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5月16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5-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无私的奉献——记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专访

  无私的奉献
  ——记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爱成
  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中,李惠英这个名字常常和“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连在一起,似乎哪里有“反独促统”,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和声音。尤其是1999年她身患肺癌以后,身体越来越瘦弱,咳嗽越来越严重,可是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毅,活动越加频繁。她,就像“春蚕吐丝”,要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给予她生命的母亲——中国。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她,难道就因为她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不仅仅是这样”。她告诉我,影响她一生的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她的母亲。
  出生在湖南湘潭的李惠英,1947年移居香港。1955年才有机会随丈夫、香港著名西医马禄臣先生应邀到广州参加苏联工业展览会而第一次返回内地。不过,当时的香港,把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非常恐怖,以至马先生出发前还写下遗嘱,以防不测。可是当他们到达广州时,受到隆重热情接待,还被邀请到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陈汝棠家中做客。她所见到的共产党干部勤劳简朴,没有特殊化和等级观念;见到市场丰富,市民友善,与她1947年离开内地时的惨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与香港媒体的报道反差太大,她觉得自己被香港舆论所愚弄,广大的香港人民被欺骗。年轻正直的她,还没来得及回香港就拿起笔,她要写,要把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转达给香港读者。她连珠炮似的文章,用事实戳穿了谎言,在香港引起很大震撼。
  内地的美好印象吸引着她,次年,她率港澳40位妇女到内地参观访问,让更多的人了解内地,并应邀列席“全国工商界家属及女工商业者代表大会”。4月2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了她。毛主席用湖南话对这位小老乡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李惠英很惊讶,“没想到主席这么忙连我这样的文章也看,还那样夸奖我。其实我明白,只是那个时候在香港少有人像我那样敢于说实话真话罢了”。毛主席还真这么补了一句,你可要老老实实地写喔。接着毛主席问她,还准备去哪里。她告诉主席要从南向北,一直走到东北。毛主席说,你要多走多看,要多接近老百姓。眼看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多少年过去了,这几句话李惠英一直铭刻在心。“我一辈子都在写,一辈子都在写我见到的东西。虽然我也是个新闻工作者,但没见到的东西,我从来不乱写。我写的都是事实,我不会撒谎。”
  也是那年,在内地她第一次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告诉她新中国来之不易,要好好爱国。她说自己是个基督徒,心里很矛盾。母亲说她也是基督徒,但这并不影响爱国。还教她“用宗教的热忱来爱祖国,要谦卑忍耐,牺牲博爱,对祖国只求奉献,不求回报”。
  毛主席的教诲,母亲的一席话,加上她在内地54天的所见所闻,她感到有了新使命,觉得自己已不再属于自己。“当返港的火车驶入中英交界处的那一刻,我恨不得爬上车顶,掏出心肝,甩进祖国大地”。李惠英回想起这段情景,依然控制不住热泪。从那以后,出身于书香世家、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她,把对祖国的感情全部融化在字里行间,《难忘旅程》等书籍、文章的出版刊出,使她成为海外女作家报道新中国实况的第一人。
  丈夫马医生去世后,她送女儿去英国求学,自己于1968年移居美国。当时美中无邦交,她发现许多美国人不仅根本不了解中国,且误解很深。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在美国人中介绍中国,促进了解。没有语言障碍、有口才天赋的她,很快进入了美国妇女运动组织。她向“女权运动者”们大讲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故事,使她们对新中国妇女羡慕不已。1975
  年她还在墨西哥世界妇女大会上,与美国女权运动之母缇·费尔达同台对话,向与会的代表介绍了新中国妇女的状况。为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实情,她不仅到处演讲,写文章,还力争通过电台、电视介绍。
  她的介绍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从东岸发展到了西岸。1976年,她应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之邀,到洛杉矶演讲,并成为该中心研究员。该中心主任、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发起人之一的陶慕廉自小喜欢中国,年轻时的他曾因反对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共产党而被吊销护照。他还热心照顾病中的海伦·斯诺(《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原配夫人)以及倾心为她整理编辑书稿,尤其是他为海伦书籍写的序让李惠英读得泪流满面。他们在共同的追求和事业中结合。同碧眼金发的丈夫一起,李惠英能够更方便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介绍中国。他们还多次带领南加州大学学生到中国交流、学习。26年来,她作为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在各地学校、社区等许多场所不知发表过多少次介绍中国的演讲。她所在的社区教堂,由于她的解说,教徒们得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后,主动在教堂里挂起了五星红旗。但她并不满足,去年在纪念尼克松访华30周年之际,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积蓄的15万美元捐献给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建立“李惠英论坛”,她要用论坛形式,通过对话、研讨会和发表文章等更多地促进美中之间的相互了解。
  多年来的经历和经验使李惠英悟出一个道理:“要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首先必须促进民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中国的统一大业更离不开两岸交流。”她说当初她刚到洛杉矶,发现西海岸华人不少,但以来自台湾的为多。他们对新中国不仅缺乏了解,甚至敌对。于是她先后创办了“中国问题研究社”、“海峡两岸交流会”和“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自己出任会长并负责资金。她的活动一向不收会费,也不接受任何捐款。她用频繁的活动,争取华人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支持。美洲中华会馆过去以“反共”闻名,由于李惠英做了大量工作,该会馆美洲各地中华公所联谊会秘书长黄金泉应她之邀出席了去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成立大会,并担任荣誉会长。
  为早日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李惠英穿梭于两岸。1995年“海基会”和“海协会”会谈因李登辉访美而中断,她深感忧虑,赶忙到台北和北京分别拜会焦仁和和唐树备,要求双方尽快复谈。奔波中,她摔断了三根肋骨。1999年7月,她病重卧床,但当听到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立即硬挺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召开紧急“谴责”大会,并撰文痛批。
  我的采访在李大姐剧烈的咳嗽声中结束。而她喝了一口水,又要准备出去:“我们正在为援助中国抗非典而募捐……”(附图片)
  左上图为李惠英女士近照。
  上图为1956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李惠英女士。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三种文化 一部历史
  许宏治
  坐落在墨西哥城东北部特拉特洛尔科区的三文化广场,是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古代的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祭坛遗址、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以及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这三种建筑代表了三种文化,即古代印第安人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带来的欧洲文化以及墨西哥现代文化。它们奇妙地共存于一个广场上,因此广场得名“三文化广场”。
  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民族和国家历史的浓缩。广场上有一座纪念碑,上面的碑文意味深长:“1521年8月13日,夸得莫克曾英勇地保卫过的特拉特洛尔科陷入埃尔南·科尔特斯手中。这不是失败,也不是胜利,而是一个梅斯蒂索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这段话讲的是墨西哥城数百年来沧桑变化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墨西哥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看法。
  特拉特洛尔科是古代阿兹特克王国时期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墨西哥城的前身)两个大广场之一,当时是整个墨西哥谷地的集市贸易中心,曾经相当繁华。阿兹特克人在广场上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塔上的大祭坛是用来祭祀阿兹特克人信奉的战神的。祭坛共有7个石块砌成的平台,每个都有124级台阶。现在已经成为一片废墟。除了最东面的平台还剩余20多级台阶,其余平台都只剩10来级台阶了。金字塔大祭坛如今只剩下了遗址,但这遗址却代表着墨西哥人祖先的民族文化,也代表了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墨西哥前,古代阿兹特克王国的历史遗迹,因而弥足珍贵,受到墨西哥政府的妥善保护。
  第一批西班牙殖民者于1519年来到墨西哥。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那年5月,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远征军在科尔特斯率领下攻打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最后一位国王夸得莫克在特拉特洛尔科广场率领阿兹特克人进行了长达两个半月的英勇抵抗,最后因饥饿和疾病,抵挡不住殖民军的猛烈进攻,终于在8月13日被俘,后被杀害。城市和广场遂落入科尔特斯率领的殖民军手中。
  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1529年拆毁了广场上的金字塔和大祭坛,于1610年在广场东侧修建了天主教堂,后来又在教堂南面修建了神学院。教堂和神学院是起源于欧洲的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现在虽然显得有些陈旧,但保存基本完好,仍能看出昔日的豪华和气派。这一组建筑代表了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欧洲文化,同时也是墨西哥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如今殖民主义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当年殖民者带来的欧洲文化,却在墨西哥这片美洲土地上扎下了根。创造了灿烂的欧洲文化的,不是殖民者,而是欧洲各国人民。欧洲殖民主义者来到美洲,其本意是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而并不是为了传播文化。
  殖民主义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1810年,独立战争的号角在墨西哥吹响。1821年,墨西哥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墨西哥300年之久。然而就在这数百年之间,西班牙移民及其后裔与印第安人以及来自非洲的黑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通婚、融合、混血,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印欧混血种即梅斯蒂索人为基本核心的新的民族。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民族。而印第安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等等不断撞击、冲突,又不断融合、交汇,结果形成了今天富有特色的墨西哥文化。
  三文化广场上的另一组建筑是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这座大厦主楼高20层,楼身为乳白色,玻璃窗为浅褐色,显得典雅大方,充满现代气息。它象征着墨西哥的现代文化,也象征着今天的墨西哥——一个面向世界,对世界开放,愿意接纳各种外来文化的国家。
  从历史上讲,墨西哥民族在各民族的融合中诞生,墨西哥文化也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的产物。而在今天,面对着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着五花八门的各种外来文化,墨西哥人更懂得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接纳它们,吸收它们,而不是拒绝它们,排斥它们。
  文化的概念往往和民族连在一起。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进化、斗争、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的精华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智慧,对于其他民族也是有益的。而各民族文化中难免存在的糟粕,则将被各民族的人们所抛弃。各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类来说,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了。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融会东西方文化的意大利人——
比罗尼斯
  王谨 晓贝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世人的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她产生了兴趣。意大利人、世界服装界知名人士比罗尼斯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1975年,22岁的比罗尼斯毕业于意大利的BOLOGNA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出于对时尚文化的热爱,他选择了服装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开始任职于杰尼亚集团。在杰尼亚长达15年的历练中,他从男装部生产经理做到销售经理,从纺织品营销总裁做到服饰配件零售部总经理,丰富的阅历与充沛的精力令他在服饰文化和时尚圈中如鱼得水。为了实现他的服装王国的梦想,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希腊雅典到美国纽约,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无论哪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让他受益匪浅。1991年,他加入意大利的罗那皮亚那集团,历任亚太区域执行董事。罗那皮亚那对面料的讲究为他以后来华工作提供了服装企业领导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拥有的经验和经历。
  比罗尼斯热爱古老而丰富的东方文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到过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以及热情友好的人民深深吸引了他。而后在杰尼亚和罗那皮亚那工作期间也多次来到中国建立业务关系。1996年他受GFT集团委任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东方之行可以说是其人生的最大一次飞跃与挑战。不以营利为第一目的,以交流与互助为己任,他的作为得到了一致的赞许和信任。2002年他供职的天津市津达制衣有限公司改组之际,他被推举为津达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2002年12月天津工业大学鉴于比罗尼斯先生的才学和成就礼聘其为客座教授。如今,他领导下的“津达”正在努力用国际服装流行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向世界诠释一种贴有中国标签的服装文化与品牌哲学。
  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是一个引领中国时尚文化的公司。15年前,该公司就开始经营和代理皮尔·卡丹等国际品牌,以其浓郁的欧洲风格、优雅的设计、精湛的传统工艺及先进的制作技术开创了中国男士着装的新境界。2002年8月,“津达”基于市场发展的新需求与生产基地的成熟,对自身结构进行了重组。新的股东机构使比罗尼斯先生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
  在比罗尼斯先生精心经营管理下,津达公司服装50%出口国外市场,50%在中国市场热销。近年来,公司返回各股东的利润已是投资额的5倍。
  比罗尼斯先生除了拥有意大利服装企业家所独具的真知灼见外,还有一个艺术家的才华和气度。作为一个在意大利成长的希腊人,他并不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但他认为以80%中国方式加上20%西方理念足可以创造时尚领域中的一切。“我们要用20%的意大利艺术和技术加上80%的中国理念和资源,打造一个为国际公认的代表中国的时尚品牌。目前这个品牌初定为‘洋气’。我们将以20%的忠实客户赢取80%的品牌利润的经济学原理转换成时尚观念。”的确如此,在前不久经比罗尼斯先生精心挑选的“北京中国会”——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里,中国雕梁画栋的建筑同“津达”线条流畅、款式简约的时尚服饰中西合璧,浑然一体,产生了奇妙、和谐的效果,演绎了服装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人赞不绝口。此情此景,不正是比罗尼斯先生所追求的吗?难怪比罗尼斯先生满脸笑容。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韩国长寿第一郡——麟蹄
  本报驻韩国记者 徐宝康
  车出汉城向东行驶200多公里,在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童话般的小城——麟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城南缓缓流过。小城四周群山环绕,黄色的迎春花,一簇簇火焰般的金达莱以及一排排粉红色的樱花,将她打扮得格外迷人。这里没有喧哗和熙攘的人群,也没有任何污染。清新的空气、绝佳的水质、茂密的森林和一块块山间耕地,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
  麟蹄郡坐落在韩国江原道的山区,面积1646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山林面积占全国的2.5%。麟蹄不仅以韩国长寿第一郡而闻名,而且长寿者均为男性。据统计,65岁至85岁以上的男性长寿者占全郡人口的10%,为3545人。
  麟蹄郡合江村有一个老人会馆,会长为93岁的金春逢大爷,他任此职已有十载,村里的人都称他为“年轻的大叔”。金大爷虽过九旬,但脸色黑里透红,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握手时手劲颇大,看上去就像60多岁的样子。老人风趣地对我说,“要是穿上笔挺的西服,我还能比现在年轻10岁。”金大爷的老伴今年83岁了,也不显老。问起他们高寿的原因,村民们众口一词:“金会长常为村民办好事,积德啊!”金大爷每月都义务收集100多公斤牛奶纸盒,并用其换成100多卷卫生纸发给村里每一户人家。他的子女经常买些衣物来孝敬老人,老两口舍不得穿,总把这些衣物送给村里的贫困户。村民们说,“好人长寿,在我们这里就是这样。”
  金春逢老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从没红过脸,老人年轻时便戒了烟酒,以素食为主,常吃豆制品和泡菜。他没有上过医院,至今还能驾驶摩托车到山里挖野菜分给村民。此外,老人还耕种着7亩多地。谈起长寿的秘诀,金会长爽快地说,“没有什么秘诀,心宽不算计别人就不会上火闹心。”
  麟蹄郡有不少长寿村。在新南村,我们见到一位91岁的老人正在家门口扫院子。这位名叫池钟焕的老人说,“我既抽烟,又喝酒,不挑食,经常步行3公里到老人会馆参加活动,还种了8亩地。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辈子喝的是泉水,怎能不健康?”麒麟面(相当于中国的镇)西里村老人会馆的会长金守求,今年72岁,父亲已经104岁,仍健在。金会长是个热心肠的人,村里老人的大小事他都管,并以此为乐。今年父子俩因长寿还上了挂历的封面。
  麟蹄郡郡守金长浚介绍说,“麟蹄地区的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得益于清洁的水质和富氧的空气等大自然的恩惠。另外,他们勤勉、乐观、知足,生活得有滋有味。至于男性长寿者多,恐怕与生活在高山地带,寒暑变化大以及为适应这种环境而必须练出特有的适应能力有关。”离别前,金长浚还告诉记者,麟蹄郡目前已制定了把麟蹄办成“长寿休养地”的发展蓝图,届时人们可以到麟蹄享受山野的恩惠,让更多人希望长寿的理想变成现实。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百零三岁的牧羊人
  本报驻塞尔维亚和黑山记者 刘志海
  米莉娅是塞尔维亚米里奇附近波德拉瓦涅一个小山村的老寿星,今年103岁。
  米莉娅年已过百,但身体壮实,眼不花耳不聋,每天干家务,还放牧150只绵羊。
  100多年来,米莉娅仅去过2次医院,还不是看病,而是接种疫苗。当人们询问米莉娅长寿秘诀时,她总说:“放牧是我长寿和快活的源泉。感谢上帝给了我羊群。”
  放牧季节,米莉娅每天赶羊群至少要走10公里路。平时,她管理牧场,挤奶和制作奶酪。夏季,米莉娅牧羊时还为子孙们缝制袜子、背心、短衫和头巾等。
  米莉娅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喝酒,不暴饮暴食,饮食以素食为主。她说:“吃素健壮了我的肌体,净化了我的灵魂。”米莉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注意保重身体,经常饮酒吸烟,有人还吸毒,因此不长寿。
  米莉娅说:“现在农村许多青年男女晚上经常开车去城市过夜生活。不知他们在市里做了什么,返回农村时十分疲劳,躺在床上一睡就到次日下午。这种生活方式怎能使身体健康?”
  米莉娅目前有5个儿女、26个孙子、46个曾孙和4个玄孙。如今她与儿子莫米尔一起生活。家里人都尊重她,听她的话。不在一起生活的子孙们经常前来波德拉瓦涅看望米莉娅。米莉娅深感幸福和自豪,常常亲自准备凝乳、奶酪、熏肉和烤羊肉等佳肴,让前来看望她的子孙们享用。
  子孙们十分喜欢米莉娅,都祝愿她健康长寿。米莉娅微笑着对子孙们说:“羊群使我长寿,没有羊群我就活不到103岁。只要有羊群陪伴,我还能活一些年。”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拾贝

  尊老敬老在悉尼
  许为础 蔡纬庄
  有人说“澳大利亚是老人和儿童的天堂”,来到悉尼耳闻目睹,对此说法感受颇深。据报载,悉尼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8岁。社会对老人的尊敬和照顾,使我们这些旅居异国的老人也深受其惠。
  每年3月下旬,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都要在悉尼举办“敬老周”。
  从3月初开始,传媒便对“敬老周”进行宣传。州总理和老龄部部长都会在电视和报刊上发表讲话或文章,充分肯定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号召全社会尊敬、关心老人;各大公司纷纷大做广告,对“敬老周”表示赞助和支持。“敬老周”的活动有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电影戏剧、医疗保健、美食烹调、旅游观光、论坛讲座等。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免费的,有的只是象征性收费,例如平时看一场立体宽银幕电影要13澳元,“敬老周”期间只收1澳元。
  在悉尼年满60岁的本地永久居民都可申请“敬老卡”,申请手续很简单,只需在邮局取一张申请表,填妥后找一个“太平绅士”签名,寄给“敬老卡”办公室,15个工作日后就可以收到一张制作精美的“敬老卡”,上面印有新州政府的告示:“持卡人是我们社会尊贵的一员,请给予礼遇照顾和协助”。随卡还附有一封州政府的贺信
  和一本小册子,介绍“敬老卡”的使用方法,列出优惠持卡者的600多个部门单位,这些单位包括了衣、食、住、行、玩、医疗保健、学习进修等各方面。
  “敬老卡”不贴持卡人的相片,没有地区和时间限制,一卡在手,终生受惠。按规定只有悉尼本地居民才能领“敬老卡”,但在“敬老周”期间,不少幸运的外国老人也沾了光,领到了“敬老卡”。
  “敬老卡”给悉尼的老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实惠和方便,以日常交通为例,如果你早上出门乘巴士,只需花1.1澳元(坐火车、轮船都是同价)买一张巴士车票,当天24小时内你就可以用这张票无限制地坐巴士、火车或轮船,非常方便。
  悉尼的每个社区一年四季都为高龄人士举办各种活动,组织义工上门为老人提供各种免费或廉价服务,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早茶,午间自助餐只收2澳元,行动不便者还派车接送。图书馆免费为老人送书上门,医院为病残老人设家庭病床,上门诊疗护理。还有老人大学、老人俱乐部等等,让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Vkq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节,也是端午节(日本人的习俗是在阳历过)。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人也在端午节遍插菖蒲、艾蒿,吃粽子、柏饼。又因菖蒲在日语中的发音与“尚武”相同,这天也是男孩子的节日。为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不少家庭还挂起“鲤鱼旗”,希望他们能如“鲤鱼跳龙门”那样挑战未来。      本报记者 孙东民摄 Vk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