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今日关注
英雄人物可否随意戏说?
——文艺研究专家三人谈
文学杂志《江南》刊登的新编小说《沙家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批评。在这部小说里,家喻户晓、智勇双全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被描写成了“风流成性、可以令人丧失理智”的女人,她既是伪军司令胡传魁的“姘头”,也是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的“情妇”,郭、胡还联手抗日……
“阿庆嫂”、“郭建光”这两个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勇敢和正义的化身,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把正义果敢的“阿庆嫂”描写成风流成性的“潘金莲”,把抗日军人“郭建光”描写成“奸夫”,这种随意的“戏说”和肆意的“解构”,对文艺创作有什么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何负面的作用,为此,我们特邀请3位文艺研究专家谈谈看法。——编者的话
不要戏说历史乱改经典
何镇邦
据小说《沙家浜》的作者和编者的辩解,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满于《沙家浜》原剧中表现阿庆嫂、郭建光之间的“革命关系”,而要去表现他们之间“人性化”的关系。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的。难道只有描写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只有把英雄写成狗熊才能表现人们之间的“人性”?这种辩解,不驳自倒。当然,从这里也的确可以看到近年来有些人在张扬“人性”的旗号下贩卖不健康的东西,以迎合社会某些低级趣味的做法。
小说《沙家浜》的作者还辩解说:“在小说创作上,我是有这个自由的。”不错,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自由,但因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要发表的,因而是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的,因此这种自由就不是绝对的。再说像鲁迅的一些名作以及像京剧《沙家浜》这样影响深广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经典或准经典的作品,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活在读者心中,也成了民族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就更不能随意乱改。像小说《沙家浜》这样无原则地乱改胡编,丑化了阿庆嫂、郭建光的形象,不仅是对原作素材来源的新四军老战士和江苏常熟市沙家浜镇人民感情的极大伤害,也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共同精神财富的损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历史戏说与经典翻改这阵风的兴起,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文艺界存在的问题:一些人在拓宽文学观念的旗号下和在文学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下正在把文艺创作当作一种游戏、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把文艺作品当作一种纯粹的商品,而忘记了文艺家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忘记了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文学上的拆白党
田本相
《江南》上发表的小说《沙家浜》几乎引起毫无争论的批评,把一个好端端的阿庆嫂歪曲成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的确触犯了众怒。但是,《江南》的主编,却对这样的批评不以为意,“不为刊载小说《沙家浜》后悔”,这倒是令人吃惊的。这也多少说明我们文坛上的一些刊物“掌门人”已经良莠不分了,连美丑的起码判断都没有了。
其实,像《沙家浜》这样的解构名著之风,早就开始了。前些年,一部电视剧把曹禺先生的《雷雨》“改编”得面目全非,竟然说成是“创造性”的;而稍后一部舞台剧《原野》同样打着“原创”的旗帜,明明是对名著的诋毁,但却有一些人硬说它是“曹禺在天之灵都能认同的”。至于在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演出中,有的舞台剧把鲁迅的一些小说解构得更是体无完肤,令人啼笑皆非,也同样招来一些人的喝彩。这些,几乎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
解构名著、解构经典之风来自西方,把蒙娜丽莎抹上胡子,是这种解构的范例。于是,所谓的“先锋艺术”
就公然宣言“艺术可以乱搞”。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以解构名著和经典而成为创造的。相反,解构名著行为的自身显然是缺乏创造力的招供。利用名著并以名著掩盖自己的弱智和无能,更是文明堕落的标签。名著和经典是任何解构都不能摧毁的,但是却把解构者的丑陋灵魂暴露无遗。在每一部解构作品上,都标明那些解构者是地地道道的文学拆白党,艺术的败家子!
面对正义、良知和历史的烛照
廖奔
人性开掘和解构意识形态话语似乎是近20年文艺创作思潮中的两把利器,被众多作者成功和不成功地运用着,编撰出大量的作品。我们由中看到了观念解放所迸射出的璀璨光华,同时也感受到泯灭理性、遁入情欲洪荒的阴暗与虚无在逼近。读了小说《沙家浜》之后,我强烈感受到了后者,官能性的反感攫取了我的肌体。我因此激烈地想充当一回耳提面命的教官,来告诫我们的写家如下道理:一、人性开掘不等于窥阴,更不预示着作者可以用阴暗心理去处理人性。人性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仅等于“人+性”。如果把世界上的人都只看作男人和女人,而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就只构成性,可以跨越一切道德、理解、目标、道义、责任、敌对关系、时代背景的疆域,来仅仅实现性的结果,这样的对象就没有人性,只有兽性,他们也就除了被鞭笞外,不能成为文艺作品的对象。而文艺作品如果以此为目的,也就丧失了它的存在价值。二、解构意识形态话语,还文艺作品以生活的现实性、丰富性与生动性,不等于有权消解人类文明的标尺,不等于可以践踏和凌辱人的美好向往和精神企盼。如果解构的对象不幸选准了正义和良知,一定要努力把握住历史的精髓,如果以为历史只是一个任由自己揉捏的皮条,可以随意为之塑形,令其为自己藏污纳垢,历史也会对你发出致命的反弹,让你最终暴露于历史的烛照。上图为京剧《沙家浜》剧照。(附图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秘境之旅》演出超过30场
本报讯 中国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歌舞晚会《秘境之旅》近日已演出30多场,收入600万,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秘境”指的是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中国歌舞团借用这个概论其一是说明这台晚会的歌舞来源,其二是在剧场营造了神秘而奇异的意境,观众被“旅行者”带领着进行一次西部秘境之旅。
《秘境之旅》之所以受到观众好评,在于它以现代理念把优秀的民族歌舞在舞台上作了原生态的呈现,晚会不光有着新颖的视听创意和用多媒体、快节奏的现代方式重新演绎的民族民间歌舞,而且从剧目选择到市场营销上都有新的举措,剧目创作转换观念,将观众的喜闻乐见放在艺术生产的重要位置,使剧目创作与市场定位紧密结合,从而为艺术团体的艺术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剧已先后赴四川、宁夏、广东、河北等地演出。 (伊闻)(附图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上阵父子兵”
叶于
不知从何时开始,出新书、发行新影片、举办个人画展等等,都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仪式,有的是作者签名,有的是演职员见面会,不一而足。尽管规模不同,但都拉来一班子人马助威,三亲六故,或者有头有脸的人物。在电视上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本新书并没有发行,相当规模的会议召开了,又是作者讲话,又是编辑介绍,还有来捧场的诸位轮番吹捧,图书发行会热闹得像促销会一样。看到这些,觉得本应斯文的书界怎么像道场法事一样的,让人好生厌烦,这样的推销促销,图书的价值也让人生疑。
最近几天,花样又在翻新。有两本图书的宣传令人又大开眼界。据报道,有一本演艺界人士的图书,属自传性的散文,发行宣传会上,作者自我表白,说写得如何不容易,如何自己没有了信心,故作调侃贬抑状,请来的朋友吹捧自然少不了,有意思的是,搬来夫人走到前台,介绍创作细节,如何写得真诚写得认真写得真实云云,夫唱妇随,好事少不了自家人;另一本图书也是,女儿出书,老娘上阵来(当然也得是名人),发表文章推荐,发表谈话如何如何令人惊讶,当然也懂得先抑后扬,虚抑实扬的策略。这些作法,有出版人幕后策划的因素,可是老少爷们齐上阵,自家人出来帮自家人,让人觉得不是滋味。一些媒体在报道时,还大肆渲染,作者的身份说是某某名人,或者某某名人之后,三代五服都点出来。这样的渲染,适得其反。
图书发行需要宣传,市场营销少不了商业运作,可是宣传要适度,不等于故意的炒作,更不应当把这种家庭式的游戏拿到前台,让明眼人一看就烦,到头来恐怕也坏了图书和作者的名声。不值当。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梅花奖,大胆往前走
作为中国戏剧界引人瞩目的“梅花奖”迄今已创立20年了。2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戏剧艺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而“梅花奖”早在1983年创立之初制定的评奖规则能否适应如今的发展现状?它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具有哪些积极影响?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戏剧界专家们为此各抒己见。
创新是梅花奖的精髓1983年“梅花奖”设立的宗旨,一是鼓励青年演员成长,一是提倡演员剧目创新。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游默说:梅花奖评奖当初,就将年龄限定在45岁,并提出了“五不照顾”原则:不照顾剧院、剧团;不照顾行当;不照顾地区;不照顾剧种;不照顾名演员。另外,十分重视创新,如果你是老戏老演,师傅怎么教你怎么唱,这个评奖还有什么意思?必须要有新的东西,上新的台阶。前十年这方面已经挺重视了,后十年评委这种意识越来越明确了,“二度梅”也应运而生,就是在原来得梅花奖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刺激了青年演员的竞争意识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刘厚生分析:梅花奖这个奖项成立之后,极大地刺激了青年演员的艺术竞争意识。没得奖的人想得奖,得了奖的想再得,这个刺激的积累作用,在相当程度上稳定了戏剧界的军心。因为长时间以来,演员流失严重,不安于现状的增多了。我曾粗略地算了一下,除了去世、退休的,改行、出国、回家的演员中,梅花奖演员很少,大概也就10%左右,绝大多数还是坚持在自己的岗位。梅花奖,起了一个加油站的作用,为许多人搭建了起飞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评奖在边远地区,如基层的县剧团、小剧种中发现了许多人才。应该说,中国的好演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梅花奖得到提升的,梅花奖的成就令人瞩目。我听到有人说,20年来,梅花奖获奖者400多人太多了,现在要限制名额,我觉得应该答复一下这个问题,400多人不算多。第一,戏剧界的基数大,全国剧团8000多个。第二,20年经历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了,这三代人里出了400多人,而且中国有那么多的优秀演员做基数,这个数不算多。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杨乾武说:梅花奖是一个比较具有典范意义的奖项。在文化市场环境中,梅花奖真正树立起了威信,它体现了戏剧艺术的规律,以戏剧艺术表演的“角儿”为中心,有了“角儿”,戏曲就上来了,剧团也上来了,这体现了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梅花奖”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梅花奖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维钧认为,梅花奖应尽量保持它的艺术性和纯洁性,排除非艺术因素干扰,保留当初一些好的东西,回到原来的单纯性、明确性,避免复杂化。领导要爱护梅花奖,章程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要匆匆忙忙地改。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育生说,梅花奖不要囊括过多剧种,胃口过大,要得胃病;二度梅的评选要严格把关,千万不能评滥了。刘厚生指出:现在梅花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攀比,你浙江有,我江苏为什么没有;你淮剧有,我扬剧为什么没有;你这个剧团有,我这个剧团为什么没有;从领导角度考虑,老大有了,老二为什么没有。如此种种,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不少人就要走后门,拉一点不正当的关系。戏剧界的类似情况,很值得深入探讨对策。另外,我们要尽量减少评奖的偶然性因素,继承坚持原则的同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
杨乾武建议说,梅花奖已形成了一个品牌,怎么经营这个品牌值得思考。应慢慢形成一个基金会,来经营品牌。现在梅花奖的经济依赖性很严重,依赖造成了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哪个地区承接梅花奖颁奖,哪个地区演员获奖几率就高。我们应继续加强它的公正、公平、透明度,真正让全社会知道它的评奖过程、评奖程序。(柳雨)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编者感言
“梅花”与春天约会
刘玉琴
今年的春天,是戏剧“梅花”人欢聚的季节。那么多的盛事赶在了一起,那么多的“花儿”聚成了一团。4月2日,新版《雷雨》开场,36朵“梅花”在剧中开放;4月12日,大型文艺晚会《梅花赋》举办,20年间获得戏剧梅花奖的400多位演员在台上竞展风采;4月13日,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北京颁奖,星光闪耀,流光溢彩;4月18日,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纪念活动在歌剧《苍原》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此前,多场由各地梅花奖演员担纲主演的戏曲专场已飞花扬叶,香溢京城……
“梅花”构成了春天的奇景,戏剧装点了绚丽的舞台。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年来,47个剧种的458名演员摘取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此番来自海内外的400余朵梅花踏着春风而来,披着馨香起舞,为中国的戏剧做了一次精彩的扫描与回放。
正是从花团锦簇和铿锵的鼓声里,我们触摸到中国戏剧绵延不绝、生机不息的脉搏。因为戏剧的召唤,400多位梅花奖演员专程从海内外聚集京城,戏剧人的齐心壮志、昂首前倾的生命姿态鲜活跃然于舞台内外。有了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心劲,戏剧能不蓬勃兴旺,春意盎然?为了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20多台剧目重组班底,重新排演,开拓创新——中国戏剧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为戏剧殚精竭虑的精神状态同样令人无比感慨。中国戏剧梅花奖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戏剧人20年的苦辣酸甜,都因有了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守,这样的热爱,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昭示出戏剧艺术的美好未来。
“梅花”是今年春天的盛景,来年的中国戏剧也将百花盛开,芬芳满怀。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日本学者向艺研院捐赠珍贵资料
本报讯 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收到了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田边秀雄先生捐赠的一批中国音乐图书和唱片。这批图书和唱片是田边秀雄先生和他父亲多年收集和珍藏的中国音乐资料,图书中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珍贵版本,而唱片多为1900年到1930年间采录出版的中国民间音乐。
据专家介绍,这批图书有很高的学术资料价值。此外,赠书中还有日本出版的中文音乐书,它们对研究日本音乐史及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章海霞)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博兴将办小戏艺术节
本报讯 为抢救濒临灭绝剧种,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推广一批内容健康、观赏性强的小型戏剧,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将于5月1日至11日举办。
博兴是我国优秀传统剧目——吕剧的发祥地。艺术节期间,将有64个剧目参演。这些剧目融会了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晋剧、吕剧、粤剧、梨园戏、高甲戏、云南花灯等49个剧种,并且大多是新创剧目。此次活动由中国剧协、山东省旅游局、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芑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好莱坞电影电视节在洛杉矶举办
本报讯 第一届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该节以“和平、合作、友好、发展”为宗旨,以鼓励、倡导、推广新人、新作、新片为目的。
由美国好莱坞市和中国广东华之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每两年6月中旬举办一届,为期7天。届时将邀请中国各电影制片厂、各民营电影创作公司、各电视台及世界各国的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到好莱坞来参赛、参展。电影电视节期间,还将举办好莱坞国际电影“星光奖”评选、国际电视“新星奖”、好莱坞国际影视交易会等。(王菲菲)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亲情树》讲述感人亲情
本报讯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深圳康达富文化传播公司、北京在扬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的26集电视连续剧《亲情树》将于近期播出。
该剧讲述了一个女狱警与亲生女儿以及3个女囚犯留下的3个孩子组成的特殊家庭所发生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风格朴素温馨、细腻真挚,主题健康活泼、温暖而又忧伤,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章海霞)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北京国际漫画周将在京举办
本报讯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等联办的2003年北京国际漫画周将于今年7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展。
本次漫画周将荟萃世界各地优秀漫画作品,并展出相关产品。漫画周包括“第五届亚洲漫画高峰会议漫画原作展”、“中日著名漫画家原作展”、“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中国传统连环画、讽刺漫画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优秀动画片回顾展”、“外国优秀动画片回顾展”等。(周传)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出版
本报讯 四卷本《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材料丰厚,条理明晰,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历程的阐述与剖析,令人信服地认知精神文明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不可或缺的巨大推进力和人类生存发展之必然。(郑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