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5-0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等六部委 积极开展农'...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等六部委
  积极开展农村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普宣传工作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为了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普及防治非典的基本知识,“五一”期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卫生部、农业部、科技部组织编印了300万张农村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普挂图,制作了3000盘农村防治非典型肺炎DVD电视片,免费提供给各地农村张贴和县(市、区、旗)级电视台播放。目前,宣传挂图已开始送往全国各地农村。
  中宣部等六部委要求,按一个行政村3—4张的数量,要确保在5月20日前将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普挂图发放、张贴到每一个行政村,不能遗漏,不留空白。3000盘农村防治非典型肺炎DVD电视片正在紧张制作中,按每个县(市、区、旗)1份的数量,5月下旬前可寄送到全国每个县(市、区、旗)电视台播出。
  同时,中国科协近期将在中国公众科技网(www.cpst.net.cn)和中国科协网(www.cast.org.cn)上发布农村防治非典型肺炎广播宣传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提供免费下载。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云南开展“十六大精神到边寨”活动
  本报昆明5月7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连日来,云南省广泛开展“十六大精神到边寨”活动,由民族语专家用当地语言向基层干部群众仔细讲解十六大精神,赠送十六大报告民族语翻译本和光碟,科技能手现身说法传授致富知识,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为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宣传好十六大精神,从4月上旬以来,云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十六大精神到边寨”活动,省地州宣传系统结合村寨特点制定实施方案,指导群众编导文艺节目,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举行泼水节期间,民族语专家深入到示范点的5个边境村寨,发送320册《十六大文件汇编》民族语译本和600本科技宣传画册;群众自编自演24个文艺节目,演出4场,共吸引万余名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其中。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非典终将倒下 城市精神永存
  ““非典”终将倒下,城市精神永存”——矗立在南京市鼓楼广场的这块硕大的公益广告牌,激励着人们与非典展开顽强的斗争。
  (本报记者 顾兆农摄)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跨越国界的关爱
本报记者 孟西安
  “我今日康复出院证明,非典这个病魔是完全可以降伏的。”新西兰籍英国朋友戴维5月7日在西安非典病房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戴维是4月13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武汉、重庆和三峡旅游,期间已有发热、咽痛等症状,19日晚乘飞机抵西安,20日下午乘机飞往北京时,在咸阳机场被及时发现并送西安交大附属一院,经专家会诊后确诊为非典患者。这是陕西省发现的输入性第一位外籍患者,据说也是新西兰的第一位非典患者。
  戴维的病情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4月22日中央专家组与陕西省的专家再次对戴维的病情进行了会诊,全力以赴救治。远在新西兰和英国的家属、朋友也纷纷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承担外宾定点治疗的交大附属一院立即将传染科大楼设为非典治疗隔离区,派最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会诊,23日X光拍片检查,发现戴维的左下肺少量斑点状的渗出性改变有所减轻,经进一步治疗,25日戴维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症状进一部好转,27日恢复正常。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治愈标准,又休养观察了10天,经专家会诊确认已完全治愈,可以出院。
  记者穿着严实的防护服,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走进了救治戴维的病室。戴维身穿隔离服在病床上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当我得知自己患了非典后,感到很震惊。住院期间我得到了中国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我能和中国的医务人员一起参加抗击非典的战斗,并取得胜利,感到很荣幸。传染科主任刘正稳从4月15日投入救治非典患者的战斗已20多天未回家,为救治戴维和其他非典患者,他和50多位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使戴维深为感动:我们病人治愈出院了,希望你们也能早日离开隔离区。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出版
  郑培民事迹陈列馆在吉林海龙县落成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董宏君报道:为帮助各级党组织、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开展好学习郑培民同志活动,中组部办公厅、中宣部宣教局编辑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一书,近日已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入了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重要批示,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讲话,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开展学习郑培民同志活动的通知》,以及介绍郑培民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还配发有一组郑培民同志生前工作、学习、生活的照片。书中还收入110多篇郑培民日记摘抄。
  本报长春5月7日电 记者江山报道:郑培民先进事迹陈列馆日前在郑培民的家乡吉林省海龙县海龙镇开馆。该陈列馆设有三个展室,由成长篇、为民篇、敬业篇、清廉篇四个部分组成,展出了郑培民生前50余张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反映了郑培民的成长历程,展示了郑培民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系百姓、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貎。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吉林:专项借款助下岗女工创业
  本报长春5月7日电 记者江山报道:郭敬伟和李素清,是长春市的一对下岗夫妇,自筹资金开了一家抻面馆。原来生意很好,不幸女儿在学校发生意外,为救治女儿用尽了积蓄,饭店濒临倒闭。长春市妇联得知情况后,从长春市“巾帼社区就业借款项目”中拿出1万元钱,帮助这一对不幸的夫妇渡过了难关。今年3月8日,扩建后的“郭家抻面小吃王”重新开张营业,还聘用了5名服务员,为社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像郭家夫妇这样受到吉林省巾帼社区就业小额借款项目资助的下岗女工在长春等地市还有近400多人。
  吉林省下岗女工占了整个全省下岗职工的60%。这些下岗女工中的绝大多数人苦于没有资金而不能实现重新创业。吉林省在去年5月份正式启动了“巾帼社区就业小额借款项目”,旨在以小额无息借款的形式,扶持下岗女工在社区二次创业。借款采取整借零还的方式,待借款返还后,再借给其他需要扶持的对象,从而扶持更多的下岗女工在社区就业。
  截至目前,“巾帼社区就业小额借款项目”已经为372名下岗女工发放项目资金157万元。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另眼看非典
王慧
  面对非典疫情的流行,有的人感到害怕甚至绝望,而更多的人则依然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人们在手机短信上互致问候,在互联网上互相鼓励,表达了一个坚定的信念:绝不相信一场非典能把人类给毁了。
  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经验表明,辩证看灾害,另眼看非典,挑战孕育着发展的生机,困难的经历是人生的课堂,只要从容应对,就可以从坏事中引出好的结果。
  事实上,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斗争的历史。13世纪在欧洲暴发的黑死病曾夺走几千万人的生命,1918年暴发的流感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还有1980年后出现的艾滋病,至今仍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但这些曾经致命的疾病现在已经或正在得到控制。这次非典疫病的出现看似偶然,实际上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又并非偶然。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每次疫病流行都使医学发生新的飞跃,人类每一次同疫病的较量都增强了自身的免疫力。我们当然不希望有这样或那样的疫病,但疫病来了无法回避。从客观上说,这样的抗争又必然加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动科学的进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有天花病就没有牛痘疫苗,没有肺结核病就没有链霉素。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不断危害人类的新疫病和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抗争,就没有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体自身的不断进化。
  没有人愿意面临这样的灾害。但是在直面灾难、抗击灾难的斗争中,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增长了人们的经验。人们学会了沉着勇敢地面对突发事变,学会了冷静果断地处理复杂局面,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精神境界在升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新的洗礼。一位不知名的市民把刚刚领到的一个月工资捐献给一线医务人员;一位退休老同志主动要求为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带孩子;一些大学生义务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当家教。在我们的社会中志愿者层出不穷。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味,大家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凝聚和锻造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我们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增添了新的光彩。
  非典的流行虽然可能造成经济发展步伐的放缓,使有些行业暂时受损。但很多事情只要处理得当,困难未必不能转化为发展的契机,关键是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驾驭局面,抓住机遇。
  人类进化发展的必然长链是由一个个曲折偶然的链条联结成的。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承接历史链结的重任落在我们身上,这是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我们为人类、为科学贡献的机遇。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是奉献者,在抗击非典领导岗位的组织指挥者是奉献者,不幸被非典击中并与之搏斗的患者和因此失去生命的患者也是奉献者,身处非典肆虐环境中积极预防而又怀着平常心的所有人同样是奉献者。应该意识到,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国家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七台河市筹资实施“双扶工程”
  本报哈尔滨5月7日电 日前,当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的贫困职工张赛玉与家人数着1万元“双扶”贴息贷款时,脸上的愁云变成了久违的笑容,一股创业的激情涌上心头。
  从今年起,七台河市各级工会组织实施“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贫困职工脱贫困”的“双扶”工程,市总工会多方筹措100万元贷款贴息,与该市城市信用社签订协议,3年内为下岗职工和贫困职工提供总额为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目前,“双扶”贴息贷款正在全面发放,将有几千名下岗职工和贫困职工受益。
  七台河市是有名的煤城,近几年由于煤炭资源逐年减少,到2002年该市已有国有企业下岗及贫困失业人员4.87万人。七台河市市委、市政府时刻牵挂下岗职工的冷暖,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实施“双扶”工程,向有志创业的下岗职工、贫困职工发放小额贴息贷款。
  “双扶”信贷贴息资金使用时限原则上按1至3年、额度按1000元至3万元掌握。(蒋升阳 尚合峰 王秋月)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水星凌日”天象奇观如约而至
  我国今年还将出现“日环食”“火星大冲”两大天象奇观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赵亚辉报道:北京时间今天13时12分,本世纪首次“水星凌日”天象奇观如约而至,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我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可观测到这一罕见天象。
  据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介绍,“水星凌日”是指:当地内行星——水星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它们三者之间几乎或位于同一条直线时,水星会从太阳表面经过。这时人们在地球上会看到在耀眼的太阳光球层上,有一个小小的黑圆斑(好似人脸上的一颗黑痣)自东向西缓慢移动,这一天文现象就叫“水星凌日”。“水星凌日”跟月亮遮挡住太阳出现日食的原理一样,但其几率比日食小得多,因此更显难得。
  “水星凌日”大约100年会出现13次,多发生在11月,而在5月比较罕见。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赵亚辉报道:据天文专家介绍,我们头顶的天空今年将“好戏”不断,在今天发生“水星凌日”天象奇观之后,我国还将相继出现“日环食”
  和“火星大冲”两次天象奇观。据了解,“日环食”将在5月31日出现,太阳的中心部分将被月亮遮挡,耀眼的太阳则变成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国的新疆等地区可以观测到这次天象。“火星大冲”天象奇观将在8月出现,此天象平均15至17年才现一次,届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为55756622公里,据天文学计算,这么近的距离,5万年才有一次。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连火车站的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图为火车站派出所民警为旅客进行健康登记。(本报记者 王科摄) TBd品论天涯网


第4版(要闻)
专栏:台湾一月印象

亲情似春雨 润物细无声
——赴台湾采访一月印象
本报记者 袁建达 连锦添
  台湾的3、4月已进入雨季,记者在台一月,多数日子是伴随着雨声度过的。台湾的春雨,一如福建、江浙,下得细而柔,下得纷纷扬扬,缠缠绵绵。台湾的政坛和民情也像那自然界,事事与大陆联系着、牵扯着。
  面对战争与疫情———血总是浓于水
  一月来,台湾民众议论的最大热点,就是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SARS)。
  战火燃起,台湾飞往欧洲的客机不能经过危险的中东地区,需要借道大陆。几家台湾航空公司向祖国大陆提出申请,要求飞越大陆空域以避战火。很快,大陆有关部门就批准了。台湾飞欧洲客机第一次从大陆的空中掠过,安全地飞向远方。对此,台湾“陆委会”一位负责人在记者例会上表达感谢之意。
  如果说伊拉克战争离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尚属遥远的话,那么,亚洲地区爆发SARS疫情,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联就更近了。大陆方面在向外界通报疫情的同时,也对台作了诚恳的表示,希望两岸医疗界携起手来,共同对付人类的大敌。台湾方面也对此表示欢迎。4月初,有台湾专家带着防治SARS的经验和体会,奔赴大陆,与大陆同行共同探讨疫病防治。
  血总是浓于水。在危及两岸同胞生命和财产的敌人面前,人的良知和专业工作者的责任感可以战胜种种偏见。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安危所表示的关切和诚意,只要不带有色眼镜,都可品出其味。但在岛内也出现些许杂音,某些政客趁机大做文章,说什么“SARS的源头来自中国,台湾只有与中国保持距离才能确保安全”。这些杂音当然很难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声音,只不过给两岸的人民多一点警示而已。
  政坛纷争———谁能避开“大陆”两字
  台湾的民众既善良又温和,台湾的政坛,却常常充满了“火药味”。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在纷争的政治舞台上,很多话题都离不开“大陆”两字,无论哪个党派都不能回避。
  比如,当国民党和亲民党为2004年选举推出“连宋配”,连战表示如果明年当选台湾当局领导人,将立即访问大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时,“大陆”两字的分量,就明显地凸现出来。陈水扁指其为“投降之旅”,连战立即反击,表示“无惧抹黑”。
  这次国民党反守为攻,主动早打“两岸牌”,提出要积极寻求突破,说明希望改善两岸关系的群体的声音,又趋于迫切。由于岛内分裂势力走“独”木桥,几年来两岸政治关系持续僵持,加剧了岛内政经困局,引起工商界和多数中间选民的不满。即使是当局内的相对务实人士,也希望两岸关系不要太僵。
  接触民众—————“两岸有太多的情”
  走进台湾民间,处处感觉民众对大陆有着特殊的感情。坐台北的捷运(地铁),播音员总是分别用国语、闽南话、客家话报站名,使人备感亲切。台北、高雄诚品书店24小时开放的书架上,有许多专门介绍大陆城市的书籍和刊物,印制十分精美。随便与民众聊天,有不少人去过大陆。与记者一起参观阳明山草山书屋的台湾人寿保险公司杨先生、洪小姐,几年前去过三峡旅游,对大陆的河山赞不绝口。他们的同伴郑小姐、王小姐羡慕之极,表示今年一定要攒钱去大陆。
  台东县一家原住民博物馆的门卫,是一位70多岁的退伍老军人。看到大陆记者来访,神情十分激动。他的老家在山东,几年前回去过。“想家乡啊!”“两岸有太多的情,割舍不了的。”老军人的感叹令人动容。
  台湾确实有人想搞“台独”,但那不过是一小部分人而已。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文化厚、历史长、渊源深,这不是搞“台独”的人三言两语、三脚两拳所能切得断的。多数民众希望与大陆多沟通、多交流,平平安安继续过好日子,都希望美丽的宝岛永续发展。“台独”的声浪难以压倒割不断的乡情、剪不断的亲情。 TB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