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部分常用电话号码调整
110、119、120、122等紧急号码不变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冉永平今天从信息产业部获悉,部分常用的电话号码今起将调整:报时117、天气预报121分别调整为12117、12121;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客户服务号码扩展为5位,1000调整为10000(中国电信)、1001调整为10010(中国联通),1860/1861分别调整为10086/10088(中国移动);中国邮政电话信息服务185调整至11185。此外,互联网电话拨号上网业务接入码163、165、169调整为16300、16500、16900、16901。179××统一作为IP电话类业务接入码,将原在此号段内的非IP电话类业务号码调整出来。无线寻呼号码126、127、128、129、191、192分别调整为95126、95127、95×××、95129、95191、95192,而198、199暂维持不变。
据悉,为适应电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电信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各电信运营商和广大用户的长远利益,信息产业部组织制定和颁布了《电信网编号计划》(2003年版),调整了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一些业已广泛使用的紧急业务号码,如匪警110、火警119、急救中心12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政府公务类号码如12315、12345及电话查号114等不变。
编号计划通过清理低效占用的号码和扩展号码位长,扩充了号码资源的总容量;从业务类别和运营商两个角度对号码使用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号码编排的规律性,方便运营商开展业务和用户记忆、使用;为发展速度快、号码需求多的移动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等规划了大量号码资源。
有关具体号码调整的实施办法及时间进度将由信息产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及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公告发布。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未来两年内
我国有望推出杂交旱稻
据新华社上海4月24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学家23日说,他们在旱稻杂交技术的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有望两年之内正式推出杂交旱稻。
据介绍,这个基因中心通过大规模的资源筛选,已经获得1份旱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经多年回交转育,获得了育性稳定的旱稻不育系“沪旱1A”。旱稻恢复系的选育工作也在顺利进行。这个基因中心有望在两年之内全面完成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正式推出性状稳定的杂交旱稻。
据专家的一份报告分析说,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水稻生产。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正在培育的杂交旱稻,在去年示范试验中,已有较高的产量表现,而且在抗旱性上有突出表现。此前,这一基因中心还选育成功了一系列优质的常规旱稻品种。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平安保险
赔付非典患者12例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李丽辉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对非典型肺炎患者已进行赔付12例。
据平安人寿理赔部副总经理蒋家有介绍,平安热销的住院安心、住院医疗等健康险种,保险责任覆盖非典。这些险种具有住院保障责任,可以对因非典型肺炎住院的客户进行住院补贴、报销住院费用。如果患者投保了带有身故责任险的险种,患者因非典死亡可以获得身故给付。
此外,平安为奋斗在抗非典一线的医疗员工提供一项团体保障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一计划的投保对象涵盖了16—69周岁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已购5月8日以前火车票可全额退款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王政报道:铁道部日前通知,4月22日至5月7日,已购火车票的旅客开车前要求退票,可全额退款,不收手续费,团体旅客退票不受开车前48小时退票的限制。
铁道部要求,全国铁路应高度重视防治非典药物的运输。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金台数据
您的水龙头拧紧了吗?
资料来源:零点调查 张立云 熊德 编制(新华社4月21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济南
“人工血管”救活52天幼婴
一名出生仅52天的婴儿因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呼吸困难,生命垂危。这位名叫郑兴昊的男婴在济南军区106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换上了一条人工血管,4月22日即康复出院。吕传泉 李培利摄影报道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河南
少林僧人照章纳税
本报郑州4月24日电 今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带领财务人员来到登封市地税局办税服务大厅缴纳了2万多元税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寺院缴纳的第一笔税款。
为保护1500多年的历史品牌及禅宗祖庭,规范“少林”品牌的使用,少林寺注册成立了由释永信为法人代表的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主动办理了税务登记证。今年3月,台湾中央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释永信大师就使用商标达成协议,支付了388317.4元的无形资产转让费用。少林寺为这第一笔收入依法缴纳了20969.14元税款。(王明浩 宋要卫)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新疆
“生命禁区”长出绿洲
本报乌鲁木齐4月24日电 记者王慧敏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年来长出了片片绿洲。据悉,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造绿洲面积已发展到320多公顷。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向被视为“生命禁区”。从1995年起,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始实验用咸水在流沙上种植植物。经过5年的探索,终于选育出了适合沙漠环境生长、防风阻沙的红柳、梭梭等树种以及羊茅、早熟禾等草坪绿化品种。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满洲里
首次截获7种林木害虫
本报呼和浩特4月24日电 记者郅振璞报道:满洲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去年进口的580万立方米木材检疫中首次截获了7种林木害虫。
满洲里是国内陆路边境口岸最大的木材进口口岸,2002年共截获林木害虫19种。经鉴定,7种为满洲里口岸首次截获,还有3种象鼻虫科和1种瘤小蠹属害虫有待鉴定。专家分析认为,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品种多,采伐地广,疫情复杂,只有加大口岸木材检疫力度和后续监管工作,才能有效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青海
野牦牛数量急剧下降
据新华社西宁4月24日电(记者钱荣、黄会清)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最新调查显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的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在青海境内的数量已不足万只,比藏羚羊还要少。
野牦牛在青海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和海西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目前,由于人为的干扰与破坏,野牦牛的栖息分布面积急剧缩小,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据调查,除可可西里地区外,野牦牛在全省的分布区域面积只有6万平方公里左右。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我不走,因为我想看到最后一个病人康复——
《护士日记》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士燕 杜江
因为编辑张积慧的《护士日记》,我们知道了这样一群人;也因为要采写《护士日记》背后的故事,我们走近了这群人。
医生赵子文的妻子说:“只要有可能,请随时回家休息!”
4月20日,一个明媚的春日下午,我们走进了临时病区的四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给我们引路的医务部副主任王建琴说,随着病人不断康复出院,医院现在只有6个病人了。医生们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临时病区的一些医生护士都回到了原来的科室,有的还在休假。上午,临时病区通知医务人员回医院,没有说有关采访的事。下午2点,这些医务人员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是不是又有病人送来?”
在临时病区楼下,一个矫健的身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问,就是日记中提到的赵子文医生。下午,他就要启程去广西桂林会诊讲学。临行前,他没有忘记去病区看看。我们知道,赵子文从2月9日起就一直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从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支援到任临时病区主任,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在谈“非”色变的时刻,医生的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屡次要求妻子孩子到亲戚家暂住,但妻子坚持和他共渡难关。医院党办副主任栗莉告诉我们,赵子文妻子王慧说的一席话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我们对你最大的支持就是和你站在一起。只要有可能,请你随时回家休息。我知道你干活是不要命的!”回忆这段与疫病斗争的日子,赵子文谈到了临时病区这个团结高效的团队,感谢家属们对临时病区的支持,唯独没有谈他自己。
4楼的休息室门口,简单的塑料板上贴着一张张照片,记载着临时病区发生的点滴小事。“这是第一个出院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合影”、“这是我们为于医生过生日的情景”、“这是省领导来病区慰问大家的合影”、“这是院里同事给我们的慰问信……”医生们的一一介绍,让我们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医生们说:“我们已经有经验了,就让我们干到底吧!”
医生休息室里,我们见到了现在还坚守在临时病区的医生们:清朗儒雅的钟维农、英俊帅气的黄侃、成熟稳重的陈于荦、长着娃娃脸的于晓春、不爱说话的郑云、风趣幽默的林竹。刊登着《护士日记》的那张《人民日报》还醒目地贴在墙上。
“我们早就看过张护长的日记了”。临时病区的医生们说,吃饭时、下班后的空闲时间里,总能看到张护长在纸片上写些什么。她说是写日记,当时大家并没有在意。没有想到她的日记能在《人民日报》上刊登。黄侃医生说,因为张护长原是妇产科的护长,对呼吸专业不很擅长,在她写日记的时候,还向黄医生请教过有关的专业用语呢。
休息室里有块小黑板,“如果让你休假,你最想去哪里旅游?”这个问题下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九寨沟、云南、桂林、南极、珠穆朗玛峰”……还有一句话是护理部主任冯秀兰写的:“伊拉克也可以考虑”。仔细一问,才知道,因为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全都吃睡在临时病区,隔绝了一切业余生活,甚至关掉了手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虚拟的旅游项目,是心理医生为他们开出的缓解压力的妙方!
正当春光明媚的季节,这群热爱生活的医务人员却在与死神较量的病房中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赵子文主任、黄侃医生从大年初八支援到市八医院开始,就一直与病魔抢时间。多少个夜晚,他们被电话惊醒赶回病房,他们忘记了吃饭,人累瘦了;钟维农,临时病区的主治医师,日日夜夜泡在病区,全天待命,几个星期没回过一次家,没休息过一天;郑云医生,刚从北京进修回来,马上就投入临时病区,近在咫尺,她却不能亲近自己4岁的孩子……
于晓春医生向我们讲述了“林主”和“林竹”的故事:放射科医生林竹在临时病区24小时待命,为病人拍摄胸片。一次凌晨2点,一位重病患者情况危急,要立刻拍片。她马上下令:“叫林竹!”值班护士听成了叫“林主”,就通知了当时十分忙碌的广州市非典型肺炎治疗小组副组长、医院的林材元主任。很快,林竹和“林主”都按时到达,护士们才知道搞错了。但林竹和“林主”相对一笑,立即投入抢救,直至次日早上8点。
我们问医生们:“当时病人多,你们走不了。现在病人少了,你们为什么还不下来呢?”
医生们的回答:因为我们干得久,对“非典”已经熟悉了,治疗也有经验。再说这里有危险,我们已经来了,就干到底了!
在笔记本里,我们记下了医生陈于荦一句话:战斗已经打响了,我们怎么能离开战场!
护士黄月娥说:“从接第一个病人起,我就想看到最后一个病人康复!”
嘻嘻的笑声传来,眼前一亮,一群青春靓丽的姑娘们出现在面前。她们是临时病区的部分护士。我们再次见到了《护士日记》的主人——张积慧护长。一件藕色的时尚外衣引人注意。一问才知道,前些天她第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时,匆匆忙忙没来得及打扮。女儿看过电视说,妈妈的形象不佳。后来,又屡有媒体采访,张护长特地买了这件心仪的春装。她说,“为买这件衣服,花了380元。好心痛啊!”但她又说,“我要让大家看到一个漂亮的护士长!”
从医生们口中,我们得知张护长被称为“护士的定心丸”。除了基本护理外,她还分管消毒隔离工作。对每个病房、病区的消毒水,她每天都亲自用试纸检测浓度,保证了病区没有发生一位医务人员感染。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在接收病人的第三天她有些发烧。那个时期病人最多也最重,张护长偷偷服药,坚持在岗位上。大家都说,有她在军心就稳定。
姑娘们三言两语,让我们认识了临时病区的老中青护士。
梁瑞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她是主动请缨参加临时病区的老党员,临时病区的总管家,负责病房管理和照顾医务人员的工作。护士们总能听到她不厌其烦地询问:“你今天吃预防药了吗?要注意防护啊!”
护长李淑霞在刚组建护理组时,连夜查找有关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和层流室消毒隔离的资料,制订极其严格复杂的消毒隔离工作流程,负责ICU病房的她带领护士们与病人沟通,还亲自为危重病人抹身、洗脸、换下弄脏的衣裤。
看起来文弱瘦小的康青、胡广平在工作中却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力量。康青是顶住家人的劝阻毅然参加病区的。她说:“只要在职一天,我就会服从组织安排,绝不当逃兵。”在临时病区,擅长ICU管理的康青主动协助护长,忙里忙外,手把手教其他护士上呼吸机、做气管插管……因为劳累,本来贫血的她病了,腹痛、腹泻。为减少上洗手间的次数,她十几个小时不喝水。护长见她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心痛地劝她休息,她回答说:“我还行”。她不但自己坚守岗位,还为其他病倒的护士顶班。
为病人补液,发药,翻身,换尿布……护士胡广平的工作都是大劳动强度的,可她尽可能为病人减轻不必要的痛苦,天天忙里忙外。面对危重病人,神经高度紧张的小胡,晕倒在病房里。她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是:“我怎么也倒下了?”休息过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还有黄琳、黄月娥、黎海阳……这些年轻的护士“美眉”,都是从接第一个病人起,就一直在临时病区工作。早期天气较冷,病人血管很细,个子高挑的黄琳不得不弯下腰来,和病人近距离接触,连病人都担心地说:“你不怕染病吗?”因为所在的内科人手紧,黄月娥曾经4次接到调离临时病区的通知,但因为需要,最后都没能走成。她说:“我不想离开。从接第一个病人起,我就想看到最后一个病人康复!”
“为了阻止肆虐的病魔,为了救治病重的医务人员,为了弘扬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市一人’精神,我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战胜病魔,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正是临时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记者说:“我们只想把通过日记感动了我们的这些人一一阅尽……”
院长王启敏说,临时病区是市一医院的一面旗帜,因为临时病区还有个临时党支部。医院党委书记谢宏新曾抽出中午时间参加临时病区党团员扩大会议,一边进餐一边听取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思想工作汇报。党小组成员包括梁瑞梅护长,张积慧护长,护士刘灵芝、冯小红。她们是病区里起着先锋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两个月来,党小组已经接到13份入党申请书。
临走时,护士们给我们看了病区收到的一封封来信。有医院各科室写来的,有康复病人写来的,有调离二线的医生写来的……
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护士黄琳告诉我们,她并不觉得这个病可怕,因为全院700多名护士都是临时病区的后盾,随时会来增援!有一封信这样说:“我们为你们自豪,为你们骄傲!如果你们倒下了,我们必定前仆后继,哪怕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面对着这些尽职尽责的医务人员,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医生的使命,一旦听到病人的召唤,每一个医生都会勇敢地站出来迎接。一个下午,不短的采访,但我们觉得看到的、听到的还不够多。日记刊登后,有人质疑它记录的真实性,但是只要走近这群白衣天使,你就会疑问顿消,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天下午,在明媚的阳光下,护士和医生们手挽着手地聚在一起,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影。此时此刻,我们还希望能看到林材元主任、冯秀兰主任、詹琪、曾军、郭群英、梁健护士及所有不能一一列举的医护人员……不为别的,我们只想把通过日记感动了我们的这些人一一阅尽……(附图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时病区的部分医生和护士们。杜江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中国科学家首次破译问号钩端螺旋体基因组
为发展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新方法提供了思路
本报上海4月24日电 记者谢卫群报道: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会同法国与美国科学家参与的一个研究团队,经过3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注释了这些基因的新功能。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今天发表了这一论文。
中科院领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等发来贺信。贺信称,这不仅是我国基因组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更标志着我国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传染病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和DNA科学研究在中国的成功。它为发展新的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巴士德研究所、法国巴士德研究所和美国普度大学生化系的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注释以及若干关键基因与蛋白的研究工作,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深入认识钩端螺旋体的分子生理和致病机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项工作的完成,实现了人们对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结构的全面了解。科学家们发现,其编码rRNA和tRNA的基因数量极少,可能是它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注释全面验证了以往对该菌的代谢生理和相关基因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一系列具有钩端螺旋体特色的代谢途径。同时,注释了一批可能与侵袭、黏附、运动、趋化、毒性等致病因素相关的基因。特别发现了若干个潜在的、可能与破坏上皮细胞、干扰凝血平衡系统有关的基因,为进一步认识钩端螺旋体病典型的小血管上皮细胞损伤和黄胆出血型等严重感染特有的广泛的脏器出血,尤其是突发性肺大出血等病理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链接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由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它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洪水等自然灾害常可促发该病的暴发流行,是历史上一些大水之后“大疫”的主要疫病之一。由于人们对其致病和免疫机制了解粗浅,至今无简便的诊断手段和高效安全的疫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