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5-0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战胜“恐非症” '...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战胜“恐非症”
刘海明
  北京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相远指出,由于缺乏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当前有些人的恐惧心理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恐非症”比SARS病毒传播得更快、更广泛。他举例说,在公共场所,一声干咳都可能引起骚动。恐惧也影响公众个人的免疫能力,增加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他希望媒体有针对性地宣传防治非典的科学知识,增强群众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
  “恐非症”产生的原因非常简单,它源于人类对非典知识的无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是盲点多,就越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当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缺乏认识的时候,人们还停留在必然王国,但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随着人们对规律性的认识,人们最终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恐非症”患者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盲目。这些人往往以悲观加自卑的心态看待非典,对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都抱着极不信任的态度,好像天底下就他一个人是纯而又纯的非非典疑似病人,别人都可能干扰他的“人身安全”。笔者身边就不乏其人,结果闹得大家极不愉快。这一切,罪魁祸首无疑是“恐非症”。如果不克服“恐非症”,则危害多矣。
  对个人来说,恐惧心理就像阴天时笼罩在天空的一张黑色的幕布,越发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既然惶惶不可终日,所有的乐趣,全被“恐非症”给吞噬了,哪还谈得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恐非症”患者多了,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一个社会,如果整天被某种恐惧心理所控制,后果相当可怕。现在,不少地方的人们不敢上街买菜,不敢轻易出门。这样一来,势必对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久而久之,只能产生更不安全的现象。近日,一些地方发生有些人利用非典恐吓、造谣甚至敲诈的事情,需要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由此不难看出,尽快战胜“恐非症”是多么迫切。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道理,战胜非典,关键还得依靠医学科学对非典的透彻认识,进而让“恐非症”患者看清非典的庐山真面目。惟如此,才有望逐渐消除“恐非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陈寿朋与高尔基研究
邱运华
  《高尔基美学思想研究》是陈寿朋《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一书的修订本。在这部被学术界誉为“我国高尔基研究的里程碑”的著作里,陈寿朋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高尔基美学思想,受到了海内外高尔基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今年,这部著作连同他出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尔基创作研究》一书,经过作者修订,吸收了当前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重新面世,对于我国高尔基学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震动。
  关于高尔基研究,尤其是以高尔基美学思想为题的系统研究,在我国高尔基研究的历史上,是从萧三先生开始的。他在延安时期的讲稿,后来以《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为名在解放初期出版了。但是,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叙述性质的。在这个背景下,陈寿朋先生出版了《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这部著作重点不在系统全面介绍高尔基的生活和创作的发展道路,而是专注于建立中国高尔基学的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高尔基的美学思想研究。专著涉及高尔基的美学思想发展道路、无产阶级的真善美问题、劳动美学、创作方法、典型论问题和继承文学遗产的方法论等学术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层次,得到了包括戈宝权、孙绳武等老一辈专家和读书界的充分肯定。接着,陈寿朋又先后出版了《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的晚节及其他》两书。这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
  陈寿朋先生曾经在渡江战役的间隙,就着如豆的油灯,阅读着高尔基激动人心的文字。“高尔基”这三个字,在他从事革命工作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热爱高尔基,然而专门从事高尔基的研究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高尔基的晚节及其他》一书里,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远在内蒙古时为寻找资料四处奔波的情景,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他奔波于北京和呼和浩特之间,求人、跑图书馆、抄卡片、借书……有一次,在一家不大的旧书店里,偶然遇见了一套不错的《高尔基戏剧集》,竟然使他像小孩一样地手舞足蹈。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顽强地写成了《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这部中国高尔基研究历史上的标志性著作。
  陈寿朋是国内第一个以高尔基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之后,他从事着繁忙的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但是,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关注着中国高尔基研究的学术动向。以高尔基为研究主体的学术会议,他历届都参加;有关高尔基研究的资料、著作,他尽量都收集齐备;他还翻译、编辑了包括高尔基政论集《不合时宜的思想》在内的文集《步入高尔基情感深处》,翻译了学术著作《论高尔基的创作》,为汉语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读本。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花卉艺术摄影

竞放(摄影) 李光亮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哨所婚礼(外一首)
刘素英
  冰凌凌,雪挂挂,
  传喜讯,放光华。
  班长的新娘到哨所,
  一身瑞雪白花花。
  班长见了哈哈笑:
  老天为我送婚纱。
  战士见了直嚷嚷:
  雪花新娘就是她!
  送喜糖,端热茶,
  新嫂子,个个夸。
  一顿饺子是喜宴,
  几座冰雕庆婚嫁。
  嫂子问这里苦不苦?
  战士立正齐回答:
  你到哨所办婚礼,
  我们更爱这个家!
  妈妈到雪山
  妈妈爬上了雪山营区,
  女儿见她披一身雪花,
  边关迎来了慈母的火热心肠,
  军营里展现的却是冰凌树挂。
  妈妈呀,
  冰凌是迎接您的仪仗,
  树挂是欢迎您的插花。
  妈妈听了,
  忍俊不禁笑出了声,
  逗得小鸟儿也叽叽喳喳。
  妈妈问:
  雪山生活苦不苦?
  女儿答:
  我是冰山上的雪莲花。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蜀中龚美人”
喻洪泉
  “蜀中龚美人”,说的是以画仕女美人图而饮誉于海内外艺术界的四川绵阳籍画家龚学渊。龚学渊自幼痴迷绘画雕塑,三四岁时便在家乡竹林树丛中挖泥土捏泥巴人物或动物,用柴火一烧便成形出炉,各具情态,活灵活现,也算得上是他幼年时的一项“绝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龚学渊被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破格录取。
  他既立足于中国古典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方古典绘画艺术的精髓;既重自己画笔的磨砺,又重艺术家画外功夫的修炼,坚持以形传神,兼收诸家之长,无论是画山水花鸟,还是画古今人物,无论是翎毛走兽,还是钟馗笑佛,都能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曾得到著名画家娄师白的高度评价。
  龚学渊的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感情和人文关爱,他们的一颦一笑,都倾注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伦理观念和爱恨情仇。譬如他最擅长的仕女画像《金陵十二钗》,他不仅精心构思和绘制人物的外形与容貌,而且还花大量的力气和功夫在画外,认真查阅和研究了与《红楼梦》有关的大量文史资料,对所绘的人物形象逐个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诠释,然后再配上文学功底颇深的诗词歌赋,力使所绘《红楼梦》中十二个仕女人物,都能准确再现曹雪芹笔下的典型形象,以求形神兼备。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打赢“抗非”的战斗
范匡夫
  2003年春天,阳光那么明媚,
共和国在十六大的指引下奔向未来,
愉快的人民啊,正阔步迈进小康时代,
  未曾想,此时此刻,不测风云涌来。
  没有征兆,没有准备,
  一场灾难突然降临,
  从岭南大地到内蒙古边境,
  非典,非典,肆虐横行。
  不明病毒,不知传染源在哪里,
  不知不觉中,它像恶魔缠到你,
  突然间,好好的亲人一病不起,
  以至病危者也不能当面别离。
  这是魔鬼向我们宣战啊!
  这是暗藏的敌人猛然向你挥刀跃起,
  虽没有硝烟,但比战争还要恐惧,
  比真刀真枪更难驾驭。
  就在这危难时刻,在这严重关口,
  党和政府率领人民迎难而起,
  一次次紧急会议,一道道果断命令,
  一个个正确部署,一项项非常措施,
  伟大的中华民族,可爱的社会主义祖国,
  此时此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啊,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广州街上、疫区中心,
  毫无防护,没有安保措施,
  那是总书记在亲自调查疫情。
  啊,又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北京“抗非”医院,
  没戴口罩,面向医生深深鞠躬致谢,
  那是为“抗非”日夜揪心的国务院总理。
  从上至下,从省市区县到乡镇,
  领衔挂帅的都是省市县长和书记。
  难忘的4月20日,
  是这天翻开了“抗非”新的一页:
  层层有组织,处处有队伍,
  全国一盘棋,大家心连心,
  一个个病人的救治,
  一个个疑点的排查,
  一趟趟航班的查漏,
  一列列客车的过滤,
  一处处相关区域的隔离,
  一天天公布疫情,
  一道道严密的防线,
  多少年啦,没见过这么雷厉风行,
  多少回啦,没见过这么负责认真,
  多少次啦,没见过这么实在真诚。
  更可贵,那些白衣天使,
  他们是“抗非”的主力军,
  他们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当非典刚起,毒情不明,
  他们像“扫雷班”,
  勇敢地开路前进;当已知非典凶险,
  他们不怕牺牲,一往无前,
  一个医生倒下,又一个医生上来,
  一个个病人救活了,一个个医护人员倒下了,
  为抢救一个周姓“毒王”,六十个医务人员被感染;
  当已被感染,又在自己身上探索试验,
  即使自己倒下,也为攻克非典贡献。
  为什么他们成了高危人群?
  就因为他们充满着大无畏的人道主义。
  过去曾以为他们非常平凡,
  擦肩而过也没多看一眼,
  今天面对屏幕,我们禁不住眼泪串串,
  过去,我们心中的英雄是黄继光、董存瑞,
  今天又增添钟南山、姜素椿和叶欣……
  当非典突然降临,
  一瞬间我们曾感到恐惧,
  如今,看着党对“抗非”的有力组织,
  我们增强了战斗的信心,
  面对舍生忘死的医务人员,
  我们的灵魂得到提升,
  体验几个月的“抗非”实践,
  我们懂得非典可防可治,
  置身在“抗非”的洪流里,
  我们充满着信心和豪情,
  亲爱的同志们啊!
  不用担心,不要恐惧,
  相信科学,认真应对,
  我们一定能把“抗非”的战斗打赢!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中国,抗击非典
方竟成
  破冰的声音
  凭借我们改革开放二十五年的力
  而化作春雨
  百花从来没有这样灿烂
  偷偷窃笑的
  可能是一个闻所未闻
  变形变态的非典
  猛然打击着
  春节广东
  试图像突如其来的冰山
  撕裂当年的
  泰坦尼克号
  然而,这是中国的春季
  并不是泰坦尼克号的束手无策
  中国的肺
  并不是黑洞和炉渣
  一旦有突如其来的灾难
  就会有同志、亲人与真诚
  就会有无数
  钟南山、叶欣、邓练贤、范信德
  这样高尚而无畏的卫士
  其实,开始意识到
  伟大的征程
  必须学会
  在苦难中前行
  中国,抗击非典
  是中国对一次次灾难的
  又一次抗击
  中国的呼吸
  依然沉稳而舒展
  中国的笑容
  依然自信而灿烂
  因为用我们的血肉
  筑起新的长城
  这澎湃汹涌的声音
  又一次击碎冰山
  又一次战胜困惑
  成为所有中国人的
  又一伟大抗体
  我们战胜了
  一次次肆虐的洪水
  我们战胜了
  贫穷和饥荒的三年
  我们战胜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中毒
  我们战胜了
  华佗无奈千村薜荔的小虫
  因为我们在不断
  战胜着浅薄、自私、无知和胆怯
  战胜着贪婪、吸毒、恐怖和不安
  因为我们在不断前进
  中国不会成为非典的奴隶
  中国会迈向
  更高、更快、更强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

那一片白杨树
李四平
  北风转成了南风,变得柔和、变得温煦的时候,黎阳高中校园里的两千棵白杨树,就成了豫东平原上一片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河南省民权县的许多人心里,那片在沙土地上挺拔生长着的白杨树,正在不断昭示着一种崭新的希望。在他们心里,早上从那片白杨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仿佛是人间最为美妙的声音,是饱含春意的旋律,令他们倾心;夜晚的时候,他们常常注视那片白杨中的四层高楼,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会消释他们劳作一天的疲劳,给他们的心中注入暖意、带来慰藉……
  1999年春天,原在北京九中教书四十多年,本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民权籍老教师丁传陶,经不住乡亲们的恳劝,也放不下家乡的教育,怀着浓浓乡情,邀请几位北京同行,揣着他们东奔西走筹措的钱款,来到民权这个贫困县,与当地的朋友们,在这片沙荒盐碱地上兴建校舍。当“黎阳高中”在豫东平原上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更强烈的愿望:在这块养育过大哲学家庄周、文学家江淹,曾经拥有过“黎阳书院”的土地上,黎阳高中将努力为那些家道艰难者创造条件,给面临辍学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重新拥有学习的机会,重新树立起人生的信心。
  伴随着黎阳高中的悄然诞生,校园里,种下了一行行平凡而挺拔的白杨树,也走进了一个个质朴而勤奋的高中学生。白杨树因为有了扎根的土地,才有了在春风里萌发新芽的可能。于是,他们在夏日的阳光中洒下属于自己的绿荫,在秋天的清风里吟唱充满激情的欢歌。在面积达五十四亩的黎阳高中校园里,每一棵白杨树,都以自己新的生命历程,见证了这里每一天的变化,记录同学们的进步,也感受了许许多多难以言说的情谊。
  那些已经从讲台上退下来的老教师们,放弃安享晚年生活的轻闲,在这里重新燃烧自我,为同学们点燃人生新的希望,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前程;来自北京文化界人士的关爱,不仅让那些受助者得以安心学业,还使更多年轻的心感觉到了被关心的温暖,获得了倾心课业、努力求知的动力。正是这样,校园里才没有了喧嚣的浮躁气,没有了汹汹的时髦风,同学们坦然地过着朴素而紧张的生活,在每一个黎明的曙色里,在清亮的鸡鸣声中,他们都早早地走出宿舍,在宽阔的操场上、在笔直的白杨树下,用心地翻开每一个全新而充实的日子。学生们的刻苦自强,让老师们深深感动,也使他们变得更加精神焕发。置身这样的情境当中,老师们心里不单单有了欣慰,而且有了新的生命激情。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心与心的全面沟通,成为这个朴朴实实校园里最动人的亮色。
  时光匆匆,最初在校园里种下的白杨树,已经扎下了深根,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逐年新种的小苗也在茁壮成长。同样,黎阳高中的第一批一百三十五名学生已经完成学业,在2002年的高考中,有一百三十三人的成绩达到大、中专及高职学校的录取线,有的甚至进入了重点大学。那些原本面临失学的农家子弟,就像校园中的白杨树一样,在这里有了一片重新扎根、生长的土地,他们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得到不断的进步,从而拥有更宽广的世界,进而使个人命运得到改变。
  校园里的白杨树,在春天的阳光下轻轻摇动,枝上的新叶洋溢着生机。在春潮涌动般的读书声中,每一棵白杨树都那样挺拔向上,展示着一种自有的生命景观,并尽情舒展出一种走过了冬季的从容和自信。
  (作者单位:首钢电视台) pHf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祝福“白衣战士”
周士君
  突如其来的非典恶魔,对患者来说是灾难,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只能前进不能退却的恶仗!而那些冲锋陷阵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战士,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每一处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地方,便都如同一处没有硝烟的战场,而且参加战斗的医务工作者同样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以求得这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获得全胜。放眼抗击非典第一线,有多少医务人员临危受命,高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大旗,冲锋陷阵在随时都可能被传染上非典恶疾的前沿阵地,他们默默工作,甘于奉献,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宗旨,与非典较劲,跟时间赛跑,把一条条生命从病魔手中抢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可以说是成千上万个“白衣战士”中杰出的代表,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讲过这样一番话:“我们呼吸病研究所好比是‘扫雷班’,当遇到非典型肺炎这片‘雷区’时,你不‘扫雷’谁‘扫雷’?”是的,钟南山的话语,朴实无华但却充满自信和勇毅,作为“扫雷班”的“班长”,钟南山甘当“人民健康的守护神”,率领“扫雷班”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漂亮仗,更为挽救众多非典患者的生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这些英雄同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报道,在呼吸病研究所一百六十多
  名医务人员当中,就有十四人被非典病毒感染,但却没有一位工作人员因害怕染病而逃避。而广州年仅四十六岁的护士长叶欣,为驱逐非典恶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医护人员作为最易感染非典病毒的高危人群,不知有多少亲人将他们牵挂。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吴悠一封“爸爸,女儿等待你凯旋”的信,感动了多少读者。但为了取得抗击非典战役的全胜,为了除掉非典这颗埋藏在人类通向健康之途上的“地雷”,吴悠的父亲却一个多月没有见亲人一面了。其实,像这样主动请缨、敢闯“非典雷区”、勇扫“非典地雷”的医务工作者,真可谓不计其数。他们近距离接触非典病人,给非典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把非典患者一个个地从死神的魔掌中夺回。正是由于有了钟南山院士那种“我不‘扫雷’谁‘扫雷’”的“扫雷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正是有了成千上万新时期最可爱的“白衣战士”默默无闻的积极献身精神,我们才能够战胜非典病魔,并最终赢得健康和未来。
  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传来了中科院院士钟南山和已牺牲的护士长叶欣等一批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勇毅果敢的“扫雷英雄”和“白衣战士”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喜讯,可以说,他们对此殊荣当之无愧!让我们这些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福,献给那些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扫雷英雄”和“白衣战士”们!我们同样也在默默地等待着你们早日凯旋! pH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