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
关于“两个先锋队”的答问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章程作了部分修改,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性质,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党章作这样的修改,其理论和现实根据是什么,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和现实,给予科学的回答。
问题一 “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关于“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全人类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工人阶级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自己的解放创造社会历史条件;工人阶级只有消灭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根除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使得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能够同时代表全人类的利益,能够成为争取整个人类解放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个重要观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来了。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党的七大党章更为明确地规定,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于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从理论上作了深刻的阐述。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毛泽东、刘少奇同志和瓦窑堡会议决议曾使用过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人民的先锋队”、“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全民族的先锋队”、“民族解放的先锋队”的提法。这说明,“两个先锋队”的提法同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在新形势下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问题二 “两个先锋队”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七大党章虽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但没有进一步规定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现在,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既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和根本利益,也是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主要任务和根本利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个社会的领导力量,就决不仅仅只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同时代表了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不仅仅只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必须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和维护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致的。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先锋队”并把它写入党章的社会历史条件。
问题三 “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会不会改变党的性质?
“两个先锋队”的提法,并没有改变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质,而是增加了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内容。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首先是由于她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这里不存在改变党的阶级性质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阶级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总是通过一定阶级的政党的领导来实现的。例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政党曾经代表和领导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许多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政党,甚至包括某些封建地主阶级的政党,也会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领导人民进行反对侵略者的斗争。但是,除了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的政党,由于其私有者阶级本性的局限,只有当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与他们自己的阶级利益一致时,才能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一旦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与他们的阶级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就会为了维护阶级利益而牺牲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所以,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在代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时,是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的。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本性,决定了他们的利益与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工人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始终是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以中国共产党来说,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掌握国家政权以前还是处于执政地位之后,她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先锋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十六大提出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但不否认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以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为前提的。党只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问题四 “两个先锋队”的提法会不会降低党员标准和质量?
“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它意味着我们党不但要吸收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而且要吸收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就是说,我们党不是通过模糊党的阶级性质和降低党员标准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是在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通过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并把他们提高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办法,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两个先锋队”的提出,体现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先进性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有利于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为了强调党的普遍代表性和基础的广泛性而模糊甚至否定党的阶级性质,不敢或不愿承认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甚至主张把党员标准降低到普通群众的水平。另一种是看不到我国社会关系和党的地位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承认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不承认我们党能够而且必须代表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尤其是担心党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吸收党员会改变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由于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两个先锋队”的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与党的社会基础的群众性的辩证统一,同时注意防止上述两种片面倾向,因此提出“两个先锋队”不会导致降低党员标准和质量的问题。
问题五 提出“两个先锋队”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什么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国家政权担负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它具有阶级性,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的代表,负责协调各阶级的关系,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这就要求领导国家的执政党,在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注意国家任务的一个方面,而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如果只是强调本阶级的利益,而不能协调好同其他阶级的关系,不能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党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动摇。提出“两个先锋队”,正是体现了国家政权对执政党的要求,这将从两个方面加强党的执政地位:一是它要求党不仅是一个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而且是一个能够很好地执掌国家政权的执政党,这必然促使党在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不仅从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且从全国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出发,自觉地按照执政党的要求进行党的建设,按照执政党的要求处理同其他阶层的关系,努力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二是由于党明确自己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层的群众就更有理由把中国共产党看成是自己的党,从而大大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在全社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并对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六 提出“两个先锋队”对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有什么作用?
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这三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仅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不仅要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要依靠全中国人民和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两个先锋队”的提出,使我们党在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伟大进程中,真正成为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成为团结和领导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的中流砥柱和坚强核心,这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笔:闫志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艰苦奋斗的道理所在
吴寿强
艰苦奋斗是一个老话题。旧话重提,其现实意义何在?这实际上是要弄清楚艰苦奋斗的道理所在。
艰苦奋斗既是优良传统,又是现实需要。从传统的角度,可以追溯得很远。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中就蕴涵着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艰苦奋斗的意思。艰苦奋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在极其艰巨而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立身起家、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因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抗争、探索、奋斗,我们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经验,把艰苦奋斗提高到政治本色和精神支柱的高度。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怎么能丢掉自己的本质、特色和优势呢?当然,提倡艰苦奋斗,绝不仅仅是为了重温历史,而是当前形势和环境、任务和挑战提出的要求。这个要求集中起来就是:其一,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目标更伟大,前面的道路更艰苦,故而决不能自满、懈怠、停滞。其二,现实表明,随着实际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一些人滋长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情绪,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甚至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现象。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考验,革命意志衰退了,自我要求放松了,优良传统“封存”了,思想滑向庸俗,工作敷衍塞责,生活贪图享乐。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成绩面前,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如果骄傲情绪滋长,奢靡之风盛行,那就不能前进了。对于我们党来说,如果听任这些问题蔓延,必然会导致背离宗旨、丢掉本色、丧失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倡艰苦奋斗,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艰苦奋斗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依据。干事业,离不开艰苦奋斗。但在不少人眼里,艰苦奋斗就是要人吃苦受累,是过时落伍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客观条件好了,有关的“标准”也必然“水涨船高”,那种简单化的看法不符合现在提倡艰苦奋斗的本意。实际上,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它强调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试想,做什么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呢?即使是那些富有之人、发达之国,他们在聚集财富、走向强盛的过程中,何尝离开过艰苦奋斗。在这一点上,古今一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许许多多这样的格言警句,正是前人先哲在总结无数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来的。可以说,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要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的困难和障碍,一步一步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果不艰苦奋斗,就不能达到目的,而只能停顿乃至倒退。因此,艰苦奋斗是精神,也是方法。特别是在条件不充分、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通过艰苦奋斗往往可以弥补不足,干成事,干成大事。一个人以艰苦奋斗为准则,自强不息,可以锤炼意志,增长才干;一个民族或国家以艰苦奋斗为风尚,奋发图强,可以众志成城,成就辉煌。
艰苦奋斗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约束。艰苦奋斗反映个人的品格,体现社会的追求。弄清艰苦奋斗的道理所在,是弘扬这一优良传统的思想基础。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明白其时代的内涵、特征和意义,艰苦奋斗这一“老调”才能“弹”出新意,这一优良传统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但是,仅靠教育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对于涉及党和人民利益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加以规范,防止决策中的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工作中的奢侈浪费、损公肥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使我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得到珍惜,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
第9版(理论)
专栏:
创新工作思路 构筑反腐防线
吴广才
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这是党的十六大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关键是要创新工作思路,构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各种防线。
创新教育方式,构筑廉洁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线。教育是源头治腐的首要工作。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应结合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反腐倡廉的实际,以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执政为民、廉洁从政教育;以深入学习和践行“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深入学习和践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遵纪守法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从思想上解决好廉洁自律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一要注意各种教育的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正面典型示范教育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廉政教育与勤政教育结合;二要优化教育形式,求新图变,改变传统的单一宣传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超前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吸引力,使教育生动活泼、入脑入心;三要完善教育机制,整合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宣传、司法、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建立有效机制,使干部教育在强大的合力下常抓不懈。
创新体制制度,构筑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防线。体制和制度的弊端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当前,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存在,并成为腐败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体制和制度。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凡是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转由市场手段来
处理;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管理科学、程序规范、制约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防止滥用审批权。二是改革财政制度,强化资金监管。全面实行部门预算,不断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范围;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继续清理银行账户,严禁设立账外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检查。三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干部考察、评价、激励的科学机制,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逐步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并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推进司法改革,规范执法行为。深化司法制度改革,加强权力制衡,确保司法公正;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滥用权力等问题。
创新监督机制,构筑合力反腐的监督防线。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是造成权力失控、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专门机关的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和检察等机关是实施监督的主要力量,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所担负的党内监督职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尤为重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按照党章规定的监督内容及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在监督同级党委的同时,把监督重点放在对下一级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上,一级监督一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执行,确保各级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围绕保障知情权、保障民主权利、鼓励参与监督等方面建立起有效制度,依法保障群众监督渠道的畅通,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完善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保证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广开言路,参政议政,积极进行监督。三是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加强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新闻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可通过建立反腐倡廉网络等手段,进一步拓展舆论监督的形式。
第9版(理论)
专栏:
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结晶
——对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历程的一点思考
胡艳玲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思想路线来自实践,又指导着实践;既是伟大实践的产物,又是理论认识的结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这一思想路线经历了确立、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既内在统一、前后传承,又各有特点、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和工人阶级的实践相结合,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并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同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作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概括。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表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
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拨乱反正,纠正“文革”的错误,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因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邓小平同志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必须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他把解放思想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为解放思想确定了明确的科学内涵,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不解放,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就做不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思考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破解重重难题,闯过道道难关,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理论的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十六大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新概括,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烈追求和坚定意志。与时俱进的“时”,指的就是时代,而时代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认清时代的特征,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洞察历史前进的大势,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是人的思想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与时俱进突出了时代精神和创新要求,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敢于清廉 勇于清廉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往往被人讥讽为“太呆板”、“假正经”、“不合群”,甚至遭到排挤和打击;而那些通过找关系、行贿赂谋私的人,则被有些人称为“有能力”、“有门路”。为什么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在现实中会被孤立?因为他们的自律行为冲破了个别地方和部门的腐败氛围和“游戏规则”,触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要根治这种“恶疾”,一方面要大力破除“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等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和依靠组织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敢于清廉,勇于清廉,敢于同腐败分子做不懈的斗争。——李抒望(山东)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廉洁自律须“三慎”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做到“三慎”:一是“慎初”。古今中外腐败分子的蜕化,往往是从“就这一次”、“下不为例”这些人生的“管涌”开始的。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是廉洁自律的前提。二是“慎微”。领导干部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千万不能因为职务高了、权力大了,就放纵迁就自己,由不拘小节发展为气节不保,身陷泥潭。三是“慎欲”。慎欲是廉洁自律的关键。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节制自己的欲望,管好“八小时以外”;要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以肩负的使命鞭策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乔忠杰(北京)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谨防“精神贿赂”
何谓“精神贿赂”?阿谀奉承之言、溜须拍马之举是也。实践证明,拒绝“精神贿赂”比拒绝物质贿赂的难度更大。有的领导干部在物质贿赂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在一片颂扬声中却飘飘然、昏昏然,甚至丧失原则,做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领导干部不为阿谀奉承之言所动,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真正树立人民公仆良好形象的重要一环。——许书琴(江苏)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廉洁出生产力
廉洁出生产力。一些地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因为那里的党员干部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工作做得好,而且因为他们的反腐倡廉工作也做得好。有了廉洁自律的氛围,权钱交易、卖官鬻爵就没有市场,经济社会就能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一些地方的经济搞不上去,一些企业破产倒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员腐败、企业经营者腐败,以致“富了方丈穷了庙”。生产力要发展,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富裕,就要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过硬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腐败分子无路可走,让勤政廉洁者脱颖而出。——傅传耀(贵州)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筑牢防线保廉政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筑牢三道防线:一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做到不昧良心、不徇私情、不慕虚荣;二是筑牢党纪防线,时刻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章党纪的要求,时刻想到维护党章党纪的严肃性;三是筑牢法律防线,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杨文龙(湖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