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王修智
主要观点
●十六大报告关于思想路线的论述,是对我们党思想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在于科学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其核心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这一思想路线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党的思想路线至关重要。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对我们党8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在于科学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认识世界所遵循的原则。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其实质在于科学地把握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只有正确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客观事物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能否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取决于能否对主客观关系有一个正确把握。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我们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其理论内涵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深刻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高度凝结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就要科学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并善于运用规律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取得事业的成功。
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正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现象,毛泽东同志突出强调了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10年“文革”之后,正是针对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的束缚,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把与时俱进提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使党的思想路线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这个过程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的着力点不同,但根本点都在于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古已有之。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一成语作了创新性的改造,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并以之作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概括。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是针对当时王明错误路线在党内造成的严重影响,针对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而置中国实际于不顾的错误的思想路线。正是有了这样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事”及其固有的联系中,从“实事”内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去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事物健康发展。过去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靠的是实事求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靠的也是实事求是;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靠实事求是。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既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内涵,又包含着与时俱进的要求。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是为了实事求是。人们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就要与时俱进,使思想认识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三者在实践中统一,在实践中完成。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目的都是为了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实现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固守成见,被过时的理论、观念和思想所束缚,沉迷于本本和教条之中,那么认识就会落后于实践,就做不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目的和归宿,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胡思乱想。同时应当看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不能等同。解放思想重在破,即破旧思想,破落后于实际或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思想;实事求是重在立,即立新思想,立与实际一致、与客观规律一致的思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为此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相对于实践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思维定势。人们要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就应及时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伴随实践发展的始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把与时俱进作为思想路线的新内涵,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十六大报告对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作了深刻阐述,又从时代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属性和特点都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倡导与时俱进,也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人们的主观认识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个实践要求。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才会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才会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才会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形势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都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按照这一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党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对规律性的把握上;就必须始终把着重点放在开拓创新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党的事业发展富于创造性。
党的思想路线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党的思想路线,既是指导党和人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党的思想路线至关重要。
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永无止境。客观世界以过程而存在,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客观世界以系统而存在,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客观世界以物质而存在,事物发展是无限的。人们正是在对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真理的认识。但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无限性与社会具体发展进程中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具有相对性,而不能穷尽真理。人们要不断地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就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并按照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就必须善于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时代意识观察和分析世界大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思想修养得到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对领导干部来说,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
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当前应着重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形式与实际相脱离为特征,官僚主义以干部与群众相脱离为特征,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二是照抄、照转、照搬的做法。不作深入思考,对书本上的东西照抄;不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对上级的指示照转;不顾客观条件,对外地经验照搬。三是因循守旧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习惯于用老观念观察新问题,用老框框套新事物。这三种倾向的共同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党的思想路线得到贯彻执行,使党的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说境界
吴珺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评价西汉名相张良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里,不但生动地描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处世方式,而且使人能够从中悟出为人处世的不同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评价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角度和不同标准,境界就是颇具深意的角度和标准之一。人们常说,有的人有境界,有的人无境界;有的人境界高,有的人境界低,这之中包含着鲜明的褒贬色彩。这个境界,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其所作所为自然体现着自身境界的高低。
危难关头、关键时刻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境界。近些天来,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广大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带给患者;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感染着人们,勇敢坚定的信念鼓舞着人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危难关头不退缩,关键时刻冲上去,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着并达到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日常之时、细微之处同样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并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有的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默默奉献,有的人则争名夺利,私字当头,斤斤计较;有的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有的人则哗众取宠,夸夸其谈,敷衍塞责;有的人对上敢于直言,对下关心爱护,有的人则对上投其所好,对下颐指气使;有的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有的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此种种,反映人生态度,区别在于境界,前者表现的是高尚的境界,后者反映的则是低下的境界。
境界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是人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结果,高尚的境界来自于不懈的追求和精心的培育。培育高尚境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不断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就是努力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但决不能因此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以宽阔的胸怀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开阔的人,在同社会、同他人打交道时,表现出来的境界就要高一些,更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狭窄的人,则常常用灰暗的眼光看社会、看他人,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顺利时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炼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步的。古人要求的“吾日三省吾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境界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境界就在其中孕育和提高。
第9版(理论)
专栏:
新的历史条件下战略思维的新定位
段培君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战略思维”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战略思维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
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新的历史条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我们党历来有重视战略问题的传统,形成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和原则。近些年来,江泽民同志更是反复强调这个问题。2000年6月9日,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在这里,江泽民同志将“战略思维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它作为培养“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的一个基本方面。十六大报告对“战略思维”的论述又有新的变化:第一,它不是就党的某个部门、某一方面的工作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党委和全党工作提出的要求;第二,它不是对某一部分领导干部如中青年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全党所有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第三,战略思维的要求与新的背景紧密联系,即它与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与世界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与新形势、新任务紧密联系,因而包含着新的时代内涵。把三者统一起来,是新的历史条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认识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不论认识还是实现这一目标,都离不开战略思维。首先,深刻认识这一目标需要战略思维。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五种能力”,在战略学中是一种现状定位能力,属于战略思维能力的基本构成,它要求战略主体通过这种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获得制定战略的客观依据,实现合理的目标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我们党在对中国现状进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其次,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战略思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论从全面还是从重点来看,无论对全局还是对局部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都是极其艰巨的,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努力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考验,就是党能否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拒腐防变,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活力;党能否经受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抵御各种风险的强大合力。显然,这两大考验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因而是重大的战略问题。解决好这两大课题,同样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所以,战略思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对新的历史环境的战略回应。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新的历史环境相适应,许多国家纷纷将以军事战略为主的战略扩展到大战略或国家战略。这种大战略或国家战略,以国家利益为立足点,强调拓宽战略视野,注重战略谋划,强化战略实施,因而成为一种治国方略。同时,全球战略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战略领域的突出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战略思维问题,正是对新的历史环境作出的战略回应。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回应时代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简评
卢先福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是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傅桃生的新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一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我们面对的客观现实为基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书具有两个特色:坚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一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传统公有制单位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原先在公有制单位形成的一些党建经验往往无法适应;二是从大的社会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必然会出现许多与战争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过去一些成熟的经验、有效的办法也往往会面临新的不适应。可以说,时代要求党建研究工作与时俱进,敢于和善于回答新形势下党建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该书正是以这种探索精神,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研究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着眼于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该书集中研究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历史背景、基本依据、核心内容、基本观点、基本模式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多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加强职工队伍、私营企业主队伍、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党员队伍及青年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此外,作者还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建议,指出私营企业主党员首先应当明确自己是一个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必须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而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私营企业主。此类富有新意的观点在书中还有不少,值得人们认真阅读。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做“五官”端正的干部
所谓“五官”端正,即手不伸、腿不懒、耳不偏、嘴不馋、眼不花。手不伸,就是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搞权钱交易,廉洁奉公;腿不懒,就是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解决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耳不偏,就是善听真言,特别是逆耳忠言,不被溜须拍马之徒的谗言和“枕边风”所迷惑;嘴不馋,就是不把吃请视为小节,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一身正气;眼不花,就是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五官”端正的干部,就是作风端正的干部,就是群众期盼和欢迎的干部。——许书琴(江苏)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莫把服务当恩赐
领导就是服务。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弱化,把所掌握的权力当作个人的私产,把正常的工作关系当作私人交往关系,把正常的服务看成是对他人的恩赐与施舍,办公事还得让人看脸色、欠人情。这种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内部关系庸俗化,还会影响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
——王庆伟(山东)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认真对待“聚一聚”
“聚一聚”,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一种常见现象。领导干部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有社会交际的愿望,有休闲的需要,有选择朋友和娱乐方式的权利,因此八小时之外“聚一聚”,本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为什么“聚”?在“聚一聚”中说什么、干什么、玩什么?都应当有分寸。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八小时之外的“聚一聚”中,可以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娱乐圈,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对待和审视“聚一聚”中的问题。——胡春麟(江西)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勿因“病”小而不治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把吃点拿点收点视为小节问题、“小毛病”,常常不当回事。正是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他们的欲望变得贪婪了,兴趣变得低俗了,生活变得奢靡了。其实,知“病”而不治,或因“病”小而不治,久而久之,就会不以“小病”为病,甚至把“病态”视为常态,把反常当作正常,进而失去对“病”的警觉和抗“病”的能力,由“小病”发展成“大病”。很多作风问题上的“沉疴顽症”,往往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中形成的。抓作风建设,不能忽视这些“小毛病”、“小问题”。——滕海峰(甘肃)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群众欢迎“三水”干部
人民群众特别欢迎那些作风扎实的“三水”干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清晨一身露水,经常与群众打成一片,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但现在也有一些干部被群众称为喇叭响、酒杯响、手机响的“三响”干部;或是不讲实话、不办实事、不求实效的“三不实”干部。这类干部,人民群众是不欢迎的。——夏灵敏(浙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