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人文精神的补偿
邹文
人类置身的环境其实只有两种:一是纯自然的环境,一是人造的环境。原始人基本上是生活在纯自然环境中,现代人更多地生活在人工成果构筑的环境中。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以理解为人类更多地依赖各自参与创造并互相提供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生存,表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人工成分越来越多。城市,是区别于自然环境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人工环境。城市是责无旁贷地容纳、孵化、体现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
作为改变自然面貌和生态关系的一种超大型的人工行为,城市建设承担着改变自然引起的相关后果的责任。人们为了经济、有效、便利地获取他人的创造经验和成果,实现各自创造价值在交换中的效益最大化,而选择了在城市中生活,以不同程度割舍与大自然的关系为代价,人们其实大多不情愿地生活在远离新鲜空气、远离闲适而宁静的心境、远离生态风景的钢筋水泥的环境中。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给他们怎样的补偿呢?
最基本的补偿正是人文精神补偿。较之纯天然的环境,城市完全是为人而建造的。人是大自然的客人,却是城市的主人。大自然可以没有人而存在,城市则不能离开人。物质性地累积建筑与设施,绝非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要建设的,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大型仓储空间。人的精神,不能附着于未经人工作为的自然物之上;反过来说,也意味着一切人工作为的价值取决于其中的精神含量。城市环境相对于自然环境而成立与发展的合理性,在于自身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在城市建设中注入人文精神,但我们又常常淡忘了这一基本的原则。近几年,城市建设中忽视精神价值、割断历史文脉等弊端不时存在。人文精神既是人类生存理想、自然情感或审美趣味的凝结,当然应该包括善待先人的遗赠、维护自然生态及景致的因素。
人类应该理性地改造大自然,体现文明人的节制,要把城市当成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性的补充形态;要合乎道德地建设城市,保护传统的文脉;要鼓励城市的个性、风采与地域化特色,求得整体的差异和丰富;通过城市推动文明进步,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民主化进程,帮助公众便捷地实现社会成果的平等共享,通过无微不至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知情权或参与权。(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伟大的记录
王明贤
作为人类劳动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过:“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诚哉斯言。
古代哲人是如何看待建筑的呢?第一个对建筑作出系统美学分析的是黑格尔,他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典型的象征型艺术是印度、埃及和波斯等东方民族的建筑;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古希腊雕刻;浪漫型艺术则以绘画、诗歌、音乐为代表。但在黑格尔眼里,建筑的特征在于形式和内在心灵的对立,是较低级的艺术。黑格尔的观点代表了当时学者对建筑的认识程度。然而,当代学术界意识到建筑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纯艺术”的陪衬。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部分。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而正是建筑组织了城市的空间和规模,使城市研究有了具体的内容,当代建筑概念由关注建筑物本身过渡到对整个城市和环境的思考。建筑涉及人的活动、人的观念,传递了丰富的意义,人们也注意到建筑技术后面看不见的精神和原则,哲学、语言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成为建筑界热中研究的学科。
20多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更注重的是“量”的问题,量大面广的建筑得到了超乎寻常的解决。但是,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建筑有许多遗憾之处,甚至有不少建筑亵渎了城市的尊严。今天的城市,是摩天楼密集的城市,是到处堵车的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却遭到极严重的破坏,种种疾病的幽灵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游荡。这样的城市和建筑缺少人文精神,只能让居住者忧心忡忡。建筑是有灵魂的,它会和城市的居民聊天,把城市的弊病告诉他们。
当然,近年来,有一批被称为“营造新生代”的中国建筑师,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重新阐释,设计了有意思的建筑作品,人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希望。同时,又有一些外国建筑师,为中国提供了具有学术意义的设计方案。如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楼,就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方案,该方案将行政管理和新闻、广播、演播室和节目制作———即电视制作的全过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国家的电视传媒之城。赫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以纯粹的建筑语言构筑了新的建筑形象。这些建筑作品将使当代北京城市呈现更多的活力,充分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文明。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黄源
建筑可以成为讨论文化问题时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文化研究对象本身,用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时代主题。作为文化问题,人文精神的讨论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多个主题。
共和国成立早期在首都北京出现的主要政府建筑和公共建筑需要比较多地代表新政权的形象。设计这些建筑的建筑师大多直接或间接接受了西方的建筑教育,古希腊建筑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用巨型柱廊象征纪念性、对称布局突出轴线中央部分、立面上分三段强调基座檐口以表明严谨的等级秩序——这些古典建筑的设计模式在西方常用在中央政府建筑上,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模式、推动现代化进程时也在政府建筑方面引进了上述建筑模式,人民大会堂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不少建筑师在引进的同时做了大量建筑本土化的工作,一条路子是在传统官方宫殿建筑样式里找寻与新的建筑使用要求和时代主题相适应的“文法”(梁思成语),力求延续表达民族个性。20世纪20年代末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可以说是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更早代表。
另外一些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多地吸收了乡土民居建筑或者比较民间化的园林中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了一批材料朴实亲切,布局不求完全对称并且力求和建筑所在的自然地形有良好结合的建筑。这个时期对于国外建筑的关注也更多地转向较小规模、较民间的作品。这个时期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运动声势渐大,在经济领域的新一轮现代化进程里,许多城市的传统建筑和街区成为建设的绊脚石,许多人的故土家园在进步繁荣的许诺下被拆除变成新的现代化地标,这为前面提及的市场化过程中的文化焦虑提供了背景。讨论人文精神,呼唤乡土民居和地方特色成为对这种空间扩张力量的道德遏制。这时的人文精神痛心失落,主张节制,强调平和的田园般的诗意。
今天对于建筑中人文精神的梳理应该结合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看到不同进程里建筑与政治经济的复杂关系。在当下境况中为建筑的人文关怀注入新的内容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应该是目标所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建筑文化与空间
陈奇佳
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空间感觉的设计,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空间”感觉并不简单地只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就我们的生存实际而言,我们对空间的占有和享用往往不局限在物理空间的占有上,也体现在对一个建筑所凝聚的各种存在关系的分有上。置身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阶段里,建筑物所自然拥有的涉及各种精神层面的空间感觉就会慢慢地透射出它的力量。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建筑,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各种原先的物理上的设计固然会渐渐衰败,但它凝聚的各种存在关系,它自身所达到那种精神高度,反而会日益显示出它的光泽,以至于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像现在还保留着的一些传统园林,在它们现有的功能作用中,精神文化上的影响作用就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了。我们在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园林的空间分割关系和造型设计中领略到的那种中国式和谐美,是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替代的。建筑所带来的空间感觉往往包含着一些至为精微而深刻的存在体验。
当然,相对于古典建筑,要求现代都市建筑表现出比较厚重的人文意识,是比较困难的。这和现代人的空间意识的改变有着很深的关系。虽然建筑最根本的一些规定原则似乎较以往并没有大的改变,在现代建筑与使用者之间,人文意义上的空间关系密切程度就大为降低,更多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空间消费关系。有些商家的建筑风格设计简直就是大杂烩,是各种建筑风格的胡乱搭配。
当前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一个城市建设的大布局中,通盘考虑建筑的文化设计问题。
中国现在正面临一个大规模城市改建的时代,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建设与保护的问题,为保护而停止建设和为建设而破坏文化遗产似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在当前主要出现的是后一种情况。但如果有一个大的建筑风格上的设想,也许可以调和许多矛盾。要承认,我们的大部分城市还缺乏自己的风格,还缺乏那种地域性的、却是独特的对现代生活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城市建筑的很多经验,不仅在具体的建筑样式上,同时也在精神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圆桌
从建筑到文化
1870年以前,一般都认为希腊的历史只从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时开始。在此以前,希腊的状态被认为是找不出有根有据的史实能够加以描述,正如历史学家格洛特在其不朽著作《希腊史》中所描述的那样,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不过是被当作一种神话传说而已。只有在施里曼和伊文斯在特洛伊、迈锡尼和克里特等地进行了成功的发掘,使古城市建筑的大量文物和残迹面世以后,荷马史诗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才得到了确认。从此,希腊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两千年。
今天,城市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精神的传承的观念已经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的有力物证。希腊的古代神殿及剧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紫禁城……优秀的城市建筑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成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记录方式。
这里,我们邀请了四位分别从事建筑批评和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对“城市建筑与人文精神”这个话题发表意见,以飨读者。
——编辑 李舫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广安市筹备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本报讯 由四川省广安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中央有关单位和媒体开展的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工作近日在京启动。
纪念活动包括摄制大型纪录片《小平百年》,编辑出版专集《致富思源》、画册《永远的追忆》,举办大型邮展,制作发行纪念邮册、邮品及有关交流活动。(党军)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专家研讨“科学探索者丛书”
本报讯 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探索者丛书”前不久与广大读者见面,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好评。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丛书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套丛书对培养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科学探索者丛书”是一套反映现代科学教育最新理念、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相匹配的理科综合教材,全套共15册,包括《运动、力与能量》、《地球上的水》、《天文学》、《从细菌到植物》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科学探索者丛书”是由第一教育出版集团——培生教育集团出版,它是根据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的国家标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为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要,组织美国数百位大学教师、几十位中学教师合作创作的。(吴明华)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2002年度大红鹰文学奖揭晓
本报讯 2002年度的“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近日揭晓,长篇小说《喧嚣的荒原》、《水姻缘》,报告文学《红与黑》、《根本利益》,中篇小说《D城无雪》,散文《库车》等入选,《收获》、《小说界》获得友刊最佳作品奖。
(程小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上海开展“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
5月5日,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居民凌琳与女儿在上网,他们一家人当上了“百万家庭网上行”的形象大使。2003年3月,上海市妇联、市信息化办公室等部门发起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在上海展开。率先开展这一活动的长宁区目前已对两千多名中老年妇女进行了电脑知识培训。 (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摄)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让书名高雅些
这几年书名变得越来越俗,也越来越让人费解。从莫言的《丰乳肥臀》,到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别把我当人》,再到现在正流行的《有了快感你就喊》和某女作家刚上市的《拯救乳房》。其实,这当中不少书的质量并不错,但是书名让人看了就是不舒服、不痛快。
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和出版社在打读者的主意,用俗气的书名来吸引读者,以扩大发行量,但结果未必如此,因为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书名,俗气乃至让人发挥想象的书名,使读者对书的内容质量大打折扣,结果适得其反。
书名是为了突出书的主题,完全不必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浩然的《苍生》、路遥的《人生》等等,这些书名看来并不怎么吸引读者,但较好地突出了书的主题,浓缩了书的内涵,并以高品位的内容成为畅销书。
作家和出版社起什么样的书名,本是分内之事,但是否也反映了作家和出版社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呢?(老李)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关注主题歌
我喜欢看电视剧,也喜欢听歌,尤其在看完一集精彩的电视剧后,接着听片尾主题歌,常感到后者是前者的“点睛之笔”,不但使我对剧情的理解有所加深,而且在观剧中获得的美感也大大增强。无论是听刘欢演唱的《水浒传》片尾主题歌,还是听毛阿敏唱的《三国演义》片尾主题歌,或是听韩磊演唱的《太平天国》主题歌等等,都莫不如此。
然而,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后,我却没有了上述感觉。从该剧已播出的前几集来看,不难想见这将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式佳作,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阔,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物,较以往的此类形象有了新的突破。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片尾主题歌却令人大倒胃口。其实,这首歌的词曲并不差,但由于演唱者未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缺乏应有的演唱技巧,故而给人以声嘶力竭、直白浅露之感,将我在观剧后获得的思想启迪和审美愉悦破坏殆尽。无奈之下,我只得在看完每集电视剧后,赶快换台,以免听到那支演唱拙劣的主题歌。
电视剧是一种综合艺术,需要剧作者、摄影师、作曲、歌唱演员、导演、演员等通力合作,各尽其才,方可获得成功。其中的每个专业,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认真学习、长期训练,才能掌握。更何况有些专业如唱歌、跳舞,还必须具备一定天赋,才能学好。俗语云:“隔行如隔山。”但奇怪的是,近年来演艺界一些名人却热衷于搞什么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如果你确系一专多能的“全才”、“通才”,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但要知道,真正的“通才”、“全才”毕竟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倘若自己并非“全才”、“通才”,却硬要出风头,则大可不必。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作为名人,更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刘文斌)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民营博物馆缘何遭遇尴尬?
汪建根
暮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尽管空气中孕育着生机,却时时又夹杂着几分迷惘和无奈。在李松堂看来,民营博物馆的现状就像这暮春的天气。
一
李松堂是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馆长,除了这家因收集雕刻艺术品而在北京小有名气的博物馆外,他还是北京著名的松堂关怀医院的负责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李并不经常来位于琉璃厂东街的博物馆,只是确有事情需要处理时,他才过来。
李松堂是在四合院长大的,打小就对雕刻着各种形象的庭院中的点点滴滴感情很深。后来,这种庭院越拆越少。眼瞅着身边那些熟悉的制作精美的东西一件一件流失殆尽,他暗下决心要尽自己之所能来保存这些北京的“活文化”。于是,门墩便成了他的第一对收藏品。而他的收藏之旅也从此开始,这一过程即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动荡的日子里也从来未曾停息。从农村回城之后,李松堂又在邮市商海沉浮了几年,用其所得继续着他的收藏事业。终于,随着藏品的越来越多,他萌发了开办雕刻博物馆的念头。2001年11月,他的松堂斋正式开始对外展出。
然而,松堂斋目前的运营状况显然是李没有预料到的。据李松堂介绍,从博物馆正式开办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总共还没有200人,尽管门票的价钱仅为10元。由于松堂斋的房子属于私房,所以房租算是可以省了。然而,尽管如此,松堂斋的投资成本也不是个小数目,比如当初翻修房子就花了500多万。此外,每年的维修费加上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员工工资,松堂斋还要花去8至12万元的费用。“如果照目前的这种状况,恐怕经营10年也收不回成本”,谈及博物馆的前景,李松堂满脸无奈。
其实,不仅是松堂斋如此,曾经因为有“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而被许多人看好的民营博物馆,如今许多都遭遇了或多或少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民营博物馆究竟缘何遭遇尴尬,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太过严峻,还是它们自身的运作出了问题?
二
南京大学历史系学者贺云翱先生认为,造成民营博物馆处境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办馆者的观念需要转化是其中突出的一点。私人办馆的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有的纯粹出于爱好,有的则是为了投资,有的甚至是因为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走向市场的问题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他们并没有把博物馆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对于博物馆的市场运转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由于在观念方面有待突破,运作思路的不清晰成了困扰民营馆发展的又一原因。贺云翱说,现在,许多民营馆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思路是不清晰的。他们在藏品搜集上,存在着片面追求珍品、稀见品甚至是国宝级艺术品的误区,而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在运作上,许多民营馆缺乏参与意识,在同旅游、同商业以及同人们生活的结合上仍未发挥其积极性。它们中的一些仅仅把希望寄托在藏品的流通上,而没有致力于诸如艺术品的复制、仿制、拓片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新产品的开发上。其实,在博物馆的运作中,藏品流通所得仅仅是博物馆收入的一小部分,相关产品的开发才是其收入的大头。
三
这一点,从重庆地区几家博物馆的运营上可以得到印证。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说,在实际运行中,专业性的民营博物馆已经显现出比综合性博物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成立于1990年的中医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中医药专业性博物馆。这家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搞一些健康的学术讲座,出版一些专著,开发一些与博物馆相关的产品,来拓宽其生存之道。经过10多年的经营,它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
与观念问题、发展思路息息相关的便是民营博物馆的人才问题了。松堂斋也请过两个专业人士,但因为博物馆不景气,这两人都先后离开了。贺云翱认为,导致民营馆缺乏人才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者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中的有些人宁愿把钱投在藏品上,也不愿用来招揽人才;还有一个则是专业人才的观念问题,许多科班出身的人都把眼光盯在国有馆上,很少有人愿去民营馆做一番事业。
此外,民营馆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也使得民营馆的发展面临障碍。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许多民营馆的发展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不仅使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指针,也使得某些民营馆在权利受到影响时没有法律的保障。在许多投资者而言,对于民营博物馆究竟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他们仍然心中没底。对此,贺云翱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文化的消费肯定会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必将成为主体消费。只要民营馆在类型上能补空缺,在运作上参与意识能够更强,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民营博物馆肯定能得到大的发展。(附图片)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