等营养物质严重超标而出现的只有芥籽大小的绿色颗粒状植物,盛夏弥漫开来,仿佛在湖面铺上了一层如稠油漆状的绿地毯。蓝藻爆发,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等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湖水发黄发臭。
更令人头痛的是,水污染导致的水事纠纷仍时有发生。2001年11月,嘉兴区域的成千上万亩水产养殖场内鱼虾蟹贝突然大面积死亡,养殖户指责是江苏苏州境内的印染企业所为,造坝断河,引发严重的水事矛盾。
反思:太湖没有如期“变清”,说明我们当时对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2000年太湖没有如期‘变清’,说明当时对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朱威副局长说。
地方政府和专家们对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表现之一是急于求成,对治理所需财力物力准备不充分。按照发达国家治理经验,污染湖泊要重新“变清”,至少要二三十年时间;恢复湖泊的生态则需要更长时间。但当初我们只给自己四五年的时间。“九五”治理规划中要求2000年底前建成运营的55个污水处理厂中,截至2001年4月建成或部分建成投运的不过30个。
第二方面表现,没有充分考虑湖泊治理的特殊性,而是照搬淮河治理模式。比如,淮河水污染90%以上来自于工业污染,而在太湖,工业污染为30%左右,城镇生活污染占50%,其余20%是农业(包括畜牧水产养殖)污染。湖泊水体流速缓慢,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上世纪90年代太湖流域开工建设一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装置中很少有脱磷、脱氮工艺的,以至于一些宣称实现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外排污水,磷氮浓度仍严重超标。
调整:从体制上克服“九龙管水”的弊端,实施治污、生态恢复、强化管理三大工程。太湖新的治理目标更加科学务实
专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就有治理污染的经济基础。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近4000美元,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污染问题。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叶寿仁认为,太湖污染治理不力的原因之一是分割太细。比如对同样一个水体,湖面是渔业部门管,滩涂、堤防和取水许可由水利部门管。治理上分工太细,反而责任不明,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目前,上海市和江苏苏州市等地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相继把水利局改成水务局。有专家指出,如治污体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仅以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不是以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考察“政绩”的依据,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永远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目前,太湖流域环境治理工作正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二是从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三是从陆上污染控制为主向陆上与水上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四是从治理污染为主向防治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一系列措施正在加紧实施之中。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治污、生态恢复、强化管理三大工程方案,包括240余个项目,总投资近220亿元。治理目标更加科学务实:到2005年底,太湖水质要有所好转,特别是梅梁湖、五里湖的水质要明显改善,为逐步恢复太湖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太湖水体真正变清,我们期待着。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北京八万高三学生
复课迎高考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 今天,北京600所中学、8万名高三毕业生复课。
早7点刚过,许多复课的学生已经在校门口静静地等候。他们有秩序地出示学生证、近期的体温测试表和返校复习申请,在接受体温检查合格后到盥洗室洗手,然后进入教室上课。
早上7点30分,北京第八十中学高三年级380多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他们返校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师生们心情格外激动。为了确保高三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迎接高考,北京八十中学决定从今天起到6月3日组织学生返校进行考前复习。其间,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为确保返校学生的健康安全,各学校都对每日工作流程、教室安排、授课方式、教师答疑等制定了特别保障措施,所有中学都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消毒,并实行半日制授课。有的学校将大班划分为小班,并对课桌之间的距离做出规定;有的学校特设答疑教室,答疑时师生都必须戴口罩;有的学校则全部通过网络或电话答疑。
据悉,继高三毕业生首批返校复课后,北京市其他年级的中小学生近期也将陆续分期分批、分区域复课。(赖仁琼 王建新 阎申)(附图片)
北京市十五中高三学生正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新华社记者 张旭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金台数据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张立云 熊德 编制(新华社5月20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乡村新事
福建莆田大洋乡
山乡书记的“生态名片”
蔡小伟 吴阳生
福建省莆田市革命老区大洋乡是“鸡鸣三县”的偏僻山乡,今年以来却累计引进项目5个,投资总额5000多万元。说到这一奇迹,不能不提到大洋乡党委书记范元铨那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名片背面写着:“福建涵江区大洋乡:有瑞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老鹰尖自然保护区、永兴岩风景区、闽中革命司令部、百丈溪漂流。有1.8万亩粮田,4万亩草山草坡,12万亩宜林山地。欢迎您到大洋来参观、旅游、度假、兴业。”
范元铨说,别小看这张名片,它浓缩了我们大洋乡的精华和特色,为推销旅游、招商引资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次东南香米业公司的老板从范元铨手中接过名片,不由感叹,想不到你们大洋还有这样的自然条件,正是发展市场紧俏优质米的好地方。于是客商很快进山考察,并于今年3月定下在大洋建立30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并签下购销合同。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关注我国基因产业发展
基因专利成为“瓶颈” 资本市场开始“冷落”
据新华社上海5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叶国标)人体共有约10万—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世界各国的“基因侦探”们正在一一破译,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的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然而,我国国家专利局已接受了7200多项基因专利的申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批下来一个基因专利,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基因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基因专利审批很严,必须以具体的实验证明该基因的功能,而此前许多专利的申请,多是参照美国的做法,只进行了基因的同源比较。
对于我国一些以寻找基因、申请专利、再寻求转让或开发的基因公司来说,好不容易寻找到的基因专利却迟迟得不到批准,无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新华社上海5月22日电(记者张建松、叶国标)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草图的顺利完成,生物及基因工程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据统计,国内先后有4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技术及基因产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市场的发展,逐渐回归正常发展轨道的基因产业却遭到了资本市场的“冷落”,整个风险投资领域都放缓了对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的投资步伐。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重庆 张飞庙整体迁建近尾声
国内最大的古建筑搬迁工程———国家级文保单位张飞庙的整体搬迁正在加紧进行。原址位于重庆市云阳老县城飞凤山麓的张飞庙是祠庙建筑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的典范。庙内还保存有大量汉唐至近代的文物,被文史界称为“文藻胜地”。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最大限度保留张飞庙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将张飞庙整体搬迁至云阳县盘石镇。目前,张飞庙迁建已接近尾声,并将于七月一日与游人见面。新华社记者 杨磊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成都 首笔在线贷款成功发放
据新华社成都五月二十二日电(记者熊艳、丛峰)今天一项借贷行为的完成,标志着首次在线贷款成功,也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利用户外终端实现贷款的城市。据介绍,在线贷款目前仅交行成都分行每天就能收到一百多份申请表,客户资料全部保密。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陕西周至 朱鹮首次一胎产下四宝宝
本报西安五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郑少忠报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一对朱鹮日前一胎产下四只小宝宝,现已度过危险期,这是我国对朱鹮进行保护二十二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也是朱鹮亲鸟自然育雏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对朱鹮亲鸟自然育雏一般一两只,育雏三只都极为少见,这次能够在人工条件下自然成功育雏四只幼鸟,可以称得上是朱鹮自然育雏史上的一个突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四川 九寨沟景区一批经营性房屋拆除
据新华社成都五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刘谨)日前,总投资一点二亿元的九寨沟景区经营性房屋拆除计划一期工程全部完工。为使九寨沟自然风光恢复最原始的风貌,景区管理局在一期五万平方米的拆房荒地上,铺上了绿油油的草坪。
九寨沟风景区从今年三月起,就开始陆续拆除占地面积为十万平方米的经营房。据介绍,到今年底,总面积达十万平方米的经营性房屋将全部被绿色草坪所代替,其绿化率将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贵阳 “老干妈”获商标注册
据新华社贵阳五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周晓农)“老干妈”三个字能不能注册?商标权应该属于谁?一场旷日持久的商标注册及商标权益之争,终于尘埃落定。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派出的代表二十一日下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领取到了“陶华碧老干妈及图”商标注册证书。
国家工商总局认定:“老干妈”首先由商标申请人贵阳老干妈公司使用于其生产的风味食品,具备标示商品来源的显著特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