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非典无情 校园有爱
——记北方交大368名学子被隔离的14个日日夜夜
本报记者 丁伟
题记: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
——摘自《被隔离大学生日记》
对北方交通大学的师生们来说,2003年5月8日将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经过整整14天的“漫长”隔离,被封闭的嘉园公寓终于解除了隔离控制。这意味着一度蔓延的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北方交大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
下午4时,离宣布解除隔离控制还有30分钟,上百名住在嘉园公寓的学生已经聚集在楼下。沐浴在初夏灿烂的阳光中,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重获自由”的喜悦和激动。隔着铁栅栏门,他们不时和迎候在门外的老师同学挥手互致问候,许多学生还作出“V”字手型,发出胜利的欢呼声。
嘉园公寓2号楼上,一副纵贯楼宇的长联分外醒目,上联是:非典无情,肆虐交大,师生奋起抗战,全靠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联是:此间有爱,洒满校园,干群团结取胜,感谢社会各界鼎力支持。
“国家需要我们这么做,我们不能说NO”
在北方交大计算机学院二年级学生吴金明的回忆中,非典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袭击校园的。“一个月前,我们还在赞叹校园的新绿粉红,谋划着郊外踏青;10天前,电话和短信的主题由郊游变为了非典,宿舍楼里开始弥漫消毒水的味道;5天前,我们还把其他学校有人被感染当成天大的新闻,可就在今天,我们自己却成了新闻的主角。难道这是真的?”当北方交大有学生感染非典的消息传来时,吴金明在当时的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记录下他和同学们的惊愕之情。
非典病魔真的袭向了北方交大校园,而且来势汹汹。4月17日,计算机学院住在嘉园公寓2号楼的几名男生先后出现了高烧症状。为避免漏诊或误诊,学校采取了紧急隔离措施,并作为疑似病例上报北京海淀区疾病防治中心做进一步确诊。但是,疑似病例的人数仍在扩大。截至4月24日早晨6时,送出校外治疗的52人中,确诊为非典的学生为12人,疑似病人11人、留院观察29人。在校医院留观的13人。一时间,交大嘉园公寓成为校园内外关注的焦点。
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海淀区决定对嘉园公寓1号、2号和3号楼实行全面隔离。4月24日傍晚,学校党委书记张永甡陪同海淀区卫生局负责人来到嘉园公寓,对368名学生宣布了封闭隔离的决定。望着一双双忐忑不安的眼睛,张永甡眼含热泪反复叮嘱:“不要忘记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请你们告诉父母亲,他们把你们送到学校,我们将全力保护好你们!”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学生们同样感到害怕,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电气系学生张钢在日记中写道:当灾难从天而降,当危险向我们步步逼近,有谁敢说一点不害怕?但此时此刻,正在经受巨大灾难的国家需要我们这样做,我们不能说“NO”。作为一名被隔离者,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呼吁所有被隔离者,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做出的抗击非典的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安安心心地生活在隔离区。
在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封闭隔离工作仅用了50分钟。北方交大副校长杨肇夏感动地说:“我为我们可爱的同学感到骄傲。别忘了,其实他们还都是大孩子啊!”
“在这里,你们看不到烦恼,看不到忧虑,更看不到谣传中所谓的恐惧”
望着欢呼雀跃的学生们,北方交大公寓管理中心副主任翟纪新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脱掉厚厚的防护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该回家了,老婆孩子等着我一起吃饭呢。”
从4月24日嘉园公寓封闭的那天起,翟纪新便率领一支由24人组成的工作队进驻公寓,和学生们整整摸爬滚打了半个月,其间没有回过一次家。他们负责打扫卫生、消毒、分发饭菜和日用品,并及时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嘉园公寓3栋楼共有34层。每天,天刚蒙蒙亮,翟纪新和伙伴们就从床上爬起来,穿上防护服,拿起清扫工具和消毒液,一层一层、一间屋一间屋地清理、消毒。碰上难清扫的地段,他们便跪在地上,用小平铲一下一下铲干净。厚厚的防护服裹在身上,队员们感到胸闷气短,热得难受。每次打扫完卫生,队员们都汗流浃背。一次,由于劳累过度,女队员王秀丽竟一头晕倒在现场。稍事休息,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在学生们的叙述中,被隔离的日子是在平静、安逸、充实中度过的。吴金明在给父母写的信中说:“我想你们最关心的还是我在隔离区的生活情况吧?在这里,你们看不到烦恼,看不到忧虑,更看不到谣传中所谓的恐惧,有的只是欢声笑语和充满活力的身影!每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学院领导和老师在电话那头的亲切关怀,一日三餐是后勤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的可口饭菜,还有水果呢!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防治小组,每天对我们的宿舍和楼层进行消毒。也许你们还会觉得我处在隔离区,一定会很无聊,没事可干。其实不然,现在我反而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有规律、更协调、更丰富了。现在我一个人住宿舍,以前的嬉笑打闹已经没有了,换之以清幽、宁谧,我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累了我会听听歌,或者打开电脑上网跟回家的同学聊天、谈心,班级同学很团结,对我也很好,每天他们都通过网络、电话和手机来问我的情况,感觉真的很温馨!你们常说让我多运动,我现在也有啊!交大嘉园园区有一块很大的方形运动场。每天早晨和下午,我都会和其他同学一道,或打羽毛球,或踢足球,就连打篮球也行,因为学校把篮球架也搬到园区了!除此之外,学院老师还给我们准备了许多其他体育设施,活动项目可多了。”
被隔离的学生牵动着北方交大教职员工的心。
4月26日下午,学校工会办公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身穿深蓝色的大褂,戴着白色的帽子和白色的口罩。走进工会办公室,他掏出一张已经褶皱的50元钱,交给工会工作人员,平静地说:“我是一名清扫工,我没有多少钱,但交大现在有了困难,我没有更多能帮学校的,捐出50
元钱表示对学校的一点支持。”说完,转身就走了。工会工作人员追出办公室问他的姓名。他说:“不用留名了,交大早点过了这一关就行。”后来经了解,这名清扫工叫冯彦伟,是交大后勤集团公共服务中心的清扫工,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清扫岗位上,月收入不过五六百元。
国务院和教育部、北京市的各级领导时刻关注着被隔离学生的安危,多次亲临学校或打来电话,询问隔离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四面八方也向北方交大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解决物资供应问题,北方交大情急之中向沈阳铁路局局长张伟求助。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只隔了一天,装有大批防疫所需物资的大型集装箱就运抵北京火车站。集装箱里有:300盒温度计、1万套防护服、几十箱医用口罩,还有足够供6000人使用的胸腺肽、利巴韦林等抗病毒的特殊药品。
铁道部劳动卫生司齐司长也专门给仓库孙主任打电话交待:“凡是北方交大需要的东西,你那儿有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一时间,北京、济南、广州、武汉等地铁路局纷纷主动打来电话,“需要什么就请说话!”
北方交大新闻中心主任王想平说:“什么是党的关怀、什么是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亲历了非典肆虐这一非常时期的北方交大人算是有了最为深切的体会。”
“我是中国青年,我为此感到骄傲”
经历了14个被隔离的日日夜夜,学生们似乎成熟了许多。
电子学院的向亮同学说:“平静的隔离生活让我们学会了思考。”“五四”青年节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交大嘉园的一名被隔离学生,此刻的我,心如刀绞。看到电视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抗击非典的动人画面,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我要是能够像那些白衣天使们那样——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甘愿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回病人们的健康与快乐,那将是多么的光荣呀!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刻,最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做的,是思考人生的价值,思考我们将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做点什么。
北京的阻击战仍然艰苦卓绝地进行着,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又传来非典肆虐的消息。家在山西的土建系二年级学生杜一立焦急万分。被隔离以来,他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不管病魔如何猖獗,但我始终坚信,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在一篇题为《非典时期随想》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这几年,我们亲身经历了祖国的迅猛发展,也目睹了国家一次次从容化解前进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金融危机、1998年大洪水、驻南使馆被炸、中美撞机、新疆地震……多难兴邦!每一次考验,国家都会更进一步。目前,综合国力、党和政府驾驭时局的能力在增强,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坚强,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她的风采越来越让世人赞叹。我是中国青年,我为此感到骄傲。
从被隔离的那天起,电气系二年级学生黄少芳坚持每天写日记,并通过互联网传给有关媒体,被整理成《被隔离大学生日记》公开发表。结合抗击非典的所思所感,黄少芳写道: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伟大的中国就是一座不垮的大厦,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倒的巨人。
离开北方交大时,被隔离的同学们齐声唱起一首每一位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英雄的人们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雄壮嘹亮的《歌唱祖国》响彻校园。(附图片)
解除隔离控制的北方交通大学学生在欢呼雀跃。(本报记者 刘龙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连续报道
《护士长日记》出版发行
本报广州5月8日电 记者鞠青报道:本版4月15日整版推出的《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日记——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一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张积慧日记全文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首批印刷的5万册图书,前日已分别启运送往北京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广东省防治非典指挥部,昨天已送达奋战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手中,各地新华书店也从昨日起陆续上架。
这本《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一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卫生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分别为本书作序。
为使此书早日面世,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一起放弃“五一”假期休息,精编、精校排印。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新疆野马首次野放产驹成活
本报乌鲁木齐5月8日电 记者王慧敏报道:地球上惟一还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的新疆野马首次在野生状态下通过自然交配而顺利生产。两匹在野放状态下的母马分别于5月1日和2日顺利产下两匹公马驹。
新疆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马,它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马——始祖马,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这群野马于2001年8月28日作为世界上首批被野放的普氏野马开始了野外“独立”生活。这群野马活动范围在乌伦古河附近方圆30公里的地方。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江苏大丰全球首头野生麋鹿度过幼年期
本报南京5月8日电 记者龚永泉报道:经过两个多月的追踪观察,确认全球首头野生麋鹿在江苏大丰已安全度过幼年期。
大丰麋鹿保护区于1998年11月5日首次野生放养8头麋鹿,其中1头雌鹿在圈养环境下怀孕后产下1头雌性幼鹿。这头半野生雌鹿成年后,在完全野生的状态下于今年3月3日生下1头幼鹿,技术人员当天找到了幼鹿的胎衣。目前,保护区内的麋鹿已达600多头,全球麋鹿总数已突破2000头。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武汉理工大学今年停招“本硕连读”班
据新华社武汉5月8日电(记者郭嘉轩)武汉理工大学日前宣布,今年将停止所有“本硕连读”班的招生。
该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信思金解释说:在几年“本硕连读”结成的深厚“师生情谊”下,学术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变得更为困难,而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必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本硕连读”实际上是让十八九岁的高中生决定自己今后7年的人生道路,这也显得有些草率而不可靠。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哈尔滨一劳模名字被注册成商标
据新华社哈尔滨5月8日电 以哈尔滨锅炉厂劳模舒乐的名字命名的标兵服务队不久前在哈尔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劳模名字首次成为这个市的服务商标。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初,哈尔滨锅炉厂物业有限公司的管道工人舒乐将自己的名字、住宅电话连同“随时随地登门服务”的承诺印到卡片上,通过家属区投报箱送到每个职工家庭。从此,无论谁家的管道堵了、暖气漏了,只要打个电话,舒乐很快就能赶来解燃眉之急。不久,舒乐成了哈尔滨市劳模,他的名字也越叫越响。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本报银川5月8日电 记者周志忠报道: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范围为贺兰山东麓冲积倾斜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交汇地带总面积13.3万公顷的地区。这一地区处于北纬38度,是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具有高积温、强光照、少降雨、大温差、可控水、无污染的特点,果实成熟缓慢,色素发育良好,品种优良,香味浓郁,品质上乘,形成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晶莹悦目的颜色,馥郁幽雅的香味,醇厚柔谐的滋味”的独特风格。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